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媒体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传统的纸质媒体逐渐失去自身的传统优势,进一步被边缘化。而新媒体则凭借其时效性和广泛性在网络时代大放异彩。另一方面,媒介融合也成了另一种发展趋势。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借此开辟出新的发展路径。本文从纸质媒体和新媒体的定义和特点出发,分析其各自的优劣势。并结合具体的事件,探讨新媒体对于纸质媒体的冲击。并就纸质媒体在新媒体冲击下的出路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纸质媒体;新媒体;媒介融合
一、纸质媒体的概念
1、纸质媒体的定义
纸质媒体是指以纸为载体来传播信息的媒体,其主要形式有报纸、杂志和书籍等。纸质媒体曾经长期作为主导的传媒形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纸质媒体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传播和交流作用。此外,它还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提升了民众的知识文化水平。无论从阅读的层次还是深度上来看,纸质媒体都要远胜于新媒体,它体现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和更加细腻的情感。伦敦市市长鲍里斯·约翰逊曾经说过“停掉印刷版报纸将是一场国家灾难。互联网上充斥着色情与废话,人们需要在书报亭里看到智慧”。
2、纸质媒体的优劣势
纸质媒体的优势在于第一手的信息源和权威性。新媒体上虽然新闻数量众多,但目前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新闻其实还是靠报纸、电视台等传统媒体获得的,纸质媒体的采访权是很多新媒体所不具备的。新媒体只是在纸质媒体新闻的基础上进行编辑、转载。纸质媒体上的内容对于读者来说更具权威性和真实性。网络上的新闻纷繁冗杂、真假难辨。而纸质媒体从采编到发布会经历层层审核,因而其更加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
纸质媒体的劣势体现在受众人口的老龄化、盈利困难、传播的时效性差等方面。现在,买报纸看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群体。对于绝大部分青年人来说,在网络媒体上看新闻已经是首选。而隨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不少中年人甚至部分老年人也开始通过手机看新闻,导致纸质媒体的受众群越来越狭小。相对于新媒体只要有网络即可发布新闻来说,纸质媒体的发行成本较高,涉及印刷、发行、销售等多个方面,而其售价却相对低廉。近年来,不少纸质媒体入不敷出,这也导致很多纸媒因为成本原因走向灭亡。此外,传播的时效性差也是纸质媒体的一大劣势。新闻的关键在于“新”。新闻事件发生后,新媒体可以立即作出反应,发布报道,而纸质媒体最快也要在第二天的报纸上进行报道,在时效性上远远落后于新媒体。
二、新媒体的概念
1、新媒体的定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数字科技的发展带动了社会朝向数字时代前进。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形式新媒体的出现,使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国人戈尔德马克早在1967年就提出了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和局域网、卫星通讯等方法,通过通讯设备、电脑等终端机器,向使用者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方式。目前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网站、微博、网络聊天工具、数字电视和移动电视等[1]。
2、新媒体的优劣势
和旧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灵活、传播效果生动形象等优点。新媒体的发展,让人们无论在什么地方,只需要一个手机就可以实现上网冲浪、看移动电视等多媒体娱乐。较传统媒体,不同媒体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甚至被消除。国与国、人与人、产业之间、社区之间、团体之间、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边界慢慢被消除。新技术也使得新媒体变得更加全球化、移动化、海量化。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也十分多样,对于同样的新闻,可以采用文字、图片、漫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形态展现,在表现形式上更具吸引力。
新媒体的劣势在于监管困难和真实性差。近些年来,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新媒体时代的迅速发展,还没有组建出针对特定情况下的管理体系,而且数字时代下的新媒体传播形式,让监管的难度也大大增加,在新媒体信息监管中出现很多漏洞和盲点,造成很多虚假信息和负面信息出现在新媒体上。新媒体形势下的信息爆炸式造成很多人难以分辨出孰真孰假,使人们在信息的海洋中难于找到有用的、对身心健康有益的、真实的信息。近年来,新媒体产生了不少虚假新闻和谣言,对媒体的公信力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
三、新媒体对纸质媒體的冲击
从2014年起,不少纸媒陆续走向灭亡。《东方早报》、《都市周报》、《九江晨报》、《新闻晚报》等纸质媒体纷纷停刊,全面转型新媒体。2017年1月1日起,《京华时报》也开始休刊。《京华时报》创刊已经15年,以“宣传+新闻+服务”为定位,顶峰时期的《京华时报》曾经占据了北京早报市场70%以上的市场份额。纸媒的消亡与新媒体的普及密切相关。
具体来说,新媒体对纸质媒体的冲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终端设备的发展,更新换代的电子产品标志着人们对新媒体传播的要求越来越高,促进了新媒体艺术表现形式的不断增加。新媒体综合了不同的媒体形式,具有很强的包容和兼容性,并且具有很多其他媒体不能相比的优势。比如可以利用技术让表现形式更加真实、立体。相对而言纸质媒体的表现形式过于单一、静态、被动、没有渲染力,制约了其广泛传播和推广。
