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强调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强的思维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因此,如何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奠定数学思维结构的基础
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是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只有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才能培养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是由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所组成的,在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性质、法则、公式等都是由各种概念联系产生的,可以说数学概念实际就是数学知识的基石。概念的引入理解运用巩固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他们才有可能自觉地掌握数学规律,正确地进行判断和推理,正确地进行各种计算,解决各种数学问题。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从具体的教具入手,积极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小学课本中的数学概念大多是比较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抽象的概念总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而形成的。因此,感性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我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在学习方程概念时,我是运用直观教具天平进行教学的。我在天平的两边放上重量相等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天平的左边是50克与50克的和,右边是100克。这时天平正好平衡,用式子表示:50+50=100或50×2=100。接着我又一次在天平的右边放上50克,左边放上30克与一个不知重量的砝码,这时天平平衡了。我问天平平衡说明什么?学生争着回答:天平平衡说明左右两边的物体重量是相等的。左边两个物体一个是30克,那个不知重量的用字母X表示,右边是50克,那么表示这两个相等关系的式子是:30+X=50,这也是一个等式。我又问:要使天平左右两边相等,左边这个X应等于多少,天平才能平衡?学生很容易地答出是20克。这就是说X等于20克的时候,上面等式中等号左右两边正好相等。让学生自己从直观中提取信息,具体地看到50+50=100;50×2=100;30+X=50;3X=69这样的式子都是等式。30+X=50;3X=69这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X=20是方程30+X=50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地理解和掌握了等式、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抽象的概念。就这样根据实践活动的需要,不断地给学生提出新的思维课题,又在不断回答和解决这些新课题的过程中,使他们的思维不断地向前发展。
(二)以旧知引新知,发展小学生思维能力
在学习新知时,引导学生主动运用知识迁移规律,主动地获取新知。例如我在教学梯形面积时,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很快受到启发,就是把新的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新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让学生利用学具探究,学生会很容易地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旧引新是发展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常用方法。
二、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科学始于问题。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同样具有这样特点,从它诞生起,就与“问题”有了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的波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精心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惯用封闭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例如:“46是不是6的倍数”、“19是不是质数”等等。这些问题的回答只有“是”与“不是”。同时在作业与考试时,也只有“答案”与 “非答案”两种,久而久之,极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然而启发式问题却是开放式的问题,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我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時,首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计算 “ 2/4+1/4 4/8-2/8 15/20-10/20”。接着转入探究新知,提问:
1.这几道题中,有的分数不是最简分数,你能不能把这个算式改写成最简分数相加减?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直观上看有什么不同?
3. 能不能试着把异分母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再相加减呢?
4.异分母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为什么?
通过这个四个问题的提出与回答,起到了温故知新的作用。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巧设问题梯度,面向全体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教学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善于补充搭桥式问题,降低教学难度,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圆面积公式”时,我提出如下问题:
1. 在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时先将三角形、梯形拼成什么图形?
2. 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又将平行四边形拼成了什么图形?
3. 在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时,都是以什么图形的面积公式为基础推导出来的?
这三个问题的提出起到了承上启下、化难为易的作用。
(三)巧设开放性问题,发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所以教师应以课本为本的一些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 如:“一辆汽车要行驶400千米的路程,前5小时行了全程的2/5,照这样的速度,行完全程需要多少时间?”学生独立解答为:
400÷(400×2/5÷5)=12.5(小时)
还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1. 把全程看作单位“1”怎样列式?
1÷(2/5÷5)=12.5(小时) 2. 能不能把全程看作5个单位来解答?
