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教学的诗意境界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xian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认识小古文
  师:同学们,还记得老师以前带着大家读的那篇《放风筝》吗?谁来读?(指名读)
  生:“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
  师:一出口就是不凡!你看他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还有谁愿意读?(生小手如林)
  师:这么多同学都想读。那这样,老师读上半句,你来接下半句。老师怎么读,你就怎么接,看谁的反应快。(师引读,生接读)
  师:同学们,像《放风筝》这样短短的、小小的,读起来特别有意思的,又是由古人写成的文章,我们给它个名字,叫它——(师板书:“小古文”,生齐读)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小古文。先来看题目:猫斗。(板书)谁来读?(指名读)
  生:猫斗(dòu)。
  师:“斗”是个多音字,它有两个读音:一个读——(生:dǒu。)另一个读——(生:dòu。)你怎么肯定它读第四声呢?
  生:这里的“斗”,是指猫和猫打架、争斗的意思。
  师:有道理。就像这位同学所说的,只要和打架、竞争、争斗有关的,那就读“dòu”。“猫斗”就是——
  生:猫儿在打架。
  师:对呀!动物之间争高下,那必须念第四声“dòu”。来,咱们一起读好课题——(齐读)
  师:那猫是怎样打架的,打斗的结果如何?自己读读这则小古文。
  【评析】苏教版小语教材里只有古诗词、古人名言警句,没有小古文。教学前,让学生了解小古文的知识非常必要。教者不是把有关小古文的知识生硬地塞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放风筝》,初步感知小古文的特点——短小、有趣,激发其学习小古文的兴趣。
  二、 品味小古文
  师:自读小古文。注意:看清字形,读准字音。(映示)
  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师:有特别难读的地方吗?
  生:我觉得“稍退缩”这三个字比较难读,都是我们没有学过的生字。
  师:嗯,你的平翘舌音读得特别准。谁再来读这个词?(生读)把它放到句子中读一读。(生读)最难的一句话你都会读了,我想,那整则小古文一定也难不倒你。请你试一试。(生读)
  师:第一次读小古文,就没有读错字,没有读破句,很了不起。读小古文,不光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来。下面,听听老师是怎么读这则小古文的。如果你听到老师和你读得不一样的地方,你可以拿出笔来标注一下。(师范读)
  师:读书,要做到有声有色。请照着老师的样子自己练练看。(生各自练习后指名读)
  师:抑扬顿挫,韵味十足,请你当个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遍。(生领读)
  【评析】示范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教师示范,帮助学生疏通词句,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将学生置身于文本的语境,范读的好处多多。
  师:古文,一般比较深奥难懂。这则小古文,难不难?(生:不难)那老师就来考考你,看看你是否真的把这篇小古文读懂了。(映示)
  有两只猫,一只是()猫,一只是()猫,它们在()打架,打得不分上下。最后()赢了,()输了。
  (生读、思后交流)
  生:有两只猫,一只是(黄)猫,一只是(白)猫,它们在(屋顶上)打架,打得不分上下。最后(黄猫)赢了,(白猫)输了。
  师:允许老师与你握个手吗?你太不简单了!这篇小古文是一百多年前的文章,你说读懂就能读懂了,真是令老师刮目相看。
  【评析】读懂是读好的前提。对于小学生而言,读懂,不需逐字逐句去理解、剖析,只需大体能把握意思即可。
  师:能读懂小古文已经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要是能读出味道来那就更不得了了。能在文中找出直接描写这两只猫如何精彩打斗的句子吗?读读、画画看。(生读、画交流)
  生:“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
  师:非常正确!再读读这个句子,你觉得两只猫打斗得怎样?(生:很激烈、很紧张、很精彩。)
  师:是啊!这是一场令人心惊肉跳的打斗。那作者又是如何来呈现这惊心动魄场面的呢?先来看第一个词。读——
  生:“呼呼而鳴。”
  师:鸣就是叫,小猫怎么叫的?谁来学学?(生学猫叫)
  师:多可爱的小猫!文中的猫怎么叫的?
  生:“呼呼而鸣。”
  师:文中的猫怎么与你听到的叫声不同。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来请教一下养猫专家。(播放音频)我们家的小猫可有趣啦!肚子饿了,会“喵喵喵”地叫唤;给它挠痒痒时,会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要是谁惹它生气啦,它就会把嘴巴张开,从喉咙里发出“呼呼呼”的低吼声。样子可吓人啦!
  师:你听明白了什么?
  生:小猫生气时,它就会“呼呼呼”地叫,样子很吓人。
  生:小猫生气了,才会“呼呼呼”地叫。
  师:原来,这是猫生气时发出的声音。我们来听一听,看看是不是所说的情况。(播放音频)
  师:听了这样的叫声,你感觉怎样?
