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相间分配对吸附相技术制备Ag/SiO2反应过程的影响

来源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hao_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两个实验体系,分别研究了抗坏血酸和NaOH两种吸附质在SiO2表面富含水的吸附层与乙醇体相中的分配对在SiO2表面原位制备Ag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质在SiO2表面吸附层和乙醇体相中的分配决定了Ag粒子的生成场所和形貌:抗坏血酸主要分配在乙醇体相中,导致Ag粒子的生成反应主要发生在乙醇体相中,生成的Ag粒子粒径较大;NaOH主要分配在吸附层中,导致Ag粒子的生成反应主要发生在吸附层中,生成的Ag粒子粒径较小。在不同NaOH浓度的实验中,随着NaOH浓度由0.0170g·L^-1增至0.404
其他文献
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超教授团队研发出一种高导热超柔性石墨烯组装膜,导热率接近理想单层石墨烯导热率的40%,可反复折叠6000次、弯曲10万次,有望应用在电子元件导热、新一代柔性电子器件及航空航天等领域。这一成果日前发表于《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杂志。  现有的宏观材料中,高导热和高柔性是一对矛盾,往往难以兼得。石墨烯材料的出现虽然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但此前并
分析了顺序型多目的工厂间歇生产的特点,建立了一种新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LP)模型.该模型以操作活动序列作为建模的依据,将整个间歇生产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在对各子系统
乙酸被认为是含碳氢有机物在超临界水中氧化降解的中间产物,甚至是关键的反应速率控制产物.今对影响超临界水中乙酸氧化降解的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用总有机碳(TOC)含量来表示
利用由催化剂染色法和模式识别法结合微观成像系统组成的定量测量系统分别考察了下行风、剂油比和气液比等操作条件对油剂接触效果的影响程度.其中剂油比对油剂接触效果的影
数学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素材,那些丢掉教材每课都在舍本取末、追求新奇资源的做法并不可取。如有的学校为了实施"导学案"教学,丢掉教材所有素材另行开发情境、例题、习题,还
用气相色谱仪测定了常压下水-二异丙基醚-对苯二酚在50℃和46℃的两个等温平衡数据。这两个等温截面的特点是:存在单相液体与对苯二酚固体的平衡区域,同时存在液相分层的广阔的
利用油页岩为原料,首先采用碱溶-沉淀法制备了白炭黑,降低了油页岩中的SiO2的含量,具体工艺条件为:NaOH/SiO2(物质的量)=4,水/油页岩(质量)=1,100℃,6h,粒径≥0.15mm。然后采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