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机类的专业教育与传统行业专业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较好地提升计算机类专业的教育质量,即深化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改革,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建设特点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创新计算机类教师评价机制;突出行业特点,实现具有计算机类专业特点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计算机 教育 质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049-02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也经历了30年快速的发展。然而,目前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发展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计算机类专业的教育质量逐步下滑,造成了计算机类专业教育无法满足社会企业需求的尴尬局面。计算机类的专业教育与传统行业专业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应该紧密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特点、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具有计算机类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才能切实可行地提升计算机类专业的教育质量,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提高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率。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较好地提升计算机类专业的教育质量,即校企业合作的办学机制、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结合计算机类专业特点,深化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改革,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
校企合作一直是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各个大学提倡的办学机制,但目前我国校企合作的机制还仅仅停留在比较低而浅显的层面上,这些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比较适用于传统的专业,例如机械、交通等,在计算机类专业方面深化校企合作的改革不够深入、没有创新出具有计算机类特点的校企合作机制。计算机产业的特点是高新,在技术、资金方面容易形成垄断性,根据这一提点,可以形成具有垄断特点的校企合作机制,组建具有垄断性的基于计算机类行业的教育集团,也就是各个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计算机各个行业的垄断型的企业合作起来,形成具有绝对垄断地位的教育机构,完善这种校企合作机制,这种机制的形成是在专业的基础上,也就是基于专业的校企合作,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各个学校和企业的简单合作,这种教育合作机制一定是跨地区、跨国界、跨行政区域、跨办学层次的合作机制,在这种校企合作机制内,应该形成类似NBA那样各个球队的合作机制,利用统一的教学资源、根据用人企业的市场需求情况合理规划整体行业的教育规模,即培养学生的人数,这样就可以合理地保障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的提高,防止各院校之间的恶性竞争,节省了教育资源。在校企合作机制内部,与垄断企业进行充分合作,利用其技术与资金、就业市场的优势,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运用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实习实训环境,在校企合作机制内部形成一种“计划培养、计划就业”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传统教育产业校企合作的模式,突出计算机类专业的特点,实现计算机类专业新模式下的校企合作。
二、建设特点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创新计算机类教师评价机制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根本,这已经得到了各个高等院校的广泛认可,相应的各个院校也都出台了教师培训计划与措施。最近几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了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思想,说明我国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在逐步走向务实的轨道,从单一的学历评价体系逐步向能力评价体系过渡。但如何定义双师型教师,各级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各个院校之间,各个高等教育层次之间也有不同,这些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定义的使用范围基本都是基于行政管理区域,这些定义都没有针对各个专业的不同而给出双师型教师不同的内涵和外延,这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最大缺陷。科学而客观的做法是在不同的教学层次,特别是不同的行业、专业之间,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定义应该是不同的。不同专业的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也是不同的,例如数学、物理这些传统的专业根本就应该淡化双师型队伍的建设,而医疗、机械制造等行业就应该突出双师型队伍的重要性,同时在不同专业、不同的教学层次上,对教师队伍的评价也应该各具特点。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校的教师管理办法、教师评价办法千篇一律,完全不切合实际,忽略专业特点的不同,这根本建设不好双师型的师资队伍。由于我国刚刚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很多理念与管理机制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体现在高新技术产业,这样的矛盾尤为突出。在我国目前的环境下,许多教育方面的计划与措施都带有比较浓厚的行政特色,特别是事业单位的改革由于历史的原因无法深入进行。相应地,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很落后,不能适应计算机类专业教育质量提高的需要。例如,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非常注重教师的学历、资历等,对教师队伍的评价基本停留在职称、名师、学科带头人等方面。而在这些方面比较有优势的人群年纪相对偏大,我们都知道计算机产业是朝阳产业,知识更新快、竞争力强,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年轻、有创新精神、体力充沛。所以在这个行业更应该注重的是能力而不是学历,更应该注重教师双师型的建设,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也应该逐渐向能力体系评价转变。