其二,借助于网络的便捷性,新媒体在时效性上远胜于传统媒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新媒体几乎可以立刻作出反应,等到纸质媒体将其付诸于纸面上时,新闻已经成为了“旧闻”。
其三,在传播模式方面,纸质媒体是单向度的,媒体向受众传递信息。而新媒体则更加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受众可以通过评论、点赞等形式对新闻作出反馈,甚至受众自身也可以编辑和发布新闻。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源。
其四,在媒介经营方面,新媒体往往更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具备更好的盈利能力。媒介的发展不仅依靠内容,还需要良好的经营能力。而在广告、招商等方面,纸质媒体表现得差强人意,新媒体的传播范围更广、广告成本更低,因而资源更多地向新媒体倾斜。 四、纸质媒体的出路与发展
不可否认的是,在如今风云变幻的媒体竞争格局下,纸质媒体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甚至可以说是生死存亡的关头。笔者认为,纸媒的出路不在于与新媒体正面对抗,而在于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2]。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 Andrew Nachison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3]。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虽然媒介融合是最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概念,但这股洪流却在新技术的发展下变得无法阻挡,已经成为一种无所不在、影响巨大的现象。
“报网融合”是媒介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传统报业和网络融通整合,即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在信息采集、制作、传播过程中的全方位渗透、交叉与合作,以建立报网“共栖”或“共生”关系,或通过传媒产品捆绑发行,或媒体间内容联动,或媒体特性互相融合渗透,通过角色改良或功能互补,以增强媒体的张力,促销传媒产品,使双方获得更丰厚的利润。在传媒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旧有传媒,都会通过与新科技的“共生”关系,发展自己的传播手段,创造出一些“优势形态”,从而增强传媒企业的竞争力。
“融合新闻”是媒介融合发展时代的新闻传播模式的变革,是新闻编辑部中的从业人员一起工作,为多种媒体的平台生产多样化的新闻产品,并以互动性的内容服务大众,通常是以一周七日、每日24小时的周期运行。[4]
在“报网融合”的形式方面,目前有多种表现形式,例如:
报纸推荐网站。例如,人民日报在报头显要位置标明了人民网的网址(包括手机版),表明了人民日报和人民网的关系,通过纸质媒体对自身的网站进行推广。
报纸、网站合办栏目。报纸内容中,个别栏目是报网合办,其在报纸和网站上都有相应的展现。报纸、网站合办栏目并不等同于同样的内容分别在报纸和网站上出现,而是一种吸收双方优势的全新栏目。这可以看做是媒介融合的重要体现。
网络成为纸质媒体的消息源。虽然在时效性上略差,但是纸质媒体的深度是新媒体所难以企及的。纸质媒体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整合、改编,进行更加深入和专业的报道,体现出自身的優势。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成为了纸质媒体的消息源。
报纸“网络化”的表达方式。花絮、记者手记、语录等借鉴自网络的表达方式越来越广泛地被报纸使用,纸质媒体在排版上也进行了一定创新,更加吸引读者,体现了传统媒体向网络化表达方式借鉴的趋势。
在媒介融合的进程中,纸质媒体和新媒体都旨在扬长避短,并向对方学习、借鉴。纸质媒体向新媒体学习渠道和平台,新媒体向纸质媒体学习内容和深度。通过媒介融合,纸质媒体和新媒体都得到了更加长远的发展。
结论
和纸质媒体相比,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灵活,传播效果生动形象等优点,对纸质媒体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然而新媒体与纸质媒体之间并不是你死我活的战争,从媒介的发展史来看,没有一种新媒介是可以完全取代旧媒介的,正如广播媒体的诞生没有完全取代纸质媒体,电视媒体的诞生没有完全取代广播媒体,新媒体也不可能成为唯一的传播媒介。不同媒介会有竞争和融合的过程,最终达到某种平衡。通过“报网融合”,纸质媒体可以找到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而新媒体也可以在信息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弥补自身的短板,共同丰富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为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注释:
[1]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09:66-109.
[2]孟建:《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国际新闻界》,2006 年第 7 期,第 24-27 页。
[3]许日华、郭嘉:《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人民大学谈媒介融合》,
http://news1.ruc.edu.cn/102392/49491.html,2012年3月5日。
[4]蔡雯:《新闻编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9页。
参考文献:
[1]孟建.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J].國际新闻界.2006 年第 7 期.
