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生态学校是国际环境教育基金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环境教育项目之一。它要求参与学校围绕学校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通过鼓励学生采取积极的行动,让学校按照环境友好的方式来运行。生态学校要求采取全校性、整体性、参与性的方式,并切实提高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家庭、地方政府等人群和机构的意识,实现行为转变,从而在当地社区产生很大反响。
近年来,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小学通过国际生态学校建设,将建设生态文明和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作为教改的重要目标,以环境教育为主线,通过开展生态教育体验和探究活动,打造生态教育特色,为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生态校本培训,推动教师持续发展
教师是生态教育的重要力量。开展生态教育,建设国际生态学校,离不开一支具有生态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
学校通过开展校本培训,整合校内教科研力量,不断提高教师的现代环境素养和科学素养,确保学校环境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础。同时,在不断的学习和提高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为此,学校设立了专家、教师和行政领导互动的“黄花讲坛”,校领导、教师定期进行生态教育专题交流;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国际生态学校培训和中日韩环境论坛等活动,让教师们不断拓宽视野;组织教师、党员开展植树和抚育树苗活动,在身体行中提高生态教育意识;寒暑假还鼓励教师出外考察,感受不同地域的生态教育现状等。
学校通过生态教育学习与培训,不断提升教师对生态教育的认识,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并掌握开展生态教育的途径和技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学校鼓励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态教育内容,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用正确的环境价值观、自然的绿色生活方式教育学生,有效实现了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二、特色生态教育,促进学生和谐成长
学校以环境教育为主线,在建设国际生态学校的过程中,将学习与行动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会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
1.习惯养成,让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
学校把生态教育与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从小懂得保护生态环境,懂得尊重和爱护自然万物,养成生态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博爱的教育。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需要与人交往,与物相处。学校不仅注重教会学生懂礼知礼,互相尊重,珍惜他人的劳动,让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友爱和谐,生活才会充满温暖和快乐;还教育学生将万物(包括桌椅、废旧物品等)看作有生命的物体,学会敬畏生命,珍惜一草一木,与万物和谐共存。学生们养成了物尽其用,不随便破坏公物、不随意丢弃废旧物品的良好习惯,同时,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能有效减少校园垃圾,为师生创造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
细节的教育。学校将低碳生活理念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教育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环保节约的良好习惯,懂得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学校要求学生做到“四个一”:节约一滴水,省下一度电、用好一张纸、节约一粒米。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爱护水龙头,不随便让水跑掉;照明多利用自然光;纸张双面用;就餐时吃多少,盛多少。教师还将环保行为要求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制订成公约和生态规章。如“光线充足不开灯,人走关灯好习惯,节能灯具我最爱,充电电池我使用”等,琅琅上口,方便学生记忆,学生乐于自觉遵守,并养成了良好的环保习惯。
2.课程渗透,让生态意识浸润无声
生态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将生态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认识生态环境,了解生态知识,提高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培养环境道德。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在科学、社会、语言、艺术等课程中,都包含着生态知识。学校将生态教育纳入各学科教学计划,将与生态教育有关的经济、科技、人口、安全等知识融入学科教学。教师通过讲解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多样性,动植物与其生存环境及和人类的关系等,介绍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让学生萌发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与班队课相结合。学校借助校会、班队课时间组织学生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收看录像、知识竞赛等进行学习;并邀请环保志愿者、专家来校作生态教育讲座;还组织学生外出学习参观等。异彩纷呈的班队课活动寓教于乐,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生态知识,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生态观念。