  生:很可怕、很吓人,让人觉得很惊悚。
  师:是啊!让人毛骨悚然。谁来读好这个词?要读出猫凶狠的样子来。
  生:“呼呼而鸣。”
  师:看来,你用声音证明你是一只被激怒的猫。(指名两生读,师分别评价为:“看来,你是一只怒火中烧的猫。”“看来,你是一只很不好惹的猫。”)
  师:猫除了用声音展示自己的实力,它还会怎么做?
  生:耸毛竖尾。
  师:“耸毛竖尾”就是——
  生:毛和尾巴都竖了起来。
  师:(出示图片)是这样吗?读好这个词——(生读)   师:“四目对射”就是——
  生:两只眼睛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师:正常情况下,我们都说“四目对视”。这里用了个“射”字,这是为什么呢?
  生:猫想用凶恶的目光把对手吓走。
  师:这是像利箭一样犀利的眼神啊!想看看这样的眼神吗?(映示图片)看!这是白猫的眼神,这是黄猫的眼神,它们的眼睛中射出的是什么?(生:是愤怒,是火焰,是一种威慑力,是一股杀气。)
  师:对!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谁来读好这两个词——(生读)
  师:你读到猫心里去了。透过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猫身上燃烧的熊熊怒火。(生齐读)
  【评析】语文教学的重点要落在培养学生品词析句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上,体会作者是怎样用精准、妥帖的语言来传情达意的。教者抓住了“四目对射”与“四目对视”加以比较,文中二猫的精、气、神尽显出来。
  师:不知不觉,我们把两只猫精彩打斗的场面读懂了。要是我们能化身成故事中的人物,一定会读得更带劲。下面,就让我们化身成这两只猫。(生分组相对而站,师指导演读)
  师:“黄白二猫,斗于屋上。”黄猫们,白猫们,你们是怎样向对方展示自己的实力的呀?
  生:(齐读)“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
  师:真是斗得难分难解啊!(师走向一生)我来采访一下这只“黄猫”:黄猫,你为什么这样做?你心里怎么想的呀?
  生:我想打败白猫。我会想,嘿嘿,别得意得太早。你肯定不是我的对手,快快投降吧!
  师:这只“黄猫”,你怎么想的?你们会让自己的对手吗?
  生:不会!
  师:真坚决!“黄猫”们,读出你们的坚决来——(生读)
  师:我再来问问这只“白猫”:白猫白猫,你的心里是怎样想的?
  生:我要吓唬吓唬它们,让它早点撤退!
  生: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师:看来,你也不是一只好惹的猫。“白猫”们,把你们的霸气读出来——(生读)
  【评析】以演促悟,以演见悟,寓教于嬉,学生乐学不疲,乃教学勝境。
  师:就这样,黄白二猫,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你吓唬我,我吓唬你;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就叫作——(生齐:“两不相下。”)
  师:完整地看这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段话用了很多四字词语。
  师:连用四组四字词语,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还有什么发现?
  生:“呼呼而鸣”写的是小猫的声音,“耸毛竖尾”写的是小猫的动作,“四目对射”写的是它的眼神。
  师:真会读书!原来作者是借助四字词语,抓住小猫的声音、动作、眼神来展现争斗场面的。(板书:语言简洁)简洁的语言,能传递出这么强烈的画面感,这就是小古文的魅力。再看看,这两只猫两不相下,斗了多久?
  生:很久很久。
  师:你从那个词中看出来的?
  生:“久之。”
  师:那谁来读好这个词,能读多久就读多久。
  生:久——之——
  师:真够久的。
  生:久——之——
  师:你的肺活量真够大的。
  师:同学们,据说在这个词中,“之”没有具体的意思。那我把这个“之”字去掉可以吗?读读想想。
  生:不可以,去掉了感觉时间就不长了。
  师:对!“之”起到延长声音的作用。少了这个“之”字,我们的小古文就少了韵律和美感了。不信我们一起来读读体会一下。“久之——”
  生:“久之——”
  师:“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这里的“逐”就是——
  生:追的意思。
  师:追的是谁?
  生:白猫。
  师:那么这里的“之”就是白猫。你看,这个“之”字,一会儿表示声音的延长,一会儿又指代这只白猫。看来,在小古文中,“之”是非常善变的,我们只有多读才能认识它,把握它。“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那么这一退一进的感觉谁能读好?
