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擦亮眼睛,辨别真伪—课改实践中的误区分析
1.单一的教学评价目标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中,教师是否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是作为一节好课的很重要的指标。有时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很多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问有答,或讨论或交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融洽,但检测学生实际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情况却并不理想。像这样未完成预定认知目标的课显然不能称得上好课。但如果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的课也不能视为好课。
2.“缜密”的教学设计严重束缚了教学的灵活性
传统的评课标准,往往强调教学进程要安排合理,教学环节紧凑。许多观摩课,教师不敢拿出原汁原味的课,就是怕评委们说自己设计的课“漏洞百出”。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教师不能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常常采取回避的处理方法。
3.“精彩”的教师表演往往忽略学生的实际需要
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十分完备,而且每一项指标几乎都有固定的要求。结果我们发现,许多公开课中的不少环节就是为迎合评课标准而设计的。其实,课堂教学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就必须围绕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应重视和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等功能,把课堂教学重心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
二、抓住机遇,勇往直前,形成认识—我们应有的行动
1.静下心来,勤练内功
新课改教材经常发生改变,这就需要教师非常熟悉各教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各教材之间的重点难点分布,领会教材编排的目标意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有机地来安排教学内容。不是呆板地照本宣科,不做教材的奴隶,而做教材的驾驭者。
2.立足课堂,构建有效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总结了一个构建有效课堂的基本模式:
(1)教学基本程序:导入新课(2分钟左右);学习新课(30分钟左右);当堂测试(10分钟左右);小结和布置作业(3分钟左右)
(2)教学各环节(阶段)说明:
[环节一]导入新课阶段
操作方法:方式一:较系统地复习上节课或以前的相关内容,可提问,可讲述,可以将两种形式结合起来,并自然导入新课并明确学习目标。方式二:创设情境,或从时政热点导入,或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导入,或从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导入。可教师主持,可学生主持。方式三:以展示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导入。
[环节二]学习新课
重点介绍“自主学习型”(学习内容如果学生普遍熟悉但不系统深入,宜采用此种课型)。第一程序:展示或发放自学提纲,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约15分钟)第二程序: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兵教兵”解决自学中的部分问题。(约5分钟)第三程序:教师解决疑难。(约5分钟)通过自学和小组讨论,学生基本上能够解决大部分问题,但对重点、难点、关键知识还存疑待释,教师对此准确渗透的讲解,能使内容系统,能把学生带入新天地。
[环节三]当堂测试
测试题可选用比较基础的练习,也可选择性穿插部分比较新颖且与本节课联系比较密切的中考题,适当控制难度,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可以讲义形式发给学生,在讲义中包括低中档题目。以基本知识训练为主,回归课本,以达到巩固新知识,提高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做完后以小组合作交流为主先行核对答案,找出出错的原因,找准问题出现的症结,然后教师点评总结,总结解题规律,规范解题格式。
[环节四]小结和布置作业
小结分两个环节:①教师小结: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概括化,将本节课知识点连成知识链,交联成知识网,要做到重点突出。 ②学生小结:强调每个学生都要进行,主要是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收获。在作业布置中,要与本节课内容密切联系,可以是本课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也可以是下一节课的前奏,尽量出一个与下一环节内容有关的问题。又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有一定层次。可分A、B组或选做题。对作业量一般控制在时间15~20分钟。
当然,在考虑有效课堂构建的行动中还有许多细节问题,限于篇幅原因,这里就不作展开了。
总之,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教师要把主动权充分地还给学生。我们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教学,都要从自己学生的实际出发来组织我们的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董浜中学)
1.单一的教学评价目标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中,教师是否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是作为一节好课的很重要的指标。有时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很多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问有答,或讨论或交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融洽,但检测学生实际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情况却并不理想。像这样未完成预定认知目标的课显然不能称得上好课。但如果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的课也不能视为好课。
2.“缜密”的教学设计严重束缚了教学的灵活性
传统的评课标准,往往强调教学进程要安排合理,教学环节紧凑。许多观摩课,教师不敢拿出原汁原味的课,就是怕评委们说自己设计的课“漏洞百出”。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教师不能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常常采取回避的处理方法。
3.“精彩”的教师表演往往忽略学生的实际需要
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十分完备,而且每一项指标几乎都有固定的要求。结果我们发现,许多公开课中的不少环节就是为迎合评课标准而设计的。其实,课堂教学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就必须围绕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应重视和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等功能,把课堂教学重心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
二、抓住机遇,勇往直前,形成认识—我们应有的行动
1.静下心来,勤练内功
新课改教材经常发生改变,这就需要教师非常熟悉各教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各教材之间的重点难点分布,领会教材编排的目标意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有机地来安排教学内容。不是呆板地照本宣科,不做教材的奴隶,而做教材的驾驭者。
2.立足课堂,构建有效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总结了一个构建有效课堂的基本模式:
(1)教学基本程序:导入新课(2分钟左右);学习新课(30分钟左右);当堂测试(10分钟左右);小结和布置作业(3分钟左右)
(2)教学各环节(阶段)说明:
[环节一]导入新课阶段
操作方法:方式一:较系统地复习上节课或以前的相关内容,可提问,可讲述,可以将两种形式结合起来,并自然导入新课并明确学习目标。方式二:创设情境,或从时政热点导入,或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导入,或从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导入。可教师主持,可学生主持。方式三:以展示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导入。
[环节二]学习新课
重点介绍“自主学习型”(学习内容如果学生普遍熟悉但不系统深入,宜采用此种课型)。第一程序:展示或发放自学提纲,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约15分钟)第二程序: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兵教兵”解决自学中的部分问题。(约5分钟)第三程序:教师解决疑难。(约5分钟)通过自学和小组讨论,学生基本上能够解决大部分问题,但对重点、难点、关键知识还存疑待释,教师对此准确渗透的讲解,能使内容系统,能把学生带入新天地。
[环节三]当堂测试
测试题可选用比较基础的练习,也可选择性穿插部分比较新颖且与本节课联系比较密切的中考题,适当控制难度,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可以讲义形式发给学生,在讲义中包括低中档题目。以基本知识训练为主,回归课本,以达到巩固新知识,提高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做完后以小组合作交流为主先行核对答案,找出出错的原因,找准问题出现的症结,然后教师点评总结,总结解题规律,规范解题格式。
[环节四]小结和布置作业
小结分两个环节:①教师小结: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概括化,将本节课知识点连成知识链,交联成知识网,要做到重点突出。 ②学生小结:强调每个学生都要进行,主要是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收获。在作业布置中,要与本节课内容密切联系,可以是本课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也可以是下一节课的前奏,尽量出一个与下一环节内容有关的问题。又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有一定层次。可分A、B组或选做题。对作业量一般控制在时间15~20分钟。
当然,在考虑有效课堂构建的行动中还有许多细节问题,限于篇幅原因,这里就不作展开了。
总之,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教师要把主动权充分地还给学生。我们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教学,都要从自己学生的实际出发来组织我们的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董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