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远在新疆的张玉波“手谈”数次,便自以为与其神交已久,已经读懂他了。凭着感觉、记忆与想象认定:张玉波是一位扮演着“三个角色”的公安文化人。
第一个角色:公安文化建设者
2014年暑假,收到由新疆公安文联主席张玉波担任主编的《忠诚是魂》(报告文学卷)和《守望天山》(小说、散文、诗歌卷)两本文集。尽管当时没有来得及细读,但我从中还是看到了张玉波敏锐的政治头脑。面对新疆反暴恐、反分裂斗争的严峻形势,抒写并颂扬新疆公安民警的丰功伟绩是公安作家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张玉波能够在第一时间组织全区公安作家真实地记录下火热的现实斗争生活,并结集出版,足见其敏锐性,同时也可以想见他为此付出的心血和智慧。毕竟两本文集从策划、编校到付梓需要做许多烦琐的工作,并不外行的在下深知其中甘苦。
2014年秋,张玉波组织并亲自带领一支“战时文艺小分队”深入北疆进行了一系列慰问演出,当时的情景许多参与者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其间不乏感人的镜头和场景。为了选调几位重量级的文艺家参与此工程,他多次与艺术剧院等单位联系沟通。为此,不知道说了多少话,跑了多少路,但他乐此不疲,无怨无悔。本着不影响基层警队、基层民警的日常工作,不给基层公安机关添负担的原则,他必须提前摸清卡点、警务室、派出所民警真正所需,才能有的放矢。购置音响设备、印制横幅等“细活”也要跑腿费脑。由于受观众人数、场地大小、天气变化等多种因素制约,节目和主持风格必须随时变换,慰问演出中,他不顾旅途劳顿,和演职人员反复商讨,精心彩排,只为了确保演出质量。此次,他带领小分队数日行程数千里,演出数场,压根儿就没空休整。不论观众多少,天气好坏,抑或是在卡点哨所,还是民警宿舍或病房,每场演出都是认真的,也是出彩的。小分队还因此获得了一个诗意的称谓:“炎炎夏日一场清凉的风,忙忙工作一片轻松的云。”
除了这次慰问演出,近两年在全国颇有影响的《亮剑天山——新疆反恐怖展》《新疆首届最美警察颁奖典礼》《用生命书写忠诚——全国公安一级英模、自治區优秀共产党员买买提江·托乎尼牙孜烈士事迹报告会》等大型活动背后又哪能少得了张玉波这位公安厅宣传处处长的倾情付出,以及他那殚精竭虑的策划与组织呢?此外,他所在的团队还于2014年获第五届全国公安文艺汇演优秀组织奖;2015年,其组织的“迎新春、送万福”书画进警营活动也被全国公安文联、中国文联评为优秀组织奖。
第二个角色:现实主义诗人和作家
且诵读张玉波《围歼(组诗)》中的《远山》:
潺潺溪流,葱葱松林。疾风、冷雨、暴雪
远山是一种朦胧。远山是一种目标
远山是一个重拳出击的邀请
要想给平安一个新的注解,那么,就奔向远山的决绝
去战斗
“溪流、松林。疾风、冷雨、暴雪”数个意象被诗人任意驱遣,或镜头摇向远山,或意想不到地组合,造成震撼人心的艺术张力。此诗虽没有表明是谁去战斗,但结合上下语境和诗人身份,可以断定行动者应该是我们可敬的新疆警察。
在2015年12月29日召开的全国公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张玉波介绍,《围歼》就是根据一起重大反恐处突任务,有感而发写下的反映新疆公安民警工作现实的组诗。
这组诗激昂高亢,活力四射,表现的是闪电似的情感突击,有点类似田间所创造的鼓点式的诗,读之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滚。这些诗句虽质朴如画(话),却包含真诚与激情,热忱与力量,只有“鼓的声音”、“鼓的情绪”,没有“弦外之音”,那分明是战斗的呐喊。换言之,没有丝毫的后现代气息和颓废色彩。由是观之,战斗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张玉波诗作里得以发扬光大。
张玉波还创作了不少小说和纪实文学作品,代表作品有获得《啄木鸟》杂志优秀作品奖的小说《假牙与真相》(《守望天山》)、纪实文学作品《抗洪纪事》(《忠诚是魂》)等,这些作品,也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风格。
