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当初我坚持对物理学的热衷与投入,忽略或避开一些现实与环境的考虑选读物理学系,也许继续出国深造或学成归国,进入一个优秀的研究团队,深入某一个主题探究,说不定发表了一篇关于解释宇宙生成与发展的论文(例如叫个“小爆炸说”、“积木宇宙论”……),改变了万千人对宇宙的看法……
“如果”、“也许”、“说不定”的确是上面这段叙述的关键词,主词“我”也可轻松替换(例如改成“某人”),而且看来还是醉汉言勇与痴人说梦,顶多像是一段不太精彩的科幻情节,至少在这个世界上!?但是如果按照严肃物理学“多重宇宙论”的通俗解释,这故事并不能说是纯属虚幻,而是非常可能“真实地”正发生在“另一个”宇宙!更令人惊艳的是:这种看似科幻的情节居然还可以从物理学的角度论证与推导、计算,事实上,理论物理学家甚至计算出合理存在10500个平行宇宙,它们拥有不同的自然法则与不同的物理常数值!
“宇宙初起是一片混乱,上帝看不过去了,就说:‘让牛顿出生吧!’于是,世界就在牛顿定律的规范下井然有序地运行。这时魔鬼看不过去了,就说:‘让爱因斯坦出生吧!’于是,世界又恢复了混乱。”听说这是在科学界流传已久的一则冷笑话,而史蒂芬·霍金和雷纳·曼罗迪诺合著的这本谈论宇宙运行法则的《大设计》,从某个角度而言,大致上正是对这个冷笑话的深刻对待。
《大设计》重点阐述了解释时空历史的“模型相关真实论(即M理论)”:“基本概念是人类大脑打造了这个世界的模型,据以诠释感官的输入;当某个模型能够成功解释事件时,我们便会对此模型及其构成元素与概念赋予真实特质或视之为绝对真实。”当然,即便“可以充分感受到作者的诚意”,此书已经极尽所能、深入浅出地来论述与举证,它的细部内涵绝非外行人可以轻松理解,但多少能看出它在科学家试图寻找的宇宙圣杯“大统一论”与“量子理论”中取得一个“和谐与融通”。
《大设计》也右破天惊地以著名物理学家之姿釜底抽薪式地左批右打,一方面点出虽然古代科学(如古希腊哲人)对于自然界的某些推测颇有洞见,但是大部分观念都无法通过现代检验而成为有效的科学。原因之一是古代哲人未发明科学方法,发展理论并不具实验验证的目标。但另一方面,许多后来出现的宇宙论与现代科学其实都只回答了世界“如何”运行而未揭示“为何”这般运行的问题。
记得在《当和尚遇见钻石》这本书中,虽然没有深厚的科学基础根据,但却简明而且贴切地将众人看待宇宙万象的主要根本解释分为三大类:上帝(天神、超能者)、机率与因果(佛教)。其实各种科学理论的宇宙论与世界观都是要归结在“机率”一处,而这也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法则相符:许多或绝大部分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朋友,价值观倾向掌握明确可观察、可分析的事例,有着化约主义与量化方法的取向。在他们的偏好与信仰里,并不是每件事物都有解释,甚至不认为每层道理都需要解释!
关于这本书的阅读经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刚看完这本《大设计》,有一天我迫不及待地与一位具物理学背景的计算机工程师朋友分享。出乎意料的是,一向理性温和的他翻了翻书的第一个反应,居然是对“爱因斯坦:宇宙最不能理解之事,在于它是可以理解的。”这句引言的说法表达出不以为然,不明白为何一定要弄得如此吊诡、模糊,而这句却是原本我要摆在心得文头的!还有我摘要转述“M理论”后(其实本来要说明当中与佛法“为心所示,为识所现”印证之妙,而佛法的根基就在于“因果论”),岂知他的理解更是让我“清醒”了一会儿:这样的理论等于推翻了有一个固定发展脉络的(科学)“因果论”!
这件事促使我反思《大设计》书中的背景与主要传达的可能意旨,发现自己的确有些曲解与扩大解释,但仍惊觉同类专业(朋友与作者)的“心心相印”(磁场契合?!),并感叹“一本书册,万般风情”!
