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只有对生物这门学科产生兴趣,才可能用心学习、主动探究。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兴趣培养 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提升教学效益。而学生对本学科感兴趣,又是提升教学效益的前提。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教学内容课外化
初中生物课本上的知识大部分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大部分是可以掌握的。如果教师仅仅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就会渐渐失去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从电视上、网络上、报纸上收集一些相关内容与课本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充实课本内容。比如在七年级讲解“克隆技术”时,教材以“多莉羊”作为例子,教师也可以从课外收集许多与克隆人有关的内容与学生共享,让学生了解当前对于克隆人在学术上、社会伦理上的一些争论,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性思考。再如在八年级学习《病毒》一节时,教师可以结合当下正在全世界蔓延的埃博拉疫情的例子,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生物知识,树立战胜病毒造福人类的决心。又如在讲解《遗传与变异》的一节时,给学生介绍无籽西瓜,使他们知道变异也可在人为的条件下定向进行,感受科学技术的奇妙。同时,应该告诉学生学无止境,在科学探究的道路上还有很多空白,期待后人突破,激发学生朝着为社会、为世界、为人类的远大的人生观、世界观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二、教学方法的个性化
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针对不同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可丰富课堂教学,极大程度地吸引学生自主地走入生物课堂,更好地掌握生物科学知识,获得生物科学技能。如在讲析基本概念时,可通过模型、标本及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观察中寻找答案,增强直观性。例如在学习“传粉”这一概念时,可通过播放视频,学生观察到花粉从花药中散放出来,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深刻体会到传粉的含义。在观察中,学生还发现传粉不仅可在不同朵花之间完成,而且可在同朵花上完成,纠正了“传粉是不同朵花之间完成的一个过程”这一认知误区。通过视频展示使抽象的概念形象直观了,便于学生理解。对于实验教学,教师只是充当助手角色,让学生自己动手,主动探究,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探究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又如在学习《种子萌发的条件》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两周,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自选种子、自己确定萌发的条件。在课堂教学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实验操作过程,介绍实验成果,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再引导他们与其他小组及教师的演示实验进行比较,在实验中、对比中成功地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增强,提高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生物学科是研究我们身边活生生的生命,如各种植物、各种动物等。特别是人体,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面对自己身体的变化,他们充满了好奇。教师在讲授这部分知识时,就可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促使他们牢固掌握知识。例如在讲解《人的生殖》时,学生对自己到底是怎样来到世上都表现出了强烈求知欲,当教师要求学生联系生活中所见所闻进行讨论时,他们一个个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畅所欲言,争着展示自己平常知识的积累。教师在他们讨论到一定程度时,再播放视频,使他们能更系统地、清楚地了解整个过程,解答他们心中的疑惑,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又如在讲解“近视的原因”时,结合学生中近视眼情况,让他们谈谈形成近视的原因、生活中有什么不便之处、如何纠正近视等。在谈话中,学生不但了解了知识,而且深刻认识到拥有一双健康的眼是多么重要,在生活中他们也将有意识地注意用眼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教学效果的成功化
学生通过学习获取知识,并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成为下一步学习的动力。比如在学习《输血与血型》一节中,学生知道了血型的鉴定方法后,都非常想对所学知识进行检验和实践。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买好材料,组织他们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学生一个个自告奋勇,积极参与,牢固掌握了知识。又如在学习《植物无性繁殖》这一内容时,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介绍扦插的方法后,鼓励学生在校园内开辟一块生物园地,自己设计扦插苗床,自己管理。一段时间后,学生就可以将自己扦插成活的花卉种植在校园内,既美化了校园,又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得到充分调动。
五、教学评价的人性化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总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教师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挥学生的潜在优势,促使每个学生获得最优化发展。有些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在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后,总是通过抢答教师的问题表现自己的能力。有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害怕回答错误被笑话,不敢也不愿举手,渐渐地他们失去了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成了“隐形者”。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做到人性化,有意识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问题。例如在《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节课上,对于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比较,书中设计了这样一道讨论题:“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对于这道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请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起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他们通过对书中表格的比较和生活经验,很容易就能正确回答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请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这样既有效地促使学习程度好的学生保持钻研知识的兴趣,又让学习程度差的学生恢复学习信心,树立“我也行”、“我也是学习中的一个成员”的意识,使每位学生都对学习充满兴趣。
中学生物教学的质量,虽然不能说是社会崛起的关键,但对一个健康人的成长十分重要。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士祥.浅谈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9(02):104-105.
[2]谢丽聪.浅析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现代农村科技,2015(02):58.
