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但是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种考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简要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与路径,以期推动小学语文教育改革。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渗透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8.03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反映了优良的民族传统、漫长的民族发展史、优秀的文化思想,还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将传统文化和语文教育有机结合,是建设高效语文课堂的重要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1.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在互联网时代,外来文化带来的冲击不可小觑,比如圣诞节、万圣节这些外来节日就吸引了很多小学生的目光,这些问题反映出当前传统文化教育不到位的现象,渗透传统文化可以抵御外来不良思想的侵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
2.有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我们的三维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动态关注度不足,素质教育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在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是重塑学生价值观的关键方法,比如孝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传统民俗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民间文化,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这些都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有利于丰富语文教育内涵
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属于综合性的人文学科,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但是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过分关注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对人文性的关注度不足,语文学科的教学指导思想过于狭隘。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符合新课改理念的要求。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
1.挖掘教材知识,展示传统文化
构建高效课堂要求我们首先立足考试大纲,以教材为基础,找到落实教学目标的路径。渗透传统文化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也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实现知识教学和传统文化渗透的双重目标。
部分教材内容与传统文化直接相关,比如一些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这些故事内容本身就对小学生有很大吸引力,教师可以结合故事展开延伸教学,如以上提到的两个神话故事体现了甘于奉献和勇于斗争的民族精神,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可以在传统神话故事中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营养,这对健全学生人格与发展学生品质十分重要。
2.组织情景教學,优化渗透目标
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得到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构建优质的教学情境,全面激发学生兴趣,呈现丰富的教学资源,真正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全面落实新课改
目标。
一些课文在内容上比较难以理解,如诗词、文言文等,如果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构建高效课堂,更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例如,在《七律·长征》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生动、直观地展示红军长征的过程,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红军长征过程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并通过学习这种伟大的革命精神,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除了多媒体之外,我们还可以结合小学生好动、爱玩的天性,引导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成为教学情境中的主体,发挥自己的特长,把课堂变成展示自己的舞台,从而建立自信。比如在《大禹治水》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尝试分组扮演故事中的人物,通过合理改编神话故事,感受“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内心情感变化和自我牺牲精神,进一步深化文章主旨。学生在创编故事情境的过程中,需要借助网络资源或者工具书查找更多背景资料,这个过程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借助民族习俗,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稳定性以及鲜明的民族性,民俗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们应该加以关注。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其中的民俗文化,比如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内容,就可以作为渗透传统文化的切入口。如王安石的《元日》,古诗以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为,重点描绘节日习俗和场景,结合古诗内容,我们在指导学生的时候,还可以延伸更多的传统节日文化,引入一些史料和民间传说故事,丰富传统文化知识,营造传统文化氛围,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比如元宵节猜灯谜、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等,让学生参与到灯谜游戏中来,全面激发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民族文化认同。
4.丰富教学形式,实现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模式强调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在任何学科教学活动中,生活化教学模式都有自身的应用价值。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也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模式来实现。在文化观念、道德品质教育方面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以理论指导实践。
以《悯农》为例,首先要引导学生开展古诗鉴赏活动,立足文本主旨联系实际生活,强化生活体验,如以小组形式让学生开展阅读体验交流活动,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再结合相关资料展示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浪费粮食的现象,通过正面和反面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并在实际生活中积极践行这种美德。
5.融入课外资源,扩展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资源十分广泛,教师在筛选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应该立足课内外视角,衔接课内外资源,扩展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强化教学指导效果。首先,在书籍的选择上应该体现文化价值,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传统文化要素,比如通过引入课外古诗词,让学生吸取古诗词内容的精华,激发学习兴趣。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外传统文化学习之外,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其中,但是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合理安排,家长可以参与教育方案的制定与相关引导,通过家校联合,实现渗透传统文化的目标,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
环境。
总之,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新时期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充分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旨在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体现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民族自信。在指导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作支撑,目前部分教师缺乏这种教学能力,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本研究尝试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分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希望上述观点能够满足语文基础教育改革的部分需求。
参考文献:
[1] 任宏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学周刊》2018年第6期。
[2] 徐玉萍《浅谈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8年第7期。
[3] 李东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新课程·小学》2019年第4期。
[4] 邓军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语文课内外》2018年第25期。
