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数学是初中阶段的重要教育课程,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是以满堂灌的方式进行,这样的教学方法并不能适应现如今的社会需求,还会使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无趣。因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问题情境教学就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式。那么,怎样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呢?以下提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情境创设;初中数学;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3-120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我们生活中的无数细节都可能蕴含着数学知识,大部分时候,我们享受着数学知识带来的成果和便利,只不过没有意识到而已。就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应尽量基于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相对熟悉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初中生激活学习和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
1基于生活应用场景的问题情境创设
以初中的数据统计和分析知识为例,这是应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版块。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用到这些知识,层次高一点的比如说大数据技术应用,层次低一点的企业考勤数据统计、超市营业额统计等。对初中生而言,他们刚刚接触数据统计,并不知道数据统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若是学生能够更好地意识到数据统计和分析的价值所在,就会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更用心,更感兴趣。基于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这样的数学问题情境:辅助老师对期中测试的各科成绩以及错题进行数据和分析,然后對教学工作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这是一个初中生非常熟悉的领域,但是现实中考试成绩和试卷统计分析都是教师的工作,学生参与度很低。如果让学生来参与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学生就会真正了解数据的价值所在。学生在成绩数据的统计中,会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学习成绩处于年级和班级的哪一个层次,并且了解与上一个层级的差距有多大,从而可以帮助他们更科学合理地确定成绩提升的目标;学生在对试卷题目的统计与分析中,知道哪些题目错的多,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有哪些,哪些题目错的少,涉及的知识点有哪些,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对教师的复习课程教学计划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学生普遍掌握情况较差知识点的教师多花点复习时间,学生普遍掌握情况较好的则可以少安排点复习时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许多知识点都在现实生活中有具体的应用场景,教师需要花费一些心思,寻找合适的生活应用场景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然后引导学生来探索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完成数学知识的教学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再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一课时,以“4+(-3)=1”为例,如何能让学生快速理解并掌握算法呢?如果直接讲解,学生也能掌握计算方法,但未必真正了解,甚至会影响其稍后的训练。对此,就可联系生活,借助现实情境说明:兰兰原来有4元钱,买一个本子花掉了3元,那么她现在剩下多少?看似是一个简答问题,实际能帮助学生理解,让其在计算中时刻联系生活,有所依托。这样一来,便能促进其对知识要点的理解,深化理論学习,为操作训练做好准备。
联系生活实际,借助现实情境能促进学生对“有理数加法”的感性认识,让其在情境的依托下对所学内容充满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参与训练,由此提高学习积极性,无形中提升了学习思维,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游戏为依托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诸多生活元素在数学教材中得到了很好的渗透,由于受到数学学科性质所影响,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具体案例,过于追求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当前这种情况的出现,严重影响着学生获得直观性感受。基于当前这种情况下,数学教师要想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则需要注重发挥游戏的作用,以游戏为依托创设问题情境,将数学问题与游戏进行有机结合,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的保障,为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例如,数学教师在讲解“圆柱与圆锥”体积相关内容时,为了使得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预先为学生创设教学问题,同学们,在等高等底面积的条件下,你们觉得圆锥的体积大?还是圆柱的体积大呢?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有什么的关系呢?由于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较为感兴趣,此时教师要利用好学生这一心理,以游戏的方式解决此类问题。数学教师可以将预先准备的材料发放到学生的手里,让学生亲手制作底面积相等、高度相等的圆柱与圆锥,然后在预先准备好的沙子分别倒入到圆锥与圆柱中,此时学生会发现圆锥体积为圆锥体积的3倍,而学生在游戏中寻求到了问题的解决答案,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其问题解决的能力。
3借助实验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实物或实践,通过实践情境的创设,组织学生发现、观察、操作、创造,从而及时抽象出数学概念,并在数学观察中获得感性认识。学生通过这一“数学化”的实践过程抽象出数学问题,能逐步理解知识,且能充分发挥实践情境的价值。
例如:在执教“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过程中,笔者提出问题: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吗?大部分学生脱口而出“是”。笔者取出长短不一的小木棒,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去找出这一错误结论的症结所在。不难看出,这一情境的设计很巧妙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在不断的实践操作活动中,学生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认识一步步由模糊到清晰,学生的思维得到递进式发展,原有认知结构不断延伸和建构,课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不同的课程类型对不同的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教师不一定要按照一种方式创设情境,可以大胆地尝试不同的方法,如果效果不好,那么就尝试用另一种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实践,求实求新,争取创设出更适合学生的问题情境。
参考文献
[1]田应军.在问题情境中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4).
