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杭州地铁站及铁路线上的文化建设与传播现状为出发点,结合杭州作为文化遗产分布密集的历史文化名城和G20等国际大环境下杭州地铁文化建设的现状,通过静态景观布置、动态活动的展开、本土人文风范展示三个方面,来建设具有杭州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地铁文化,为杭州地铁文化的提升发展提供建设性的建议,从而展示杭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提升杭州地铁的文化角色、打造杭州更加先进的城市文化品牌、提高城市国际知名度。
【关键词】城市地铁;文化建设;杭州地铁
作为现代交通工具,地铁在满足人们出行要求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地铁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地铁站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铁文化,对了解城市特色、解读城市文化、品味城市精神风貌、提升城市地铁空间的亲和力和文化认同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杭州地铁文化建设现状
作为向国内外人士展示杭州文化之都形象,彰显杭州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窗口,杭州市委、市政府对杭州地铁文化建设一直都持高度重视。作为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及中国最大的经济圈——长江三角地区重要的第二大中心城市,杭州是东南重要的交通枢纽,杭州地铁一号线于2003年12月开始动工。杭州地铁规划总共有13条路线。杭州地铁一期工程由地铁1号线、地铁2号线组成,总长约90公里。截至2015年12月,杭州开通杭州地铁1号线全线54公里,车站34座。杭州地铁2号线东南段18.2公里,车站12座;杭州地铁4号线首通段9.6公里,车站10座。三条线路共82公里,车站52座(换乘站不重复计算)杭州地铁为全球首个覆盖4G网络的地铁系统。
伴随着打造品质杭城的同时,杭州正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地铁资源及地铁文化的开发利用正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快地铁文化建设对建设具有杭州特色的国内一流地铁,提高杭州地铁的知名度和美誉感,提升杭州文化软实力,建设“品质之城”有极大的贡献作用。目前为止,杭州地铁一号线共34座地铁站,这些地铁站根据其地理位置,结合杭州的悠久历史,都具有各自与众不同的设计
做的较好的如武林广场站,以大型艺术墙作为文化载体,承载杭州历史沧桑,武林广场地铁站位于杭州市下城区武林广场,北接西湖文化广场站,南连凤起路站,其文化建设的标志就是一面巨大的葵花青铜浮雕墙。武林广场站的公共艺术墙《阳光·葵园》,由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创作,这组葵园铜雕墙于2012年9月问世,标志着地铁一号线所有站点的公共艺术空间设计将全面进入站厅安装。作为重点站的武林广场站,站厅的铸铜浮雕墙高3.95米,长16米,其主题是向日葵,设计了绿、橘、红、黄四色葵花青铜浮雕墙,展现了春、夏、秋、冬四季的“阳光葵园”,暗含武林广场的前身红太阳广场,展现了该站点特有的文化内涵。
做得不足的如龙翔桥站,不堪客流爆棚压力,文化建设相对滞后。龙翔桥站位于杭州平海路学士路延安路口,主体沿延安路设置,车站大致呈南北走向。作为离西湖最近的地铁站点,龙翔桥站一直都是客流量第一大的站点,然而因为该站点附近的客观条件限制,加之设计之初对人流量考虑不足,导致建成后难以满足现状。在实地走访龙翔桥站之后,我们发现:作为国内外游客来杭旅游必经的地铁站,这里不仅人流量极大,拥挤嘈杂,更是没有任何代表杭州特色的地铁文化建筑。该站点A/D出入口与工联美食广场和工联精品服饰城相通,国内外游客一出地铁站,首先面对的不是具有杭州文化的美丽建筑,不是西湖美景,而是嘈杂,充满各种小吃味道的美食广场,这对打造品质杭城形象,并无益处。
二、对杭州地铁文化建设的建议
我们通过网络问卷采访的方式,共有197人次的有效填写,调查主要针对在杭高校学生和部分在杭人士,内容涉及对杭州地铁文化建设现状的主要态度,以及对今后杭州地铁文化建设发展方向的倾向等方面。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人都有过搭乘地铁的经历,而且在这些受访人群当中也不乏留意过地铁文化建设的,即便一些人未曾细心注意,但不论是杭州本地人还是外来人口都希望能加快地铁文化建设,打造杭州文化品牌,提升杭州文化角色。
杭州近些年不断完善地下铁路系统,极大方便了市民出行,地铁除了承担交通运输功能外,地铁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更是成为了展示杭州城的重要窗口。尽管杭州市委,市政府都格外重视地铁建设的进程,地铁文化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中,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高峰期地铁出入拥挤问题,乘客在站内一些地方停留时间较多,搭乘地铁时不文明现象,人性化设施不完善,地铁站的主题形式一成不变,搭乘过程缺乏乐趣,地铁周边纪念物市场狭小等等。这些由问卷数据所显示出来的问题,也是我们此次研究杭州地铁文化建设需要着重分析的地方,并就其中具体问題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1.以丰富悠久的杭州文化为依据,开办特色地铁文化周活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使得杭州不仅在文化上源远流长,地质风景更是名闻四海。
2.纵向发展杭州志愿者文化,将“微笑亭”特色志愿者服务延伸至地铁站内。杭州人民热情好客,文明待客的风范更是闻名中国。
3.开展常规文化建设,打造富有人文关怀气息的杭州地铁。如推广全民阅读,建立杭州地铁站内网点图书借阅机制,打造“书香地铁”;完善“爱心伞”等人性化的设置配备;引导车厢内“文明乘车,爱护妇孺病残孕”的人文地铁风范建设。
在为杭州地铁文化的全面提升发展提供建设性的建议的同时,我们希望地铁这一现代化的轨道交通可以在当今社会实现“硬设备”与“软文化”的交流碰撞,并不断完善其作为新兴文化载体功能的发展。
本研究受《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17R403047)。
