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让生命更具价值

来源 :善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907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北医”教授王一方讲自己的遭遇:一位高級干部,好喝酒,一喝就两瓶茅台,犯两回病都被抢救回来了。第三次犯病,没救回来,死了。其儿子不依不饶,在医院大闹:“他怎么会死呢?我从没想过我爸会死。”王一方说:“你怎么会从没想过你爸会死呢?不管你爸是谁,你都应该知道,他总有一天会死。”
  7岁时,外婆意外中风去世。去世前三天,我被带到她病床前。没有人告诉我,外婆生命垂危,那是最后一面。直到外婆下葬后一个月,我才知道她死了。至今,我还记得当时的愤怒和哀伤,从小跟着外婆长大的我,恨了父母整整半年。那一个月,我把外婆遗照藏在书包里,欺骗自己:“外婆还在。”
  我们的教育中,一直缺席“死亡”这一课。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死是一个很忌讳的词。平日里,大家很少讨论死亡的话题。多数人大限已至时,才第一次认真思考死亡。《西藏生死书》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2在欧美一些国家,死亡教育发展得相当成熟,从幼儿园开始就一直潜移默化着。他们用各种方式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死亡,明白死亡是必经过程,生命有开始有结束,这是生命的定数,是这个世界游戏规则的一部分。
  医学博士朵朵有过亲身经历:她到纽约读博时,6岁儿子成成被接到美国上学。入学一周后,朵朵陪孩子上了第一堂“死亡教育”课:为去世的“花生”开追悼会。“花生”是一只由同学们集体抚养的兔子。
  老师说:“花生的离世,让很多同学很悲痛。今天,我们一起来给花生做一本纪念册,大家可以把平时给它拍的照片,想对它说的话都收进这本纪念册里。”
  纪念册做好了,老师边看边对孩子们说:“花生在生前得到了你们细心的照料,离开时它带着满足的笑容,你们给了它一段幸福的生命之旅。花生生前给你们带来了许多欢乐,离开后你们应该感激并肯定它曾经存在的价值。”孩子们听着,一个劲地点头。
  朵朵问儿子:“兔子的死,你是怎么想的?”
  “刚开始我很难过,但听老师说后,感觉兔子离开是很正常的事,就像花儿最后要枯萎一样!”看着儿子能平静地面对生死,朵朵不禁赞叹死亡教育课程的神奇。
  一天,已读三年级的成成放学回家后说:“妈妈,明天需要您陪我去趟殡仪馆。”
  第二天,朵朵带着儿子来到殡仪馆。殡仪馆广场正中,躺着一口黑色棺材。一位牧师站在棺材旁,微笑着说:“有哪位家长愿意进棺材体验一下?”她举起了手。
  在众人注视下,朵朵伴着《寂静之声》的音乐,慢慢走向棺材。儿子紧紧拉住她的手,越攥越紧。她挣脱儿子的手,躺进棺材,“最后”看了看这个让她留恋的世界,然后深吸一口气,闭上了眼睛。
  就在棺盖合上一刹那,成成撕心裂肺大哭:“妈妈!你快出来!你不能丢下我!”听到儿子的呼唤,朵朵的心为之一沉:“如果我真的就这样离开这个世界,儿子该怎么办?父亲该怎么办?”想到这些,她不禁流下了眼泪。
  十几秒钟后,牧师打开棺盖,朵朵睁开眼睛,恍如隔世,庆幸活着真好!儿子扑过来,紧紧抱着她:“妈妈,我保证,以后会更爱你,会更加听话。”她搂着儿子,窃喜不已。
  这样的死亡教育在美国很普遍。牧师说:只有真正体验过死亡,才能明白生命所赋予的意义。
  3某年,作家张丽钧跟团到德国旅行,酒店在闹市区。早起遛弯时发现,离宾馆不到100米的地方竟是一座墓园。“我们才知道,德国墓园多建在城镇黄金地段,他们不怕鬼,愿意与死人朝夕相处。”
  墓园很美!有根的、无根的鲜花触目皆是;高大茁壮的苹果树果实累累;苹果树下,是一条条原木长凳。由于人们常年光顾,长凳的边缘发着幽幽亮光。
  德国人去墓园祭奠时,会带着书,坐在长凳上,为死者诵读美丽的诗文。张丽钧感叹不已:“徜徉在这样的墓园里,我没有恐惧感,相反,这里静谧安适的氛围,竟让我生出恋恋不舍之情。”
  中国的墓园一般建在远离人群的地方,充满了令人避之不及的阴森气息。没人愿意在这里安放长凳,即使安放了也无人来坐。只有在清明等节日,大家才过来祭拜。
  欧美墓园常比邻而居,中国墓园则远离人烟;欧美人祭奠亲友送鲜花书籍,中国人祭奠亲友送钞票俗物。两者的差异,彰显着我们“死亡教育”的缺失。
  4学者萧功秦和一位留美朋友研究东西方文化差异时发现“与西方人相比,旅美中国人无论事业成功与否,都喜欢沉溺于物质生活的享受。只要中国人在一起,无论是台湾人、香港人、大陆人,还是旅美华侨,都非常实际,讲求生活的享受与安乐,平时谈话的内容不外乎是房子、汽车,在世俗生活享受方面有很强的从众心理,不像西方人在人生追求方面那么多元化。”
  欧美人也关心物质生活,但更多的人在追求生命的其他意义。“有的人喜欢冒险,在物质享受方面相当随便;有的人是亿万富翁,但生活十分朴素。他们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己认为值得追求的价值。”
  他感叹:“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太单一了,大家都像一个经济动物,金钱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