实际工作中,张玉波经常与基层警察打成一片。当年担任抗洪攻坚任务组长的他,就曾与一线民警一起研究抗洪方案,组织力量不分昼夜地施工抢险,几天几夜在堤坝上经受蚊虫侵袭,寝食难安。参战民警的那一幕幕感人故事让他刻骨铭心,而《抗洪纪事》这篇质朴有力的文章也自然而然地从笔端流出。也正因为如此,《抗洪纪事》等作品都带有一种“自传体”风格。
第三个角色:追求真趣的散文家
通过浏览张玉波的网易博客,研读他的微信,我意外地发现,张玉波的文学艺术主攻方向却是散文(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他的散文多次获得全国、自治区征文一等奖等奖项,还曾被中国散文家学会授予“中国散文创作奖”。
实事求是地说,让我对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有所了解,还得益于其散文集《山脊上的蓝宝石》(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此文集封面恰好是蓝色,淡雅而不炫目,静穆而不小气,且与书名相得益彰。其中《山脊上的蓝宝石》这篇散文将赛里木湖作为主人公,写其形、状其貌、书其神,真正地体现了散文“散”的真趣。“我看着平如镜面的湖面和微波翻卷击岸的情景,心想,在貌似平静里面,赛里木湖蕴藏着怎样的丰富、温情、激情啊,它用自己的一切滋润生命,这是多么的博大精深啊,足可以让一切卑微世俗高山仰止。”寥寥数语,传递给读者的是一股强大的人文精神力量。
上文仅仅是张玉波目力所及的景致,依照情感逻辑非常自然地描写,自由率性地抒发,传达的虽不是什么深刻的思想,但其中的真趣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再读“已是萧瑟的寒冬,这些松树依然郁郁葱葱,巍巍挺立,与寒冬抗争,铮铮铁骨,浩然气概,把果子沟衬托得那么丰富而具有内涵。此情此景,我一下子觉得自己超凡脱俗、返璞归真了。”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文本字里行间彰显的是作者的高洁志趣和崇高理想,情感空间中生发出来的是对生命的思索。
文学作品是能带给读者审美愉悦的精神产品。宋人苏轼说“诗以奇趣为宗”(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五)。清人黄周星则认为好戏曲可用“趣”字来概括,即趣人、趣事、趣境、趣字(《制曲枝语》)。清人史震林也认为:“诗文之道有四:理、事、情、景而已,理有理趣,事有事趣,情有情趣,景有景趣;趣者,生气与灵机也。”(《华阳散稿·序》,《弢园丛书》,清光绪九年铅印本)
如果说《山脊上的蓝宝石》表达的是趣境的话,那么《牙祭》记录的则是趣事。作为父亲,疼爱女儿极为正常,但此文让父女之情通过与众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其中部分细节着实让人动容,如“偷偷地放快了点滴的速度,抢在女儿前面先输完。等女儿输完后,忍着剧疼背着迷迷糊糊的女儿踏着月色清辉往回走”。读到此处,朱自清笔下的那幅“背影”不由自主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明朝李贽夸张地把“趣”当做天下文章的第一要求,说文章有趣才有看头。《牙祭》不也如此么?作者本打算将那颗让他既爱又恨的牙齿留作纪念,它却钻入洗脸池的下水管中!令人读之不禁莞尔。
中国散文家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散文家》杂志社社长丹青评价张玉波《山脊上的蓝宝石》时说:玉波的散文那份纯真和求实的精神是可贵的。诚哉斯言。
三个角色之外
据我了解,张玉波的书法、绘画作品也具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作品在全国、自治区书展多次入展并获得全国书画艺术网络大赛一等奖。行家评论,其书法作品的特色是大气豪放,一气呵成,不拘一格。
那么,张玉波何以能成为如此“全能”的警营文化人,其作品何以会具有如此鲜明的风格特点?大约可以从《山脊上的蓝宝石》自跋中觅到答案:“我经常对事物、对人抱着阳光的心态去对待、去欣赏,风物长宜放眼量,力求寻求趣味和快乐。尽管我没有很深厚的文字和文学功底,我却想把看到的美,发现的人物、风景、事物所折射出来的哲理或者精神力量展现出来,既而频发写作的灵感和冲动。”
