你在秋天抵达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yzk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秋,你那细细的枝条终于挑起了我的窗纱——为了这一天,我已经等了九年。
  九年前的夏天,我读小学三年级。随父母搬进新居,我拥有了自己的卧室。那时的你甚是矮小,个头还不到二楼的屋檐,和我一样是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妈妈说,总有一天,你会长得又高又大,漫过二楼的窗户而把盎然绿意涂满我的窗棂。我半信半疑,每天回家都要站在树下目测你的身高。看看你有没有变胖,有没有长壮。最要紧的,还是看你的树枝有没有听老师的话,天天向上。
  那时和我一起关心你的还有小安。你记得吗?那个星夜下给我讲鬼故事,陪我一起淋雨,为我偷群众厨房的包子的那个小安?他是个植物学家,八九岁就能说出你的大名,连自诩是你的主人的我都不知道的,你的大名。

  倘使你有心,你该能记得我和他的故事。
  我和小安十岁相识。
  那是一个秋天的雨夜,我不知为了什么伤心地在园子里狂奔。跑不动了,就伏在滴翠阁的石桌上痛哭。雨水夹杂着汗与泪顺着少年的皮肤滑下,划出一道又一道童年斑斓的伤痕。只是泪比雨先停,汗比雨先干,我哭得又累又渴,单薄的身体已撑不住再多的难过。
  我软弱无力地站起。正欲回头,忽得发现一个影子从我身前蹿过。我忙又转头,这才发现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男孩正鬼鬼祟祟地在旁边的冬青丛中翻着什么。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方才的窘况已为人窥视。岂有此理,竟有人敢打扰我的哭泣,竟有人敢触犯我的伤心!我气势汹汹地迈到這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旁,竭力高举着不名一文的尊严。
  “你干什么!”
  时隔七年,我早已淡忘了他的反应,淡忘了他是如何站起,用何种语气回答我脆弱的挑衅。但那一夜,我们确实互相道了名姓,说了自己的楼层,约定以后便是彼此的朋友。
  那一晚,我和小安一起在仙晷亭淋雨。他说他是蒙古人,我不信;我说我是新疆人,他也不信。最后我们得出了结论:我们是“万科国”人,尽管这个所谓的“国家”至今也只有我们两个公民。
  小安皮肤黝黑,一双手臂简直同你的树干一样黑。他常取笑我的白,说我这么白一定晒不了太阳。然而他真的一语成谶。2016年暑假我从俄罗斯负伤回国,医院确诊我为紫外线过敏体质。
  自此,我再不配晒太阳。
  你还记得有一次,爸妈出门没有给我留钥匙,我饿得在你的树荫下发呆的那个午后吗?那天,小安从新东方下课回来,得知我的处境,竟捧腹大笑,说:“饿得好,饿得妙,饿得碎的儿呱呱叫!”我不睬他,他便兀自跑远了。
  把脸扭向你,我只顾嗅闻你质朴的味道。那时的你,通体已有五米多高了,俨然是个风流潇洒少年郎。你的气息也更多了些厚重,多了些岁月的重量。
  等我饿得实在无聊,准备和你道别时,他却气喘吁吁地从沁芳闸口跑了来,伸手把一个业已捏碎的包子硬生生塞到我手上。
  我仍能记得当时手掌上那包子残躯的温度,破碎却仍炽热。后来你猜怎么?这包子竟是他从群众厨房顺了来的!而我竟也糊里糊涂成了“共犯”。现在想来,却觉得幸运得紧,毕竟现在,即使想做主犯,也没了由头。
  小升初前,也就是小安要搬走的前几个月,我和他一起在仙晷亭下看星星。说是看星星,但你晓得你头顶那天,何曾肯赏赐半抹星光?它亘古地黑着、黑着,黑得有模样,黑得有内涵。我们看的“星星”,不过只是凯德广场的霓虹灯罢了。
  那时你的树枝已经在我俩的目光下,触碰到二楼人家的窗帘了。我跟他说起你,说他和你一样丑。他说:“哥不是丑,哥是帅得有个性!”我哑然失笑,其实他比我小四个月呢!
  “喂,你以后要考哪?”小安问。
  “不知道。也许交大,也许高新吧。”
  “就你?”
