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美术;图画;
融合;字词;诗文;作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8(A)—0041—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这一指导性的纲要对我启发颇深。我自幼酷爱文学和美术,从教以来,又长期从事语文和美术教学工作,因而教学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二者融合起来,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进行新课程改革以来,我认真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发现我的一些做法与新课改所提倡的“跨学科沟通融合”的思路不谋而合。现将我的几点做法总结如下,以祈与同行们探讨、完善。
字词教学,以画相辅
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二册课本大都为字词配上了精美的图画,以求在学生学习字词时,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景之中,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感官上的感受,理解了字词的内涵,识字就又快又牢固。因而,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图画这一可贵的资源。有条件的学校,可将这些图画制成多媒体课件,因为活动的画面会给孩子们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没有这些现代化设施的学校,可将课本上的图画放大画在纸上或者制成小卡片,以便上新课或者复习、巩固时用。
如,春天、 春风、 春雨、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树、小草、嫩芽、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布谷、燕子、蜜蜂、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梨花、杏花、桃花、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这些描写春天优美景色的词语或短语,意境优美,内涵丰富。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出体现每一个词语意思的画面,那么在学生的心里留下的不仅仅是这些词语,更有美的熏陶和感染。
诗文教学,文画相配
诗画相通,为中国绘画理论所公认。苏轼的“诗画本一体,天工与清新”之句,朴素而精辟地概括了这个道理。当学生理解了“诗情”,并将之发诸于笔端变为“画意”,不仅会使他们对诗歌的理解“更上一层楼”,还会使他们对绘画的意境有更深的体会。如,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赠汪伦》《宿建德江》《望庐山瀑布》等诗时,让学生在反复吟读之后将诗意画下来,可以使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对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了然于胸。
不独诗歌,对于许多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也可将文字描写的内容用图画的形式再现出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描写大自然的美景,可以最有效地进行审美教育。这一类文字优美的描写文,借助于绘画,可使孩子们感受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孩子们通过绘画感受和体验到了美,就能更深刻地领悟文章的内涵。对于另一类科学性的描写文,如《赵州桥》《古井》,可通过读、写、画结合的方法,把有关的科学理论知识用具体、形象的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使抽象的思维过程在生动、形象、表象的基础上进行,从而使学生能够直观、有趣地认识各种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作文教学,以画相导
新课标对一、二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是:“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观察所得、见闻感受。”儿童美术日记正适合初学写话和作文的少年儿童。孩子们都爱看图和画画,因为图画有形有色,容易看懂。当他们开始咿呀学语不久,就喜欢拿起画笔涂抹,急于进入形象的图画世界。等到他们对形体有了观察的能力后,便想将他们看到的东西都画下来,甚至想将他们幻想中的事物画下来,这是他们认识世界、发展智力的一种锻炼方法。儿童美术日记就是少年儿童用图画配合文字,记录一天生活中观察到的或经历过的有意义和有趣的事情。它既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构思想象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对他们实施美育的一种形式和途径。
在语言文字上,我指导学生参照语文课本中的日记格式,写上年、月、日、星期、天气、题目和内容,要求文字内容须生动、形象、简练,可以叙事、议论或抒情,也可以写成诗歌、儿歌或打油诗。
文字的位置应和画面有机地结合,横式、竖式、中间都可以安排。从画面效果上看,则可以不拘一格,形式多样。钢笔、蜡笔、铅笔都可以用。
美术日记可以每天记、隔日记或一周一记。当然,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大多数学生对绘画的兴趣也逐渐减弱,因此不必强求非用美术日记不可,美术爱好者则另当别论。
融合;字词;诗文;作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8(A)—0041—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这一指导性的纲要对我启发颇深。我自幼酷爱文学和美术,从教以来,又长期从事语文和美术教学工作,因而教学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二者融合起来,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进行新课程改革以来,我认真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发现我的一些做法与新课改所提倡的“跨学科沟通融合”的思路不谋而合。现将我的几点做法总结如下,以祈与同行们探讨、完善。
字词教学,以画相辅
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二册课本大都为字词配上了精美的图画,以求在学生学习字词时,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景之中,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感官上的感受,理解了字词的内涵,识字就又快又牢固。因而,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图画这一可贵的资源。有条件的学校,可将这些图画制成多媒体课件,因为活动的画面会给孩子们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没有这些现代化设施的学校,可将课本上的图画放大画在纸上或者制成小卡片,以便上新课或者复习、巩固时用。
如,春天、 春风、 春雨、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树、小草、嫩芽、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布谷、燕子、蜜蜂、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梨花、杏花、桃花、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这些描写春天优美景色的词语或短语,意境优美,内涵丰富。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出体现每一个词语意思的画面,那么在学生的心里留下的不仅仅是这些词语,更有美的熏陶和感染。
诗文教学,文画相配
诗画相通,为中国绘画理论所公认。苏轼的“诗画本一体,天工与清新”之句,朴素而精辟地概括了这个道理。当学生理解了“诗情”,并将之发诸于笔端变为“画意”,不仅会使他们对诗歌的理解“更上一层楼”,还会使他们对绘画的意境有更深的体会。如,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赠汪伦》《宿建德江》《望庐山瀑布》等诗时,让学生在反复吟读之后将诗意画下来,可以使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对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了然于胸。
不独诗歌,对于许多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也可将文字描写的内容用图画的形式再现出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描写大自然的美景,可以最有效地进行审美教育。这一类文字优美的描写文,借助于绘画,可使孩子们感受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孩子们通过绘画感受和体验到了美,就能更深刻地领悟文章的内涵。对于另一类科学性的描写文,如《赵州桥》《古井》,可通过读、写、画结合的方法,把有关的科学理论知识用具体、形象的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使抽象的思维过程在生动、形象、表象的基础上进行,从而使学生能够直观、有趣地认识各种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作文教学,以画相导
新课标对一、二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是:“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观察所得、见闻感受。”儿童美术日记正适合初学写话和作文的少年儿童。孩子们都爱看图和画画,因为图画有形有色,容易看懂。当他们开始咿呀学语不久,就喜欢拿起画笔涂抹,急于进入形象的图画世界。等到他们对形体有了观察的能力后,便想将他们看到的东西都画下来,甚至想将他们幻想中的事物画下来,这是他们认识世界、发展智力的一种锻炼方法。儿童美术日记就是少年儿童用图画配合文字,记录一天生活中观察到的或经历过的有意义和有趣的事情。它既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构思想象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对他们实施美育的一种形式和途径。
在语言文字上,我指导学生参照语文课本中的日记格式,写上年、月、日、星期、天气、题目和内容,要求文字内容须生动、形象、简练,可以叙事、议论或抒情,也可以写成诗歌、儿歌或打油诗。
文字的位置应和画面有机地结合,横式、竖式、中间都可以安排。从画面效果上看,则可以不拘一格,形式多样。钢笔、蜡笔、铅笔都可以用。
美术日记可以每天记、隔日记或一周一记。当然,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大多数学生对绘画的兴趣也逐渐减弱,因此不必强求非用美术日记不可,美术爱好者则另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