[2]朱悦、施勇勤.中国期刊网“报网融合”研究文献综述[J].青年记者.2011年第5期.
[3]石磊.新媒体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出版.
[4]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5]官建文.人民网探索报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广播.2009年第4期.
[6]王建磊.论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和提升[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年第4期.
【关键词】:纸质媒体;新媒体;媒介融合
一、纸质媒体的概念
1、纸质媒体的定义
纸质媒体是指以纸为载体来传播信息的媒体,其主要形式有报纸、杂志和书籍等。纸质媒体曾经长期作为主导的传媒形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纸质媒体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传播和交流作用。此外,它还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提升了民众的知识文化水平。无论从阅读的层次还是深度上来看,纸质媒体都要远胜于新媒体,它体现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和更加细腻的情感。伦敦市市长鲍里斯·约翰逊曾经说过“停掉印刷版报纸将是一场国家灾难。互联网上充斥着色情与废话,人们需要在书报亭里看到智慧”。
2、纸质媒体的优劣势
纸质媒体的优势在于第一手的信息源和权威性。新媒体上虽然新闻数量众多,但目前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新闻其实还是靠报纸、电视台等传统媒体获得的,纸质媒体的采访权是很多新媒体所不具备的。新媒体只是在纸质媒体新闻的基础上进行编辑、转载。纸质媒体上的内容对于读者来说更具权威性和真实性。网络上的新闻纷繁冗杂、真假难辨。而纸质媒体从采编到发布会经历层层审核,因而其更加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
纸质媒体的劣势体现在受众人口的老龄化、盈利困难、传播的时效性差等方面。现在,买报纸看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群体。对于绝大部分青年人来说,在网络媒体上看新闻已经是首选。而隨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不少中年人甚至部分老年人也开始通过手机看新闻,导致纸质媒体的受众群越来越狭小。相对于新媒体只要有网络即可发布新闻来说,纸质媒体的发行成本较高,涉及印刷、发行、销售等多个方面,而其售价却相对低廉。近年来,不少纸质媒体入不敷出,这也导致很多纸媒因为成本原因走向灭亡。此外,传播的时效性差也是纸质媒体的一大劣势。新闻的关键在于“新”。新闻事件发生后,新媒体可以立即作出反应,发布报道,而纸质媒体最快也要在第二天的报纸上进行报道,在时效性上远远落后于新媒体。
二、新媒体的概念
1、新媒体的定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数字科技的发展带动了社会朝向数字时代前进。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形式新媒体的出现,使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国人戈尔德马克早在1967年就提出了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和局域网、卫星通讯等方法,通过通讯设备、电脑等终端机器,向使用者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方式。目前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网站、微博、网络聊天工具、数字电视和移动电视等[1]。
2、新媒体的优劣势
和旧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灵活、传播效果生动形象等优点。新媒体的发展,让人们无论在什么地方,只需要一个手机就可以实现上网冲浪、看移动电视等多媒体娱乐。较传统媒体,不同媒体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甚至被消除。国与国、人与人、产业之间、社区之间、团体之间、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边界慢慢被消除。新技术也使得新媒体变得更加全球化、移动化、海量化。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也十分多样,对于同样的新闻,可以采用文字、图片、漫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形态展现,在表现形式上更具吸引力。
新媒体的劣势在于监管困难和真实性差。近些年来,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新媒体时代的迅速发展,还没有组建出针对特定情况下的管理体系,而且数字时代下的新媒体传播形式,让监管的难度也大大增加,在新媒体信息监管中出现很多漏洞和盲点,造成很多虚假信息和负面信息出现在新媒体上。新媒体形势下的信息爆炸式造成很多人难以分辨出孰真孰假,使人们在信息的海洋中难于找到有用的、对身心健康有益的、真实的信息。近年来,新媒体产生了不少虚假新闻和谣言,对媒体的公信力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
三、新媒体对纸质媒體的冲击
从2014年起,不少纸媒陆续走向灭亡。《东方早报》、《都市周报》、《九江晨报》、《新闻晚报》等纸质媒体纷纷停刊,全面转型新媒体。2017年1月1日起,《京华时报》也开始休刊。《京华时报》创刊已经15年,以“宣传+新闻+服务”为定位,顶峰时期的《京华时报》曾经占据了北京早报市场70%以上的市场份额。纸媒的消亡与新媒体的普及密切相关。
具体来说,新媒体对纸质媒体的冲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终端设备的发展,更新换代的电子产品标志着人们对新媒体传播的要求越来越高,促进了新媒体艺术表现形式的不断增加。新媒体综合了不同的媒体形式,具有很强的包容和兼容性,并且具有很多其他媒体不能相比的优势。比如可以利用技术让表现形式更加真实、立体。相对而言纸质媒体的表现形式过于单一、静态、被动、没有渲染力,制约了其广泛传播和推广。
其二,借助于网络的便捷性,新媒体在时效性上远胜于传统媒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新媒体几乎可以立刻作出反应,等到纸质媒体将其付诸于纸面上时,新闻已经成为了“旧闻”。
