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漪老师在著作中谈到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语言或铿铿锵锵,如金属撞击声;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冰。伴随着悦耳的音响,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学得愉快,学得有效。”语文课上书声琅琅,经常听到“你读读”“你再读读”之类的话,一节课热热闹闹,然而有口无心的读,作秀表演的读,漫无目的的读,大大降低了朗读的实效性。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指导非常必要,教师在朗读教学中扎实有效并颇具创新的朗读指导显得尤其重要。
一、以身示范,激情朗读
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朗读训练的积极性。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他们在听老师范读时往往会自觉地以自己的情况与老师作比,激发起他们要向老师学习的愿望,主动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和不足,从而对课文朗读水平的审美标准有了个感性的体会。我在教学每篇课文前,都会作一番深情的范读。范读时,我力求披文入境融情于声,以自己的声、情感染学生,让他们与我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每当范读时,我都发现学生听得特别认真,他们脸上的神情时而专注,时而敬佩,时而兴趣盎然,时而又流露向往之意……
二、在语境中培养学生语感
如何把"要我读"变成"我要读"呢?我认为,应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来读。教师可问学生"你最喜欢哪几句?""你觉得哪几句写得最美?""你最想读哪几句、哪几段?""你想怎么读?"然后用一点时间让学生找出自己最想读的部分来练习,最后读给大家听。那么这点时间可以说是学生读得最带劲,最仔细,最用情的时候。他也许会把整篇文章翻来覆去读上好几遍,找出待会儿最能展示自己朗读水平的片段来;也许会把七情六欲全用上,以期读得感人肺腑;也许会动用上所有感官认真练习,企图征服全场观众。这时的场面对学生来说可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接下来,热炒热卖,赶紧拉开场子,让胸有成竹的学生们都来比试一番吧!
那么可想而知,孩子们肯定会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把刚才准备的那两下子统统展示出来。我们暂且不去看那两下子到底是不是"绝活",单单这个过程就已经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了。孩子们在整个过程中自选、自练、自读、自悟,寓教与乐,融会贯通,读得轻松愉快,读得酣畅淋漓,读出了学生们的主体性、独立性,同时也让孩子们读出了更多的创新空间。
三、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并且对某篇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范读、领读和齐读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孩子们个人的感情表达,不能满足他们的表现需要。这时,学生们渴望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通过朗读时富有个性的语气、感情处理来表达各自对文章的体会和见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例如浅显易懂,利于抒发感情的课文,可指导学生自由体味,自由朗读,读后适当开展“向老师的范读挑战”活动。评比时不必以教师的范读作为唯一标准,只要学生感情处理恰当就可算挑战成功,给予适当鼓励。像《我们爱你啊,中国》、《安塞腰鼓》这些文字优美、富有文采,能唤起人们美感和激情的文章,可让学生配乐诵读,让他们伴着音乐的旋律,读出自己的感受;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可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出人物不同的感情……
在传统语文课堂上,教师常常为学生齐读不整齐而生气。其实,这正是学生个性的表现。如果,学生都读得很整齐,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却是"鹦鹉学舌",甚至读完了连读了些什么都不知道,这不大大阻碍了学生主体个性的发挥吗?朗读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避免人云亦云,按老师的要求把学生训练成一个统一的朗读模式。朗读形式应以个别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个体独立性。教师可以采取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上台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来进行。自由读,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点下,按照自己的理解读。这种形式不管从时间还是表达方式上都给了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发挥。指名读,分角色读,上台表演读等等,都是让学生把创造体会出来的朗读效果配以表情,动作展现出来,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进行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可見朗读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个性,才能读出效果。
四、语中悟情,以情促读
“读”是“说”的前提,“说”是“读”的后续,在朗读训练时,可以把说迁移至读,在读中汲取说的方法、说的技巧,以便克服读中一字一顿、拖腔、唱读等现象,便于巩固朗读训练的效果。
再者,鼓励学生课后使用普通话也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借说练读的好方法。在日常口语交际中,由于学生多年来习惯了使用地方方言,所以在刚开始使用普通话交流时,难免会出现一些诸如不好意思、字音和语调把握不准、或过于强调咬音而表达生硬、不自然等现象。这时,就必须要求教师能以准确、流利、自然的口语表达勇做学生学习的典范,无任何时何地都坚持在学生面前使用普通话,同时注意在班内树立学生典型。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不出数月,班内定会掀起学普通话的热潮,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定会在相互倾听、相互纠正中得到提高。说准确了,说流利了,那么在朗读指导中解决“正确、流利”的难题,也就轻而易举、水到渠成了。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我们只有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并反思,优化自己的朗读指导,让有效的朗读真正走进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达到“书味在胸中”的境界,那么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必将因朗读而精彩!