(5÷2)×5=12.5(小时)
通过这样一题多解的开放性、探索性的提问,激励了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的提问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问题如何提出,对教学影响极大,需要精心设计,特别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经过动脑,动口,动手实践与思维获得的知识才是深刻的,牢固的。
三、精心设计练习题,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精心设计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
数学中的计算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因此,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对计算产生兴趣,同时在计算中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
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设计出这样一组练习题:计算:1/2+1/3;1/2-1/5;1/3+1/4;1/5-1/7。要求算后说出思维过程,并观察它们的特点,找出计算中规律性的东西。1/2+1/3=3/6+2/3=5/6;1/2-1/5=5/10-2/10=3/10;1/3+1/4=4/12+3/12 =7/12;1/5-1/7=7/35-5/35=2/35。通过观察分析,启发学生总结出:分子是1,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相加减的速算方法,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思维和语言密切相关,培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的说理练习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说理使学生不仅会算题,而且会讲题,弄清算理,掌握规律。如在学习应用题 “一个制鞋厂制出男鞋2200双,比制出的女鞋的2倍还多400双。制出的女鞋有多少双?”我针对教学要求,引导学生讲解如何确定题中的等量关系,为什么这样列方程?2X+400=2200;2X=2200-400。在学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时启发学生讲述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如何确定单位“1”, 单位“1”是已知数时,如何找准所求问题的对应分率,再根据分数乘法意义列式。单位“1”是未知时,如何找准已知数量的对应分率,再根据分数乘法意义列方程。学生进行充分的说理练习,牢牢的掌握了分数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组织学生口算,笔算,讲解算理等练习,有时还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练习。如在学习几何初步知识时,让学生制作学具: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亲自拼一拼,看看两个相等的各种三角形被拼成什么样的图形了,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学习比例尺后让学生实际测量校园,自定比例尺绘出学校平面图。
在应用题教学时,我常常采用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的练习形式来发散学生思维,逐步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如“某修路队修一条路,已经修了250米,还剩150米没修。”提出下面不同问题:
(1)已经修的是没修的百分之几?
(2)没修的是已经修的百分之几?
(3)已经修的比没修的多百分之几?
(4)没修的比已经修的少百分之几?
(5)已经修的占这条路的百分之几?
启发学生根据问题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能讲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在复习分数应用题时设计这样一组练习题:
(1)果园里有梨树150棵,苹果树比梨树多1/5,有苹果树多少棵?
(2)果园里有梨树150棵,苹果树是梨树的4/5,有苹果树多少棵?
(3)果园里有梨树150棵,苹果树比梨树少1/5,有苹果树多少棵?
(4)果园里有梨树150棵,梨树比苹果树多1/5,有苹果树多少棵?
(5)果园里有梨树150棵,梨树比苹果树少1/5,有苹果树多少棵?
(6)果园里有梨树150棵,梨树是苹果树的4/5,有苹果树多少棵?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能讲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这几道题之间的联系。
总之,数学教学中发展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才能行之有效,达到发展小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奠定数学思维结构的基础
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是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只有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才能培养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是由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所组成的,在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性质、法则、公式等都是由各种概念联系产生的,可以说数学概念实际就是数学知识的基石。概念的引入理解运用巩固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他们才有可能自觉地掌握数学规律,正确地进行判断和推理,正确地进行各种计算,解决各种数学问题。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从具体的教具入手,积极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小学课本中的数学概念大多是比较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抽象的概念总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而形成的。因此,感性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我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在学习方程概念时,我是运用直观教具天平进行教学的。我在天平的两边放上重量相等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天平的左边是50克与50克的和,右边是100克。这时天平正好平衡,用式子表示:50+50=100或50×2=100。接着我又一次在天平的右边放上50克,左边放上30克与一个不知重量的砝码,这时天平平衡了。我问天平平衡说明什么?学生争着回答:天平平衡说明左右两边的物体重量是相等的。左边两个物体一个是30克,那个不知重量的用字母X表示,右边是50克,那么表示这两个相等关系的式子是:30+X=50,这也是一个等式。我又问:要使天平左右两边相等,左边这个X应等于多少,天平才能平衡?学生很容易地答出是20克。这就是说X等于20克的时候,上面等式中等号左右两边正好相等。让学生自己从直观中提取信息,具体地看到50+50=100;50×2=100;30+X=50;3X=69这样的式子都是等式。30+X=50;3X=69这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X=20是方程30+X=50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地理解和掌握了等式、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抽象的概念。就这样根据实践活动的需要,不断地给学生提出新的思维课题,又在不断回答和解决这些新课题的过程中,使他们的思维不断地向前发展。
(二)以旧知引新知,发展小学生思维能力
在学习新知时,引导学生主动运用知识迁移规律,主动地获取新知。例如我在教学梯形面积时,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很快受到启发,就是把新的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新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让学生利用学具探究,学生会很容易地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旧引新是发展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常用方法。
二、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科学始于问题。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同样具有这样特点,从它诞生起,就与“问题”有了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的波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精心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惯用封闭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例如:“46是不是6的倍数”、“19是不是质数”等等。这些问题的回答只有“是”与“不是”。同时在作业与考试时,也只有“答案”与 “非答案”两种,久而久之,极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然而启发式问题却是开放式的问题,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我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時,首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计算 “ 2/4+1/4 4/8-2/8 15/20-10/20”。接着转入探究新知,提问:
1.这几道题中,有的分数不是最简分数,你能不能把这个算式改写成最简分数相加减?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直观上看有什么不同?
