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女人三台戏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humin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窦娥冤》《西厢记》和《牡丹亭》加以比较,可以化用四句诗来概括:“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三个女人三台戏,淡妆浓抹总相宜。”
  一、作者作品——横看成岭侧成峰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作品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被压迫劳动人民强烈的反抗精神,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感天动地“第一悲剧”。《西厢记》是王实甫最成功的作品。它鲜明地表现出反对传统礼教和婚姻制度的主题,第一次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把爱情题材的戏剧创作推向了高峰。《牡丹亭》是传奇剧作家汤显祖的经典作品。它歌颂了人世间超越生死的爱情,讴歌了火热的人性冲破冰冷的“天理”的精神。三部作品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各自的突出成就,成为我国古代戏剧中的鼎足之作。
  二、人物情节——三个女人三台戏
  三部作品,分别叙写了一曲令无数读者荡气回肠的社会、人生悲欢之歌,同时在戏剧文学画廊里塑造了光芒四射的女性形象。
  窦娥身为寒门之女,因替父抵债做了童养媳,不幸夫死守寡,与婆婆相依为命,又遭无赖陷害,为救婆婆于杖下而被昏官屈打成招,蒙冤被斩。死前她以三桩誓愿感天动地,后由父亲为之伸冤昭雪。在她身上,有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又表现出不屈不挠的刚强性格和对黑暗势力强烈的反抗精神。崔莺莺身为相国之女、性格善良,知书达礼,与落魄书生张珙相知相爱。面对老夫人的违约赖婚,她针锋相对,大胆反抗,与心上人私结夫妻,并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如愿与张生结成眷属。她公然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为传统婚姻制度的叛逆者中为数不多的胜利者之一。杜丽娘同为官宦闺秀,因思念梦中佳人柳梦梅一病不起,灵魂与心上人幽会。后来终于起死回生,并在柳梦梅金榜题名后与之团圆。杜丽娘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女性。她温顺而不失个性,稳重又不失机敏。她对自由的向往,对爱情的渴求受到传统礼教的巨大压抑。她为爱而死,又为爱而生,是一个誓死冲破“天理”,追求人性解放的女性形象。
  三、性格特征——远近高低各不同
  在三位女性身上,都表现出了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反抗精神,但反抗特点却不相同。
  在《窦娥冤》中,由于当时社会矛盾异常激烈的特殊性,关汉卿在赋予作品中人物反抗精神的同时,更多地把矛头指向腐朽的吏治。加之窦娥处于被压迫的社会底层,并深受迫害和欺辱,因而在她的性格表现上更为直接,反抗也更加强烈。崔莺莺和杜丽娘出身大致相同,皆为大家闺秀。但因经历的差异,也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和行动。相比之下,崔莺莺觉醒得更早一些,反抗行为也更为直露。她轻功名,重感情,对爱情的渴望不仅溢于言表,而且付诸行动。杜丽娘的觉醒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表现得也较为含蓄。虽然也同样是大团圆的结局,但她的奋斗历程要坎坷得多。
  四、语言艺术——淡妆浓抹总相宜
  三部作品在语言艺术上也各具特点。《窦娥冤》的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剧中曲词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并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曲中语言直白,感情强烈,直抒胸臆。大量使用方言、俗语、谚语、成语,很少有典故的堆砌和字句的雕琢,具有自然洗练的民间气息。
  《西厢记》的语言华美典雅,含蓄工丽,善于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富于意境美。曲词委婉隽永,多借用或化用古代诗词中典雅凝练的语句,与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并且善用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形成诗化语言。
  《牡丹亭》的语言更具小说特色。作者根据人物性格特点,运用风趣幽默、生动形象、极具个性化的语言,塑造出具有不同身份地位、不同性格特征、不同文化修养的杜丽娘和丫鬟春香两个形象。再加之典型的细节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作品体现出更为浓厚的文学意味。
  总之,三部剧作的语言风格虽各不相同,却都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塑造出三位性格迥异而又魅力四射的女性形象,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第一中学(735000)
其他文献
有效课堂之有效,顾名思义,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能否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让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传授、情感交流、智慧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生命教育”正是构建语文课
期刊
众所周知,《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代表作,也是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雷雨》诞生于1933年,一经问世,轰动文坛,洛阳纸贵,名噪一时;随着岁月的洗礼,好比醇酒,愈存愈烈,愈久愈香,恩泽数代;至2013年,岁为八旬,不见龙钟,却如劲松,矗立天地,苍翠浓郁。《雷雨》既能遵行欧洲新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三一律”原则;又能做到不作茧自缚,敢于打破传统,勇于突破创新,超越前人,激励后人。因此,《