建设计算机类专业的双师型队伍,首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师队伍评价机制,注重教师能力的评价,然后培养基于职业资格认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计算机类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比较混乱,既有国家政府部门举办的职业资格认证,也有行业协会的认证,还有著名企业或教育机构的认证。由于计算机类是高新技术类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职业认证的时效性也非常重要,因此著名企业认证能够基本反映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基本素质,其他具有行政色彩的认证质量差、含金量低,没有得到业界的认可。计算机行业有许多职业资格认证或者水平考试,几乎各个学科分支都有比较权威的企业认证考试或者水平考试,可以将这些权威认证与教师双师型队伍的建设相互结合,从政策层面上引导教师获得其从教专业的认证,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总之,各个院校、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突破传统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思想,针对计算机类专业特点制定出可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措施与机制,淡化行政化管理、淡化学历、职称管理,突出著名企业认证的权威性,打破传统的人才思想与用人机制,这样才能构建质量高、真正的具有价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计算机类专业教育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实现具有计算机类专业特点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是目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各个高等院校普遍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想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在工作中进行学习”。由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真正做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非常不容易,而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工学结合应该利用这些优势,突出自己的特色。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工”,广义地来讲,“工”就是一个工作环境,它可以分为实际的工作环境与虚拟的工作环境。学生在这些环境中可以充分做到边学、边练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从而可以更好地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实际的工作环境还是虚拟的工作环境,在教学资源的建设上,计算机类专业应该利用这些优势,尤其应该根据本行业的特点注重虚拟工作环境的建设。在这方面,各个行业的垄断企业基本都能提供比较优秀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能够完全反映当前最新、最实用的技术,学生通过这些教学资源进行“学”,学来的知识也完全能够适应企业的需求,做到企业和学生培养教育的无缝对接。因此,运用各种手段,大量开发虚拟工作环境应该是提升计算机类专业教育质量的主要手段,是实现工学结合的主要途径。
总之,为了提升计算机类专业的教育质量,需要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在办学体制、师资培养、工学结合模式方面突出计算机高新产业的特点,跟上时代的脚步,从而改变目前计算机类专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全面提升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英魁.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
教育与职业,2009年23期.
[2]石伟平.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16章).华东师范大学.
[3]陶再平.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与整合.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6期.
[4]刘宗劲.高职教育工学结合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3期.
[关键词]计算机 教育 质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049-02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也经历了30年快速的发展。然而,目前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发展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计算机类专业的教育质量逐步下滑,造成了计算机类专业教育无法满足社会企业需求的尴尬局面。计算机类的专业教育与传统行业专业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应该紧密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特点、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具有计算机类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才能切实可行地提升计算机类专业的教育质量,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提高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率。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较好地提升计算机类专业的教育质量,即校企业合作的办学机制、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结合计算机类专业特点,深化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改革,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
校企合作一直是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各个大学提倡的办学机制,但目前我国校企合作的机制还仅仅停留在比较低而浅显的层面上,这些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比较适用于传统的专业,例如机械、交通等,在计算机类专业方面深化校企合作的改革不够深入、没有创新出具有计算机类特点的校企合作机制。计算机产业的特点是高新,在技术、资金方面容易形成垄断性,根据这一提点,可以形成具有垄断特点的校企合作机制,组建具有垄断性的基于计算机类行业的教育集团,也就是各个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计算机各个行业的垄断型的企业合作起来,形成具有绝对垄断地位的教育机构,完善这种校企合作机制,这种机制的形成是在专业的基础上,也就是基于专业的校企合作,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各个学校和企业的简单合作,这种教育合作机制一定是跨地区、跨国界、跨行政区域、跨办学层次的合作机制,在这种校企合作机制内,应该形成类似NBA那样各个球队的合作机制,利用统一的教学资源、根据用人企业的市场需求情况合理规划整体行业的教育规模,即培养学生的人数,这样就可以合理地保障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的提高,防止各院校之间的恶性竞争,节省了教育资源。在校企合作机制内部,与垄断企业进行充分合作,利用其技术与资金、就业市场的优势,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运用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实习实训环境,在校企合作机制内部形成一种“计划培养、计划就业”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传统教育产业校企合作的模式,突出计算机类专业的特点,实现计算机类专业新模式下的校企合作。
