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鲜活的、动态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非线性序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随时都有可能面对学生自由感悟的挑战,遭遇始料未及的问题,因此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
课堂上贴近儿童生活的鲜活的事件,往往最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针对具体事件总会提出一些难以预料的“意外”问题。我们应该正视、捕捉这些“意外”,巧妙地加以引导。因为正是这些“节外之枝”,常给人带来思维碰撞的激情,迸发出许多意想不到的“火花”。
回想刚刚结束的五年级一节几何初步知识复习课,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花了大量的时间设计教案,设计了很多图形(让学生根据图形展开空间想象)。尝试练习时,有一道习题是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看图计算,单位:分米),学生轻声读题后,一个个在本子上认真地写起来。不久,有学生轻轻地报出了得数:“长方体的表面积是250平方分米。”
“对!是250平方分米!”有学生很坚定地肯定了这个答案。渐渐地,报这得数的人越来越多。
讨论时,我让学生说解题方法,同学们得出了(5×5+5×10+5×10)×2和5×10×4+5×5×2两种不同解法的算式。当时我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比较抽象,学生能有第二种解法已经是挺不错了,所以我都及时地给予肯定,正当我准备进入下一环节时,却出现了如下一幕:
“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列式是5×5×10。”突然,一个女同学站起来。
我打量了一下算式,马上“明白”了。于是“点拨”她:“你是不是把题目看错了,把求长方体的表面积错看成求长方体的体积了?”众多学生都点头称是。
“我没弄错!我求的是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个女同学大声辩析。
我大吃一惊,心想:这怎能不错呢!但为了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我灵机一动说:“你能把想法和大家说说吗?”
“行!”她拿了一个长方体盒子,边指边说:“长方体的一个侧面是5×10,可以看成2个5×5,4个侧面就是8个5×5,上下两个底面是2个5×5,这样长方体表面积一共有10个5×5,即5×5×10。”
此时,我的心咯噔一沉:是啊,这位同学说的很有道理,我咋没想到呢?她的解法不但没错,而且很有新意。我为她翘起了大拇指,同学们也向她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老师,我也想出了一种方法,算式是5×10×5。”又有位男同学可能是受刚才那位同学的启发,好像又有了“新发现”。我扫视了一下这个算式,心想:“这位同学可能是根据乘法的运算定律,将5×5×10交换了一下因数的位置。其实这种解法与刚才的解法属同一种方法。”这时,有几个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说了起来:“这不是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嘛!”还有些学生的眼睛一会儿看看你,一会儿又看看他,还不时地望着我,看那表情,真叫人纳闷啊……
“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看我迟迟没有发表意见,可使那位男同学着急了,他激动地说:“我的解法和刚才的不一样!”
课堂发展到这里,已经和我的预设完全不一样了,我想简单地把结论告诉给学生,然后把学生的思路拉回到我原来设计的教学环节中。但是,我分明看到了许多学生眼里闪烁着光芒,他们那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神情,让我觉得如果这时把结论告诉给他们,等于给他们泼了一瓢冷水,会浇灭他们探索的热情,那多可惜啊!于是我引导他们继续根据这个答案去找寻解题的方法,让同学们展开讨论、猜想,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过了一会儿,同学们纷纷举手,刚才报算式的那个男同学着急地站了起来。“好,不要激动,先请你把解法和大家说说!”
只见那位同学胸有成竹地说:“我是把长方体的底面积转化为侧面积来算的,四个侧面的面积是4个5×10,上下底面面积是2个5×5,合起来可看成1个5×10,这样,长方体的表面积一共有5个5×10,所以列式为5×10×5。”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那位男同学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这堂课就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结束了!课堂中教学预设被打乱了,教学任务也没有完成,但课后我却沾沾自喜。因为学生的不同见解和我的随机应变使课堂精彩不断,我的脑海里总是闪现着学生在课堂上那兴致勃勃、自信满满的神情。这堂因“意外”而衍生的精彩课堂,让我对生成的课堂产生了深沉的思考,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利用“节外之枝”,来引发学生的思考,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呢?
