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展迅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文化冲突是合作办学项目中常见的矛盾冲突,表现在沟通障碍、管理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文化冲突的原因在于中外教育理念、管理方式的差异和个人对文化冲突的态度。高校应该从环境建设、加强培训、强化沟通等方面积极应对文化冲突。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文化冲突;措施
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外合作合作办学项目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文化冲突是合作办学项目运行中出现的一种普遍的矛盾,能否适当应对和处理文化冲突对于办学质量甚至项目的成败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者必须时刻保持文化敏感,学会驾驭文化冲突甚至危机,并把矛盾转化为动力,推进项目开展。
一、文化冲突的含义
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它们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产生了竞争、对抗甚至企图消灭对方的状况。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提出,未来社会的主要冲突是不同文化所孕育的不同文明的冲突。随着世界范围的交通、物流、信息、金融日益开放,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常事。在此过程中文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加拿大管理学家南希爱德勒认为文化冲突有三种解决方案:一是凌越,一种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其它文化则被压制。二是折衷,指不同文化间采取妥协与退让的方式,有意忽略回避文化差异,从而做到求同存异。三是融合,指不同文化间在承认、重视彼此间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形成一种合一的、新的文化。无论哪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不同文化主体的出发点都是合作而不是对抗,所以各方都抱有合作与融合的态度。就笔者在合作办学项目中的观察和了解来看,中外双方在接触时都比较重视和小心文化差异问题。但文化冲突问题依然会出现,有时还会演化为比较激烈的对抗,因为这种冲突是文化融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而且有其积极意义,所以对文化冲突的研究不是要避免和消灭矛盾,而是要找到适当的措施去应对和引导文化冲突走向文化融合。
二、中外合作办学文化冲突的表现
(一)沟通障碍与误解
沟通障碍是合作办学最普遍的文化冲突。有三个层次的沟通都需要信息传递的准确无误解,第一个层次是合作双方战略层面的对话,第二个层次是双方教师日常交流与合作,第三个层次是外籍教师对中国学生的授课过程中的课堂交流。由于这三个层面共同决定着一个项目内人才培养方案的贯彻,对于其中任何的含混和误解都是不可接受的。所以对于合作办学项目来说,沟通障碍的影响更重大,危害也更严重。
(二)管理方式冲突
中外管理方式差异巨大,在决策制定、工作分配、争端处理等领域都很难有一致原则。大多外国管理者倾向于使用直接的、正面的措施,就事论事,不留情面,也不计前嫌;而大多中方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则尽量避免使用强调严格遵守和实施的正式的、具体的契约,更常用间接的,旁敲侧击的,意会而非言传的手段,而且重视平衡和事件的累计。因此在具体工作上,无论中方还是外方处理问题时,都可能面临这样的处境:使用一致的原则可能引起另一方成员的不满和抵制,而使用不同的原则可能会加大管理协调的困难,在未来可能引起更多的问题。例如在某合作项目中,学期初排课时,由于学校教务部门考虑到多媒体教室对于大量多媒体课程相对不足,便在周六、周日和排上了多媒体教室的课程,以提高教室的利用率。但外教拒绝在周六周日上课,理由是在国外周六周日是不上课的,后来把他们的课与其他中方老师进行了调换,但又引起了一些中方老师的不满。
(三)评价体系冲突
合作项目运行中,中外双方也经常会出现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评价。例如在评价的时间段上,一致的评价时段有助于指导员工、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的工作。大多美国管理者倾向于以短期为导向,而欧洲人的视野更长。西方人很难理解和处理與东方人在时间限度上的差异,评价体系也难以达成一致。例如某合作项目中,一位在中方认为很有管理才能、老成持重的中方项目负责人,却总被外方认为“不适合”,而一位在外方认为很合适的管理人员上任后又屡屡引起中方人员的抱怨。
对于合作办学项目来说,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文化差异,外方教师也陷入了困境。因为适合外国课程体系与教学要求的教法并不能都为中国学生接受,从而引起学生的反馈较差,而如果改变教学方式去适应中国学生,则可能使得原来设计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案不能得到充分的贯彻。