第一个角色:公安文化建设者
2014年暑假,收到由新疆公安文联主席张玉波担任主编的《忠诚是魂》(报告文学卷)和《守望天山》(小说、散文、诗歌卷)两本文集。尽管当时没有来得及细读,但我从中还是看到了张玉波敏锐的政治头脑。面对新疆反暴恐、反分裂斗争的严峻形势,抒写并颂扬新疆公安民警的丰功伟绩是公安作家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张玉波能够在第一时间组织全区公安作家真实地记录下火热的现实斗争生活,并结集出版,足见其敏锐性,同时也可以想见他为此付出的心血和智慧。毕竟两本文集从策划、编校到付梓需要做许多烦琐的工作,并不外行的在下深知其中甘苦。
2014年秋,张玉波组织并亲自带领一支“战时文艺小分队”深入北疆进行了一系列慰问演出,当时的情景许多参与者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其间不乏感人的镜头和场景。为了选调几位重量级的文艺家参与此工程,他多次与艺术剧院等单位联系沟通。为此,不知道说了多少话,跑了多少路,但他乐此不疲,无怨无悔。本着不影响基层警队、基层民警的日常工作,不给基层公安机关添负担的原则,他必须提前摸清卡点、警务室、派出所民警真正所需,才能有的放矢。购置音响设备、印制横幅等“细活”也要跑腿费脑。由于受观众人数、场地大小、天气变化等多种因素制约,节目和主持风格必须随时变换,慰问演出中,他不顾旅途劳顿,和演职人员反复商讨,精心彩排,只为了确保演出质量。此次,他带领小分队数日行程数千里,演出数场,压根儿就没空休整。不论观众多少,天气好坏,抑或是在卡点哨所,还是民警宿舍或病房,每场演出都是认真的,也是出彩的。小分队还因此获得了一个诗意的称谓:“炎炎夏日一场清凉的风,忙忙工作一片轻松的云。”
除了这次慰问演出,近两年在全国颇有影响的《亮剑天山——新疆反恐怖展》《新疆首届最美警察颁奖典礼》《用生命书写忠诚——全国公安一级英模、自治區优秀共产党员买买提江·托乎尼牙孜烈士事迹报告会》等大型活动背后又哪能少得了张玉波这位公安厅宣传处处长的倾情付出,以及他那殚精竭虑的策划与组织呢?此外,他所在的团队还于2014年获第五届全国公安文艺汇演优秀组织奖;2015年,其组织的“迎新春、送万福”书画进警营活动也被全国公安文联、中国文联评为优秀组织奖。
第二个角色:现实主义诗人和作家
且诵读张玉波《围歼(组诗)》中的《远山》:
潺潺溪流,葱葱松林。疾风、冷雨、暴雪
远山是一种朦胧。远山是一种目标
远山是一个重拳出击的邀请
要想给平安一个新的注解,那么,就奔向远山的决绝
去战斗
“溪流、松林。疾风、冷雨、暴雪”数个意象被诗人任意驱遣,或镜头摇向远山,或意想不到地组合,造成震撼人心的艺术张力。此诗虽没有表明是谁去战斗,但结合上下语境和诗人身份,可以断定行动者应该是我们可敬的新疆警察。
在2015年12月29日召开的全国公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张玉波介绍,《围歼》就是根据一起重大反恐处突任务,有感而发写下的反映新疆公安民警工作现实的组诗。
这组诗激昂高亢,活力四射,表现的是闪电似的情感突击,有点类似田间所创造的鼓点式的诗,读之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滚。这些诗句虽质朴如画(话),却包含真诚与激情,热忱与力量,只有“鼓的声音”、“鼓的情绪”,没有“弦外之音”,那分明是战斗的呐喊。换言之,没有丝毫的后现代气息和颓废色彩。由是观之,战斗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张玉波诗作里得以发扬光大。
张玉波还创作了不少小说和纪实文学作品,代表作品有获得《啄木鸟》杂志优秀作品奖的小说《假牙与真相》(《守望天山》)、纪实文学作品《抗洪纪事》(《忠诚是魂》)等,这些作品,也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风格。
实际工作中,张玉波经常与基层警察打成一片。当年担任抗洪攻坚任务组长的他,就曾与一线民警一起研究抗洪方案,组织力量不分昼夜地施工抢险,几天几夜在堤坝上经受蚊虫侵袭,寝食难安。参战民警的那一幕幕感人故事让他刻骨铭心,而《抗洪纪事》这篇质朴有力的文章也自然而然地从笔端流出。也正因为如此,《抗洪纪事》等作品都带有一种“自传体”风格。