[3]赵淑琴.浅谈生物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吉林教育:中小学教育,2011,05(2):46.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兴趣培养 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提升教学效益。而学生对本学科感兴趣,又是提升教学效益的前提。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教学内容课外化
初中生物课本上的知识大部分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大部分是可以掌握的。如果教师仅仅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就会渐渐失去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从电视上、网络上、报纸上收集一些相关内容与课本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充实课本内容。比如在七年级讲解“克隆技术”时,教材以“多莉羊”作为例子,教师也可以从课外收集许多与克隆人有关的内容与学生共享,让学生了解当前对于克隆人在学术上、社会伦理上的一些争论,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性思考。再如在八年级学习《病毒》一节时,教师可以结合当下正在全世界蔓延的埃博拉疫情的例子,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生物知识,树立战胜病毒造福人类的决心。又如在讲解《遗传与变异》的一节时,给学生介绍无籽西瓜,使他们知道变异也可在人为的条件下定向进行,感受科学技术的奇妙。同时,应该告诉学生学无止境,在科学探究的道路上还有很多空白,期待后人突破,激发学生朝着为社会、为世界、为人类的远大的人生观、世界观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二、教学方法的个性化
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针对不同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可丰富课堂教学,极大程度地吸引学生自主地走入生物课堂,更好地掌握生物科学知识,获得生物科学技能。如在讲析基本概念时,可通过模型、标本及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观察中寻找答案,增强直观性。例如在学习“传粉”这一概念时,可通过播放视频,学生观察到花粉从花药中散放出来,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深刻体会到传粉的含义。在观察中,学生还发现传粉不仅可在不同朵花之间完成,而且可在同朵花上完成,纠正了“传粉是不同朵花之间完成的一个过程”这一认知误区。通过视频展示使抽象的概念形象直观了,便于学生理解。对于实验教学,教师只是充当助手角色,让学生自己动手,主动探究,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探究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又如在学习《种子萌发的条件》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两周,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自选种子、自己确定萌发的条件。在课堂教学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实验操作过程,介绍实验成果,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再引导他们与其他小组及教师的演示实验进行比较,在实验中、对比中成功地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增强,提高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生物学科是研究我们身边活生生的生命,如各种植物、各种动物等。特别是人体,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面对自己身体的变化,他们充满了好奇。教师在讲授这部分知识时,就可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促使他们牢固掌握知识。例如在讲解《人的生殖》时,学生对自己到底是怎样来到世上都表现出了强烈求知欲,当教师要求学生联系生活中所见所闻进行讨论时,他们一个个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畅所欲言,争着展示自己平常知识的积累。教师在他们讨论到一定程度时,再播放视频,使他们能更系统地、清楚地了解整个过程,解答他们心中的疑惑,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又如在讲解“近视的原因”时,结合学生中近视眼情况,让他们谈谈形成近视的原因、生活中有什么不便之处、如何纠正近视等。在谈话中,学生不但了解了知识,而且深刻认识到拥有一双健康的眼是多么重要,在生活中他们也将有意识地注意用眼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教学效果的成功化
学生通过学习获取知识,并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成为下一步学习的动力。比如在学习《输血与血型》一节中,学生知道了血型的鉴定方法后,都非常想对所学知识进行检验和实践。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买好材料,组织他们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学生一个个自告奋勇,积极参与,牢固掌握了知识。又如在学习《植物无性繁殖》这一内容时,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介绍扦插的方法后,鼓励学生在校园内开辟一块生物园地,自己设计扦插苗床,自己管理。一段时间后,学生就可以将自己扦插成活的花卉种植在校园内,既美化了校园,又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得到充分调动。
五、教学评价的人性化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总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教师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挥学生的潜在优势,促使每个学生获得最优化发展。有些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在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后,总是通过抢答教师的问题表现自己的能力。有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害怕回答错误被笑话,不敢也不愿举手,渐渐地他们失去了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成了“隐形者”。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做到人性化,有意识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问题。例如在《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节课上,对于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比较,书中设计了这样一道讨论题:“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对于这道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请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起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他们通过对书中表格的比较和生活经验,很容易就能正确回答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请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这样既有效地促使学习程度好的学生保持钻研知识的兴趣,又让学习程度差的学生恢复学习信心,树立“我也行”、“我也是学习中的一个成员”的意识,使每位学生都对学习充满兴趣。
中学生物教学的质量,虽然不能说是社会崛起的关键,但对一个健康人的成长十分重要。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士祥.浅谈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9(02):104-105.
[2]谢丽聪.浅析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现代农村科技,2015(02):58.
[3]赵淑琴.浅谈生物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吉林教育:中小学教育,2011,0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