三、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存在的、固有的文化差异是文化冲突出现的根本原因。文化是特定人群所共享的一种社会环境系统,美国管理学家弗恩斯·特朗皮纳斯曾形象的比喻文化是水,人类是鱼。鱼在水中生活,但察觉不到或不必察觉水的存在,而一旦鱼离开了水,生存便会受到威胁,水的重要性也凸现出来。每个接触异于自身文化的人都会有一种不安全感,从而产生一种谨慎与戒备的压抑,这种固有的文化差异和由此形成的防范心态是文化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教育理念的差异是合作项目文化冲突产生的基本原因。中国有两千多年的教育文化,这些观念的影响涉及到几个重要的关系:第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第二,学生与教材的关系;第三,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上,中外教育观念有很大的差别。例如著名科学家丁玖曾用比喻提到,如果老师教二加二等于四,美国学生甲会说:我不相信,美国学生乙会说:证明给我看,美国学会丙会说,为什么不等于五,而中国学生则会努力记住二加二等于四。总体上说,外国的教育更注重交流、实践、能力培养,不提倡机械反复练习,注重理解,不提倡死记硬背。对于中国学生,虽然从中体会到一些新鲜,但由于文化氛围和实践条件的欠缺,往往一门课程学下来,头脑中感觉空空荡荡,反而不如死记硬背的课程学来更有充实感。对于中方合作者来说,照搬外方的教学模式会影响教学效果,不按照外方的要求教学又可能违背课程设定的目标。 (三)管理环境与管理方式的差异是合作办学文化冲突形成的重要原因。合作办学毕竟涉及到跨国的协调,而且在中国大学校园内许多共有的资源也需要从宏观角度配置和管理。中外管理模式的差异可能在这些资源使用的问题上凸显出来并激化为冲突。霍夫斯特德(Hofstede)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差距、不确定性的规避、价值观念的男性度与女性度,长期观——短期观五个维度来描述和比较文化差异。在管理方式上,中国式的权利差距、集体主义和长期观对外国合作者来说是难以理解和适应的。对中方合作者来说,在这几个方面的相反表现也同样难以接受。
四、合作办学项目文化冲突的应对措施
(一)重视软环境建设
环境包括物质文化环境和社会管理环境。物质文化环境是文化层次的最外层,但会通过暗示等心理作用影响到文化深层的认同感。物质文化环境建设不一定是要硬件多么先进,重要的是有一种意会,让人感觉顺畅不别扭,从而愿意积极面对问题而不是回避。社会管理环境建设则要求中外双方的管理层在管理理念、领导决策、人力资源、组织协调、员工激励等方面尽量达成默契,从决策到执行,双方都没有强压怒火或忍气吞声。
(二)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机制建设
德国大众董事长皮耶希认为沟通是与中国合作成功的一个原因。沟通不足会导致的信息滞后、信息传递失真、信息不对等,导致风险识别延误、风险处理失当、风险危害扩大。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从合作开始就有一个规矩,凡遇到分歧一定要先搞清对方的意思,忍一忍,然后换位思考。加强沟通联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是有效实施风险管理,降低风险危害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努力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机制建设,通过定期、不定期的沟通及时准确地掌握最新的信息,加强感情交流,强化相互信任,消除误解,通过合作各方的通力协作共同预防和抵御风险。
(三)加强跨文化培训
跨文化培训使员工对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有足够的敏感性和警觉性,培养了跨文化交流技能和与异籍员工相处、合作的能力。一项美国的研究显示,在未经培训的企业中,每100名派往沙特阿拉伯的美国人中有68人提前回国,因为他们无法逾越文化隔阂;但是,壳牌石油公司对派往沙特阿拉伯的800名员工进行了事先培训,结果只有3%的员工无法适应文化调整。合作辦学项目,培训更要走在前面,并且全程跟进,以培训预防和化解文化冲突,常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永安,高逸琼.跨国企业的跨文化冲突[J].商业时代,2006(27):33-35
[2] 张秋平,黄晖.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探索[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37-40
[3] 王楚鸿,吴剑丽,左彦鹏.国际合作办学项目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其管理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03):10-12
作者简介:
种项戎(1976.9-),男,河北衡水人,经济学硕士,邢台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高等教育。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学院国际教育交流部;邮政编码:054001;课题编号JGZ13001
李真(1983.12-),河北唐山人,管理学硕士,邢台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会计学,教育管理。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学院国际教育交流部;邮政编码:054001;
