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化学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对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同呼声。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理念,从学生抓起,是《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每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学中要通过化学知识传授,利用多媒体,联系身边的实际、课外实践向学生渗透环保理念。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 渗透 环保理念
3月11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级大地震,余震未平,海啸又至,双重打击之后,第三重危机接踵而至,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2号、3号机组相继爆炸,此后不久4号反应堆又突然起火,并造成了更多放射物的泄露,引发了核辐射,核污染引起世人的关注,环境保护再次向世人敲起警钟。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与社会、环境联系十分密切。初中的化学教材中,涉及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较为丰富,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真正使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是每一位化学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那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怎样渗透环保理念?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在知识传授中渗透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点跟环保教育紧密结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把知识性教育与环保教育共寓一体之中,树立学生的环保理念,让学生的环保理念点点积累、逐步深化。例如学习《化学与环境保护》这一课时,结合课本知识,在介绍水污染、酸雨、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知识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用环保理念的观点进行思考、讨论、角色扮演、调查研究等课题。讨论:“谁对我们孝妇河的污染负责?”“假如我是环保局局长,我将采用什么方法、重点治理什么污染?”“调查当地常见的塑料废物的种类、数量和危害,提出治理的合理建议。”……
二、利用多媒体渗透
要利用多媒体教育平台,设计形象直观的课件,将环保理念有计划、有目的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轻松、自然的气氛中接受环境教育,渗透环保理念。例如:讲到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时,向学生播放 “人与气候”,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近年来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雅罗曾在2010年指出,西南太平洋地区84%的自然灾害都与地质或水文气象因素有关。2006年,印尼、菲律宾等国先后遭遇海啸、泥石流和洪水灾难;2009年,海啸袭击了萨摩亚、汤加、斐济和库克群岛等国;2010年第一季度,强热带风暴又先后登陆密克罗尼西亚、基里巴斯、马绍尔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让受灾地区的贫困问题不断恶化,并对卫生、饮水等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
世界粮农组织也曾表示,气候变化使太平洋地区面临的威胁加倍。海平面上升、降雨和日照规律改变、极端天气增多等问题将对太平洋岛屿的农业、渔业和粮食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加剧了当地的粮食不安全状况。
通过观看,要让学生明确,关注气候就是关注我们的生活。面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引起的灾害,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不保护气候,没有理由不保护环境。
三、联系身边的实际渗透
仅仅在化学教学中讲世界的环境状况、中国的环境状况,有时不能使学生有切肤之感,对此,在环境教育中加入本地特色,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如讲到《关注空气质量》时,可引入当天空气质量报告,简明扼要介绍空气质量级别对人的健康影响。可向学生介绍本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十年前,我市民间有一首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大烟筒,冒黑烟,晚上星星看不见,一年吸掉半块砖”,说明当时我市的空气污染之重,已令人骇然。生活在孝妇河畔的你们,没有见到清澈见底的孝妇河,却见到的是污水横流的孝妇河,进一步向学生介绍孝妇河的今昔。让学生了解到:80年代以前孝妇河水清鱼肥、游人如鲫,现在恶臭难闻、鱼虾无踪。让学生亲历其境,感受污染就在我们身边发生,环境问题谁都无法逃避。近几年来,我市加大了环保资金投入,整治污染企业,关停各类“土小”企业,对环境违法行为持高压态势,争取创建文明城市,倡导人人环保、人人“享绿”的环保理念。
四、在课外实践中渗透
要结合化学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渗透环保理念。一方面,要求学生调查和反思自己平常在生活上是否注意了环保。比如:你家是否使用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你家的住宅区是否有绿化带?你家的废水是否一水多用?你家是否安装了节能灯?你是否有乱吐痰和乱丢垃圾的习惯?你家的废旧电池是否乱扔?……另一方面,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时刻牢记环保使命,把环保理念落实于行动,节约能源,合理存放生活垃圾。
我们国家目前正处在飞速发展阶段,如何让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齐头并进是我们每个公民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要将环保理念渗透在化学教学中,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唤起学生强烈的环保理念,并将“环保”理念付诸于行动,从我做起,人人参与,来精心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