  “嗯,就我。”
  你知道,小学时我学习不是很好,和精于奥数的小安相比简直不成人形。只不过有些偏才,会写点歪诗烂文,雕虫小技却自以为傲,你说好不好笑?
  “那你呢?你要考哪里?”我问。
  “我……”
  小安并未回答我。真的没有。直到那年七月,他们举家搬走,我才得知他要去外省上初中。而那时,我已莫名其妙地收到了西工大附中的录取通知书。
  他搬走的那天,你并未实现妈妈四年前的预言,长到我窗前。我也没有兑现我不久前的诺言:送他离开。
  你想知道我给了他什么吗?我给他写了一首诗。那是我今生所写的第一首古诗:
  昔年比肩膝,而今是别离。
  凉箫话良宵,泪落湿我衣。
  人生多歧路,行者须择蹊。
  安能凭折柳,妄言长相忆。
  这首诗因着年少时的自卑和羞赧并不曾给他,直到后来才得发表。也不知道若他看了,会有什么评论,不过是“写的啥么”“我看不懂”之类的贬损,我是惯了的。他离开前,什么都没有给我,也不曾和我好好告别。我一点不怪他,因为毕竟我也什么都没有给他。
  自我与他别后,至今已是五年。这五年来,他音信全无,这五年来,我孤独行走。你知道吗?我俩竟然连个联系方式都没有互相留下,哪怕是一串QQ号,哪怕是一个邮戳——其实不留也好,倘若两个人不能相见,只能凭语音、文字、视频信号互相识别,那简直比人工智能更无尊严。
  如今,在秋天这样一个适合别离的季节,你终于抵达了。从前那棵憨态可掬的小树,而今已是个青年了。你知道吗,这个秋天,我丢失了很多东西。丢了我的U盘,丢了我的历史讲义,丢了我才坐了三天的同桌……不过,至少你来了,迟来总比不到好,老师教的。
  只是你大半边的枝叶都只朝着我的窗子生长。连居委会工作人员都说你对我偏心。你长大了,该有新朋友。在你葱茏的树冠下,夜夜奔跑、嬉戏、玩闹、喧嚷着的孩童,就和当年的我与他一样。你该和他们成为新交,而不是把身子一味往我这里倾。小安早走了,我也要成年了,童年的友谊难道不应这样无疾而终吗?
  我是个怯懦、愚蠢、庸碌、孤僻的人。我想起他,却只能和你说。因为这茫茫的天地间只有我们三人彼此相识,哪怕这份温情已被“曾经”定格。
  他在秋天离去,你在秋天抵达。而总有一天,你终会把你盎然的绿意漫上我的窗棂,那时候我也该不在这座城了。人世间的离合悲欢从未有一刻停止过,而你、我、他,只不过是漫长岁月里三个各有宿命的过客,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今天是小安的生日,让我们祝他生日快乐。
其他文献
地理的意義上,新疆之于中国,是西北版图上连接欧亚大陆的一块腹地(通商要道),是地广人稀的大边疆。可是不管你到没到过新疆,有没有深度地漫游过新疆,只要你对新疆投注过热情,心灵的、身体的,你或许更愿意把新疆看作是一份心的神往——听听这些山脉河流的名称吧: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阿尔泰山;塔里木河(“脱缰的野马”)、伊犁河(“光明显达”)、叶尔羌河(“朋友的村镇”“崖上的城市”,汇入塔里木河)、额尔齐
期刊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精神》一书中有云:“从前唐朝时,江西人开始兴起,那时期从北方到广东,都经由江西赣江流域。广东为沿海大口岸,江西是一条南北交通要道,行人往返不绝。我们读王勃《滕王阁序》,直到韩愈的《滕王阁记》,便可想见当时之盛。文化随物质文明而提高,江西文化之提高,也是有它的背景的。”  我大致也是从这样的阅读当中认知着江西文化在整个中国的位置。从书本得来的知识,体会终究浅薄,欲领教“江西人之兴
期刊
在舟山码头等船的时候,天就阴起来了。到了普陀山,反而见晴。我和周老师想着就在酒店附近走走,也就没有带伞。八月份的普陀,游人如织,我们习惯性地逆着人流走,见路就拐,既无目的,便没有匆匆,只想碰到个静谧的所在,欣赏水秀与山青。  我们是在一处废弃寺庙改造成的小饭店找到上山的小路的,这小路并不起眼,是老石板搭成,走上几步便是个拐弯,山路才渐渐显露出来。我们顺着路往上走,右手边是茂盛的草木,左手便是几块参
