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很难在师生互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有效地转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化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学生;主体;教师;引导;自主学习
著名作家高尔基说过:“爱孩子, 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一味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学习主体所具有的发现和探索能力。长此以往,这种模式必然会摧残人的学习兴趣,扼杀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转变学习方式是当务之急。如何才能把学习过程当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觉得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好起点。整个教育活动的基础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整个教育环节是以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为基础,师生彼此平等相待,坦率而真诚地参与教学活动。正确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平等的。如果师生关系不融洽,甚至是紧张的,那肯定会导致学生连发言都战战兢兢,畏畏缩缩,何谈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呢?
因此,我认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首要条件,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因此,作为教师,首先需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放低姿态,走下讲台,走进学生群体,与学生打成一片,教师也要学会欣赏学生,任何一个学生都存在一些闪光点,让这种欣赏成为动力,学生会敞开心扉让你走进来,并愉快地接受你所给予的正确引导和及时的帮助。
2.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往今来在任何一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无不是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的。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兴趣往往成为自主性培养的开始。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有许多知识点必须掌握,如果用死记硬背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反复强调“熟能生巧”,这种循规蹈矩的教学方式无疑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反之,如果先設立一定的故事情境,再设计一些妙趣横生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关注,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只有对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持久。也只有在产生了兴趣之后,学生才可能去思考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经常为学生提供或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
3.注重教学手段的创新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实施场所。那如何创新课堂结构呢?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多媒体把文字、图像、音像、动画等大量融合,更具有直观性、生动性,非常适合历史这门学科,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教学图案、视频可以便于学生完成直观到抽象思维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基础知识,提升思维能力。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增加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更利于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决策、创新思维的能力的培养,并且增强了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起到重要作用。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当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讲课、评论、得出结论,让教师讲得少、学生活动得多,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学习环境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更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而理论又要反过来指导生活实际。如果说教学的首要目的是对知识的掌握,那深层次的要求则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生活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来源于实践,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这就要求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心时事,关心生活,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特别是要思考所学知识与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问题是否相关。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发展学生的自主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自主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作为教学工作者,要勇于接纳那些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看似不规范的创新思维,发挥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根据学生不同个体的特点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发挥的余地。只要教师方法得当,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埋在学生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高级中学)
关键词:学生;主体;教师;引导;自主学习
著名作家高尔基说过:“爱孩子, 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一味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学习主体所具有的发现和探索能力。长此以往,这种模式必然会摧残人的学习兴趣,扼杀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转变学习方式是当务之急。如何才能把学习过程当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觉得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好起点。整个教育活动的基础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整个教育环节是以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为基础,师生彼此平等相待,坦率而真诚地参与教学活动。正确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平等的。如果师生关系不融洽,甚至是紧张的,那肯定会导致学生连发言都战战兢兢,畏畏缩缩,何谈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呢?
因此,我认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首要条件,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因此,作为教师,首先需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放低姿态,走下讲台,走进学生群体,与学生打成一片,教师也要学会欣赏学生,任何一个学生都存在一些闪光点,让这种欣赏成为动力,学生会敞开心扉让你走进来,并愉快地接受你所给予的正确引导和及时的帮助。
2.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往今来在任何一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无不是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的。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兴趣往往成为自主性培养的开始。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有许多知识点必须掌握,如果用死记硬背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反复强调“熟能生巧”,这种循规蹈矩的教学方式无疑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反之,如果先設立一定的故事情境,再设计一些妙趣横生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关注,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只有对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持久。也只有在产生了兴趣之后,学生才可能去思考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经常为学生提供或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
3.注重教学手段的创新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实施场所。那如何创新课堂结构呢?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多媒体把文字、图像、音像、动画等大量融合,更具有直观性、生动性,非常适合历史这门学科,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教学图案、视频可以便于学生完成直观到抽象思维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基础知识,提升思维能力。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增加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更利于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决策、创新思维的能力的培养,并且增强了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起到重要作用。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当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讲课、评论、得出结论,让教师讲得少、学生活动得多,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学习环境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更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而理论又要反过来指导生活实际。如果说教学的首要目的是对知识的掌握,那深层次的要求则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生活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来源于实践,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这就要求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心时事,关心生活,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特别是要思考所学知识与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问题是否相关。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发展学生的自主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自主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作为教学工作者,要勇于接纳那些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看似不规范的创新思维,发挥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根据学生不同个体的特点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发挥的余地。只要教师方法得当,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埋在学生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