[5] 郭洽《浅谈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文言文教学》,《职业教育(中旬刊)》2018年第16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渗透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8.03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反映了优良的民族传统、漫长的民族发展史、优秀的文化思想,还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将传统文化和语文教育有机结合,是建设高效语文课堂的重要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1.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在互联网时代,外来文化带来的冲击不可小觑,比如圣诞节、万圣节这些外来节日就吸引了很多小学生的目光,这些问题反映出当前传统文化教育不到位的现象,渗透传统文化可以抵御外来不良思想的侵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
2.有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我们的三维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动态关注度不足,素质教育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在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是重塑学生价值观的关键方法,比如孝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传统民俗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民间文化,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这些都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有利于丰富语文教育内涵
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属于综合性的人文学科,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但是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过分关注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对人文性的关注度不足,语文学科的教学指导思想过于狭隘。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符合新课改理念的要求。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
1.挖掘教材知识,展示传统文化
构建高效课堂要求我们首先立足考试大纲,以教材为基础,找到落实教学目标的路径。渗透传统文化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也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实现知识教学和传统文化渗透的双重目标。
部分教材内容与传统文化直接相关,比如一些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这些故事内容本身就对小学生有很大吸引力,教师可以结合故事展开延伸教学,如以上提到的两个神话故事体现了甘于奉献和勇于斗争的民族精神,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可以在传统神话故事中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营养,这对健全学生人格与发展学生品质十分重要。
2.组织情景教學,优化渗透目标
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得到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构建优质的教学情境,全面激发学生兴趣,呈现丰富的教学资源,真正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全面落实新课改
目标。
一些课文在内容上比较难以理解,如诗词、文言文等,如果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构建高效课堂,更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例如,在《七律·长征》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生动、直观地展示红军长征的过程,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红军长征过程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并通过学习这种伟大的革命精神,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除了多媒体之外,我们还可以结合小学生好动、爱玩的天性,引导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成为教学情境中的主体,发挥自己的特长,把课堂变成展示自己的舞台,从而建立自信。比如在《大禹治水》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尝试分组扮演故事中的人物,通过合理改编神话故事,感受“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内心情感变化和自我牺牲精神,进一步深化文章主旨。学生在创编故事情境的过程中,需要借助网络资源或者工具书查找更多背景资料,这个过程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借助民族习俗,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稳定性以及鲜明的民族性,民俗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们应该加以关注。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其中的民俗文化,比如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内容,就可以作为渗透传统文化的切入口。如王安石的《元日》,古诗以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为,重点描绘节日习俗和场景,结合古诗内容,我们在指导学生的时候,还可以延伸更多的传统节日文化,引入一些史料和民间传说故事,丰富传统文化知识,营造传统文化氛围,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比如元宵节猜灯谜、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等,让学生参与到灯谜游戏中来,全面激发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民族文化认同。
4.丰富教学形式,实现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模式强调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在任何学科教学活动中,生活化教学模式都有自身的应用价值。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也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模式来实现。在文化观念、道德品质教育方面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以理论指导实践。
以《悯农》为例,首先要引导学生开展古诗鉴赏活动,立足文本主旨联系实际生活,强化生活体验,如以小组形式让学生开展阅读体验交流活动,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再结合相关资料展示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浪费粮食的现象,通过正面和反面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并在实际生活中积极践行这种美德。
5.融入课外资源,扩展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资源十分广泛,教师在筛选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应该立足课内外视角,衔接课内外资源,扩展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强化教学指导效果。首先,在书籍的选择上应该体现文化价值,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传统文化要素,比如通过引入课外古诗词,让学生吸取古诗词内容的精华,激发学习兴趣。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外传统文化学习之外,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其中,但是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合理安排,家长可以参与教育方案的制定与相关引导,通过家校联合,实现渗透传统文化的目标,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
环境。
总之,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新时期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充分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旨在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体现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民族自信。在指导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作支撑,目前部分教师缺乏这种教学能力,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本研究尝试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分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希望上述观点能够满足语文基础教育改革的部分需求。
参考文献:
[1] 任宏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学周刊》2018年第6期。
[2] 徐玉萍《浅谈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8年第7期。
[3] 李东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新课程·小学》2019年第4期。
[4] 邓军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语文课内外》2018年第25期。
[5] 郭洽《浅谈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文言文教学》,《职业教育(中旬刊)》2018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