2、《化学教学与能力培养》。
3、《人与气候》。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 渗透 环保理念
3月11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级大地震,余震未平,海啸又至,双重打击之后,第三重危机接踵而至,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2号、3号机组相继爆炸,此后不久4号反应堆又突然起火,并造成了更多放射物的泄露,引发了核辐射,核污染引起世人的关注,环境保护再次向世人敲起警钟。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与社会、环境联系十分密切。初中的化学教材中,涉及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较为丰富,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真正使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是每一位化学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那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怎样渗透环保理念?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在知识传授中渗透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点跟环保教育紧密结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把知识性教育与环保教育共寓一体之中,树立学生的环保理念,让学生的环保理念点点积累、逐步深化。例如学习《化学与环境保护》这一课时,结合课本知识,在介绍水污染、酸雨、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知识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用环保理念的观点进行思考、讨论、角色扮演、调查研究等课题。讨论:“谁对我们孝妇河的污染负责?”“假如我是环保局局长,我将采用什么方法、重点治理什么污染?”“调查当地常见的塑料废物的种类、数量和危害,提出治理的合理建议。”……
二、利用多媒体渗透
要利用多媒体教育平台,设计形象直观的课件,将环保理念有计划、有目的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轻松、自然的气氛中接受环境教育,渗透环保理念。例如:讲到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时,向学生播放 “人与气候”,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近年来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雅罗曾在2010年指出,西南太平洋地区84%的自然灾害都与地质或水文气象因素有关。2006年,印尼、菲律宾等国先后遭遇海啸、泥石流和洪水灾难;2009年,海啸袭击了萨摩亚、汤加、斐济和库克群岛等国;2010年第一季度,强热带风暴又先后登陆密克罗尼西亚、基里巴斯、马绍尔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让受灾地区的贫困问题不断恶化,并对卫生、饮水等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
世界粮农组织也曾表示,气候变化使太平洋地区面临的威胁加倍。海平面上升、降雨和日照规律改变、极端天气增多等问题将对太平洋岛屿的农业、渔业和粮食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加剧了当地的粮食不安全状况。
通过观看,要让学生明确,关注气候就是关注我们的生活。面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引起的灾害,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不保护气候,没有理由不保护环境。
三、联系身边的实际渗透
仅仅在化学教学中讲世界的环境状况、中国的环境状况,有时不能使学生有切肤之感,对此,在环境教育中加入本地特色,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如讲到《关注空气质量》时,可引入当天空气质量报告,简明扼要介绍空气质量级别对人的健康影响。可向学生介绍本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十年前,我市民间有一首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大烟筒,冒黑烟,晚上星星看不见,一年吸掉半块砖”,说明当时我市的空气污染之重,已令人骇然。生活在孝妇河畔的你们,没有见到清澈见底的孝妇河,却见到的是污水横流的孝妇河,进一步向学生介绍孝妇河的今昔。让学生了解到:80年代以前孝妇河水清鱼肥、游人如鲫,现在恶臭难闻、鱼虾无踪。让学生亲历其境,感受污染就在我们身边发生,环境问题谁都无法逃避。近几年来,我市加大了环保资金投入,整治污染企业,关停各类“土小”企业,对环境违法行为持高压态势,争取创建文明城市,倡导人人环保、人人“享绿”的环保理念。
四、在课外实践中渗透
要结合化学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渗透环保理念。一方面,要求学生调查和反思自己平常在生活上是否注意了环保。比如:你家是否使用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你家的住宅区是否有绿化带?你家的废水是否一水多用?你家是否安装了节能灯?你是否有乱吐痰和乱丢垃圾的习惯?你家的废旧电池是否乱扔?……另一方面,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时刻牢记环保使命,把环保理念落实于行动,节约能源,合理存放生活垃圾。
我们国家目前正处在飞速发展阶段,如何让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齐头并进是我们每个公民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要将环保理念渗透在化学教学中,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唤起学生强烈的环保理念,并将“环保”理念付诸于行动,从我做起,人人参与,来精心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
2、《化学教学与能力培养》。
3、《人与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