期刊
去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初一语文教材删除了鲁迅的作品《风筝》,此消息一出立刻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是否应删减鲁迅文章的争议。一些教材编辑、出版方和受访教师认为鲁迅的作品时代性太强,晦涩难懂,过于深刻和沉重,所以要“去鲁”。笔者认为只要人类存在一天,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就永不会过时。下面结合笔者讲授《记念刘和珍君》这一课的教学实践,说明学生是可以亲近鲁迅的一些经典作品的,并能从中获得不小的收获。  一、
期刊
抛开语言壁垒,文言文依旧是阅读教学范畴。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选取好的切入点直接影响到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只有选择好的切入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层次清晰。  一、切入点要围绕目标  众所周知,解读文本首先要感知文本,其次是理解文本,之后是领悟作者创作意图,最终联系实际总结体验感受。这是一个在文本阅读中提取价值取向的过程。在授课过程中,解读文本就是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感知、理解
期刊
一谈到写作,学生皱眉,教师苦恼,这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普遍现象。写作训练课上,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个题目或范围,稍作提示或者让学生稍作议论,然后就让他们在沉闷的课堂上“创作”。这样的写作训练,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更不能燃起学生创作的热情。  究其原因,这与教师习惯于一厢情愿,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无关系。传统的写作教学只注重写作知识的传授、灌输,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只把学生当成拥有共性的
期刊
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遵循命题、指导、写作、批改、修改的常规思路,长此以往,当然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我们是否感觉到,学生对作文还是心有畏惧,写出的文章有形式没内容,有技巧没真情?而我们是否陷入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我们是不是可以回过头来思考一下,是否忽略了最重要的环节?那就是作文的源头。  我们要求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题材要新颖,但始终不能如愿。叶圣陶先生说:“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
期刊
众所周知,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文言文部分的内容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从命题者的选文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看出命题组对“三国”这段历史的重视程度。而作为学生了解三国的主要渠道——《三国演义》,也应当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  中学生课外阅读中国古典名著,对于提高文学素养、发展思维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
期刊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为人教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篇目,人教社的课后练习题第二题这样说:“为什么虽有‘浮生若梦’的慨叹,读起来却并不感到低沉?”第四题这样说:“进一步体会李白开朗乐观的性格,对自然、对友情、对生活的珍爱和纵笔挥洒的才气。”对于这两道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容易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天伦之乐”的友情和自然景物描写中透露的热爱及李白的乐观开朗性格等信息。但是,如果我们只是把诗
期刊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向社会和用人单位输送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当前的中职学校毕业生大都学有一技之长,也有良好的工作态度,但缺乏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中职生将来大都要从事基层服务行业,要实现对服务对象高质量的服务,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的话,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所以,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已经成为中职生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能力。  然而,长期以来
期刊
浙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第一册中有马克·吐温的寓言故事《生命的五种恩赐》,编者的意图是为了告诉学生:一个人只有拥有强烈的死亡意识,才会珍惜短暂而宝贵的生命,才会通过自己的不断奋斗去创造丰硕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经营朴实美好的爱情,赢得不一定崇高但却真实的名望,享受所有这些带给自己的饱含泪水与欢笑的真实人生。这样的主题对于十六七岁的职校学生来说,显得有些沉重且难以理解。他们的人生阅历毕竟太浅,加上平时课外阅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