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学研究》荣获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奖一等奖
【出 处】
:
哲学研究
【发表日期】
:
2008年12期
其他文献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题目。在40分钟的时间内,我只能呈现一些具有高度独特性的东西。但是我不能仅仅满足于此。我将用一种随意的私人格调讲话。因此,在讨论暑期学院创立20年以来我所觉察的西方哲学的各种变化的同时,我会以一两种批评的视角,在一种自传性的语境中展开我的讨论。
从1995年开始,张清宇在《哲学研究》上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为经典命题逻辑提出了一种括号记法并做了较系统的研究。在这一记法中,括号兼具了命题联接词的作用:给定任意有限多个命题,可以把它们并置起来成为一个序列,并在这个序列的两端加上一对括号,以构造出一个形如“[A,B,…,C]”的新命题。这一命题的直观意思是说,括号中的这有限多个命题并非都为真,即至少有一个为假,当然也可以全部为假。
20世纪60年代左右Kripke等人引入关系语义后,许多常见的模态逻辑的完全性得到证明,以致Lemmon和Scott(1977)猜测所有的逻辑都框架完全。然而,Thomason(1974)首先给出了一个不完全的时态逻辑,从而否定了这个猜想;稍后,基本模态语言上的反例也被发现。而Blok(1978,1980)使用代数技术则证明,框架不完全在模态逻辑中并不罕见,有不可数多的框架不完全的模态逻辑。自此,模态逻辑的研究从对单个逻辑的讨论向对逻辑类的探讨过渡。代数的方法不甚明显,以后又逐渐发展出其它的方法。Chag
一、问题的引入
在近些年里,塞恩斯伯里(R.M.Sainsbury)越来越细致地为我们描画了一种理解指称的新思路,最后,他在其新书《没有指称物的指称》中提出了关于指称理论的一种系统的新框架。(Sainsbury,2005)塞恩斯伯里相信,意义真值条件理论在考虑意义问题时的基本思路,对小于语句的指称性表达(referring expressions)是适用的。对于语句,真值条件而不是真值构成了意义。无论一个语句的实际真值是真还是假,其意义都是不变的。类比于这个思路,对于一般的指称性表达,它的意义应是指称条件
1998年公布的郭店楚墓竹简中有《鲁穆公问子思》一篇,其中有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恒称其君之恶”的精神动力何在?所谓“忠臣”具体何指?围绕这些问题,又可对早期儒学的政治理念作出哪些检讨与反省?这些均是早期儒学特别是思孟学派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
商羯罗(Sankara,约700-750)是印度影响最大的正统派哲学家,属吠檀多不二一元论派,他的哲学是对印度婆罗门教圣典吠陀和奥义书的继承和发展。“吠檀多”本身的含义就是“吠陀的终结”或“吠陀圣典的究极意味”,因此,研究商羯罗的解脱观必须追根溯源,从其源头吠陀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