正视“节外之枝”,注重教学预设
新课标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为了保证学生有效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师就要精心预设教学方案。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价值的;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才能有高效的动态生成。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教案不是为了限制课堂上的教学生成,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性、成效性。动态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信息传递,更是师生之间的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平常相对单一的线性设计,从“线性”走向“板块”,从“刚性”走向“弹性”。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前不仅要广泛的收集资料,精心设计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而且要在每个教学环节设计多个方案,以便对付各种各样的教学“意外”事件。如上述教学案例中,前二种解法是老师预设中容易预料到的,最后两位同学的解法是老师课前很难意料到的,所以“教学预设”要设计成几个不同的板块,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教师不会手足无措,即使出现预设之外的情况,也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及时化解。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精彩的课堂生成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只有教师的精心“预设”,才能巧妙地为学生搭建课堂生成的平台,让预设与生成珠联璧合、和谐共生;才能使一堂平淡的课呈现“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
捕捉“节外之枝”,绽放课堂精彩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应是机械地执行预先设定的教案,而是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富有创造性的发展进程;立足学生现场思路,灵动组织教学进程,真正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正如叶澜教授所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变的过程,不能按课前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要关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情境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维和教材不断碰撞,创造火花随时迸发;随着教学动态的变化,新的学习需求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具体情况,适时地将课堂中的教学事件转化为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像一部不能划上句号的手稿,一直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之中,遇到有价值的教学事件,教师能适时地调正教学进程。如上述案例中,特别是最后那位男同学提出的那种解法,好多同学表现出一脸的不解,都迫切地想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教师针对这样的教学情景不失时间地巧妙引导学生:一句“请你把解法和大家说说吧”,收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喜。
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有时精心的“预设”还没有学生的一句话或一次错误的巧妙利用来得合理,来得精彩。教师想顺着学生的思维处理教学,达到自然“流淌”的教学效果,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具有极强的调控水平和应变能力,针对课堂上遇到的“节外之枝”及时进行教学的“二度设计”。让学生的“插嘴”成为课堂学习的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的起点,让学生主动去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中,唯有师生从容迎变、应变,形成高效互动,才能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为师者多么需要敏锐地捕捉这些具有生命活力的“意外”啊!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枝末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是呀,教师要抓住这种难得的机会,挖掘其隐藏价值,善于捕捉那些动态生成性资源;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及时作出调整,形成新的行动方案,巧妙地运用于教学之中。让这些美丽的“意外”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衍生出课堂教学不可预约的精彩。
一个个创新的思维常以独特的想法、另类的做法出现,甚至以不经意的一句话语的的形式隐藏于各类教学意外事件中。作为教师我们要精心挖掘其中有效资源,顺势引导,创造出一个个我们备课中所难以预约的精彩。教师要适时变奏教学流程,巧妙地利用“节外之枝”,创造教学的胜境,不断绽放课堂教学的精彩亮点!
课堂上贴近儿童生活的鲜活的事件,往往最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针对具体事件总会提出一些难以预料的“意外”问题。我们应该正视、捕捉这些“意外”,巧妙地加以引导。因为正是这些“节外之枝”,常给人带来思维碰撞的激情,迸发出许多意想不到的“火花”。
回想刚刚结束的五年级一节几何初步知识复习课,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花了大量的时间设计教案,设计了很多图形(让学生根据图形展开空间想象)。尝试练习时,有一道习题是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看图计算,单位:分米),学生轻声读题后,一个个在本子上认真地写起来。不久,有学生轻轻地报出了得数:“长方体的表面积是250平方分米。”
“对!是250平方分米!”有学生很坚定地肯定了这个答案。渐渐地,报这得数的人越来越多。
讨论时,我让学生说解题方法,同学们得出了(5×5+5×10+5×10)×2和5×10×4+5×5×2两种不同解法的算式。当时我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比较抽象,学生能有第二种解法已经是挺不错了,所以我都及时地给予肯定,正当我准备进入下一环节时,却出现了如下一幕:
“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列式是5×5×10。”突然,一个女同学站起来。
我打量了一下算式,马上“明白”了。于是“点拨”她:“你是不是把题目看错了,把求长方体的表面积错看成求长方体的体积了?”众多学生都点头称是。
“我没弄错!我求的是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个女同学大声辩析。
我大吃一惊,心想:这怎能不错呢!但为了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我灵机一动说:“你能把想法和大家说说吗?”
“行!”她拿了一个长方体盒子,边指边说:“长方体的一个侧面是5×10,可以看成2个5×5,4个侧面就是8个5×5,上下两个底面是2个5×5,这样长方体表面积一共有10个5×5,即5×5×10。”
此时,我的心咯噔一沉:是啊,这位同学说的很有道理,我咋没想到呢?她的解法不但没错,而且很有新意。我为她翘起了大拇指,同学们也向她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老师,我也想出了一种方法,算式是5×10×5。”又有位男同学可能是受刚才那位同学的启发,好像又有了“新发现”。我扫视了一下这个算式,心想:“这位同学可能是根据乘法的运算定律,将5×5×10交换了一下因数的位置。其实这种解法与刚才的解法属同一种方法。”这时,有几个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说了起来:“这不是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嘛!”还有些学生的眼睛一会儿看看你,一会儿又看看他,还不时地望着我,看那表情,真叫人纳闷啊……
“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看我迟迟没有发表意见,可使那位男同学着急了,他激动地说:“我的解法和刚才的不一样!”
