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融通的课程体系框架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xiao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与趋势,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计应该以此理念为指导,树立“职业素质中心”的指导原则,构建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融通的课程体系,融通知识、能力与技能,摆脱以前“技能中心”、“能力中心”或“人格中心”的局限性,以融通性素质课程模块群来统领通用性素质模块群、专业性素质模块群、拓展性素质模块群,即以实践性教学课程或实践性环节来达成素质的形成。
  关健词:高职院校 素质教育 课程体系 融通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見》(教职成[2015]6号)文件①提出,“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与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本文依据职业素质教育理论,根据国内外职教理论与实践案例构建了一个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融通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的整体框架
  课程是实现职业教育的主要途径,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核心职业素质、拓展性职业素质、专业岗位性职业素质,那么相对应的设置课程群,并且需要将知识、能力、技能等最终达到融合,真正地培养内化成学生内在的素质,也需要设置一个课程或者教学环节。综合起来看,职业素质教育指导下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素质课程体系应该是一个“厚基础、宽口径、大融通、强创新、足持续”的体系,“厚基础”是指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宽口径”是指应该以行业岗位群为出发点来培养职业人才,不应局限于某个具体的岗位,所以专业知识以行业的重要知识为主,培养行业的通用能力为主;“大融通”是指知识、能力和技能要融通化为综合素质,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融通与配合化为综合素质;“强创新”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强调开设创新思维的课程,另一方面是指课程教学不能以旧的知识、技能为主,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贯穿始终;“足持续”是指课程的教学要具有前瞻性,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能够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技能,能够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变化,能够迁移工作岗位。
  根据培养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规律,我们设计的大融通课程体系由四大课程模块群组成:通用性素质课程模块群,专业性素质课程模块群,拓展性素质课程模块群、融通性素质课程模块群,四大模块的课时量占比分别为30%、40%、10%、20%,总课时量三年宜为2800-3000课时。
  二.各课程模块群的构建
  (1)通用性素质课程模块群——重点指向“成人”,重点指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它培养的目标是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所具有的道德品质,也是一个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所应有的身体、心理、情感、审美素质,也是能够适应任何岗位所应有的核心素质,是后面各项素质模块的基础。必须将这一素质夯实,否则“万丈高楼无法平地起”。它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政治理论模块、身体心理健康模块、人文通识知识模块、创新就业创业知识模块、基本技能模块(应用写作、计算机操作、普通话等)。以人文通识知识模块、基本技能模块为例,必须明确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明确落实的课程,主要的教育教学形式,具体参看:表1,通用性素质课程群例表。
  表1:通用性素质课程群例表
  (2)专业性素质课程模块群——重点指向“成才”,重点指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主要包括专业基础素质模块和专业方向素质模块。以本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为例,它有形象设计与时装表演两个方向,它面对的是形象设计师、美甲师、服装模特、化妆师、时装表演与策划等行业岗位。通过行业调研,与行业专家、骨干教师共同分析,确定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技能及综合素养,并且开发出相应的专业课程群,以6-7门核心课程为重点,精心地设置好课程内容体系和实践体系。
  (3)拓展性素质课程模块群——指向“成人”和“成才”,重点指向综合性知识和综合技能。它包括通用性素质课程选修课程模块(人文通识知识选修课程、创新创业选修课程)和专业性素质课程选修课程模块(专业兴趣性选修课程)。这一模块主要以学生在学好必要课程的基础上的一种拓展,带有兴趣性、目的性、补充性、联系性。
  (4)融通性素质课程模块群——融合“成人”与“成才”,融合知识、能力与品行,内化为精神品质,转化为素质,提升综合素质。怎么做到融通?其实最主要的环节就是实践性的活动,包括实习、实训、活动等类型,知识、能力和技能都需要多次、反复地运用才能真正地变为内在的东西。《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都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要占总课时一半以上。要积极推行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②融通性环节的缺失或者走样是导致职业学生素质难以真正内化的一个主要原因。融通性素质课程模块群也应采用必修 选修的形式,规定必要的学分,具体包括以下三类:①实习类课程: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②实训类课程:参加的技能大赛、设计比赛、科技发明、参与教师的项目制作等;③活动类课程: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艺术体育类的各类活动、社团类活动等。
  三.各课程模块群内在关系
  高职融通的课程体系应该是金字塔形状的体系,最下面的应该是通用性素质课程模块,打牢基础性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倒数第二的是专业性素质课程模块,确定专业方向,夯实专业性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倒数第三的是拓展性素质课程模块,拓展专业性视野,补充不足,发展兴趣;最顶端、塔尖的是融通性素质课程,融通前面三个模块的知识、能力、技能,形成综合素质。这个体系其实还是个螺旋式上升的融通体系,每个模块都有融通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最后以正式的、完整的实践课程结尾,这样让学生有个反复锤炼的过程,知识、能力和技能在不断运用中,反复融通,渐化为素质。如图1所示:高职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融通性课程体系。
  图1:高职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融通性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春萍.构建素质本位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江西煤炭科技,1999(4):45-48.
  [2]丁德渝.职业素质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探索[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0-42.
  [3]马庆发.以培养职业素养为核心构建职业教育课程新模式[J]..外国教育资料,1997(3).
  [4]刘明星.基于学生职业素质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7(2).
  [5]张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
  [6]严伟,黄晓兰.建立素质本位的高职金融保险课程体系——以义乌工商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24).
  [7]丁德渝.职业素质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探索[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0-42.
  注 释
  ①教育部文件,http://www.moe.edu.cn/srcsite/A07/moe_953/20
  1508/t20150817_200583.html
  ②教育部文件,http://www.moe.edu.cn/srcsite/A07/moe_953/20
  1508/t20150817_200583.html
  基金项目: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2016年教改课题,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融通体系设计研究——以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为例(MY016A)。
  (作者介绍:洪华平,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教授,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负责人,研究方向:高职人文教育;陈立娟,本文通讯作者,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服装教育)
其他文献
高中物理是高中理科中极为重要的一门学科,我们在学习高中物理知识时,要重点抓住其中的重点、难点,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此提高我们的学习效果,减少在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对COPD肺间质纤维化肺功能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7年3月-10月收治的25例COPD肺间质纤维化患者,根据随机排列法将所有患者分为治疗组(1
期刊
英语文学在反映西方时代特点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在高中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时常借助英语文学提高英语学习能力.英语文学翻译质量的高低会导致我们对西方文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对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初级阶段,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也是最艰难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小学数学
在网络环境下,民办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正确的三观理念,是这个时期教育的重要任务.所以,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必须要懂得结合网络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
摘要: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文更是在实践中锤练而成的。朱熹说:“学者只是要熟,功夫纯一而已。”功夫从何而来?一方面是听读,烂熟于心,(博采),一方面是说写(提炼),百炼成钢。魏书生在作文教学中将育人素质教育有机地揉和在一块,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生活,让学生将感受到的东西、学过的知识流之于笔端,沉思于脑海.然后,通过说、写表达出来。  关键词:传统教学;素质教育;作文教学  一、精批细改不
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少见,起病隐匿,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及有效的辅助检查手段,早期诊断较困难,本文总结我院近5年收治的68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临床资
教师要做有心人,以身作则,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方能震撼学员的内心,触动学员的灵魂,收到绝佳的授课效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