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新教材带来的问题
随着高中历史新课改的逐渐推广,我这个从教多年的历史教师也使用新教材了,在使用新教材进行授课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如下许多问题:
1.1 教材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存在很大问题。一个模块的内容在时间或空间跨度上太大,甚至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很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这就要求掌握教材内容必须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在义务教育阶段,因为无升学压力,学校、学生对初中历史教学与学习并不重视。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成为学习高中历史课程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致使高一新生历史学科的知识储备严重不足。这不仅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造成教学进度的缓慢,也使新课改失去了展开的最基础性条件。
1.2 课时的安排和教学的深度、难度问题。新教材课时的容量很大,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涉及的知识点过于繁杂,且大都有些蜻蜓点水,什么都想让学生知道,而有什么也没说透彻,加大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做到师生平等互动,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课堂氛围。但由于教材容量过大,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都不敢放开去搞(限于课堂时间),如果试图通过解读是学生把每个问题都弄个明白,那么,一节课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课时教学计划。因此过多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矛盾突出。
1.3 新教材中的模块与模块之间,小节与小节之间以及相邻的学习内容之间跳跃性强,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大,所以在初用新教材试总感觉到知识点难以把握,知识间的联系、过渡有些牵强,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2 对新教材的合理整合,要立足于实际,做到“实用”
2.1 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实际。由于初中教学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等原因使高一新生的历史学科知识基础很差,历史学科的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同时他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理解、综合等各方面的能力也极为有限,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制定水平相当的教学目标,切记过分拔高课程难度和扩展课程内容。教师一定要把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教学中才能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2.2 立足于新教材的实际。教师切忌对教材呈现的所有内容都往深处讲,这既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也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教学一定要控制好深度和宽度,要根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内容,大胆取舍,确定一个中心抓重点,把握一课教材在整个模块中的地位,弄清本课教材的内容构成及相互关系。实践证明,一节课内,如果教师的教学面面俱到,四面出击,其结果只能是什么都想说清楚,而又什么都没说清楚。教材是素材,教学时需要处理和加工,适当补充或降低难度是备课的中心议题。大胆创新,灵活使用教材,才能使新课程改革在前进中少走弯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3 立足于高考。不管教材怎么变,只要高考这根杠杆不变,考试目标肯定还是以突出基础、彰显能力为主,考查知识中的主干知识的方向也不会改变。因此,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突出重点内容既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3 对新教材的处理要做到“大胆删、适当补充、用心整合、改善知识结构”
3.1 课程容量大,应根据课标要求,大胆删。新教材编排一个课时的容量太大,涉及的知识点过于繁杂。如果对教材的内容面面俱到,既不利于教学计划的完成,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大胆整合,大胆地“删去”与核心内容关系不大的内容。
3.2 新教材跳跃性大,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补充。新教材一个模块的内容在时间或空间的跨度上太大,有的内容表述如蜻蜓点水,学生难以理解。这就必须对教材中没有的知识进行适当的补充。教师要能灵活处理教材和创造性使用教材。通过展示材料,设问诱思,让学生在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思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3.3 对教材进行合理的知识整合。新课程的必修模块在编排上分成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大方面的内容,而每一方面内容都先介绍中国的,后介绍世界的。这样的编排使中外历史的跨度较大,学生对中外历史知识难以联系,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做到中外融会贯通,立足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的发展,以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现象的比较,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总之,课程改革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要明确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一定要从新教材的特点出发,不断更新观念、勇于实践、在探索中力求创新,使新课程的实施在我们的手中落到实处。
随着高中历史新课改的逐渐推广,我这个从教多年的历史教师也使用新教材了,在使用新教材进行授课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如下许多问题:
1.1 教材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存在很大问题。一个模块的内容在时间或空间跨度上太大,甚至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很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这就要求掌握教材内容必须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在义务教育阶段,因为无升学压力,学校、学生对初中历史教学与学习并不重视。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成为学习高中历史课程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致使高一新生历史学科的知识储备严重不足。这不仅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造成教学进度的缓慢,也使新课改失去了展开的最基础性条件。
1.2 课时的安排和教学的深度、难度问题。新教材课时的容量很大,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涉及的知识点过于繁杂,且大都有些蜻蜓点水,什么都想让学生知道,而有什么也没说透彻,加大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做到师生平等互动,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课堂氛围。但由于教材容量过大,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都不敢放开去搞(限于课堂时间),如果试图通过解读是学生把每个问题都弄个明白,那么,一节课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课时教学计划。因此过多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矛盾突出。
1.3 新教材中的模块与模块之间,小节与小节之间以及相邻的学习内容之间跳跃性强,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大,所以在初用新教材试总感觉到知识点难以把握,知识间的联系、过渡有些牵强,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2 对新教材的合理整合,要立足于实际,做到“实用”
2.1 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实际。由于初中教学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等原因使高一新生的历史学科知识基础很差,历史学科的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同时他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理解、综合等各方面的能力也极为有限,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制定水平相当的教学目标,切记过分拔高课程难度和扩展课程内容。教师一定要把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教学中才能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2.2 立足于新教材的实际。教师切忌对教材呈现的所有内容都往深处讲,这既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也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教学一定要控制好深度和宽度,要根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内容,大胆取舍,确定一个中心抓重点,把握一课教材在整个模块中的地位,弄清本课教材的内容构成及相互关系。实践证明,一节课内,如果教师的教学面面俱到,四面出击,其结果只能是什么都想说清楚,而又什么都没说清楚。教材是素材,教学时需要处理和加工,适当补充或降低难度是备课的中心议题。大胆创新,灵活使用教材,才能使新课程改革在前进中少走弯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3 立足于高考。不管教材怎么变,只要高考这根杠杆不变,考试目标肯定还是以突出基础、彰显能力为主,考查知识中的主干知识的方向也不会改变。因此,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突出重点内容既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3 对新教材的处理要做到“大胆删、适当补充、用心整合、改善知识结构”
3.1 课程容量大,应根据课标要求,大胆删。新教材编排一个课时的容量太大,涉及的知识点过于繁杂。如果对教材的内容面面俱到,既不利于教学计划的完成,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大胆整合,大胆地“删去”与核心内容关系不大的内容。
3.2 新教材跳跃性大,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补充。新教材一个模块的内容在时间或空间的跨度上太大,有的内容表述如蜻蜓点水,学生难以理解。这就必须对教材中没有的知识进行适当的补充。教师要能灵活处理教材和创造性使用教材。通过展示材料,设问诱思,让学生在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思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3.3 对教材进行合理的知识整合。新课程的必修模块在编排上分成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大方面的内容,而每一方面内容都先介绍中国的,后介绍世界的。这样的编排使中外历史的跨度较大,学生对中外历史知识难以联系,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做到中外融会贯通,立足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的发展,以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现象的比较,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总之,课程改革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要明确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一定要从新教材的特点出发,不断更新观念、勇于实践、在探索中力求创新,使新课程的实施在我们的手中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