总之,教师在朗读教学中注意创新指导才能让学生想读,敢读,会读。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在读中学会创新。
一、以身示范,激情朗读
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朗读训练的积极性。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他们在听老师范读时往往会自觉地以自己的情况与老师作比,激发起他们要向老师学习的愿望,主动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和不足,从而对课文朗读水平的审美标准有了个感性的体会。我在教学每篇课文前,都会作一番深情的范读。范读时,我力求披文入境融情于声,以自己的声、情感染学生,让他们与我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每当范读时,我都发现学生听得特别认真,他们脸上的神情时而专注,时而敬佩,时而兴趣盎然,时而又流露向往之意……
二、在语境中培养学生语感
如何把"要我读"变成"我要读"呢?我认为,应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来读。教师可问学生"你最喜欢哪几句?""你觉得哪几句写得最美?""你最想读哪几句、哪几段?""你想怎么读?"然后用一点时间让学生找出自己最想读的部分来练习,最后读给大家听。那么这点时间可以说是学生读得最带劲,最仔细,最用情的时候。他也许会把整篇文章翻来覆去读上好几遍,找出待会儿最能展示自己朗读水平的片段来;也许会把七情六欲全用上,以期读得感人肺腑;也许会动用上所有感官认真练习,企图征服全场观众。这时的场面对学生来说可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接下来,热炒热卖,赶紧拉开场子,让胸有成竹的学生们都来比试一番吧!
那么可想而知,孩子们肯定会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把刚才准备的那两下子统统展示出来。我们暂且不去看那两下子到底是不是"绝活",单单这个过程就已经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了。孩子们在整个过程中自选、自练、自读、自悟,寓教与乐,融会贯通,读得轻松愉快,读得酣畅淋漓,读出了学生们的主体性、独立性,同时也让孩子们读出了更多的创新空间。
三、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并且对某篇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范读、领读和齐读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孩子们个人的感情表达,不能满足他们的表现需要。这时,学生们渴望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通过朗读时富有个性的语气、感情处理来表达各自对文章的体会和见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例如浅显易懂,利于抒发感情的课文,可指导学生自由体味,自由朗读,读后适当开展“向老师的范读挑战”活动。评比时不必以教师的范读作为唯一标准,只要学生感情处理恰当就可算挑战成功,给予适当鼓励。像《我们爱你啊,中国》、《安塞腰鼓》这些文字优美、富有文采,能唤起人们美感和激情的文章,可让学生配乐诵读,让他们伴着音乐的旋律,读出自己的感受;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可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出人物不同的感情……
在传统语文课堂上,教师常常为学生齐读不整齐而生气。其实,这正是学生个性的表现。如果,学生都读得很整齐,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却是"鹦鹉学舌",甚至读完了连读了些什么都不知道,这不大大阻碍了学生主体个性的发挥吗?朗读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避免人云亦云,按老师的要求把学生训练成一个统一的朗读模式。朗读形式应以个别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个体独立性。教师可以采取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上台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来进行。自由读,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点下,按照自己的理解读。这种形式不管从时间还是表达方式上都给了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发挥。指名读,分角色读,上台表演读等等,都是让学生把创造体会出来的朗读效果配以表情,动作展现出来,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进行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可見朗读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个性,才能读出效果。
四、语中悟情,以情促读
“读”是“说”的前提,“说”是“读”的后续,在朗读训练时,可以把说迁移至读,在读中汲取说的方法、说的技巧,以便克服读中一字一顿、拖腔、唱读等现象,便于巩固朗读训练的效果。
再者,鼓励学生课后使用普通话也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借说练读的好方法。在日常口语交际中,由于学生多年来习惯了使用地方方言,所以在刚开始使用普通话交流时,难免会出现一些诸如不好意思、字音和语调把握不准、或过于强调咬音而表达生硬、不自然等现象。这时,就必须要求教师能以准确、流利、自然的口语表达勇做学生学习的典范,无任何时何地都坚持在学生面前使用普通话,同时注意在班内树立学生典型。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不出数月,班内定会掀起学普通话的热潮,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定会在相互倾听、相互纠正中得到提高。说准确了,说流利了,那么在朗读指导中解决“正确、流利”的难题,也就轻而易举、水到渠成了。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我们只有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并反思,优化自己的朗读指导,让有效的朗读真正走进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达到“书味在胸中”的境界,那么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必将因朗读而精彩!
总之,教师在朗读教学中注意创新指导才能让学生想读,敢读,会读。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在读中学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