下面要谈的事情对我来说有点儿勉强,尤其是在篇幅与心力上。对于物理学与宗教信仰,我绝对都算门外汉,但是如果《大设计》一书是许多报道与评论(知名物理学家霍金声称已证明上帝不存在)的引述代表作(如果在这本重要科普著作中,霍金表达了不同于“争议立场的宇宙论”的论述,那事件本身也是另一种荒谬),我想这整件事存在着传播上的误解与科学上的重大瑕疵。
从主观面看,《大设计》一书从头到尾,霍金要强调的应该是“解释宇宙的生成与运行并不需要上帝的介入”,这跟“宣称上帝存在与否”根本是两回事。这就好比我们说“日本与英国的部分人民认同国家完全可以在没有天皇与英王的条件下运作”,这和日本天皇与英国王室的实际存在与否无关,甚至和应不应该保有天皇、王室制度也是不同的命题!
从客观面看,比较引人注意的是,因此掀起喧然大波的争论各方(例如开始强烈主张科学否定上帝存在或坚信上帝优于科学存在),是否采用了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对话?甚至在“科学证明”上是否有重大的理论革新与技术突破?对于“上帝”这种原本不可科学验证的初始定义(第一因?)与信仰层次,科学是否有超越像是数学归谬证明法、虚无假说验证、演绎与归纳、对照实验方法的演出?可惜的是,从原论和传播报道与讨论中,我并没有发现这些,但却观察到所热爱的科学(姑且不论好坏)越来越像是所谓的“另一种”信仰活动。
有时静下来好好想想,并对“宇宙人生真相的追寻”提出一连串强烈的质问:一个人从理论上或至少假设上,即便全力投入,穷尽一生都无法理解与亲近的“道理”,尤其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和架构去理解与亲近这个“道理”却连边都沾不上,那这个“道理”对这个人是否有意义?而没有意义的“道理”是否还可以说是“道理”?如果说科学完全支持“道理纯粹是客观的描述而毫不涉及主观的认知”,那与常处于其对立与批判面的宗教(至少是迷信部分)或其他信仰有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又或者这样的情况发生在一群人甚至一大群人(例如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的身上呢?我们衷心期盼科学,尤其现代科学能正视这样的问题,从目的到方法,除了表面上独领风骚的实证主义,更能容纳回归理性,甚至返照原本无限宽宏的“人性”!
“如果”、“也许”、“说不定”的确是上面这段叙述的关键词,主词“我”也可轻松替换(例如改成“某人”),而且看来还是醉汉言勇与痴人说梦,顶多像是一段不太精彩的科幻情节,至少在这个世界上!?但是如果按照严肃物理学“多重宇宙论”的通俗解释,这故事并不能说是纯属虚幻,而是非常可能“真实地”正发生在“另一个”宇宙!更令人惊艳的是:这种看似科幻的情节居然还可以从物理学的角度论证与推导、计算,事实上,理论物理学家甚至计算出合理存在10500个平行宇宙,它们拥有不同的自然法则与不同的物理常数值!
“宇宙初起是一片混乱,上帝看不过去了,就说:‘让牛顿出生吧!’于是,世界就在牛顿定律的规范下井然有序地运行。这时魔鬼看不过去了,就说:‘让爱因斯坦出生吧!’于是,世界又恢复了混乱。”听说这是在科学界流传已久的一则冷笑话,而史蒂芬·霍金和雷纳·曼罗迪诺合著的这本谈论宇宙运行法则的《大设计》,从某个角度而言,大致上正是对这个冷笑话的深刻对待。
《大设计》重点阐述了解释时空历史的“模型相关真实论(即M理论)”:“基本概念是人类大脑打造了这个世界的模型,据以诠释感官的输入;当某个模型能够成功解释事件时,我们便会对此模型及其构成元素与概念赋予真实特质或视之为绝对真实。”当然,即便“可以充分感受到作者的诚意”,此书已经极尽所能、深入浅出地来论述与举证,它的细部内涵绝非外行人可以轻松理解,但多少能看出它在科学家试图寻找的宇宙圣杯“大统一论”与“量子理论”中取得一个“和谐与融通”。
《大设计》也右破天惊地以著名物理学家之姿釜底抽薪式地左批右打,一方面点出虽然古代科学(如古希腊哲人)对于自然界的某些推测颇有洞见,但是大部分观念都无法通过现代检验而成为有效的科学。原因之一是古代哲人未发明科学方法,发展理论并不具实验验证的目标。但另一方面,许多后来出现的宇宙论与现代科学其实都只回答了世界“如何”运行而未揭示“为何”这般运行的问题。
记得在《当和尚遇见钻石》这本书中,虽然没有深厚的科学基础根据,但却简明而且贴切地将众人看待宇宙万象的主要根本解释分为三大类:上帝(天神、超能者)、机率与因果(佛教)。其实各种科学理论的宇宙论与世界观都是要归结在“机率”一处,而这也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法则相符:许多或绝大部分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朋友,价值观倾向掌握明确可观察、可分析的事例,有着化约主义与量化方法的取向。在他们的偏好与信仰里,并不是每件事物都有解释,甚至不认为每层道理都需要解释!