第三个角色:追求真趣的散文家
通过浏览张玉波的网易博客,研读他的微信,我意外地发现,张玉波的文学艺术主攻方向却是散文(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他的散文多次获得全国、自治区征文一等奖等奖项,还曾被中国散文家学会授予“中国散文创作奖”。
实事求是地说,让我对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有所了解,还得益于其散文集《山脊上的蓝宝石》(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此文集封面恰好是蓝色,淡雅而不炫目,静穆而不小气,且与书名相得益彰。其中《山脊上的蓝宝石》这篇散文将赛里木湖作为主人公,写其形、状其貌、书其神,真正地体现了散文“散”的真趣。“我看着平如镜面的湖面和微波翻卷击岸的情景,心想,在貌似平静里面,赛里木湖蕴藏着怎样的丰富、温情、激情啊,它用自己的一切滋润生命,这是多么的博大精深啊,足可以让一切卑微世俗高山仰止。”寥寥数语,传递给读者的是一股强大的人文精神力量。
上文仅仅是张玉波目力所及的景致,依照情感逻辑非常自然地描写,自由率性地抒发,传达的虽不是什么深刻的思想,但其中的真趣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再读“已是萧瑟的寒冬,这些松树依然郁郁葱葱,巍巍挺立,与寒冬抗争,铮铮铁骨,浩然气概,把果子沟衬托得那么丰富而具有内涵。此情此景,我一下子觉得自己超凡脱俗、返璞归真了。”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文本字里行间彰显的是作者的高洁志趣和崇高理想,情感空间中生发出来的是对生命的思索。
文学作品是能带给读者审美愉悦的精神产品。宋人苏轼说“诗以奇趣为宗”(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五)。清人黄周星则认为好戏曲可用“趣”字来概括,即趣人、趣事、趣境、趣字(《制曲枝语》)。清人史震林也认为:“诗文之道有四:理、事、情、景而已,理有理趣,事有事趣,情有情趣,景有景趣;趣者,生气与灵机也。”(《华阳散稿·序》,《弢园丛书》,清光绪九年铅印本)
如果说《山脊上的蓝宝石》表达的是趣境的话,那么《牙祭》记录的则是趣事。作为父亲,疼爱女儿极为正常,但此文让父女之情通过与众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其中部分细节着实让人动容,如“偷偷地放快了点滴的速度,抢在女儿前面先输完。等女儿输完后,忍着剧疼背着迷迷糊糊的女儿踏着月色清辉往回走”。读到此处,朱自清笔下的那幅“背影”不由自主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明朝李贽夸张地把“趣”当做天下文章的第一要求,说文章有趣才有看头。《牙祭》不也如此么?作者本打算将那颗让他既爱又恨的牙齿留作纪念,它却钻入洗脸池的下水管中!令人读之不禁莞尔。
中国散文家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散文家》杂志社社长丹青评价张玉波《山脊上的蓝宝石》时说:玉波的散文那份纯真和求实的精神是可贵的。诚哉斯言。
三个角色之外
据我了解,张玉波的书法、绘画作品也具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作品在全国、自治区书展多次入展并获得全国书画艺术网络大赛一等奖。行家评论,其书法作品的特色是大气豪放,一气呵成,不拘一格。
那么,张玉波何以能成为如此“全能”的警营文化人,其作品何以会具有如此鲜明的风格特点?大约可以从《山脊上的蓝宝石》自跋中觅到答案:“我经常对事物、对人抱着阳光的心态去对待、去欣赏,风物长宜放眼量,力求寻求趣味和快乐。尽管我没有很深厚的文字和文学功底,我却想把看到的美,发现的人物、风景、事物所折射出来的哲理或者精神力量展现出来,既而频发写作的灵感和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