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 ? 演 ? 换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17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学们默读第2自然段后,播放欢快的音乐,并进行语言的渲染,学生们仿佛变成一只只小蝴蝶,要参加热闹的山谷聚会。这时,我说:“要是能把这欢乐的场景表演出来就好了。要表演得生动,还得静下心来,再仔细地读读书,边读边想象,试试吧!”学生读后,我开始“选演员”,故意说:“我只选一只蝴蝶来表演,行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不行,应该选很多只蝴蝶。”有的同学说:“应该选一群蝴蝶。”我没有作评价,还是让学生仔细读书,他们最终关注到了关键词语,知道不是“一只”,也不是“一群”,而是“一群群!”从而体会到了蝴蝶数量的多。这时,我对学生的读书习惯进行引导:“看来读书得仔细啊!不能放过一个字!”继续选演员,我问学生想扮演什么颜色的蝴蝶,学生说出了很多表示颜色的词语,“能用一个词把这么多种颜色说进去吗”?学生又说出了“五彩缤纷、五颜六色、色色俱全、绚丽多姿……”这时,再将学生的发散思维定向,回归课文关键词,“课文里用了什么词语”?“色彩斑斓”。我顺势进行总结:“对了,把你们刚才说的颜色加在一起,像这样颜色错杂繁多,就叫——色彩斑斓。”学生既理解领会了“色彩斑斓”的意思,又积累了好多表示颜色的词语、成语,可谓一举两得。选好演员后,请学生上台表演蝴蝶聚会的全过程。将教室后面到前讲台之间的走道定为路,后四排坐在位上的同学扮演花丛,前三排同学站起来扮演树林,前讲台边缘表示小溪,讲台上面表示山谷。表演后学生、教师参与评价。
  生:我觉得那只绿蝴蝶表演“穿过树林”时,没有从树林中间穿过去,而是从旁边绕过去的。
  师:看来,你明白“穿过”的意思了。“穿过”就是——
  生:就是从中间经过。
  师:对,是从中间透过,通过。请“绿蝴蝶”再表演一下“穿过”树林,好吗?(生再次表演,讲评)
  生:我觉得小蝴蝶们“越过”小溪没有表演出来。“越过”一定要离开水面,不然会打湿翅膀的。
  师:你真是位好导演!请你演示一下,怎样才是“越过”?(学生演示)
  师:(顺势指着这位同学)他的动作就叫“越过”。表演得这么好,能用朗读表现出来吗?(学生再次动情地朗读课文)
  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穿过”“越过”的理解,感受到了蝴蝶跋山涉水的情景,和它们在春天到来时的兴奋快乐,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助很大。
  三、 以换促思、揣摩品味
  3. 教学例谈。在教学苏教版二下《台湾的蝴蝶谷》一文第2自然段时,我认为“赶到”是一个重要的语感训练点。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朗读这句话时,我故意将“赶到”读成“来到”。学生发现我读错了,我又紧追一句:“‘赶到’和‘来到’意思一样吧?”学生通过细读课文,开始比较这两个词语:“不一样,‘赶到’能表现出小蝴蝶很着急到蝴蝶谷去,而‘来到’表现不出着急的样子。”“因为小蝴蝶在路上克服了那么多困难,所以要用‘赶到’。”“我也觉得小蝴蝶很想快点到蝴蝶谷,得用‘赶到’。”……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其实,这就是一种最初始化的指导学生进行词语比较、揣摩品味的方法。在学生理解词语,融入意境的时候,我又跟进朗读指导:“你看,作者用词多妙啊!让我们把他们迫不及待的心情读出来吧!”学生的朗读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以上三种词语教学策略的核心指导思想,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实现乐学与会学的统一,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学习,在趣学中发现、研读、品味,把理解词义与朗读课文融合起来,真正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实践中,在一系列丰富的活动中,理解思想内容,感悟词语含义,积淀内化语感。
  这三种策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也可以穿插并用,互为补充。实现课文文本情趣、教学情境情趣、学习主体情趣的交融,使学生在趣味化的学习中理解与感悟、体验与思考。“形象生动地画,动之以情地演,严谨缜密地比较”,将语言发展、思维训练、情感陶冶交织在一起,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确保教学的优质高效。
  一、 抓重点词语,进行段的训练
  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赏析,无疑是段落教学的重要内容。当然,这种词语的教学是离不开段落的,与单纯的词语教学是不同的。
  《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记叙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修订《本草纲目》住破庙、吃干粮,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引领学生体会人物的品质是教学的重点,而整篇文章有三个地方恰当运用关键词语,突出表现了李时珍的高贵品质,是指导学生精读的重点所在。
  如教学第1自然段时,可以抓住“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两个词语进行导练片段:
  1. 为了修订《本草纲目》,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出示第1自然段引读)
  2. 自由读读这段文字,你能感受到什么?
