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期以来,很多学校进行班级管理时多采用“千班一面”的方式,即以学校层面的统一部署、统一干预为主,对班级个体和学生个体则很少触及。这种教育方式缺少针对性和主体性,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班级之前存在的差异,使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小学班级文化进行分析,从中找出问题并提出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方案。
关键词:小学;班级文化;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教育质量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力。然而,大多数学校采用的仍是“绝对统一”、“整体划一”的文化思想,这种单一的管理方式将学生封闭僵化,使得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下面将剖析小学班级文化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每一方面探索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新路子。
一、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发现主要是四个方面出现了问题:班级物质文化的参与性过窄、班级制度文化的民主性过低、班级精神文化的导向性过弱、班级行为文化的建设过于形式化。下面将对这四方面的问题展开具体论述。
1.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参与性过窄
研究发现,大多数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只有少数人可以参与。例如黑板报的更替是由老师指定的作画书法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负责,对于其他同学则没有参与的机会;再如教室墙面装饰的设置是由班级内相关班干部来负责,其他同学也就没有了参与的理由。这种结果导致的是班级内大多数学生对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兴趣乏乏,这就失去了物质文化对学生原本该有激励力量,使其作用无法正常发挥。
2.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民主性过低
班级制度建设的民主性是指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和决策班级的管理制度,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作用,使班级成员协同一致搞好班级建设。然而当前的大多数班级忽视了制度建设时的民主性,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仍然采用“班干部委任制”,这使很多学生错过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学生对自身失去信心,对班级活动的参与缺乏热情,进而导致班级制度文化的不完善。
3.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导向性过弱
班级精神文化是一种潜在的、隐形的文化力量,这是班级进行文化建设时被忽略的原因。很多班级首先关注的是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物质文化建设,希望以此对学生进行鼓励,但精神文化作为一种能够连接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的重要力量,它才是文化建设的核心。一个班只有首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精神文化,确立自己的希望和追求,才能将全体成员团结起来,共同完成目标,充分发挥班级精神文化的导向性作用。
4. 班级行为文化的建设过于形式化
行为文化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来实现,但是目前大多数班级活动的开展过于形式化,纯粹只是走走过场。无论是安全教育无法落实到位,还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拖再拖,都可以体现对于班级行为文化建设的不重视。至于其中的原因,有的是班主任老师对活动作用认识不深刻,还有就是实践活动的意外事故较多,这让老师感到繁杂、难处理。这些障碍导致了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缩减,使学生缺少了和自然、社会接触的机会,阻碍了班级行为文化的发展。
二、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方案
上面针对传统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主要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出现了问题,下面将对这四方面的问题展开相应的策略部署。
1. 物质文化建设
良好的物质环境是班级文化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使学生受到文化熏陶的重要因素。在高品质班级物质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的成长会变得更有活力,教育的功能也会因此放大。为了建设良好的物质环境,首先应将其与学生的年龄进行配比,对低年级学生以充满童趣的布置吸引其注意力,消除他们对上学的恐惧感;对高年级学生的物质文化建设应交予学生自己,更多地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其次,物质文化建设要与新课程的需要相适应,使其成为一种新课程独有的教学资源。最后,物质文化建设要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相符,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2. 制度文化建设
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学生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班级制度文化是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和监督下制定实施的,对学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有助于在班级内营造遵纪守规的氛围,引导学生行为规范。对于建设良好的制度文化,首先应做到自主制定班级制度,使班级主人的意识融入学生思想,激发他们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其次,可以实行岗位轮换制,先由学生自主确定各种职位,明确岗位职责,在随后的岗位竞选中实行轮流制,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最后建设班级评价制度,其中包括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及互评,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3. 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是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隐性课程资源。良好的精神文化有助于引导学生建立目标,有利于增强班级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宿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无形力量。为了建设良好的精神文化,首先应制定班级总体的奋斗目标即班规,作为学生的行为导向;其次制定班级精神格言即班训,作为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再次应围绕班级特色文化创建班旗、班徽、班歌等,制定本班的班级常规特色创建工作和班级学科特色创建工作;最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进行激发和培养,这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外在形式。
4. 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班级作风、精神面貌的动态体现,是学生个人素质的外在体现,也是班级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良好的班级行为文化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优秀品质,有助于班级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团结一致的班级作风。为了建设良好的班级行为文化,班主任老师应以活动为载体,在各班文化主题确定的基础上,分阶段、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这些活动要在游戏性和开放性的基础上进行,以这种喜聞乐见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热情,最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认知,实现自我发展,从而创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特色。
三、 小结
综上,针对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班级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相挂钩。因此进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时也要从这四个方面部署——物质文化建设要加强学生的参与度,制度文化建设要加强参与的民主性,精神文化建设要加强其导向作用,行为文化建设要加强其落实性。只有各个方面都能履行,才能建设好班级特色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勇.浅谈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J].读与写(上,下旬),2015,(23):445-445.
[2]陈启迪.酿造班级好味道——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刍议[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2):67.