  生:“白猫稍退缩”(声音轻),“黄猫奋起逐之”(声音响)。
  师:你看,声调的变化能帮我们更好地读好这句话。
  生:“白猫稍退缩”(慢慢读),“黄猫奋起逐之”(读得很快)。
  师:看,语速的变化也能帮我们更好地读好这句话。来,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读出节奏感,读出紧张感。(生读)
  【评析】“之”的含义在古文教学中是个难点。教者没有回避这个难点,而是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感悟,为学生思维的发展,知识的内化“铺路搭桥”。
  师:“黄猫奋起逐之”,白猫竟然“走入室”。白猫啊白猫,都火烧眉毛了,你怎么还这么沉得住气呀?这是怎么回事?咱们先不急着回答,要是我们能情景再现一下的话,说不定就能解开这个谜。谁来演一演这只黄猫,谁来演一演这只白猫?(指导表演:“黄白二猫注意啦,老师怎么读,你就怎么演。”)
  师:白猫呀白猫,刚才“稍退缩”时,我拉了你一把,你为啥跑得这么快呀?
  生:我怕黄猫真的打我。
  师:是呀!都要挨打了,能不着急吗?那你知道这里的“走”就是——
  生:“走”就是“跑”。
  师:你看咱们用演一演的方式就把这个字给读懂了。其实在我们熟悉的一句诗中,也有这个字的意思。(出示: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生读)
  师:由于时代的变迁,古文中很多字的意思和现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在读小古文的时候,只有举一反三,前后联系才会有更大的收获。好,现在让我们把整则小古文连起来读一读,再去重温一下这精彩的打斗场面。(生读)   师:其实老师心里还有一个疑问,这两只猫并没有真枪实战地打,白猫怎么就输了呢?
  生:它太胆小了。
  师:是呀,它害怕了,用我们现在时髦的话说,它“吼不住了”。看来白猫输的是勇气,少的是坚持呀!这是一场猫与猫之间的争斗,这更是一场勇气与勇气之间的较量,怪不得课题要取名为——
  生:(读)“猫斗。”
  三、 学写小古文
  师:同学们,喜欢这则小古文吗?为什么呀?(生:很好玩、读起来很有趣。)
  师:是的,短短46个字,却能把这个故事写得这么——(板书:生动有趣)古人真是太厉害了,想学学我们的古人吗?前不久,老师去郊外的一个农庄游玩,看到了这样精彩的一幕——
  (映示视频:两只公鸡精彩的打斗场面)
  师:你们也学着古人通过小古文的写作样式,把这精彩的打斗场面展现出来。
  (生写后全班交流)
  师:谁来读读你写的小古文——
  生:“黄黑二鸡,斗于山坡。叽叽而啼,四目对射,杀气重重,群羽乱飞,两不相下。久之,黑鸡稍退缩,黄鸡奋起逐之,黑鸡入丛中,不敢复出。”
  师:“叽叽而啼”写的是鸡打架时的声音,“四目对射、杀气重重”是它们打架时的神情,借助“羽毛”乱飞的场景,侧面写出了这两只鸡激烈打斗的样子。你能把鸡打斗时的声音、情态写得这样栩栩如生,真了不起。这里的“黄鸡奋起逐之”还能换成其他词吗?
  生:黄鸡奋起扑之。
  师:还有谁来读读自己写的小古文?(生读)
  师: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这样的打斗场景,(依次出示图片:小狗、小羊、小螃蟹、小蛐蛐或者其他小动物之间的爭斗。)希望大家也能学着这篇小古文的样子,用“简洁的语言”把故事写得“生动有趣”。
  【评析】语用能力的发展是语文的核心素养之一。注重课内外结合,实现读写迁移,是语言文字语用能力提升的最重要途径。
  【总评】蒋老师的课堂,有激情,见功力,蕴智慧,出实效。
  教师的激情,缘于对教育的热爱和教育对象的真爱。课上,他从始至终面带微笑,与学生平等对话,真诚交流。在教师的赏识与激励中,学生感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展现出“乐此不疲”的学习状态。
  教师的功力,体现在对文本的深入研读和正确把握上。在研读文本时,教者不仅关注了文本写了什么物、写了什么事,还关注作者是如何运用词句准确、生动表达的。在体会中,学生发现了言语表达的密码,感悟到了小古文的表达特点,领悟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师的智慧,主要体现在灵动的教学中。教学思路清晰,尤其重视了朗读指导。读准、读顺、读懂、读好,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小古文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意蕴美。此外,教者还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寓教于嬉,寓教于乐。
  整堂课,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发展。
  (孙庆博,特级教师,昆山市开发区实验小学副校长;蒋利娟,昆山市学科带头人,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课执教名师,昆山新镇中心小学教导副主任)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我读书形成了一个习惯——“自问·自答”,获益颇多。这里略举一例——回忆“科学认读”课题实验起步阶段,有幸拜读了著名学者安子介先生的名著《揭开汉字的秘密》。书中说:“汉字会使应用者多联想,自古以来这蕴藏着的优势没有好好挖掘。”反复琢磨,引起了我的“自问·自答”——  这里的“联想”是什么意思?  为了寻求答案,向工具书请教。《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