3.体验探究,让生态理念入脑入心
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和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关注家园生态环境,掌握环境保护技能,提升可持续发展意识。
“学生提案日”:传递绿色梦想。学校在实施国际生态学校建设项目过程中,通过设立“学生提案日”,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倡导人人为完善少先队和学校管理工作建言献策。在民主氛围中,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自我管理和学习的能力,学做学校的主人。师生共同谱写校园和谐发展的乐章,诉说黄花学子生态文明、热爱绿色生活的情感,传递绿色梦想。
实践体验:内化生态文明理念。知识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体验和重新建构,才能更好地实现内化。学校着眼生态体验教育,每学期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主题活动。学校的艺术节、科技节、英语节、读书节、数学节、合唱节、环保日活动、与香港学生的交流活动,及开学第一天送学生礼物等,都被赋予环保的主题。如艺术节主题为“拥抱生态文明,放飞黄花希望”;开学时派发手帕礼物时的主题为“多用手帕,低碳生活”;绘画、摄影、手工、手抄报环保创意作品展的主题为“童眼看世界,绿色梦飞翔”;与香港多所学校开展主题为“港穗情深意浓,播种绿色希望”的绿色环保交流活动等,内容涉及垃圾分类、保护野生动物、酸雨检测等。学生们积极投身科技环保活动,认真交流认识和做法,在体验中不断加深环保意识,提高生态文明素养。
科学探究:提高生态科学素养。学校组织学生针对环境问题,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寻找答案或自主设计解决方案。为了鼓励学生采取积极的环保行动,并参与相关问题的讨论和决策过程,学校结合实际,利用学校的天台生物园、黄花岗公园和华南农业大学实验室等,开展垃圾回收、节水节电、节纸节粮、植树护绿,及个人自选专题等行动和研究。如:进行植物叶特点、有机肥和无机肥种植对比、土壤改良与保护、树种分析、生物多样性、生态调查等实践研究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兴趣高涨,在自主探究和实践中深入了解大自然,不断提高生态科学素养。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还开展了有关垃圾、水、能源、交通、食物和生物多样性等环境问题的研究。他们积极查阅书籍、上网寻找答案,有的还走出校园,利用课余时间,到街头进行调查研究,用简单而科学的方法进行监测与评估。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校园建设处处散发出生态的气息。2010年8月,学校通过国际环境教育基金会,委托国家环境部宣教中心领导专家评审,获得了国际生态学校的光荣称号。实施生态教育,创建国际生态学校,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作者单位: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小学
广东广州 510095)
责任编辑 毛伟娜
近年来,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小学通过国际生态学校建设,将建设生态文明和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作为教改的重要目标,以环境教育为主线,通过开展生态教育体验和探究活动,打造生态教育特色,为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生态校本培训,推动教师持续发展
教师是生态教育的重要力量。开展生态教育,建设国际生态学校,离不开一支具有生态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
学校通过开展校本培训,整合校内教科研力量,不断提高教师的现代环境素养和科学素养,确保学校环境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础。同时,在不断的学习和提高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为此,学校设立了专家、教师和行政领导互动的“黄花讲坛”,校领导、教师定期进行生态教育专题交流;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国际生态学校培训和中日韩环境论坛等活动,让教师们不断拓宽视野;组织教师、党员开展植树和抚育树苗活动,在身体行中提高生态教育意识;寒暑假还鼓励教师出外考察,感受不同地域的生态教育现状等。
学校通过生态教育学习与培训,不断提升教师对生态教育的认识,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并掌握开展生态教育的途径和技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学校鼓励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态教育内容,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用正确的环境价值观、自然的绿色生活方式教育学生,有效实现了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二、特色生态教育,促进学生和谐成长
学校以环境教育为主线,在建设国际生态学校的过程中,将学习与行动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会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
1.习惯养成,让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