[3]卞林洲.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思考[J].东方教育,2015,(9):212-213.
作者简介:
周昭莹,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金影小学。
关键词:小学;班级文化;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教育质量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力。然而,大多数学校采用的仍是“绝对统一”、“整体划一”的文化思想,这种单一的管理方式将学生封闭僵化,使得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下面将剖析小学班级文化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每一方面探索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新路子。
一、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发现主要是四个方面出现了问题:班级物质文化的参与性过窄、班级制度文化的民主性过低、班级精神文化的导向性过弱、班级行为文化的建设过于形式化。下面将对这四方面的问题展开具体论述。
1.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参与性过窄
研究发现,大多数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只有少数人可以参与。例如黑板报的更替是由老师指定的作画书法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负责,对于其他同学则没有参与的机会;再如教室墙面装饰的设置是由班级内相关班干部来负责,其他同学也就没有了参与的理由。这种结果导致的是班级内大多数学生对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兴趣乏乏,这就失去了物质文化对学生原本该有激励力量,使其作用无法正常发挥。
2.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民主性过低
班级制度建设的民主性是指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和决策班级的管理制度,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作用,使班级成员协同一致搞好班级建设。然而当前的大多数班级忽视了制度建设时的民主性,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仍然采用“班干部委任制”,这使很多学生错过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学生对自身失去信心,对班级活动的参与缺乏热情,进而导致班级制度文化的不完善。
3.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导向性过弱
班级精神文化是一种潜在的、隐形的文化力量,这是班级进行文化建设时被忽略的原因。很多班级首先关注的是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物质文化建设,希望以此对学生进行鼓励,但精神文化作为一种能够连接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的重要力量,它才是文化建设的核心。一个班只有首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精神文化,确立自己的希望和追求,才能将全体成员团结起来,共同完成目标,充分发挥班级精神文化的导向性作用。
4. 班级行为文化的建设过于形式化
行为文化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来实现,但是目前大多数班级活动的开展过于形式化,纯粹只是走走过场。无论是安全教育无法落实到位,还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拖再拖,都可以体现对于班级行为文化建设的不重视。至于其中的原因,有的是班主任老师对活动作用认识不深刻,还有就是实践活动的意外事故较多,这让老师感到繁杂、难处理。这些障碍导致了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缩减,使学生缺少了和自然、社会接触的机会,阻碍了班级行为文化的发展。
二、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方案
上面针对传统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主要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出现了问题,下面将对这四方面的问题展开相应的策略部署。
1. 物质文化建设
良好的物质环境是班级文化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使学生受到文化熏陶的重要因素。在高品质班级物质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的成长会变得更有活力,教育的功能也会因此放大。为了建设良好的物质环境,首先应将其与学生的年龄进行配比,对低年级学生以充满童趣的布置吸引其注意力,消除他们对上学的恐惧感;对高年级学生的物质文化建设应交予学生自己,更多地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其次,物质文化建设要与新课程的需要相适应,使其成为一种新课程独有的教学资源。最后,物质文化建设要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相符,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2. 制度文化建设
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学生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班级制度文化是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和监督下制定实施的,对学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有助于在班级内营造遵纪守规的氛围,引导学生行为规范。对于建设良好的制度文化,首先应做到自主制定班级制度,使班级主人的意识融入学生思想,激发他们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其次,可以实行岗位轮换制,先由学生自主确定各种职位,明确岗位职责,在随后的岗位竞选中实行轮流制,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最后建设班级评价制度,其中包括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及互评,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3. 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是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隐性课程资源。良好的精神文化有助于引导学生建立目标,有利于增强班级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宿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无形力量。为了建设良好的精神文化,首先应制定班级总体的奋斗目标即班规,作为学生的行为导向;其次制定班级精神格言即班训,作为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再次应围绕班级特色文化创建班旗、班徽、班歌等,制定本班的班级常规特色创建工作和班级学科特色创建工作;最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进行激发和培养,这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外在形式。
4. 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班级作风、精神面貌的动态体现,是学生个人素质的外在体现,也是班级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良好的班级行为文化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优秀品质,有助于班级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团结一致的班级作风。为了建设良好的班级行为文化,班主任老师应以活动为载体,在各班文化主题确定的基础上,分阶段、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这些活动要在游戏性和开放性的基础上进行,以这种喜聞乐见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热情,最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认知,实现自我发展,从而创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特色。
三、 小结
综上,针对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班级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相挂钩。因此进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时也要从这四个方面部署——物质文化建设要加强学生的参与度,制度文化建设要加强参与的民主性,精神文化建设要加强其导向作用,行为文化建设要加强其落实性。只有各个方面都能履行,才能建设好班级特色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勇.浅谈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J].读与写(上,下旬),2015,(23):445-445.
[2]陈启迪.酿造班级好味道——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刍议[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2):67.
[3]卞林洲.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思考[J].东方教育,2015,(9):212-213.
作者简介:
周昭莹,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金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