二、建设特点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创新计算机类教师评价机制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根本,这已经得到了各个高等院校的广泛认可,相应的各个院校也都出台了教师培训计划与措施。最近几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了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思想,说明我国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在逐步走向务实的轨道,从单一的学历评价体系逐步向能力评价体系过渡。但如何定义双师型教师,各级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各个院校之间,各个高等教育层次之间也有不同,这些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定义的使用范围基本都是基于行政管理区域,这些定义都没有针对各个专业的不同而给出双师型教师不同的内涵和外延,这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最大缺陷。科学而客观的做法是在不同的教学层次,特别是不同的行业、专业之间,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定义应该是不同的。不同专业的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也是不同的,例如数学、物理这些传统的专业根本就应该淡化双师型队伍的建设,而医疗、机械制造等行业就应该突出双师型队伍的重要性,同时在不同专业、不同的教学层次上,对教师队伍的评价也应该各具特点。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校的教师管理办法、教师评价办法千篇一律,完全不切合实际,忽略专业特点的不同,这根本建设不好双师型的师资队伍。由于我国刚刚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很多理念与管理机制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体现在高新技术产业,这样的矛盾尤为突出。在我国目前的环境下,许多教育方面的计划与措施都带有比较浓厚的行政特色,特别是事业单位的改革由于历史的原因无法深入进行。相应地,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很落后,不能适应计算机类专业教育质量提高的需要。例如,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非常注重教师的学历、资历等,对教师队伍的评价基本停留在职称、名师、学科带头人等方面。而在这些方面比较有优势的人群年纪相对偏大,我们都知道计算机产业是朝阳产业,知识更新快、竞争力强,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年轻、有创新精神、体力充沛。所以在这个行业更应该注重的是能力而不是学历,更应该注重教师双师型的建设,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也应该逐渐向能力体系评价转变。
建设计算机类专业的双师型队伍,首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师队伍评价机制,注重教师能力的评价,然后培养基于职业资格认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计算机类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比较混乱,既有国家政府部门举办的职业资格认证,也有行业协会的认证,还有著名企业或教育机构的认证。由于计算机类是高新技术类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职业认证的时效性也非常重要,因此著名企业认证能够基本反映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基本素质,其他具有行政色彩的认证质量差、含金量低,没有得到业界的认可。计算机行业有许多职业资格认证或者水平考试,几乎各个学科分支都有比较权威的企业认证考试或者水平考试,可以将这些权威认证与教师双师型队伍的建设相互结合,从政策层面上引导教师获得其从教专业的认证,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总之,各个院校、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突破传统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思想,针对计算机类专业特点制定出可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措施与机制,淡化行政化管理、淡化学历、职称管理,突出著名企业认证的权威性,打破传统的人才思想与用人机制,这样才能构建质量高、真正的具有价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计算机类专业教育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实现具有计算机类专业特点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是目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各个高等院校普遍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想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在工作中进行学习”。由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真正做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非常不容易,而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工学结合应该利用这些优势,突出自己的特色。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工”,广义地来讲,“工”就是一个工作环境,它可以分为实际的工作环境与虚拟的工作环境。学生在这些环境中可以充分做到边学、边练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从而可以更好地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实际的工作环境还是虚拟的工作环境,在教学资源的建设上,计算机类专业应该利用这些优势,尤其应该根据本行业的特点注重虚拟工作环境的建设。在这方面,各个行业的垄断企业基本都能提供比较优秀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能够完全反映当前最新、最实用的技术,学生通过这些教学资源进行“学”,学来的知识也完全能够适应企业的需求,做到企业和学生培养教育的无缝对接。因此,运用各种手段,大量开发虚拟工作环境应该是提升计算机类专业教育质量的主要手段,是实现工学结合的主要途径。
总之,为了提升计算机类专业的教育质量,需要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在办学体制、师资培养、工学结合模式方面突出计算机高新产业的特点,跟上时代的脚步,从而改变目前计算机类专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全面提升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英魁.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
教育与职业,2009年23期.
[2]石伟平.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16章).华东师范大学.
[3]陶再平.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与整合.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6期.
[4]刘宗劲.高职教育工学结合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