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以下是我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几点感悟:
一、明确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曾几何时,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语文课上,用“发现”一词造句。孩子甲说:“我发现一只母鸡围着草堆转。”老师嗤之以鼻。孩子乙说:“我发现地球围绕着太阳转。”老师用可能找到的赞美词把他夸奖一番。这当然不仅仅指语文教学,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不也看腻了飞机满天飞、轮船满海行的“充满想象力”的儿童画,以为这就是儿童丰富的想象力。艺术源于生活,还是老老实实地让孩子从发现身边的“母鸡”开始,来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吧。用心去观察,用心去體会,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去发现新奇和美妙,避免概念化的描述,这样或许大家会少看到一些太阳永远是“老公公”、月亮是漂亮的“阿姨”等类似的作品。
写生是收集创作素材最好的办法之一。学会写生,当然包括了技术的学习,但在绘画的过程中,当孩子更深入地观察、了解描绘的对象,无论花、树、鸟、兽和人物,孩子对它们都会有更深切的理解和感受。一幅作品是否成功,画的繁或简,细节特征的多或少,仅仅在风格上影响了画面的效果,而远非作品是否成功的关键,美感的关键很多时候是整体感觉是否到位,少而精往往更为可贵。当作品中融入了这些感受,他们所描绘的就不只是空洞的事物了。
二、真率表达,把握创作的神韵
孩子作画,本该是一种天真烂漫、快意自在的事情,孩子来到这个复杂的世界还不久,还没有被尘世所污染,比起技巧精严的成人作品,他们的涂鸦有的是另一种动人。孩子的作品更切近心灵,画面中稚拙的造型、艳丽的色彩,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感受,就会发现这是另一种艺术。
孩子绘画也许从来就不是以“像不像”为主要标准的。从学科角度看,孩子学画,更重要的是培养形式感知力,发展敏锐的美感和有品位的鉴赏趣味,在理想的状态下,更可以培养出较高的造型能力。低年级的孩子既无能力也不想去抄袭自然,他们努力在解释他们对世界的感受。这种感受是我们成人所无法体会的,所以作为家长往往不予关心和重视,认为是乱画。也就是这些所谓的“乱画”作品才是孩子最真实的感受,隐藏着孩子宣泄的快乐和创造的自豪。有真切感受的涂鸦,其实都是灵感的萌芽。
即兴的点划、歪斜的线条、漫溢的墨色和自由涂抹,与孩子的身体和灵性一起生长,难道这不是一种创作过程吗?
大多成人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都会赋予作品深刻的含义,这些都是作者在进行创作时一些情感的表达和宣泄。而孩子的创作来得并没有那么深刻,但同样有着自己单纯的心路历程要对于孩子来说这些单纯的想法已经是长足的进步。老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孩子在快乐中完成自己的作品。克利说,画画就是“拉根线条去散步”。而散步也是一种过程,让孩子在这样的过程中去完善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才是有感染力的作品,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不单单看重孩子完成的画面效果。可是太重功利的成人社会,往往会给孩子的艺术活动强加上过分沉重的使命,过于频繁的儿童画展、比赛等等恰恰是把孩子从真正的艺术活动中拉到了成人功利的圈子里来,使孩子本真的艺术活动变成了成人功利的一个浅薄的分支,评价因此失去了真正的标准。
三、欣赏作品,激发创作潜能
孩子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观摩的部分,从中可以激发起孩子另外的想象力、创造潜能,因此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孩子向同伴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的做法:及时地介绍孩子有创意的表现,引导孩子在学习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在孩子完成作品后,教师可把孩子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孩子乐于观赏,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
欣赏、观摩大师的作品也是幼儿绘画的常用形式。凡高、米罗、毕加索、莫奈等大师的作品应该经常出现在教室的各个角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孩子参观各种美术展览,让孩子到艺术的海洋里寻找、发现,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激发想象。
四、激发兴趣奠定,创作的情感基石
记得小时候画画经常如痴如醉,往往忘记吃饭而不觉得肚子饿。画出一张不满意的画一天的心情都会极差,画出一张满意的画则沾沾自喜、手舞足蹈,对画的那种痴迷程度、那种爱、那种全身心的投入、那种激情,简直无法言说。有位孩子曾和我说过:“小时候我一不高兴或受了委屈,就用画画来出气,我从画画里得到了快乐。有两年妈妈逼我拉琴,我不喜欢,爸爸就打我、骂我,我就更不喜欢了。我在心里想,等我有了钱,我一定要买架手风琴,把它砸碎。后来妈妈发现了我这个想法才停止让我拉琴。现在学习紧张了,我多希望每天都有时间画画呀。特别是面对美丽的大自然写生,这时我就可以忘记爸爸凶巴巴的责骂,忘记其他烦恼了。”听了孩子的话,让我有了些许感悟。孩子学画难得的是兴趣,只有保持这样良好的开始,才能让孩子在艺术的殿堂里去寻找自己的梦。
美术创作是生命的某种神奇的展现方式,是一种直率同时也更含蓄的语言。孩子画画之所以算得上是艺术活动,因为孩子们把他们的欢乐、伤心、关注画进了画里。离开这些而只谈技巧,或许就失去了真正的东西。人类从原始状态走向文明,孩子的成长浓缩着这一过程。这个过程是传承文化的过程,又是发展创造的过程。文化是不应该压抑天性的,原始、真率的天性将一路伴随着这个过程。
