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近于残酷的语文实验课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fwgc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第一册中有马克·吐温的寓言故事《生命的五种恩赐》,编者的意图是为了告诉学生:一个人只有拥有强烈的死亡意识,才会珍惜短暂而宝贵的生命,才会通过自己的不断奋斗去创造丰硕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经营朴实美好的爱情,赢得不一定崇高但却真实的名望,享受所有这些带给自己的饱含泪水与欢笑的真实人生。这样的主题对于十六七岁的职校学生来说,显得有些沉重且难以理解。他们的人生阅历毕竟太浅,加上平时课外阅读量不大,即使让他们想象也很难有切肤之感。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依着备课备教材更要备学生的指导思想,针对十六七岁处于情感教育黄金时期的中职生,笔者没有按照常规要求上课,只是简单粗略疏通字词,就直接告诉学生文章深刻但却有些超过学生实际体悟能力的内涵。然后开始尝试对学生开展另类的情感教育,对各个不同专业班级的学生都做了一次情感体悟实验。
  一、情感体悟实验
  先让学生列举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人物(可以包括自己),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想象:“假如某一天,这些人当中的某一位因为疾病或突发事件离世……请你选择一位划去!”……“剩下几位中的某一位在某一天又将永远地离开你……请划去一位!”……教师慢慢地讲,不断渲染场景以帮助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
  起初的时候,不管男生班还是女生班,学生都显得比较兴奋,嘻嘻哈哈,你写了哪几个,我写了哪几个,互相交流甚至取闹,态度很是不认真。尤其是建筑、计算机、机械等男生居多的专业班级,个别学生起初写的竟然是与自己并不相干的名人、伟人,到后来才开始写上“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爷爷,奶奶……”。
  面对学生贪玩不懂事的实际,笔者早已估计到这样的情况,估计到学生从兴奋到渐渐安静下来的时间会有点长。针对职校生的实际,笔者在实验开始的时候就依照班级类型的不同,所列人物的数量有所区别。例如,财会班、外语班因为女生居多,相对比较容易安静下来,让他们最多写八个“最重要的人物”,逐一选择舍弃。男女生比例差不多为三比一的计算机班,笔者让他们写八个“最重要的人物”进行逐一舍弃。而对于建筑专业班、汽修专业班,因为绝大多数为男生,好动与调皮让他们安静下来进入联想状态相对较难,为了给足时间,让他们真正进入情境,就让他们写8~10个甚至是15个“最重要人物”进行舍弃。
  在教师的引导下,实验过程中的情感体悟越来越深。学生最终都渐渐安静下来,当要求舍弃最后三四个的时候,实验似乎进行得有点残酷了。但笔者依然“不依不饶”,要求他们想象并坚定地删去一个,一个,又一个。女生班中有人放下笔不划了,有女生眼睛红了,有个别女生甚至当场就抽泣了。男生表现得似乎总是刚强些,但他们也已经沉默了,有几个男生的眼睛变红了。
  情绪的渲染已经很浓厚,课堂气氛变得非常严肃寂静,笔者趁机进行了点拨教育:“人生无常,生命无常,你生命中的最重要人物不可能永远陪伴你,我们常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及时给温暖于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吧,抓紧时间爱你的父母,爱你的亲人,爱你的朋友吧!”