  为什么会这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缺少死亡教育。
  5乔布斯一生颠覆了四大行业:用iMAc颠覆了电脑,用PixAr颠覆了电影,用IPod颠覆了音乐,用IPhone颠覆了手机。这四大颠覆,各自开创了一个时代。
  他曾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说:“17岁时,死亡教育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那时开始,过了33年,我在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于是,乔布斯决定“向死而生”,把每一天活成生命的最后一天,他说:“死亡是生命的最伟大发明。”
  他认为,很多时候,尽管生命依然在进行新陈代谢,但我们并没有活着,或者说并没有真正活着。只是在死亡刹那,或经过死亡体验后,我们才开始有了真正的生命。   “死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知道生的可贵。一个人只有在认识到自己是有死的时候,才会开始思考生命,从而大彻大悟。不再沉溺于享乐、懒散、世俗,不再沉溺于金钱、物质、名位,然后积极地去筹划与实践美丽人生。”乔布斯说。
  孔夫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但死亡教育开启了新角度:未知死,焉知生?
  冉克雷维说:“提早认识死亡才会深刻人生。”
  巴雷特说:“只有认知死亡,才可以树立正确、健康的价值观。”
  蒙田说:“预前考虑死亡就是预先考虑自由。”
  萨瓦特尔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
  关于活着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西方人追求的活法:向死而生。
  6作家曲冰讲过某电视台记者袁君的故事。2010年,一位富豪的妻子找到袁君,“想请您给我老公主持葬礼。”抑郁症,夺走了她老公45岁的生命。读完富豪的生前日记后,袁君深深震撼。她决定在这次葬礼上做一件事情。
  那天葬礼上,袁君公布了富豪一天的开销:数字还不及中產之家孩子一天的花费。
  “他不是在车上,就是在飞机上,不是在自己会议室,就是在别人会议室。天天应酬,天天开会,天天拼命赚钱,但他并没有享受到金钱带来的愉悦。”
  他最大的快乐竟源于一次汽车抛锚:“我让司机等拖车来,自己步行去公司。那天太开心了,我在路边看到了迎春花。如果没记错,上一次看见它,是在大学毕业那一年,同学们看到迎春花开了,一起去踏青。”
  葬礼结束后,一位富豪握住袁君的手,说:“谢谢您,这场葬礼让我的灵魂开了窍。”
  回到家,袁君没有像平常一样看片子找选题,而是破天荒地下了厨房,做好饭,然后在楼下等老公和女儿回家。
  “这场葬礼,也让我的灵魂开了窍。幸好我还有时间、还有健康,还能好好地善待人生和生活,好好地善待每一个重要的人。”
  7 2012年,心理学者陆晓娅在北师大开设了“生死课”,教导学生认识死亡,认识生命。
  一开始,她对“生死课”的课程和作用,并没抱多大希望,因为中国人太忌讳谈论“死”了。但意外的是,“没想到来听课的学生会这么多。”
  更出乎她意料的是,上了“生死课”后,学生的转变。
  “陆老师,上了这个课,我重新拿起了画笔。”“陆老师,我去报了个架子鼓班。”
  一位学生,学了别人很羡慕的专业,但她很抑郁,觉得毫无意思。听完课后,她学起了喜欢的烘焙面包,人也变得开朗起来,“我找到了自己参与世界并在其中感到价值的方式”。
  陆晓娅说:“我为什么要开设‘生死课’?就是想通过讨论死亡,帮助学生找到热情所在。人到了一定年龄,就要对人生负起责任来,需要去寻找能够让你燃起热情的东西,找到自己参与世界并在其中感到价值的方式。”
  这就是死亡教育的最大意义。
  【责编/吴秋红】
其他文献
“在走访调研中我发现网络安全已经渗透到未成年保护的各个角落,目前法律层面亟待对网络猥亵儿童方面的立法。”3月2日,在女童保护2019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律师协会副会长方燕这样表示。  座谈会上发布了《“女童保护”2018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性侵儿童案例数据比往年低,女童和12—14岁年龄段儿童受侵害比例高。  同时,多位全国人
期刊
成千上万的留守家庭和谐事关社会稳定,南下北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军转移事关改革发展大局,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成长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妥善处理留守儿童问题可以有效阻隔贫穷代际传递事关整体脱贫。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这意味着國家治理层面对留守儿童问题有了针对性的政策安排和系统性的顶层制度设计。那么,基层操作层面应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专门机构监管、社会组织作为”的留守儿
