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中求创新

来源 :教育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d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新教材带来的问题
  随着高中历史新课改的逐渐推广,我这个从教多年的历史教师也使用新教材了,在使用新教材进行授课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如下许多问题:
  1.1 教材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存在很大问题。一个模块的内容在时间或空间跨度上太大,甚至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很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这就要求掌握教材内容必须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在义务教育阶段,因为无升学压力,学校、学生对初中历史教学与学习并不重视。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成为学习高中历史课程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致使高一新生历史学科的知识储备严重不足。这不仅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造成教学进度的缓慢,也使新课改失去了展开的最基础性条件。
  1.2 课时的安排和教学的深度、难度问题。新教材课时的容量很大,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涉及的知识点过于繁杂,且大都有些蜻蜓点水,什么都想让学生知道,而有什么也没说透彻,加大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做到师生平等互动,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课堂氛围。但由于教材容量过大,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都不敢放开去搞(限于课堂时间),如果试图通过解读是学生把每个问题都弄个明白,那么,一节课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课时教学计划。因此过多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矛盾突出。
  1.3 新教材中的模块与模块之间,小节与小节之间以及相邻的学习内容之间跳跃性强,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大,所以在初用新教材试总感觉到知识点难以把握,知识间的联系、过渡有些牵强,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2 对新教材的合理整合,要立足于实际,做到“实用”
  2.1 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实际。由于初中教学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等原因使高一新生的历史学科知识基础很差,历史学科的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同时他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理解、综合等各方面的能力也极为有限,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制定水平相当的教学目标,切记过分拔高课程难度和扩展课程内容。教师一定要把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教学中才能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2.2 立足于新教材的实际。教师切忌对教材呈现的所有内容都往深处讲,这既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也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教学一定要控制好深度和宽度,要根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内容,大胆取舍,确定一个中心抓重点,把握一课教材在整个模块中的地位,弄清本课教材的内容构成及相互关系。实践证明,一节课内,如果教师的教学面面俱到,四面出击,其结果只能是什么都想说清楚,而又什么都没说清楚。教材是素材,教学时需要处理和加工,适当补充或降低难度是备课的中心议题。大胆创新,灵活使用教材,才能使新课程改革在前进中少走弯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3 立足于高考。不管教材怎么变,只要高考这根杠杆不变,考试目标肯定还是以突出基础、彰显能力为主,考查知识中的主干知识的方向也不会改变。因此,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突出重点内容既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3 对新教材的处理要做到“大胆删、适当补充、用心整合、改善知识结构”
  3.1 课程容量大,应根据课标要求,大胆删。新教材编排一个课时的容量太大,涉及的知识点过于繁杂。如果对教材的内容面面俱到,既不利于教学计划的完成,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大胆整合,大胆地“删去”与核心内容关系不大的内容。
  3.2 新教材跳跃性大,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补充。新教材一个模块的内容在时间或空间的跨度上太大,有的内容表述如蜻蜓点水,学生难以理解。这就必须对教材中没有的知识进行适当的补充。教师要能灵活处理教材和创造性使用教材。通过展示材料,设问诱思,让学生在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思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3.3 对教材进行合理的知识整合。新课程的必修模块在编排上分成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大方面的内容,而每一方面内容都先介绍中国的,后介绍世界的。这样的编排使中外历史的跨度较大,学生对中外历史知识难以联系,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做到中外融会贯通,立足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的发展,以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现象的比较,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总之,课程改革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要明确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一定要从新教材的特点出发,不断更新观念、勇于实践、在探索中力求创新,使新课程的实施在我们的手中落到实处。
其他文献
当代中国,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这对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人才观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改革学校现有的课程结构,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 正确理解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有人认为,研究性课程就是做课题;研究性学习就是写论文,我认为这是个误解。研究性学习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主性精神,以
期刊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巴金也曾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可见在教育中,习惯的养成是多么重要。而在整个教育阶段中,小学是学生养成好习惯的最佳时期。“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才能获得成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有助于学生的人格的形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
期刊
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学生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屋里走向社会”等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对于探究演示的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物理教学的重点和新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1 正确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在物理教学中,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经历与科学家进行
期刊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中学生写作文,也不能脱离生活。中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有畏惧心理,总觉得无话可说,这是为什么呢?归根结底是平时不留心观察。写作时冥思苦想,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只有去胡编乱造了,而虚构的作文是不真实的,自然没有感人的力量。可见,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前提。只有全面、细致、认真地观察生活,才能直接从生活中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营养。指导学生
期刊
【摘 要】 在政治课教学活动中,我对农村高中学困生现象和成因作了一般调查分析,发现了形成学困生的一些内因和外因,为转化政治课学困生提供依据。  【关键词】 农村 高中政治课 学困生现象 成因    我长期担任班主任从事政治课教学,和所有老师一样,教育教学中最头疼最伤脑筋的就是关心转化学困生。现在农村高中学困生不在少数,老师都觉得学困生不好管教,对学困生的表现都能说出一大堆问题:严重厌学、纪律观
期刊
【摘 要】 孟子的人格修养思想,受到了孔子、子思的人格修养思想的影响,建立在其性善论观点的基础之上,重点阐述了其人格修养思想的理论基础、人格修养的主要途径以及对现当代的启示等方面的内容。孟子人格修养思想对当今的道德实践及当代中学生的人格养成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深入分析其内涵,取其精华并使之与当今社会之现实相结合,以促进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 孟子 性善论 人格修养 中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标课程的实施,课程改革也随之开始。课改的核心任务是转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当中,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本文主要针对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中生物 探究性 实验教学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面对新的时代,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最大的任务是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是违背了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中心。那么,如何打造初中化学的高效课堂呢?  1 教学目的、任务明确具体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化学与社会
期刊
主体班队活动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式之一。精彩的主题班队活动能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创新能力等,也能加强班级凝聚力,所以班队活动能收到“晓理、动情、导航”的效果。  近年来,学校领导、老师除了对学生传授知识外,更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及能力的培养。而达到这个目的,除了通过课本知识外,更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实现。而班队活动则能更
期刊
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同学对它尤为重视,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许多小学、初中各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这种现象较普遍,应引起重视。  1 高中数学成绩滑坡的原因  面对众多初中学习的优秀者沦为高中学习的落后者,笔者对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行了研究,调查表明,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