(本文为邢台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模式研究成果,编号:)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文化冲突;措施
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外合作合作办学项目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文化冲突是合作办学项目运行中出现的一种普遍的矛盾,能否适当应对和处理文化冲突对于办学质量甚至项目的成败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者必须时刻保持文化敏感,学会驾驭文化冲突甚至危机,并把矛盾转化为动力,推进项目开展。
一、文化冲突的含义
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它们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产生了竞争、对抗甚至企图消灭对方的状况。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提出,未来社会的主要冲突是不同文化所孕育的不同文明的冲突。随着世界范围的交通、物流、信息、金融日益开放,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常事。在此过程中文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加拿大管理学家南希爱德勒认为文化冲突有三种解决方案:一是凌越,一种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其它文化则被压制。二是折衷,指不同文化间采取妥协与退让的方式,有意忽略回避文化差异,从而做到求同存异。三是融合,指不同文化间在承认、重视彼此间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形成一种合一的、新的文化。无论哪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不同文化主体的出发点都是合作而不是对抗,所以各方都抱有合作与融合的态度。就笔者在合作办学项目中的观察和了解来看,中外双方在接触时都比较重视和小心文化差异问题。但文化冲突问题依然会出现,有时还会演化为比较激烈的对抗,因为这种冲突是文化融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而且有其积极意义,所以对文化冲突的研究不是要避免和消灭矛盾,而是要找到适当的措施去应对和引导文化冲突走向文化融合。
二、中外合作办学文化冲突的表现
(一)沟通障碍与误解
沟通障碍是合作办学最普遍的文化冲突。有三个层次的沟通都需要信息传递的准确无误解,第一个层次是合作双方战略层面的对话,第二个层次是双方教师日常交流与合作,第三个层次是外籍教师对中国学生的授课过程中的课堂交流。由于这三个层面共同决定着一个项目内人才培养方案的贯彻,对于其中任何的含混和误解都是不可接受的。所以对于合作办学项目来说,沟通障碍的影响更重大,危害也更严重。
(二)管理方式冲突
中外管理方式差异巨大,在决策制定、工作分配、争端处理等领域都很难有一致原则。大多外国管理者倾向于使用直接的、正面的措施,就事论事,不留情面,也不计前嫌;而大多中方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则尽量避免使用强调严格遵守和实施的正式的、具体的契约,更常用间接的,旁敲侧击的,意会而非言传的手段,而且重视平衡和事件的累计。因此在具体工作上,无论中方还是外方处理问题时,都可能面临这样的处境:使用一致的原则可能引起另一方成员的不满和抵制,而使用不同的原则可能会加大管理协调的困难,在未来可能引起更多的问题。例如在某合作项目中,学期初排课时,由于学校教务部门考虑到多媒体教室对于大量多媒体课程相对不足,便在周六、周日和排上了多媒体教室的课程,以提高教室的利用率。但外教拒绝在周六周日上课,理由是在国外周六周日是不上课的,后来把他们的课与其他中方老师进行了调换,但又引起了一些中方老师的不满。
(三)评价体系冲突
合作项目运行中,中外双方也经常会出现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评价。例如在评价的时间段上,一致的评价时段有助于指导员工、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的工作。大多美国管理者倾向于以短期为导向,而欧洲人的视野更长。西方人很难理解和处理與东方人在时间限度上的差异,评价体系也难以达成一致。例如某合作项目中,一位在中方认为很有管理才能、老成持重的中方项目负责人,却总被外方认为“不适合”,而一位在外方认为很合适的管理人员上任后又屡屡引起中方人员的抱怨。
对于合作办学项目来说,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文化差异,外方教师也陷入了困境。因为适合外国课程体系与教学要求的教法并不能都为中国学生接受,从而引起学生的反馈较差,而如果改变教学方式去适应中国学生,则可能使得原来设计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案不能得到充分的贯彻。