作者简介:戴哲远(1997-),女,汉族,籍贯:安徽省天长市,学历: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作者单位全称: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城市地铁;文化建设;杭州地铁
作为现代交通工具,地铁在满足人们出行要求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地铁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地铁站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铁文化,对了解城市特色、解读城市文化、品味城市精神风貌、提升城市地铁空间的亲和力和文化认同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杭州地铁文化建设现状
作为向国内外人士展示杭州文化之都形象,彰显杭州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窗口,杭州市委、市政府对杭州地铁文化建设一直都持高度重视。作为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及中国最大的经济圈——长江三角地区重要的第二大中心城市,杭州是东南重要的交通枢纽,杭州地铁一号线于2003年12月开始动工。杭州地铁规划总共有13条路线。杭州地铁一期工程由地铁1号线、地铁2号线组成,总长约90公里。截至2015年12月,杭州开通杭州地铁1号线全线54公里,车站34座。杭州地铁2号线东南段18.2公里,车站12座;杭州地铁4号线首通段9.6公里,车站10座。三条线路共82公里,车站52座(换乘站不重复计算)杭州地铁为全球首个覆盖4G网络的地铁系统。
伴随着打造品质杭城的同时,杭州正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地铁资源及地铁文化的开发利用正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快地铁文化建设对建设具有杭州特色的国内一流地铁,提高杭州地铁的知名度和美誉感,提升杭州文化软实力,建设“品质之城”有极大的贡献作用。目前为止,杭州地铁一号线共34座地铁站,这些地铁站根据其地理位置,结合杭州的悠久历史,都具有各自与众不同的设计
做的较好的如武林广场站,以大型艺术墙作为文化载体,承载杭州历史沧桑,武林广场地铁站位于杭州市下城区武林广场,北接西湖文化广场站,南连凤起路站,其文化建设的标志就是一面巨大的葵花青铜浮雕墙。武林广场站的公共艺术墙《阳光·葵园》,由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创作,这组葵园铜雕墙于2012年9月问世,标志着地铁一号线所有站点的公共艺术空间设计将全面进入站厅安装。作为重点站的武林广场站,站厅的铸铜浮雕墙高3.95米,长16米,其主题是向日葵,设计了绿、橘、红、黄四色葵花青铜浮雕墙,展现了春、夏、秋、冬四季的“阳光葵园”,暗含武林广场的前身红太阳广场,展现了该站点特有的文化内涵。
做得不足的如龙翔桥站,不堪客流爆棚压力,文化建设相对滞后。龙翔桥站位于杭州平海路学士路延安路口,主体沿延安路设置,车站大致呈南北走向。作为离西湖最近的地铁站点,龙翔桥站一直都是客流量第一大的站点,然而因为该站点附近的客观条件限制,加之设计之初对人流量考虑不足,导致建成后难以满足现状。在实地走访龙翔桥站之后,我们发现:作为国内外游客来杭旅游必经的地铁站,这里不仅人流量极大,拥挤嘈杂,更是没有任何代表杭州特色的地铁文化建筑。该站点A/D出入口与工联美食广场和工联精品服饰城相通,国内外游客一出地铁站,首先面对的不是具有杭州文化的美丽建筑,不是西湖美景,而是嘈杂,充满各种小吃味道的美食广场,这对打造品质杭城形象,并无益处。
二、对杭州地铁文化建设的建议
我们通过网络问卷采访的方式,共有197人次的有效填写,调查主要针对在杭高校学生和部分在杭人士,内容涉及对杭州地铁文化建设现状的主要态度,以及对今后杭州地铁文化建设发展方向的倾向等方面。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人都有过搭乘地铁的经历,而且在这些受访人群当中也不乏留意过地铁文化建设的,即便一些人未曾细心注意,但不论是杭州本地人还是外来人口都希望能加快地铁文化建设,打造杭州文化品牌,提升杭州文化角色。
杭州近些年不断完善地下铁路系统,极大方便了市民出行,地铁除了承担交通运输功能外,地铁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更是成为了展示杭州城的重要窗口。尽管杭州市委,市政府都格外重视地铁建设的进程,地铁文化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中,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高峰期地铁出入拥挤问题,乘客在站内一些地方停留时间较多,搭乘地铁时不文明现象,人性化设施不完善,地铁站的主题形式一成不变,搭乘过程缺乏乐趣,地铁周边纪念物市场狭小等等。这些由问卷数据所显示出来的问题,也是我们此次研究杭州地铁文化建设需要着重分析的地方,并就其中具体问題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1.以丰富悠久的杭州文化为依据,开办特色地铁文化周活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使得杭州不仅在文化上源远流长,地质风景更是名闻四海。
2.纵向发展杭州志愿者文化,将“微笑亭”特色志愿者服务延伸至地铁站内。杭州人民热情好客,文明待客的风范更是闻名中国。
3.开展常规文化建设,打造富有人文关怀气息的杭州地铁。如推广全民阅读,建立杭州地铁站内网点图书借阅机制,打造“书香地铁”;完善“爱心伞”等人性化的设置配备;引导车厢内“文明乘车,爱护妇孺病残孕”的人文地铁风范建设。
在为杭州地铁文化的全面提升发展提供建设性的建议的同时,我们希望地铁这一现代化的轨道交通可以在当今社会实现“硬设备”与“软文化”的交流碰撞,并不断完善其作为新兴文化载体功能的发展。
本研究受《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17R403047)。
作者简介:戴哲远(1997-),女,汉族,籍贯:安徽省天长市,学历: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作者单位全称: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