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的三大基础理论分别是学习金字塔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文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浅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所受的启发,并认为作为一名一线中学物理教师,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一定要理清思路,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明了我们教育教学的初衷和目标,不忘初心。
关键词:建构主义;中学物理;教学;启发
建构主义是个舶来品,最早是由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后被迅速应用到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中。作为心理学家,皮亚杰关注的是认知的发生和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而从教育教学角度出发,教育学家更关注的是知识作为人的认知的一部分,是怎么发生、发展的,并改变着人的知识结构和精神世界。
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发生的,学习者经过形成、丰富、调整等过程实现自己的认知结构的更新和重构。换言之,学习的过程并非“复制——粘贴”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自己旧有经验基础上,对新知识的整合,即“消化”的过程。
作为物理教学的一线教师,鉴于此,笔者首先想到的便是学生的物理学科旧有经验问题。学生真正接触物理学科,也不过是初二年级才开始的,在同等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旧有物理学习经验应该是基本一致的,也算是同时形成的,但是为什么到了高中,短短几年时间内,学生之间因为物理学科拉开了那么大的差距呢?这中间发生了什么?笔者认为,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对于日后的教学将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换言之,不存在什么被动学习,只存在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弱的问题。因为学生知识的获得是通过自我建构实现的,这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内因。而教师的传授、同學的帮助只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基于自己的旧有知识经验,借助外力(教师、同学等)对外部世界及知识的认知,进而重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再次,建构主义还认为,通过同化和顺应可以最终实现认知上的统一。所谓的同化指的是学习者将外部的新知识纳入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而顺应则指的是由于新的知识的加入而使得内部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外来的知识和内在的旧有认知都是彼此主动对接和融合的过程。当对接和融合不到位或者未能实现的时候,就出现了认知的失衡现象,这个时候我们的大脑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主动拒绝或者屏蔽新的知识,要么欢迎和接纳新知识。通过这两种路径中的某一种选择,我们的知识结构就又实现了平衡,实现了认知上的统一。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衡和平衡的过程中,我们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重新建构,个体得到了成长。
另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认为,学习并非“刺激-反应”现象,而是通过自我调节、反思并通过抽象思维建立概念结构的过程。如果学生没有一点学习的积极性和知识观,仅凭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是很难实现知识的建构,换言之,只要学生接受了的知识,都是主动自我建构的结果。而知识本身就具备建构性、情境性、复杂性等特点。通过有意义的学习,学生方能更好地更透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以上内容仅为笔者对建构主义的一点浅薄的理解。我们研究、学习理论的目的应该是让理论指导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实践,而非仅为了学习而学习。鉴于以上理论,对于当前的中学物理教学,笔者就有了一些比较清晰的思考的认识。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得让学生认识到物理是极有用的。不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是具有明显的趋利避害性的。我们只有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物理知识的有用性和实践性,才能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建构一种“我需要”的意识,进而迫不及待的等待新知识的介入,这样就能更好的实现不断从“同化”到“顺应”的转变。将“取得好成绩”作为知识有用性的一个目标,应该是很浅薄和无力的。以初中物理为例,我们倘若以“取得好成绩”作为诱惑,学生的潜意识中也可以选择用别的更容易消化的学科知识作为获得“好成绩”的补充。“打蛇打七寸”,以初中生为对象,我们可以告诉男生,如果学好了物理,我们就可以像个男子汉一样,为家里做一些事,比如简单的换灯泡、接线等工作;我们也可以告诉女孩,女孩一点都不比男孩弱,只要学好了物理,男孩能做的,我们女孩照样能做。总之,想要吸引学生去学习物理,得先从其特定学段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入手,对症下药,让其旧有的认知结构处于高度“饥饿”状态,极需要新知识来补充。
其次,学习的过程不存在什么被动接受,真正变成自己知识的都是主动建构的过程。以物理教学为例,如果学生迫于教师的压力,“填鸭式”地听了某些知识点,但是因为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这些知识点并不是被需要的,因此无法识别和解读出来,很快它们也就很被我们的大脑清理掉。这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左耳进右耳出”。而真正被我们所建构的知识,往往都是那些我们主动去接受的部分。
因此,据笔者的理解,从教师层面看,正常的中学物理知识的建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认清旧有知识和预备学习的新知识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区分好“我者”和“他者”的关系,又要建立“我者”和“他者”的联系。
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是新知识和旧知识不短靠近和碰撞的过程!从学习本身的意义来看,不存在被动学习,因为它只是完成了同化,却没有实现顺应。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完整的实现了从同化到顺应的过程。我们的日常物理教学中,那就不存在什么所谓的被动学习,所有的学习行为都是主动的,但是由于学生内在动力不足,如没有意识到某个知识点的重要性或与自身的相关性,因此对外来的知识进行消化的主动性不足等。
总之,作为一名中学一线教师,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一定要理清思路,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明了我们教育教学的初衷和目标,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刘磊.建构主义在中学物理课堂中的运用.数理化学习,2012年第4期.
[2]喻向明.建构主义与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3]韦海峰.建构主义与中学物理教学.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徐在菊.例谈建构主义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年第2期.