学校把生态教育与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从小懂得保护生态环境,懂得尊重和爱护自然万物,养成生态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博爱的教育。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需要与人交往,与物相处。学校不仅注重教会学生懂礼知礼,互相尊重,珍惜他人的劳动,让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友爱和谐,生活才会充满温暖和快乐;还教育学生将万物(包括桌椅、废旧物品等)看作有生命的物体,学会敬畏生命,珍惜一草一木,与万物和谐共存。学生们养成了物尽其用,不随便破坏公物、不随意丢弃废旧物品的良好习惯,同时,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能有效减少校园垃圾,为师生创造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
细节的教育。学校将低碳生活理念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教育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环保节约的良好习惯,懂得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学校要求学生做到“四个一”:节约一滴水,省下一度电、用好一张纸、节约一粒米。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爱护水龙头,不随便让水跑掉;照明多利用自然光;纸张双面用;就餐时吃多少,盛多少。教师还将环保行为要求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制订成公约和生态规章。如“光线充足不开灯,人走关灯好习惯,节能灯具我最爱,充电电池我使用”等,琅琅上口,方便学生记忆,学生乐于自觉遵守,并养成了良好的环保习惯。
2.课程渗透,让生态意识浸润无声
生态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将生态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认识生态环境,了解生态知识,提高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培养环境道德。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在科学、社会、语言、艺术等课程中,都包含着生态知识。学校将生态教育纳入各学科教学计划,将与生态教育有关的经济、科技、人口、安全等知识融入学科教学。教师通过讲解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多样性,动植物与其生存环境及和人类的关系等,介绍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让学生萌发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与班队课相结合。学校借助校会、班队课时间组织学生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收看录像、知识竞赛等进行学习;并邀请环保志愿者、专家来校作生态教育讲座;还组织学生外出学习参观等。异彩纷呈的班队课活动寓教于乐,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生态知识,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生态观念。
3.体验探究,让生态理念入脑入心
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和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关注家园生态环境,掌握环境保护技能,提升可持续发展意识。
“学生提案日”:传递绿色梦想。学校在实施国际生态学校建设项目过程中,通过设立“学生提案日”,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倡导人人为完善少先队和学校管理工作建言献策。在民主氛围中,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自我管理和学习的能力,学做学校的主人。师生共同谱写校园和谐发展的乐章,诉说黄花学子生态文明、热爱绿色生活的情感,传递绿色梦想。
实践体验:内化生态文明理念。知识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体验和重新建构,才能更好地实现内化。学校着眼生态体验教育,每学期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主题活动。学校的艺术节、科技节、英语节、读书节、数学节、合唱节、环保日活动、与香港学生的交流活动,及开学第一天送学生礼物等,都被赋予环保的主题。如艺术节主题为“拥抱生态文明,放飞黄花希望”;开学时派发手帕礼物时的主题为“多用手帕,低碳生活”;绘画、摄影、手工、手抄报环保创意作品展的主题为“童眼看世界,绿色梦飞翔”;与香港多所学校开展主题为“港穗情深意浓,播种绿色希望”的绿色环保交流活动等,内容涉及垃圾分类、保护野生动物、酸雨检测等。学生们积极投身科技环保活动,认真交流认识和做法,在体验中不断加深环保意识,提高生态文明素养。
科学探究:提高生态科学素养。学校组织学生针对环境问题,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寻找答案或自主设计解决方案。为了鼓励学生采取积极的环保行动,并参与相关问题的讨论和决策过程,学校结合实际,利用学校的天台生物园、黄花岗公园和华南农业大学实验室等,开展垃圾回收、节水节电、节纸节粮、植树护绿,及个人自选专题等行动和研究。如:进行植物叶特点、有机肥和无机肥种植对比、土壤改良与保护、树种分析、生物多样性、生态调查等实践研究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兴趣高涨,在自主探究和实践中深入了解大自然,不断提高生态科学素养。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还开展了有关垃圾、水、能源、交通、食物和生物多样性等环境问题的研究。他们积极查阅书籍、上网寻找答案,有的还走出校园,利用课余时间,到街头进行调查研究,用简单而科学的方法进行监测与评估。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校园建设处处散发出生态的气息。2010年8月,学校通过国际环境教育基金会,委托国家环境部宣教中心领导专家评审,获得了国际生态学校的光荣称号。实施生态教育,创建国际生态学校,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作者单位: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小学
广东广州 510095)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