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美术教师除按课标要求,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外,还必须开动脑筋精心设计好课的导入。那么如何在课堂中以引人入胜的开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离散的自由思维状态引导到恰当的教学气氛中呢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就课堂导入法谈一点看法。
一、相关性原则——利用相关文化情境导入
文化情境是指一件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利用相关的文化情境作为切入点导入课题,即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从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导入
如讲《韩熙载夜宴图》一课时,我首先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 “你们知道李煜吗?”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过来(初中教材中学生都学过李煜的《虞美人》)。学生心存疑惑美术课中老师为何问这个问题。紧接着我又问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如何?他有哪几首著名的词?他的政绩如何?当时社会环境如何?然后从他的政绩来引入《韩熙载夜宴图》背景,一切相当的自然、顺畅。通过这些相关文化情境的介绍,学生表现出非常迫切的想看到这张作品,提升了学生对学习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兴趣和欲望,为整节课起了个很好的开端。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
导入时结合课内外、校内外的活动,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情境。如欣赏现代建筑艺术时,导入时可结合校园,要求他们自己分析、评论校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这样学生对他们比较熟悉的审美对象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样的导入方法,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记忆能力,又为上好创作课做好了素材的收集和准备工作。
3、运用相关教学情境导入
美术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情境是融会的。教师在导入中可创造一些相关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获得更多丰富的情感体验,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打下很好的伏笔。比如在欣赏任伯年的作品《苏武牧羊》时,教师可吟唱起 “牧羊北海边,雪地又冰天”的词曲,使学生尽快进入到作品欣赏的情境中来。这样的导入,既创设了教学情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又点明了课题,达到了导入新课的目的。
二、直观性原则——利用演示导入
演示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表现方法,其强烈的过程渗透形象直观,使学生的求异心理得到一种满足。用这种方法导入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抽象的美术知识具有极其有效的作用。
如在上《城市建设开发和古建筑保护》一课中,我根据我们生活的城市现状,展示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十年前的录像全景和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城市风貌录像。当他们发现了自己旧时生活的一些足迹时,更是显得易常地激动。纷纷说出这是哪里,那是哪里。然后我顺着他们的思维,播出了城市的现景。欣赏完后问 “你们觉得我们这个城市在这10年中旧城改造得怎么样?是好,是坏?说出自己的想法。”一切都非常顺畅地切入主题,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起了一个非常好的铺垫。
三、启发性原则——利用“引错”导入
“引错”指的是教师设的一个小“陷阱”,诱导学生从自己的错误判断出发导致错误的结果,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
对于立体主义绘画作品学生非常难理解,要想学生感兴趣就更不容易。面对这种情况我就运用了 “引错”法导入,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我首先出示了两张作品,一张是毕加索15岁时的写实作品,另一张是《哭泣的妇女》。问“这两张作品是同一个画家的作品,其中有一张是他少儿时期的。请问你认为哪一张是少儿时期的作品,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哭泣的妇女》那张作品更像小孩子的作品(意料之中)。当我宣布答案时,学生表现的都很惊异。判断失误使他们更渴望解决心中的疑惑,学生的注意力也因此变得高度集中。这个问题正是本课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理解立体主义作品的关键所在。
四、趣味性原则——利用故事导入
通过故事导入,利用语言的描绘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有着一定的指向性,并且带着情感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如在讲《欧洲文艺复兴绘画》时,教师在课前可以向学生讲述文艺复兴大师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作为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观赏性原则——利用图片导入
精彩有说服力的图片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调动学生最直观的享受,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在上建筑艺术一课时,我的导入引用了这几张图。故宫全景图、江南园林等几张高清晰、高质量的图作为导入,立刻就把学生带入建筑的世界中,渴望进一步去了解其中的奥秘。
美术教学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的导入,都要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教学实际,都要紧扣教学目标,坚持有效的教学情境设计,坚持有利于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原则,让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意境。
一、相关性原则——利用相关文化情境导入
文化情境是指一件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利用相关的文化情境作为切入点导入课题,即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从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导入
如讲《韩熙载夜宴图》一课时,我首先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 “你们知道李煜吗?”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过来(初中教材中学生都学过李煜的《虞美人》)。学生心存疑惑美术课中老师为何问这个问题。紧接着我又问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如何?他有哪几首著名的词?他的政绩如何?当时社会环境如何?然后从他的政绩来引入《韩熙载夜宴图》背景,一切相当的自然、顺畅。通过这些相关文化情境的介绍,学生表现出非常迫切的想看到这张作品,提升了学生对学习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兴趣和欲望,为整节课起了个很好的开端。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
导入时结合课内外、校内外的活动,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情境。如欣赏现代建筑艺术时,导入时可结合校园,要求他们自己分析、评论校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这样学生对他们比较熟悉的审美对象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样的导入方法,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记忆能力,又为上好创作课做好了素材的收集和准备工作。
3、运用相关教学情境导入
美术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情境是融会的。教师在导入中可创造一些相关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获得更多丰富的情感体验,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打下很好的伏笔。比如在欣赏任伯年的作品《苏武牧羊》时,教师可吟唱起 “牧羊北海边,雪地又冰天”的词曲,使学生尽快进入到作品欣赏的情境中来。这样的导入,既创设了教学情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又点明了课题,达到了导入新课的目的。
二、直观性原则——利用演示导入
演示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表现方法,其强烈的过程渗透形象直观,使学生的求异心理得到一种满足。用这种方法导入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抽象的美术知识具有极其有效的作用。
如在上《城市建设开发和古建筑保护》一课中,我根据我们生活的城市现状,展示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十年前的录像全景和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城市风貌录像。当他们发现了自己旧时生活的一些足迹时,更是显得易常地激动。纷纷说出这是哪里,那是哪里。然后我顺着他们的思维,播出了城市的现景。欣赏完后问 “你们觉得我们这个城市在这10年中旧城改造得怎么样?是好,是坏?说出自己的想法。”一切都非常顺畅地切入主题,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起了一个非常好的铺垫。
三、启发性原则——利用“引错”导入
“引错”指的是教师设的一个小“陷阱”,诱导学生从自己的错误判断出发导致错误的结果,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
对于立体主义绘画作品学生非常难理解,要想学生感兴趣就更不容易。面对这种情况我就运用了 “引错”法导入,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我首先出示了两张作品,一张是毕加索15岁时的写实作品,另一张是《哭泣的妇女》。问“这两张作品是同一个画家的作品,其中有一张是他少儿时期的。请问你认为哪一张是少儿时期的作品,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哭泣的妇女》那张作品更像小孩子的作品(意料之中)。当我宣布答案时,学生表现的都很惊异。判断失误使他们更渴望解决心中的疑惑,学生的注意力也因此变得高度集中。这个问题正是本课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理解立体主义作品的关键所在。
四、趣味性原则——利用故事导入
通过故事导入,利用语言的描绘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有着一定的指向性,并且带着情感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如在讲《欧洲文艺复兴绘画》时,教师在课前可以向学生讲述文艺复兴大师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作为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观赏性原则——利用图片导入
精彩有说服力的图片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调动学生最直观的享受,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在上建筑艺术一课时,我的导入引用了这几张图。故宫全景图、江南园林等几张高清晰、高质量的图作为导入,立刻就把学生带入建筑的世界中,渴望进一步去了解其中的奥秘。
美术教学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的导入,都要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教学实际,都要紧扣教学目标,坚持有效的教学情境设计,坚持有利于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原则,让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