作者简介:王俊宏,甘肃省甘南州合作藏族中学。
关键词:建构主义;中学物理;教学;启发
建构主义是个舶来品,最早是由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后被迅速应用到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中。作为心理学家,皮亚杰关注的是认知的发生和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而从教育教学角度出发,教育学家更关注的是知识作为人的认知的一部分,是怎么发生、发展的,并改变着人的知识结构和精神世界。
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发生的,学习者经过形成、丰富、调整等过程实现自己的认知结构的更新和重构。换言之,学习的过程并非“复制——粘贴”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自己旧有经验基础上,对新知识的整合,即“消化”的过程。
作为物理教学的一线教师,鉴于此,笔者首先想到的便是学生的物理学科旧有经验问题。学生真正接触物理学科,也不过是初二年级才开始的,在同等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旧有物理学习经验应该是基本一致的,也算是同时形成的,但是为什么到了高中,短短几年时间内,学生之间因为物理学科拉开了那么大的差距呢?这中间发生了什么?笔者认为,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对于日后的教学将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换言之,不存在什么被动学习,只存在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弱的问题。因为学生知识的获得是通过自我建构实现的,这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内因。而教师的传授、同學的帮助只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基于自己的旧有知识经验,借助外力(教师、同学等)对外部世界及知识的认知,进而重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再次,建构主义还认为,通过同化和顺应可以最终实现认知上的统一。所谓的同化指的是学习者将外部的新知识纳入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而顺应则指的是由于新的知识的加入而使得内部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外来的知识和内在的旧有认知都是彼此主动对接和融合的过程。当对接和融合不到位或者未能实现的时候,就出现了认知的失衡现象,这个时候我们的大脑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主动拒绝或者屏蔽新的知识,要么欢迎和接纳新知识。通过这两种路径中的某一种选择,我们的知识结构就又实现了平衡,实现了认知上的统一。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衡和平衡的过程中,我们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重新建构,个体得到了成长。
另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认为,学习并非“刺激-反应”现象,而是通过自我调节、反思并通过抽象思维建立概念结构的过程。如果学生没有一点学习的积极性和知识观,仅凭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是很难实现知识的建构,换言之,只要学生接受了的知识,都是主动自我建构的结果。而知识本身就具备建构性、情境性、复杂性等特点。通过有意义的学习,学生方能更好地更透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以上内容仅为笔者对建构主义的一点浅薄的理解。我们研究、学习理论的目的应该是让理论指导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实践,而非仅为了学习而学习。鉴于以上理论,对于当前的中学物理教学,笔者就有了一些比较清晰的思考的认识。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得让学生认识到物理是极有用的。不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是具有明显的趋利避害性的。我们只有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物理知识的有用性和实践性,才能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建构一种“我需要”的意识,进而迫不及待的等待新知识的介入,这样就能更好的实现不断从“同化”到“顺应”的转变。将“取得好成绩”作为知识有用性的一个目标,应该是很浅薄和无力的。以初中物理为例,我们倘若以“取得好成绩”作为诱惑,学生的潜意识中也可以选择用别的更容易消化的学科知识作为获得“好成绩”的补充。“打蛇打七寸”,以初中生为对象,我们可以告诉男生,如果学好了物理,我们就可以像个男子汉一样,为家里做一些事,比如简单的换灯泡、接线等工作;我们也可以告诉女孩,女孩一点都不比男孩弱,只要学好了物理,男孩能做的,我们女孩照样能做。总之,想要吸引学生去学习物理,得先从其特定学段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入手,对症下药,让其旧有的认知结构处于高度“饥饿”状态,极需要新知识来补充。
其次,学习的过程不存在什么被动接受,真正变成自己知识的都是主动建构的过程。以物理教学为例,如果学生迫于教师的压力,“填鸭式”地听了某些知识点,但是因为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这些知识点并不是被需要的,因此无法识别和解读出来,很快它们也就很被我们的大脑清理掉。这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左耳进右耳出”。而真正被我们所建构的知识,往往都是那些我们主动去接受的部分。
因此,据笔者的理解,从教师层面看,正常的中学物理知识的建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认清旧有知识和预备学习的新知识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区分好“我者”和“他者”的关系,又要建立“我者”和“他者”的联系。
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是新知识和旧知识不短靠近和碰撞的过程!从学习本身的意义来看,不存在被动学习,因为它只是完成了同化,却没有实现顺应。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完整的实现了从同化到顺应的过程。我们的日常物理教学中,那就不存在什么所谓的被动学习,所有的学习行为都是主动的,但是由于学生内在动力不足,如没有意识到某个知识点的重要性或与自身的相关性,因此对外来的知识进行消化的主动性不足等。
总之,作为一名中学一线教师,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一定要理清思路,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明了我们教育教学的初衷和目标,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刘磊.建构主义在中学物理课堂中的运用.数理化学习,2012年第4期.
[2]喻向明.建构主义与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3]韦海峰.建构主义与中学物理教学.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徐在菊.例谈建构主义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年第2期.
作者简介:王俊宏,甘肃省甘南州合作藏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