其三,在传播模式方面,纸质媒体是单向度的,媒体向受众传递信息。而新媒体则更加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受众可以通过评论、点赞等形式对新闻作出反馈,甚至受众自身也可以编辑和发布新闻。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源。
其四,在媒介经营方面,新媒体往往更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具备更好的盈利能力。媒介的发展不仅依靠内容,还需要良好的经营能力。而在广告、招商等方面,纸质媒体表现得差强人意,新媒体的传播范围更广、广告成本更低,因而资源更多地向新媒体倾斜。 四、纸质媒体的出路与发展
不可否认的是,在如今风云变幻的媒体竞争格局下,纸质媒体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甚至可以说是生死存亡的关头。笔者认为,纸媒的出路不在于与新媒体正面对抗,而在于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2]。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 Andrew Nachison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3]。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虽然媒介融合是最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概念,但这股洪流却在新技术的发展下变得无法阻挡,已经成为一种无所不在、影响巨大的现象。
“报网融合”是媒介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传统报业和网络融通整合,即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在信息采集、制作、传播过程中的全方位渗透、交叉与合作,以建立报网“共栖”或“共生”关系,或通过传媒产品捆绑发行,或媒体间内容联动,或媒体特性互相融合渗透,通过角色改良或功能互补,以增强媒体的张力,促销传媒产品,使双方获得更丰厚的利润。在传媒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旧有传媒,都会通过与新科技的“共生”关系,发展自己的传播手段,创造出一些“优势形态”,从而增强传媒企业的竞争力。
“融合新闻”是媒介融合发展时代的新闻传播模式的变革,是新闻编辑部中的从业人员一起工作,为多种媒体的平台生产多样化的新闻产品,并以互动性的内容服务大众,通常是以一周七日、每日24小时的周期运行。[4]
在“报网融合”的形式方面,目前有多种表现形式,例如:
报纸推荐网站。例如,人民日报在报头显要位置标明了人民网的网址(包括手机版),表明了人民日报和人民网的关系,通过纸质媒体对自身的网站进行推广。
报纸、网站合办栏目。报纸内容中,个别栏目是报网合办,其在报纸和网站上都有相应的展现。报纸、网站合办栏目并不等同于同样的内容分别在报纸和网站上出现,而是一种吸收双方优势的全新栏目。这可以看做是媒介融合的重要体现。
网络成为纸质媒体的消息源。虽然在时效性上略差,但是纸质媒体的深度是新媒体所难以企及的。纸质媒体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整合、改编,进行更加深入和专业的报道,体现出自身的優势。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成为了纸质媒体的消息源。
报纸“网络化”的表达方式。花絮、记者手记、语录等借鉴自网络的表达方式越来越广泛地被报纸使用,纸质媒体在排版上也进行了一定创新,更加吸引读者,体现了传统媒体向网络化表达方式借鉴的趋势。
在媒介融合的进程中,纸质媒体和新媒体都旨在扬长避短,并向对方学习、借鉴。纸质媒体向新媒体学习渠道和平台,新媒体向纸质媒体学习内容和深度。通过媒介融合,纸质媒体和新媒体都得到了更加长远的发展。
结论
和纸质媒体相比,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灵活,传播效果生动形象等优点,对纸质媒体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然而新媒体与纸质媒体之间并不是你死我活的战争,从媒介的发展史来看,没有一种新媒介是可以完全取代旧媒介的,正如广播媒体的诞生没有完全取代纸质媒体,电视媒体的诞生没有完全取代广播媒体,新媒体也不可能成为唯一的传播媒介。不同媒介会有竞争和融合的过程,最终达到某种平衡。通过“报网融合”,纸质媒体可以找到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而新媒体也可以在信息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弥补自身的短板,共同丰富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为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注释:
[1]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09:66-109.
[2]孟建:《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国际新闻界》,2006 年第 7 期,第 24-27 页。
[3]许日华、郭嘉:《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人民大学谈媒介融合》,
http://news1.ruc.edu.cn/102392/49491.html,2012年3月5日。
[4]蔡雯:《新闻编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9页。
参考文献:
[1]孟建.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J].國际新闻界.2006 年第 7 期.
[2]朱悦、施勇勤.中国期刊网“报网融合”研究文献综述[J].青年记者.2011年第5期.
[3]石磊.新媒体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出版.
[4]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5]官建文.人民网探索报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广播.2009年第4期.
[6]王建磊.论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和提升[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