三、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存在的、固有的文化差异是文化冲突出现的根本原因。文化是特定人群所共享的一种社会环境系统,美国管理学家弗恩斯·特朗皮纳斯曾形象的比喻文化是水,人类是鱼。鱼在水中生活,但察觉不到或不必察觉水的存在,而一旦鱼离开了水,生存便会受到威胁,水的重要性也凸现出来。每个接触异于自身文化的人都会有一种不安全感,从而产生一种谨慎与戒备的压抑,这种固有的文化差异和由此形成的防范心态是文化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教育理念的差异是合作项目文化冲突产生的基本原因。中国有两千多年的教育文化,这些观念的影响涉及到几个重要的关系:第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第二,学生与教材的关系;第三,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上,中外教育观念有很大的差别。例如著名科学家丁玖曾用比喻提到,如果老师教二加二等于四,美国学生甲会说:我不相信,美国学生乙会说:证明给我看,美国学会丙会说,为什么不等于五,而中国学生则会努力记住二加二等于四。总体上说,外国的教育更注重交流、实践、能力培养,不提倡机械反复练习,注重理解,不提倡死记硬背。对于中国学生,虽然从中体会到一些新鲜,但由于文化氛围和实践条件的欠缺,往往一门课程学下来,头脑中感觉空空荡荡,反而不如死记硬背的课程学来更有充实感。对于中方合作者来说,照搬外方的教学模式会影响教学效果,不按照外方的要求教学又可能违背课程设定的目标。 (三)管理环境与管理方式的差异是合作办学文化冲突形成的重要原因。合作办学毕竟涉及到跨国的协调,而且在中国大学校园内许多共有的资源也需要从宏观角度配置和管理。中外管理模式的差异可能在这些资源使用的问题上凸显出来并激化为冲突。霍夫斯特德(Hofstede)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差距、不确定性的规避、价值观念的男性度与女性度,长期观——短期观五个维度来描述和比较文化差异。在管理方式上,中国式的权利差距、集体主义和长期观对外国合作者来说是难以理解和适应的。对中方合作者来说,在这几个方面的相反表现也同样难以接受。
四、合作办学项目文化冲突的应对措施
(一)重视软环境建设
环境包括物质文化环境和社会管理环境。物质文化环境是文化层次的最外层,但会通过暗示等心理作用影响到文化深层的认同感。物质文化环境建设不一定是要硬件多么先进,重要的是有一种意会,让人感觉顺畅不别扭,从而愿意积极面对问题而不是回避。社会管理环境建设则要求中外双方的管理层在管理理念、领导决策、人力资源、组织协调、员工激励等方面尽量达成默契,从决策到执行,双方都没有强压怒火或忍气吞声。
(二)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机制建设
德国大众董事长皮耶希认为沟通是与中国合作成功的一个原因。沟通不足会导致的信息滞后、信息传递失真、信息不对等,导致风险识别延误、风险处理失当、风险危害扩大。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从合作开始就有一个规矩,凡遇到分歧一定要先搞清对方的意思,忍一忍,然后换位思考。加强沟通联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是有效实施风险管理,降低风险危害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努力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机制建设,通过定期、不定期的沟通及时准确地掌握最新的信息,加强感情交流,强化相互信任,消除误解,通过合作各方的通力协作共同预防和抵御风险。
(三)加强跨文化培训
跨文化培训使员工对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有足够的敏感性和警觉性,培养了跨文化交流技能和与异籍员工相处、合作的能力。一项美国的研究显示,在未经培训的企业中,每100名派往沙特阿拉伯的美国人中有68人提前回国,因为他们无法逾越文化隔阂;但是,壳牌石油公司对派往沙特阿拉伯的800名员工进行了事先培训,结果只有3%的员工无法适应文化调整。合作辦学项目,培训更要走在前面,并且全程跟进,以培训预防和化解文化冲突,常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永安,高逸琼.跨国企业的跨文化冲突[J].商业时代,2006(27):33-35
[2] 张秋平,黄晖.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探索[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37-40
[3] 王楚鸿,吴剑丽,左彦鹏.国际合作办学项目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其管理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03):10-12
作者简介:
种项戎(1976.9-),男,河北衡水人,经济学硕士,邢台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高等教育。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学院国际教育交流部;邮政编码:054001;课题编号JGZ13001
李真(1983.12-),河北唐山人,管理学硕士,邢台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会计学,教育管理。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学院国际教育交流部;邮政编码:054001;
(本文为邢台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模式研究成果,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