  3. 交流:(1) 点击“饥餐渴饮”“晓行夜宿”,突出词义理解。(指导逐字解释,连字释词;抓住“晓”字,选择字义,解释词语)带着理解朗读词语。从这两个词中,可知他们察访药材之艰辛!再读,还从哪里看出艰辛?(2) 走过的地方多,路途遥远。引述:安徽、河南、湖北……足迹几乎遍及大江南北。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引读)饥餐渴饮、晓行夜宿。(3) 时间久。指导朗读,突出“好几个月”。这好几个月里,都是——(引读)饥餐渴饮、晓行夜宿。仅仅是几个月吗?据史料记载,为了编好《本草纲目》,他花了近30年时间。30年哪!他已从生气勃勃的青年,变成了白发斑斑的老人。这30年里,他几乎都是——(引读)饥餐渴饮、晓行夜宿。
  这两个词语可以说是概括了李时珍整个的生活状态,集中表现了他为编写《本草纲目》而受的苦。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拓展想象,更加深了印象,增强了对人物精神的感悟。
  又如课文第4自然段:这一段具体描写了李时珍夜宿的古寺破败。其中“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长满青苔”“厚厚的蜘蛛网”等关键词,都突出体现了当时环境的恶劣。这里也是通过环境烘托,来表现李时珍以苦为乐,甘于付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段落教学也应该紧扣关键词,引导学生想象词语背后的画面,对比自己的舒适生活,更深切地感受李时珍的崇高精神。
  二、 引导段落划分,进行段的训练
  正确划分段落,是小学生应该具有的能力,但一直以来,在这方面具体实施比较机械,使小学生颇为头疼。其实,这项训练要精心选择课例,进行设计教学,善于把握不同课文的纹理脉络。
  就拿《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来说,本课共13个自然段,文中有大量对话,不仔细阅读思考的话,还真难划分段落。其实,稍微留心一下,就能发现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课文第1自然段总写了李时珍领着弟子在各地察访药材。第2到13自然段写了有一天,李时珍和弟子因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便夜宿古寺,并借着月光记载寻访收获。而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层:(2—4)傍晚寻宿;(5—7)生火谈话;(8—13)月下记录。第一部分是综述,比较容易分,下面三段中都隐含着表现时间的景物描写:“眼看太阳渐渐下山,飞鸟归林”“夜幕渐渐降临了”“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只需稍作提示,学生很容易便能理出脉络,并且能学习到根据时间变化的提示语来进行分段的本领。
其他文献
一、 语文教学中默读指导的问题  尽管默读的价值不容置疑,但不可否认,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默读指导是边缘化甚至是缺位的,很少有课堂教学对此进行探究,很少有实验课题对此进行研讨。具体说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对默读的“教”与“学”认识不全面。《课标》在每个学段都有关于默读的不同要求,如第一学段是“学习默读”;第二学段则提出“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到了第三学段,默读的要求相应提高
期刊
一、 还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  生本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锻炼学生的独立性。所以,现在的课堂,我总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适时地加以引导点拨而已。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我根据课文的重点设计了两张“学程单”,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效果良好。  【学程单一】  1. 轻声读读课文第4自然段,思考:这是两棵( )的樟树。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  2. 你从哪里感受到
期刊
