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ocoo_dani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出现的雾霾天气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这种局面之下,基于人类功利主义的技术改良手段和家园生存危机教育,其肤浅的治标不治本的弊端日益显现,超越狭隘的人类中心功利主义的环保教育理念亟待树立和传播。
   一、误入歧途的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人的利益是道德原则的唯一相关因素;人是唯一的道德代理人,也是唯一的道德顾问,只有人才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人是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其它存在物只具有工具价值,大自然的价值只是人的情感产物。
   文艺复兴运动把人从中世纪封建神学统治之下解放出来,获得自由的人类从此以自身作为衡量万物的生存价值的尺度,以人类利益为中心,把大自然当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对自然实行了不讲伦理道德的无情掠夺。其实质是只有人类才具有内在价值,是唯一的道德代理人,其道德地位优越于其它物种。其它所有存在物都不具备内在价值,只有工具价值,人之外的客观存在物,只能存在于人类道德共同体之外。
   二、价值重建的非人类中心主义
   西方工业文明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突飞猛进之后,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的掠夺所造成的环境压力日益显现,有识之士的批评反思之声也渐渐增加。
   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万事万物的本性在于它们的自由自立,在于它们是天—地—神—人四元的聚集,每一物都有不可侵犯的尊严。人对物的保存和保护并不是人对物的恩赐,而是物对人的要求。人只有在进入敬畏万物的境界时才能充分实现人性。这不是解决人类困境的权宜之计,而是彻底的拯救之路。
   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经历了不断发展的几个阶段。首先是动物权利解放主义,它基于动物与人类一样有痛苦和快乐的感受能力,它们的苦乐也有内在的道德意义,动物的生命也具有内在的道德价值。它把道德关怀的对象由人扩大到动物,把道德关心及权利主体的范围由人扩展至动物,迈出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的第一步。接下来出现的观点是生物中心论。它认为地球上各种生物(包括植物)都有其利益和内在价值,不管他们是否对人类有价值,都应受到人们尊重,一切生命形式都是平等的,拥有同等的生存权利以及争取幸福的权利。其思想把道德共同体和权利主体的范围扩展至所有存在物,无疑又是环境伦理观的又一次提升。更高层次的生态中心论把整个自然界纳入道德关怀的视野。它认为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然界的存在物是相互联系的,都应作为道德关怀的对象,既包括有生命的物质也包括无生命的物质,包括土壤、水体、植物、动物,甚至它们的综合体,从而进一步扩大了道德关怀的范围。是一种整体主义的环境伦理观,将人类道德关怀和权利主体的范围从所有存在物扩展至整个生态系统。
   审视现代中国社会,生态保护主义是不折不扣的西方舶来品,然而耐人寻味的是无论是美洲大陆的自然主义实践者还是欧洲大陆的存在哲学沉思者都将古代中国的道家师尊——老子看作良师益友,他们自称从中国道家的道法自然、物无贵贱、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思想中深受启发。这无疑也是向割裂传统文化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再次敲响了警钟。
   现代工业文明的价值取向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它是以近代机械世界观及(人与自然)二元论为理论基础,认为自然与人是对立的,坚持人类主宰自然,只承认大自然的工具价值,其解决生态危机的方案是依靠技术,在不触动人类的价值理念、生产方式与消费模式、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前提下,单纯依靠技术进步的方式来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其治标不治本的困境已暴露无疑。
   生态中心主义坚持生态系统中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认为自然界中一切存在物都有其内在价值,生物物种之间权利也是平等的、它主张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是文化和价值层面的危机,人类只有确立人和自然界和谐相处的新观念才能从根本上克服生态危机。
   这其实也是中华先哲曾经拥有的大智慧。
  责任编辑 罗 峰
其他文献
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  走进生活,放眼自然,稻海金浪,老树枯藤,四季更替,物事流转,这一切都浸润着语文的气质,飞扬着语文的才情。为何不让孩子出去走走,听落叶在脚下浅浅低吟,看大雁在天空款款南飞呢?第五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中,我与孩子们一起,进行了以“我们认识的秋天”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  一、秋诗——古人秋思浸润语文才情  萧