一、明确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曾几何时,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语文课上,用“发现”一词造句。孩子甲说:“我发现一只母鸡围着草堆转。”老师嗤之以鼻。孩子乙说:“我发现地球围绕着太阳转。”老师用可能找到的赞美词把他夸奖一番。这当然不仅仅指语文教学,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不也看腻了飞机满天飞、轮船满海行的“充满想象力”的儿童画,以为这就是儿童丰富的想象力。艺术源于生活,还是老老实实地让孩子从发现身边的“母鸡”开始,来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吧。用心去观察,用心去體会,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去发现新奇和美妙,避免概念化的描述,这样或许大家会少看到一些太阳永远是“老公公”、月亮是漂亮的“阿姨”等类似的作品。
写生是收集创作素材最好的办法之一。学会写生,当然包括了技术的学习,但在绘画的过程中,当孩子更深入地观察、了解描绘的对象,无论花、树、鸟、兽和人物,孩子对它们都会有更深切的理解和感受。一幅作品是否成功,画的繁或简,细节特征的多或少,仅仅在风格上影响了画面的效果,而远非作品是否成功的关键,美感的关键很多时候是整体感觉是否到位,少而精往往更为可贵。当作品中融入了这些感受,他们所描绘的就不只是空洞的事物了。
二、真率表达,把握创作的神韵
孩子作画,本该是一种天真烂漫、快意自在的事情,孩子来到这个复杂的世界还不久,还没有被尘世所污染,比起技巧精严的成人作品,他们的涂鸦有的是另一种动人。孩子的作品更切近心灵,画面中稚拙的造型、艳丽的色彩,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感受,就会发现这是另一种艺术。
孩子绘画也许从来就不是以“像不像”为主要标准的。从学科角度看,孩子学画,更重要的是培养形式感知力,发展敏锐的美感和有品位的鉴赏趣味,在理想的状态下,更可以培养出较高的造型能力。低年级的孩子既无能力也不想去抄袭自然,他们努力在解释他们对世界的感受。这种感受是我们成人所无法体会的,所以作为家长往往不予关心和重视,认为是乱画。也就是这些所谓的“乱画”作品才是孩子最真实的感受,隐藏着孩子宣泄的快乐和创造的自豪。有真切感受的涂鸦,其实都是灵感的萌芽。
即兴的点划、歪斜的线条、漫溢的墨色和自由涂抹,与孩子的身体和灵性一起生长,难道这不是一种创作过程吗?
大多成人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都会赋予作品深刻的含义,这些都是作者在进行创作时一些情感的表达和宣泄。而孩子的创作来得并没有那么深刻,但同样有着自己单纯的心路历程要对于孩子来说这些单纯的想法已经是长足的进步。老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孩子在快乐中完成自己的作品。克利说,画画就是“拉根线条去散步”。而散步也是一种过程,让孩子在这样的过程中去完善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才是有感染力的作品,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不单单看重孩子完成的画面效果。可是太重功利的成人社会,往往会给孩子的艺术活动强加上过分沉重的使命,过于频繁的儿童画展、比赛等等恰恰是把孩子从真正的艺术活动中拉到了成人功利的圈子里来,使孩子本真的艺术活动变成了成人功利的一个浅薄的分支,评价因此失去了真正的标准。
三、欣赏作品,激发创作潜能
孩子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观摩的部分,从中可以激发起孩子另外的想象力、创造潜能,因此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孩子向同伴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的做法:及时地介绍孩子有创意的表现,引导孩子在学习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在孩子完成作品后,教师可把孩子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孩子乐于观赏,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
欣赏、观摩大师的作品也是幼儿绘画的常用形式。凡高、米罗、毕加索、莫奈等大师的作品应该经常出现在教室的各个角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孩子参观各种美术展览,让孩子到艺术的海洋里寻找、发现,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激发想象。
四、激发兴趣奠定,创作的情感基石
记得小时候画画经常如痴如醉,往往忘记吃饭而不觉得肚子饿。画出一张不满意的画一天的心情都会极差,画出一张满意的画则沾沾自喜、手舞足蹈,对画的那种痴迷程度、那种爱、那种全身心的投入、那种激情,简直无法言说。有位孩子曾和我说过:“小时候我一不高兴或受了委屈,就用画画来出气,我从画画里得到了快乐。有两年妈妈逼我拉琴,我不喜欢,爸爸就打我、骂我,我就更不喜欢了。我在心里想,等我有了钱,我一定要买架手风琴,把它砸碎。后来妈妈发现了我这个想法才停止让我拉琴。现在学习紧张了,我多希望每天都有时间画画呀。特别是面对美丽的大自然写生,这时我就可以忘记爸爸凶巴巴的责骂,忘记其他烦恼了。”听了孩子的话,让我有了些许感悟。孩子学画难得的是兴趣,只有保持这样良好的开始,才能让孩子在艺术的殿堂里去寻找自己的梦。
美术创作是生命的某种神奇的展现方式,是一种直率同时也更含蓄的语言。孩子画画之所以算得上是艺术活动,因为孩子们把他们的欢乐、伤心、关注画进了画里。离开这些而只谈技巧,或许就失去了真正的东西。人类从原始状态走向文明,孩子的成长浓缩着这一过程。这个过程是传承文化的过程,又是发展创造的过程。文化是不应该压抑天性的,原始、真率的天性将一路伴随着这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