期刊
当那铁栏杆抵在我的前脚踝时,我觉着自己轻得像风。  我像一只狷狂的海鸟一样张开双臂,拥抱远方一晕淡淡的夕阳。温柔的气流在我周身浮动,绸带般裹挟着我。我感觉到从未有过的舒适。  憧憬这片海已经很久,只是我胆小,总不敢上来。是的,这是一片顶神奇的海。海岸比海水高出幾十米,沥青色的沙滩被一圈铁护栏围着,并没有沙子。这里的海水并不蔚蓝,比起今晚的天色,甚至有些乌黑。它从不会兴起巨浪,而只是卷着五彩斑斓的泡
期刊
关于长安,关于长安的春天,我一切想法的开端是卢照邻的《长安古意》。每次念出这四个字,我总觉得铺开在眼前的长安盛景恰在春朝,正是那最明媚的时节。而这种认知又极其固执,自打出现后便牢牢盘踞在脑海里,分毫不让。于是在我这里,长安、长安春便与《长安古意》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心里念着的是长安春,于是詩里铺陈开的画卷便不想去分辨说的是哪一年哪一季,我只当它是盛唐时某一年的春深。满目琳琅的颜色,入耳熙攘的人声
期刊
严家炎,1933年出生于上海,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语言文学学科第二届、第三届评议员。2005年3月被北京大学聘为文科资深教授,即终身教授。他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将金庸的武侠小说引入北大讲堂,此举亦被视为学术界对通俗武侠小说的接纳与认可。  作家宗璞说,北京大学有两位“大侠”,严家炎便是其中一位。在她看来,严家炎是有侠气的好人,助人为乐,绝不计较一些小事,心胸很大,敢说真话。 
期刊
提到文学的时候,“虚构”这个概念往往如影随形。新闻记者或者历史学家的虚构被视为道德瑕疵,虚构是文学专享的特权。然而,进入文学殿堂内部,虚构的特权并未平均分配。小说、戏曲以及电影可以坦然无忌地虚构,散文却禁止分享。前者放纵想象任意地飞翔起伏,后者只能爬行于坚硬而粗糙的地面。对于这种不公的状态,我的开脱之词是——虚构是一种有偿使用。小说、戏曲以及电影必须提供某种特殊的品质,散文不存在这种负担。  大多
期刊
家的边上盖起来一座小小的寺庙,青山绿林里,鲜艳的冷色使它的淡黄显得很突兀。  寺庙里的人搬过来的时候是在一个雨天,很大的雨,也下了很久。我清晰地看见他们匆忙的脚步,或许是不适应这样的环境,他们仓皇地从泥泞的小土道上跑过的时候,污黄的泥水被他们的小布鞋踏得争抢着溅起,溅到那些和尚与他们的寺庙同种颜色的裤腿边,然后热切地随他们一起奔跑在乡间的小路上——是不是这样就会沾染他们身上特有的味道?  他们来这
期刊
當前,现实题材热,在中国文坛已成遍及各体裁创作领域的主流风尚。单看表面,这似乎只是近年来高唱入云的理论引导和广接地气的政策扶持所催生的一个特殊结果。实际上,对于现实题材创作的提倡和推崇,既呼应着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也连接着植根深远的民族精神气质和文学生活传统。  先秦时期提出的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以及诗可以兴观群怨之说,经历代文人的持续传述和不断阐发,凝练、提升到表征整个中华民族共同审美价值观
期刊
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所谓“千古事”,既是要用笔墨纸砚开创人生事业,以期在百年之后文名长留,为人所记;更是要完满自己一腔为文的情怀,以文传世。然而无论是一篇名作的洛阳金纸贵,还是文脉流传的赢得身后名,相比之下,我更着意创作过程本身的喜乐与欢欣。没有那么神圣,却是那么真切;没有那么伟大,却又那么诱人。  热爱写作是我少年的心事。  小时候妈妈经常给我读故事。从古希腊的神坛到上古中国的山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