关于这本书的阅读经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刚看完这本《大设计》,有一天我迫不及待地与一位具物理学背景的计算机工程师朋友分享。出乎意料的是,一向理性温和的他翻了翻书的第一个反应,居然是对“爱因斯坦:宇宙最不能理解之事,在于它是可以理解的。”这句引言的说法表达出不以为然,不明白为何一定要弄得如此吊诡、模糊,而这句却是原本我要摆在心得文头的!还有我摘要转述“M理论”后(其实本来要说明当中与佛法“为心所示,为识所现”印证之妙,而佛法的根基就在于“因果论”),岂知他的理解更是让我“清醒”了一会儿:这样的理论等于推翻了有一个固定发展脉络的(科学)“因果论”!
这件事促使我反思《大设计》书中的背景与主要传达的可能意旨,发现自己的确有些曲解与扩大解释,但仍惊觉同类专业(朋友与作者)的“心心相印”(磁场契合?!),并感叹“一本书册,万般风情”!
下面要谈的事情对我来说有点儿勉强,尤其是在篇幅与心力上。对于物理学与宗教信仰,我绝对都算门外汉,但是如果《大设计》一书是许多报道与评论(知名物理学家霍金声称已证明上帝不存在)的引述代表作(如果在这本重要科普著作中,霍金表达了不同于“争议立场的宇宙论”的论述,那事件本身也是另一种荒谬),我想这整件事存在着传播上的误解与科学上的重大瑕疵。
从主观面看,《大设计》一书从头到尾,霍金要强调的应该是“解释宇宙的生成与运行并不需要上帝的介入”,这跟“宣称上帝存在与否”根本是两回事。这就好比我们说“日本与英国的部分人民认同国家完全可以在没有天皇与英王的条件下运作”,这和日本天皇与英国王室的实际存在与否无关,甚至和应不应该保有天皇、王室制度也是不同的命题!
从客观面看,比较引人注意的是,因此掀起喧然大波的争论各方(例如开始强烈主张科学否定上帝存在或坚信上帝优于科学存在),是否采用了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对话?甚至在“科学证明”上是否有重大的理论革新与技术突破?对于“上帝”这种原本不可科学验证的初始定义(第一因?)与信仰层次,科学是否有超越像是数学归谬证明法、虚无假说验证、演绎与归纳、对照实验方法的演出?可惜的是,从原论和传播报道与讨论中,我并没有发现这些,但却观察到所热爱的科学(姑且不论好坏)越来越像是所谓的“另一种”信仰活动。
有时静下来好好想想,并对“宇宙人生真相的追寻”提出一连串强烈的质问:一个人从理论上或至少假设上,即便全力投入,穷尽一生都无法理解与亲近的“道理”,尤其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和架构去理解与亲近这个“道理”却连边都沾不上,那这个“道理”对这个人是否有意义?而没有意义的“道理”是否还可以说是“道理”?如果说科学完全支持“道理纯粹是客观的描述而毫不涉及主观的认知”,那与常处于其对立与批判面的宗教(至少是迷信部分)或其他信仰有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又或者这样的情况发生在一群人甚至一大群人(例如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的身上呢?我们衷心期盼科学,尤其现代科学能正视这样的问题,从目的到方法,除了表面上独领风骚的实证主义,更能容纳回归理性,甚至返照原本无限宽宏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