期刊
同学们默读第2自然段后,播放欢快的音乐,并进行语言的渲染,学生们仿佛变成一只只小蝴蝶,要参加热闹的山谷聚会。这时,我说:“要是能把这欢乐的场景表演出来就好了。要表演得生动,还得静下心来,再仔细地读读书,边读边想象,试试吧!”学生读后,我开始“选演员”,故意说:“我只选一只蝴蝶来表演,行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不行,应该选很多只蝴蝶。”有的同学说:“应该选一群蝴蝶。”我没有作评价,还是让学生仔细
期刊
“虽不能及,心向往之”,这不仅仅是他们个人对我所从事诗教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更是老一辈专家、学者、教授,对我们年轻一代教师致力于创新教学实验所寄予的殷切厚望。  二、 尝试教学“新古诗”  所谓的“新古诗”,就是以韵文写新诗。其实,影响很大、流传很广的我国传统蒙学中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古代的普及读物,都是用诗写成的,都是韵文,都是“新古诗”。再如,陶行知的《自立歌》
期刊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苏教版二上《识字3》是一篇看图会意识字课。本课教材的安排颇具特色,一幅画一个字,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图画的功能,实现在情境中识字,了解造字的规律,习得识字的方法,提高识字效率。  一、 图字对照,了解造字规律  师:小朋友们,请仔细看图,再看看汉字,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生:老师,我发现图上
期刊
这样才不外道!”  小语会历时一天半。24日上午,当地老师上了四节研讨课,24日下午和25日上午,安排我评课、讲座、与老师对话。因为老师们视我为老朋友,提问十分踊跃,限于篇幅,本文仅就老师们提出的几个热点问题作以回放:  问:在拼音教学中,还有很多难点问题始终解决得不好,例如:平翘舌音、前后鼻音、读音相近的复韵母和音节拼读等,学生学起来还是有畏难情绪,请你谈谈怎么解决?  答:对于拼音教学中的知识
期刊
一、 从画面入手,丰富插图内容  绘本中的图画具有鲜明的视觉性,象征的、典型的形态,隐藏的“想象力”等特质,致使眼睛这一视觉成像器官发挥着重要作用。聚焦特定画面,引导学生在插图中进行艺术性的“补白”,丰富插图内外的无限空间。像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一方面用文字简单描述了萝丝散步经过的地方——萝丝穿过院子、绕过池塘……另一方面,又用图画描绘了狐狸追逐母鸡这一跌宕起伏的故事。虽然整个绘本的文字中,对
期刊
一、 读文扣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上课伊始,教者便提出问题:“《变色龙》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件事吗?说说理由。”一位学生说:“我认为《变色龙》这课是写一件事,因为这篇课文有故事。”另一位学生补充道:“我从这篇课文中找到了故事的开头和经过。”教者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说:“是的,课文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尾,通过叙事,向我们介绍了变色龙。像这样通过生动的事例来介绍某一事物特点,让我们获得某些科学知识的文章
期刊
一、 激趣揭题  1. 同学们,还记得这首儿歌吗?一起读一读。(映示配图儿歌:“中秋夜,月儿明。妈妈讲故事,孩儿静静听。”)  2. 中秋节的夜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月亮是圆的,月饼是圆的,大家围坐在一起,这就是团圆。(板书:团圆)中秋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团团圆圆,“团”就是圆的意思,外面是个围字框,“圆”字外面也是围字框。我们一起来读这个词。(生读)  3. 这个词要变了——(教师在
期刊
泉;从涓涓细流、帘帘飞瀑,到滔滔江水,真是千姿百态。  师:你能用上这些词写写江水吗?(生写,师巡视)  生:江水沸腾了,到处是泡沫,到处是浪花,奔腾着,翻滚着。  生:滔滔江水汹涌奔泻而来,如箭离弦,如马脱缰,如猛虎出山……  看似平常的一节随堂课,简约而不简单。不经意间,渗透着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教材特点进行教学的理念。单调的“词语盘点”教学,在教师简要的点拨下,被盘活了。其中分类识字积累,
期刊
周四下午第二节作文课,我夹着教案直奔教室而去,远远听见五(13)班教室里传来一阵阵嘈杂声,一阵高过一阵。怎么啦?我快步走过去,出现在了教室门口,只见教室里乱作一团,原来,同学们正在驱赶一只黑蜂。怎么办?我的思维高速运转着。“啊呀,这不是天赐良机吗?”我一拍脑袋,有了,何不把今天的作文教学内容改动一下。我便火速向同学们下达指令:5分钟内,能不能把黑蜂赶走?听到我的一声令下,同学们可高兴坏了:有去拿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