  笔者接着就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学生如实记录本次实验过程,同时描述各自在实验经历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这个作业既可以作为对学生当堂作文能力的训练,更可以作为本次实验的报告以便进一步进行当代中职生情感现状的研究。
  二、问卷巩固
  课后,笔者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以巩固本次实验后的情感教育效果。问卷内容为:
  1你如何看待本次语文实验课?①有意思(有趣)②对我的情感教育深刻③无聊,纯粹浪费时间④无所谓(不反感,但也没有多少触动)。
  2去掉剩下的最后三四位时,你是怎样的情感状态?①心里比较难受②没感觉。
  3划到最后三四位时,你为什么是“心里比较难受”或“没感觉”?①他们与我感情最深,我不忍他们“死”去,哪怕只是想象的,我也不允许。②对他们说不上特别特别深的感情,想象他们“死”去也无所谓。③觉得本来就只是个游戏,随便划掉就是了。
  针对第一个问题,选①的占30%左右,选②的占587%(尤其是女生班),选③的在回收的200份问卷中仅有三人;针对第二个问题,选①的占879%,选②的占12%,其中一个学生未选;针对第三个问题,选①的占852%,选②的占102%,选③的占46%。
  夏丏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把这句话再延伸理解一下,是不是可以说“没有达到(让学生)更有爱心的教育,就不是好的教育”?从课堂反应和问卷结果来看,这次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情感教学效果。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那么,这一堂取得一定效验的近于残酷的情感教育实验课,是不是部分符合了这一理论呢?唤醒学生内心对亲人的爱,进而唤醒学生内心某一方面的“善”,正是我们中学教师的责任所在。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职业教育中心(311800)
其他文献
王鸣盛形容归有光的散文:“震川之文,弦外有声,酸咸外有味者也。是故言在此而意在彼,节愈短而趣愈长。”归有光善以清淡之笔写平常之事,以细节之微叙人间至情。只有细细品之,才能嚼之有味。《项脊轩志》被公认为“太仆最胜之文”,有着诗一般的意境,是一篇百读不厌的散文。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项脊轩志》名为写轩,实际写人,“借一阁以记三代遗迹”,项脊轩是归有光的精神家园,围绕项脊轩的几度兴废,写与之有关的
期刊
有效课堂之有效,顾名思义,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能否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让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传授、情感交流、智慧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生命教育”正是构建语文课
期刊
众所周知,《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代表作,也是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雷雨》诞生于1933年,一经问世,轰动文坛,洛阳纸贵,名噪一时;随着岁月的洗礼,好比醇酒,愈存愈烈,愈久愈香,恩泽数代;至2013年,岁为八旬,不见龙钟,却如劲松,矗立天地,苍翠浓郁。《雷雨》既能遵行欧洲新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三一律”原则;又能做到不作茧自缚,敢于打破传统,勇于突破创新,超越前人,激励后人。因此,《
期刊
去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初一语文教材删除了鲁迅的作品《风筝》,此消息一出立刻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是否应删减鲁迅文章的争议。一些教材编辑、出版方和受访教师认为鲁迅的作品时代性太强,晦涩难懂,过于深刻和沉重,所以要“去鲁”。笔者认为只要人类存在一天,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就永不会过时。下面结合笔者讲授《记念刘和珍君》这一课的教学实践,说明学生是可以亲近鲁迅的一些经典作品的,并能从中获得不小的收获。  一、
期刊
抛开语言壁垒,文言文依旧是阅读教学范畴。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选取好的切入点直接影响到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只有选择好的切入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层次清晰。  一、切入点要围绕目标  众所周知,解读文本首先要感知文本,其次是理解文本,之后是领悟作者创作意图,最终联系实际总结体验感受。这是一个在文本阅读中提取价值取向的过程。在授课过程中,解读文本就是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感知、理解
期刊
一谈到写作,学生皱眉,教师苦恼,这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普遍现象。写作训练课上,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个题目或范围,稍作提示或者让学生稍作议论,然后就让他们在沉闷的课堂上“创作”。这样的写作训练,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更不能燃起学生创作的热情。  究其原因,这与教师习惯于一厢情愿,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无关系。传统的写作教学只注重写作知识的传授、灌输,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只把学生当成拥有共性的
期刊
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遵循命题、指导、写作、批改、修改的常规思路,长此以往,当然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我们是否感觉到,学生对作文还是心有畏惧,写出的文章有形式没内容,有技巧没真情?而我们是否陷入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我们是不是可以回过头来思考一下,是否忽略了最重要的环节?那就是作文的源头。  我们要求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题材要新颖,但始终不能如愿。叶圣陶先生说:“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
期刊
众所周知,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文言文部分的内容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从命题者的选文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看出命题组对“三国”这段历史的重视程度。而作为学生了解三国的主要渠道——《三国演义》,也应当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  中学生课外阅读中国古典名著,对于提高文学素养、发展思维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
期刊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为人教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篇目,人教社的课后练习题第二题这样说:“为什么虽有‘浮生若梦’的慨叹,读起来却并不感到低沉?”第四题这样说:“进一步体会李白开朗乐观的性格,对自然、对友情、对生活的珍爱和纵笔挥洒的才气。”对于这两道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容易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天伦之乐”的友情和自然景物描写中透露的热爱及李白的乐观开朗性格等信息。但是,如果我们只是把诗
期刊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向社会和用人单位输送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当前的中职学校毕业生大都学有一技之长,也有良好的工作态度,但缺乏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中职生将来大都要从事基层服务行业,要实现对服务对象高质量的服务,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的话,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所以,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已经成为中职生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能力。  然而,长期以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