课堂发展到这里,已经和我的预设完全不一样了,我想简单地把结论告诉给学生,然后把学生的思路拉回到我原来设计的教学环节中。但是,我分明看到了许多学生眼里闪烁着光芒,他们那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神情,让我觉得如果这时把结论告诉给他们,等于给他们泼了一瓢冷水,会浇灭他们探索的热情,那多可惜啊!于是我引导他们继续根据这个答案去找寻解题的方法,让同学们展开讨论、猜想,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过了一会儿,同学们纷纷举手,刚才报算式的那个男同学着急地站了起来。“好,不要激动,先请你把解法和大家说说!”
只见那位同学胸有成竹地说:“我是把长方体的底面积转化为侧面积来算的,四个侧面的面积是4个5×10,上下底面面积是2个5×5,合起来可看成1个5×10,这样,长方体的表面积一共有5个5×10,所以列式为5×10×5。”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那位男同学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这堂课就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结束了!课堂中教学预设被打乱了,教学任务也没有完成,但课后我却沾沾自喜。因为学生的不同见解和我的随机应变使课堂精彩不断,我的脑海里总是闪现着学生在课堂上那兴致勃勃、自信满满的神情。这堂因“意外”而衍生的精彩课堂,让我对生成的课堂产生了深沉的思考,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利用“节外之枝”,来引发学生的思考,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呢?
正视“节外之枝”,注重教学预设
新课标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为了保证学生有效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师就要精心预设教学方案。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价值的;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才能有高效的动态生成。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教案不是为了限制课堂上的教学生成,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性、成效性。动态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信息传递,更是师生之间的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平常相对单一的线性设计,从“线性”走向“板块”,从“刚性”走向“弹性”。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前不仅要广泛的收集资料,精心设计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而且要在每个教学环节设计多个方案,以便对付各种各样的教学“意外”事件。如上述教学案例中,前二种解法是老师预设中容易预料到的,最后两位同学的解法是老师课前很难意料到的,所以“教学预设”要设计成几个不同的板块,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教师不会手足无措,即使出现预设之外的情况,也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及时化解。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精彩的课堂生成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只有教师的精心“预设”,才能巧妙地为学生搭建课堂生成的平台,让预设与生成珠联璧合、和谐共生;才能使一堂平淡的课呈现“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
捕捉“节外之枝”,绽放课堂精彩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应是机械地执行预先设定的教案,而是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富有创造性的发展进程;立足学生现场思路,灵动组织教学进程,真正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正如叶澜教授所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变的过程,不能按课前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要关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情境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维和教材不断碰撞,创造火花随时迸发;随着教学动态的变化,新的学习需求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具体情况,适时地将课堂中的教学事件转化为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像一部不能划上句号的手稿,一直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之中,遇到有价值的教学事件,教师能适时地调正教学进程。如上述案例中,特别是最后那位男同学提出的那种解法,好多同学表现出一脸的不解,都迫切地想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教师针对这样的教学情景不失时间地巧妙引导学生:一句“请你把解法和大家说说吧”,收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喜。
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有时精心的“预设”还没有学生的一句话或一次错误的巧妙利用来得合理,来得精彩。教师想顺着学生的思维处理教学,达到自然“流淌”的教学效果,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具有极强的调控水平和应变能力,针对课堂上遇到的“节外之枝”及时进行教学的“二度设计”。让学生的“插嘴”成为课堂学习的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的起点,让学生主动去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中,唯有师生从容迎变、应变,形成高效互动,才能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为师者多么需要敏锐地捕捉这些具有生命活力的“意外”啊!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枝末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是呀,教师要抓住这种难得的机会,挖掘其隐藏价值,善于捕捉那些动态生成性资源;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及时作出调整,形成新的行动方案,巧妙地运用于教学之中。让这些美丽的“意外”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衍生出课堂教学不可预约的精彩。
一个个创新的思维常以独特的想法、另类的做法出现,甚至以不经意的一句话语的的形式隐藏于各类教学意外事件中。作为教师我们要精心挖掘其中有效资源,顺势引导,创造出一个个我们备课中所难以预约的精彩。教师要适时变奏教学流程,巧妙地利用“节外之枝”,创造教学的胜境,不断绽放课堂教学的精彩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