3. 能不能试着把异分母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再相加减呢?
4.异分母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为什么?
通过这个四个问题的提出与回答,起到了温故知新的作用。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巧设问题梯度,面向全体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教学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善于补充搭桥式问题,降低教学难度,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圆面积公式”时,我提出如下问题:
1. 在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时先将三角形、梯形拼成什么图形?
2. 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又将平行四边形拼成了什么图形?
3. 在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时,都是以什么图形的面积公式为基础推导出来的?
这三个问题的提出起到了承上启下、化难为易的作用。
(三)巧设开放性问题,发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所以教师应以课本为本的一些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 如:“一辆汽车要行驶400千米的路程,前5小时行了全程的2/5,照这样的速度,行完全程需要多少时间?”学生独立解答为:
400÷(400×2/5÷5)=12.5(小时)
还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1. 把全程看作单位“1”怎样列式?
1÷(2/5÷5)=12.5(小时) 2. 能不能把全程看作5个单位来解答?
(5÷2)×5=12.5(小时)
通过这样一题多解的开放性、探索性的提问,激励了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的提问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问题如何提出,对教学影响极大,需要精心设计,特别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经过动脑,动口,动手实践与思维获得的知识才是深刻的,牢固的。
三、精心设计练习题,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精心设计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
数学中的计算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因此,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对计算产生兴趣,同时在计算中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
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设计出这样一组练习题:计算:1/2+1/3;1/2-1/5;1/3+1/4;1/5-1/7。要求算后说出思维过程,并观察它们的特点,找出计算中规律性的东西。1/2+1/3=3/6+2/3=5/6;1/2-1/5=5/10-2/10=3/10;1/3+1/4=4/12+3/12 =7/12;1/5-1/7=7/35-5/35=2/35。通过观察分析,启发学生总结出:分子是1,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相加减的速算方法,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思维和语言密切相关,培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的说理练习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说理使学生不仅会算题,而且会讲题,弄清算理,掌握规律。如在学习应用题 “一个制鞋厂制出男鞋2200双,比制出的女鞋的2倍还多400双。制出的女鞋有多少双?”我针对教学要求,引导学生讲解如何确定题中的等量关系,为什么这样列方程?2X+400=2200;2X=2200-400。在学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时启发学生讲述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如何确定单位“1”, 单位“1”是已知数时,如何找准所求问题的对应分率,再根据分数乘法意义列式。单位“1”是未知时,如何找准已知数量的对应分率,再根据分数乘法意义列方程。学生进行充分的说理练习,牢牢的掌握了分数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组织学生口算,笔算,讲解算理等练习,有时还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练习。如在学习几何初步知识时,让学生制作学具: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亲自拼一拼,看看两个相等的各种三角形被拼成什么样的图形了,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学习比例尺后让学生实际测量校园,自定比例尺绘出学校平面图。
在应用题教学时,我常常采用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的练习形式来发散学生思维,逐步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如“某修路队修一条路,已经修了250米,还剩150米没修。”提出下面不同问题:
(1)已经修的是没修的百分之几?
(2)没修的是已经修的百分之几?
(3)已经修的比没修的多百分之几?
(4)没修的比已经修的少百分之几?
(5)已经修的占这条路的百分之几?
启发学生根据问题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能讲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在复习分数应用题时设计这样一组练习题:
(1)果园里有梨树150棵,苹果树比梨树多1/5,有苹果树多少棵?
(2)果园里有梨树150棵,苹果树是梨树的4/5,有苹果树多少棵?
(3)果园里有梨树150棵,苹果树比梨树少1/5,有苹果树多少棵?
(4)果园里有梨树150棵,梨树比苹果树多1/5,有苹果树多少棵?
(5)果园里有梨树150棵,梨树比苹果树少1/5,有苹果树多少棵?
(6)果园里有梨树150棵,梨树是苹果树的4/5,有苹果树多少棵?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能讲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这几道题之间的联系。
总之,数学教学中发展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才能行之有效,达到发展小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