创设相关情景,激发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实物、图片、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创设相关情景,用英语组织教学,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继而引起兴趣,从而调动他们积极参与交际的欲望。如七年级Book 1 Lesson 27 “Vegetables and Fruit”,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摆放苹果、香蕉、葡萄等水果和西红柿、白菜、米饭、茶等,进行提问:What’s this? It
“大目标”有别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是更高层次的“教育目的”。下面以笔者的教学案例《慈母情深》备课及课堂生成谈谈如何以“大目标”统领课堂。  一、备课:大量阅读,学生定位  备课前的大量阅读与对学生的定位思考是笔者大目标确定的来源。大目标来源之一,备课时阅读大量本文作者梁晓声的作品。大目标来源之二,读到梁晓声《关于》中一句话:“我想用文字,为自己的,也是我这一代多数人的母亲
中职汽修省市技能大赛,自2007年开始,每年都有举行,并且投入了大量财力人力。大赛不能仅仅以名次的先后、奖项的好坏论优劣,更重要的是借中职汽修省市技能大赛氛围,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修车技能、提高教学水平和设备水平。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的修车技能提出了自己看法,以期与同行交流。  中职汽修省市技能大赛,每年都有举行,并且,为了争取名次,每个参赛学校和举办方都消耗了大量财力物力。中职汽修省市技能大赛,不能
摘 要: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艺术类院校又逐年扩招,加之其自身专业特点,使艺术类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本文在分析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整体形势的基础上,针对高职高专艺术类毕业生的特点,对现有学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以求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择业观。  关键词:艺术类;新形势;高职高专类大学生就业指导  目前新的就业形势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社
林志锋 朱伟鑫  在知识管理与认知发展程度的限制下,第一代知识管理知识对显性知识进行简单管理,但是显性体系只是知识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知识冰山水面上的一角。此时的知识管理并未注重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探索。第二代知识管理主要研究对隐性知识编码化与显性化管理,为其创造更好地氛围与环境,利用师生之间的探讨学习等交流手段,将隐性知识加以整合,并且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将隐性知识发展成新的教育资源,最终促进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民族文化是我们国家的魂,而经典则是中国文化的根,它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笔者选择有东方《圣经》之称的《论语》作为校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因为它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的代表。希望通过对《论语》的学习,在提升学生的文言文语感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热爱。  一、基于“三重标准”的课程设置  (一)基于“整体综合式思维
一、积极探索,创新培训机制  (一)创新机制,组建“三位一体”培训机构  1998年,宝安区委、区政府以超前的眼光、改革的气魄,大手笔整合全区教育资源,将原区教育局教研室、电教站和区教师进修学校合并,调集各路精英,组建“研、训、教”“三位一体”、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副处级事业单位——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以下简称“教科培中心”),具体负责指导全区的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教师培训、体育卫生艺术、德
一、 调查背景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品位也发生了重大改变,数字化阅读已成为一种潮流趋势。阅读工具和媒介已经不再局限于纸质书籍和书店、图书馆,电脑、手机、电子阅览器等阅读工具层出不穷,阅读成了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学习活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职生作为接触和接受新事物最快的一个群体之一,他们的阅读现状也在逐步发生改变。这对新形势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提出了新挑战。  二
“老师,我们的妮妮吐丝啦!”“老师,我们的宝宝生病了!”“老师,我们的花花结茧啦!”从四月底到六月中旬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学校科学实验室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三年级的孩子们每天像过节一样,兴高采烈的奔跑于课室和科学实验室之间。他们究竞在干什么?原来,学校正在三年级开展养蚕活动,同学们每天一到学校,第一件事就是向陈倩敏老师汇报小组蚕宝宝的最新进展。  这次活动的创意来自于香港培侨小学交流学习时的一次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