[2]刘成坤.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4).
关键词:情境创设;初中数学;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3-120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我们生活中的无数细节都可能蕴含着数学知识,大部分时候,我们享受着数学知识带来的成果和便利,只不过没有意识到而已。就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应尽量基于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相对熟悉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初中生激活学习和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
1基于生活应用场景的问题情境创设
以初中的数据统计和分析知识为例,这是应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版块。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用到这些知识,层次高一点的比如说大数据技术应用,层次低一点的企业考勤数据统计、超市营业额统计等。对初中生而言,他们刚刚接触数据统计,并不知道数据统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若是学生能够更好地意识到数据统计和分析的价值所在,就会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更用心,更感兴趣。基于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这样的数学问题情境:辅助老师对期中测试的各科成绩以及错题进行数据和分析,然后對教学工作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这是一个初中生非常熟悉的领域,但是现实中考试成绩和试卷统计分析都是教师的工作,学生参与度很低。如果让学生来参与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学生就会真正了解数据的价值所在。学生在成绩数据的统计中,会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学习成绩处于年级和班级的哪一个层次,并且了解与上一个层级的差距有多大,从而可以帮助他们更科学合理地确定成绩提升的目标;学生在对试卷题目的统计与分析中,知道哪些题目错的多,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有哪些,哪些题目错的少,涉及的知识点有哪些,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对教师的复习课程教学计划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学生普遍掌握情况较差知识点的教师多花点复习时间,学生普遍掌握情况较好的则可以少安排点复习时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许多知识点都在现实生活中有具体的应用场景,教师需要花费一些心思,寻找合适的生活应用场景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然后引导学生来探索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完成数学知识的教学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再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一课时,以“4+(-3)=1”为例,如何能让学生快速理解并掌握算法呢?如果直接讲解,学生也能掌握计算方法,但未必真正了解,甚至会影响其稍后的训练。对此,就可联系生活,借助现实情境说明:兰兰原来有4元钱,买一个本子花掉了3元,那么她现在剩下多少?看似是一个简答问题,实际能帮助学生理解,让其在计算中时刻联系生活,有所依托。这样一来,便能促进其对知识要点的理解,深化理論学习,为操作训练做好准备。
联系生活实际,借助现实情境能促进学生对“有理数加法”的感性认识,让其在情境的依托下对所学内容充满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参与训练,由此提高学习积极性,无形中提升了学习思维,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游戏为依托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诸多生活元素在数学教材中得到了很好的渗透,由于受到数学学科性质所影响,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具体案例,过于追求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当前这种情况的出现,严重影响着学生获得直观性感受。基于当前这种情况下,数学教师要想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则需要注重发挥游戏的作用,以游戏为依托创设问题情境,将数学问题与游戏进行有机结合,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的保障,为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例如,数学教师在讲解“圆柱与圆锥”体积相关内容时,为了使得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预先为学生创设教学问题,同学们,在等高等底面积的条件下,你们觉得圆锥的体积大?还是圆柱的体积大呢?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有什么的关系呢?由于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较为感兴趣,此时教师要利用好学生这一心理,以游戏的方式解决此类问题。数学教师可以将预先准备的材料发放到学生的手里,让学生亲手制作底面积相等、高度相等的圆柱与圆锥,然后在预先准备好的沙子分别倒入到圆锥与圆柱中,此时学生会发现圆锥体积为圆锥体积的3倍,而学生在游戏中寻求到了问题的解决答案,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其问题解决的能力。
3借助实验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实物或实践,通过实践情境的创设,组织学生发现、观察、操作、创造,从而及时抽象出数学概念,并在数学观察中获得感性认识。学生通过这一“数学化”的实践过程抽象出数学问题,能逐步理解知识,且能充分发挥实践情境的价值。
例如:在执教“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过程中,笔者提出问题: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吗?大部分学生脱口而出“是”。笔者取出长短不一的小木棒,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去找出这一错误结论的症结所在。不难看出,这一情境的设计很巧妙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在不断的实践操作活动中,学生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认识一步步由模糊到清晰,学生的思维得到递进式发展,原有认知结构不断延伸和建构,课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不同的课程类型对不同的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教师不一定要按照一种方式创设情境,可以大胆地尝试不同的方法,如果效果不好,那么就尝试用另一种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实践,求实求新,争取创设出更适合学生的问题情境。
参考文献
[1]田应军.在问题情境中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4).
[2]刘成坤.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