期刊
少年安则国安,少年健则国健,少年强则国强。关爱保护少年儿童,关乎着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关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我国目前仍有697万名留守儿童,而我省有近14万名留守儿童,儿童安全事件频发,儿童暴力事件屡见不鲜,關爱儿童问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也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响应中华慈善
期刊
每个人都处在这个人心难测的社會之中。每个人都有面具。只有伪装起来最脆弱的自己,那样才能适应这个社会。就像演戏一样。  戴着一副副面具才能在人生路上走得潇洒,放荡不羁。每天出门前根据不同场合,带上不同的面具。就这样戴着面具生活,不让别人看清楚自己最真实的一面。  生命很残酷,用悲伤让你了解什么叫幸福,用噪音教会你如何欣赏寂静,用弯路提醒你前方还有坦途。面具戴久了,却不小心丢失了让别人看实的自我,无法
期刊
“石泉模式”创新经验  建设三大中心,构筑关爱平台  以学校为主体,建设留守儿童成长中心。全县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按照“校园、家园、乐园”的理念,在11个镇的中心小学和初级中学建立起26个留守儿童成长中心。中心统一设有学生宿舍、阅览室、亲情接待室、心理咨询室、餐厅、浴室和保健室,配置了亲情电话、电视、电脑、文体活动设施,配备了专职的生活管理和心理辅导老师,解决了寄宿学校容量小、条件差的问题。 
期刊
我在初一接触到丹丹(化名)时,发现她有学习天赋,但基础不好,不努力;在性格上桀骜不驯,不听老师的管教。原来,丹丹3岁时,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外出打工。9岁时,父母正式离婚,她住在奶奶家。后来,父亲经常寄钱回来,家里经济条件好转,可她总是感到很自卑。于是,我开始寻找丹丹身上的优点,等待时机成熟时再去教导她改变缺点。  首先,在学习和性格培养上给予帮助。平时观察中,我发现丹丹比较大胆。于是,我给她安排了
期刊
不要欺骗  父母千万不要不辞而别,否则会更伤害孩子。虽然你是为了不让离别变得困难、痛苦或难受而决定悄然离开。你们可否想过,孩子会多么的伤心失望,会在心底产生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对父母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甚至会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并由此产生愤怒情绪。当父母下次再回来时,孩子会时刻担心父母离开而变得不安或焦虑。不要突然  父母不宜在孩子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向孩子宣布自己马上将要离开。比较稳妥的方
期刊
“你们看,这边的六亩地,就是我们2015年斥资6000万元建设的慈善公益墓园。重点解决特困人群逝者葬不起的问题,为西安地区社会“三无”人员“低保户”和农村“五保户”提供最佳的身后栖息地。”凤栖山人文纪念园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兴民先生对我们说。  顺着李兴民所指的方向,抬目望去,纵横的松柏错落有致。每一颗松柏下有六位方形墓穴。据李兴民介绍,这六亩地中,以这样方式存在的墓穴共有5000座,均是提供给无力支
期刊
西安市蓝田县向阳学校是一所九年制民办学校,全校共有28个教学班,1272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287人。近三年来,学校凝聚各方力量,以建设“关爱儿童之家”样板工程为目标,构筑留守儿童幸福家园。  留守儿童的平时食宿在学校,见不到亲人,他们跟家长之间的沟通只能在课余时间,在老师办公室或生活区打电话,既不方便,也给老师正常办公带来一定影响。针对现状,2016年下半年,学校自建了“留守儿童之家”,安装了3
期刊
1.讲究卫生,饭前洗手,饭后漱口,不用手抓食物。  2.不在街头无证小摊点购买食品。  3.不购买来历不明的产品或过期食品。  4.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尽量削皮吃。  5.挑食、偏食不利于健康,会造成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等病症。  6.一日三餐要合理,饮食要有度,吃饭有规律。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  7.饮食要清淡少盐,吃过咸的食品会加大得高血压的风险。  8.膨化食品属于高油脂、高热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