来吧!睁开眼睛,你想与大家分享什么声音故事呢?  【设计意图】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让习作走进生活,让生活融入。生活中的声音很多,每一组声音背后都藏着一个独特的故事,以学生熟悉的声音为钥匙,打开生活之门,引导他们品味声音、感悟生活。学生循着声音走进生活中去后,再引导他们讲述故事,从而实现了生活与习作的巧妙链接。  四、 个性表达,体验成功乐趣  1. 下面我们就把它们写
期刊
小鼹鼠的梦  小鼹鼠有一个梦/它想钻一个/很深很深的洞/一直将地球打通/在地球的另一面/有一只小鼹鼠/也做着同样的梦/啊/但愿他们能在地道中相逢/用不同的语言问候/用同样的惊喜相拥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梦想。倘若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你问一个孩子的梦想是什么,他(她)一定会列出科学家、歌唱家、航天员等“高大上”的职业来。可是今天,你再问孩子同样的问题,他们也许会说,我想周游世界、我想变成超人、我
期刊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一种眼、口、耳、脑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动作的阅读。它能训练语音,再现情境,加深理解,培养记忆力、语言感受力、口头表达力,增强语感。朗读是小学生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因此,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
期刊
王老师继续追问:“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介绍卧佛的?读一读,你能感受到什么?”学生在追问中又发现了“特写”彩塑的方法,即明白了此处“一”形式上的模仿学习点——详细介绍卧佛的长度、姿态和神态是特写镜头。学生在教师的追问中,不断发现自己认识的偏差,并不断修正,渐渐接近准确的认识,明确为什么要有这样的结构安排、这样的表达方式,明确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里,使用这样的标点符号。最终通过“彩塑”一段,明白了“总写—
期刊
【编者按】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古诗。古诗类的课文怎么教?大家都在研讨。近期,由浙江省浙派张玲语文名师工作室和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刘友开语文名师工作室暨苏派小语刘友开工作室淮安工作站,在浙江省德清县清溪小学举行的“江浙‘两省三地’( 徳清、镇江、淮安)语文名师工作室首届‘互学共研’活动”,对此作了深入地研讨,取得了丰硕的新成果。本期特选其二年级语文《敇勒歌》(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与点评予以刊登,希望能
期刊
目标之一,其实,在低年级也应该有铺垫性的训练,高年级更要不断地加强与巩固。例如,《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学完以后,可以再回顾到第1自然段,  师:请大家再读读这一段话。(点击“饥餐渴饮”“晓行夜宿”)之前,我们已经知道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了,谁再来说说?(从这两个词中可知,他们察访药材之艰辛!)  师:课文哪些内容是与这两个词语相对应的?(傍晚寻宿、生火谈话、月下记录)  师:像这样的段落,是先总
期刊
16节课堂展示课结束了,给我们留下怎样的思考和回味呢?我讲三个问题。  一、 教学的引领和导向  几千人的大会,自然会对全国的语文教学发生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大会应该做出回答,语文教学的方向是什么?语文教学往何处去?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我想就借用教育部长陈宝生同志在高中课标审议会上讲的十六个字四句话,作为我们这次语文课堂教学总的指导思想。这四句话是:“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
期刊
长期以来,我读书形成了一个习惯——“自问·自答”,获益颇多。这里略举一例——回忆“科学认读”课题实验起步阶段,有幸拜读了著名学者安子介先生的名著《揭开汉字的秘密》。书中说:“汉字会使应用者多联想,自古以来这蕴藏着的优势没有好好挖掘。”反复琢磨,引起了我的“自问·自答”——  这里的“联想”是什么意思?  为了寻求答案,向工具书请教。《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