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是伴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而开始的,应该说它是对语文教学起引领作用的綱领性文件。它从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基本结构几个方面对语文课程进行了定位。新课程标准指导下语文课应该由过去以语文知识为本位向以学生为本位的方向发展,由那种统一的、硬性的教学管理模式走向开放的、探究的、灵活的课堂管理模式,由过去注重培养少部分高考精英向培养众多创新型人才转变。具体贯彻实施新课标精神的语文教材无论是在编写体制、体例上,还是在文本结构、目标要求上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降低了知识难度,大量引进了现代信息,密切关注学生个体经验,这要求教师重视活动设计,灵活使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营造探究与创造的氛围,扩展课堂学习的空间。
一、牢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不少教师喜欢唱独角戏,课堂上搞填鸭式教学。其实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即使是教师找好了料让他们吃,也应该像蚕农采好桑叶一样,要让蚕自己去吃,去消化,蚕才能吐出丝来。而有些教师把学生当作鸭子,不用它们自己吃,硬是把食塞进去,结果鸭子体态臃肿,只能做烤鸭的原料。何况我们的学生不是蚕,更不是鸭子,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学了语文知识,最终要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灵活地运用好语言也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不能误人子弟,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学生一直生活在母语的环境中,是有较好的学习语文的基础的,只要我们充分地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会大增。试想一下,很多学生为什么上语文课的时候昏昏欲睡,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无事可做,你在上面声嘶力竭地讲解只是你的事,似乎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那他们当然兴奋不起来,就会渐渐地进入了昏睡状态。形成这样的局面固然有学生思想上的问题,但教师的责任也无可推卸。我们为什么不放手让学生动起来,就像放养的牛羊自己去觅食,这样又省力,品质又好,何乐而不为呢?
二、恰当体现教师主导角色
我所说的“放手”并不是“放任”,而是在教师恰如其分的指导之下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就像陌生难行的路,我们要请向导,但真正要到达目的地还要靠自己的两只脚。所以我们既不能唱独角戏,又不能放任自流。看似轻松的教师其实并不轻松,必须充分地研读教材,全面地了解学情,在此基础上四两拨千斤。
我总感到教师应当成为技艺高超的主持人。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时候,对所主持的内容了如指掌,随着节目的进行,有些看似即兴的言谈,其实是早已成竹在胸的,能够很巧妙地把节目中的人物引到中心议题上来,紧紧地抓住观众的心,所以像李咏、崔永元、王小丫这类主持人才会家喻户晓。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心里有学生,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放在重要的位置,对课堂上任务的布置、问题的提出、回答的点评、环节与环节的过渡也必须事前认真地加以研究准备,那些看似随意的语言实际上包含了你的心血和智慧,这样的课不让学生兴奋也很难。
三、少一些拓展延伸,多一些潜心会文
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如同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面向生活、社会、世界的窗户,让他们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开阔了视野,引发了更为深刻的思考,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无疑是大有益处的。但有些教师却是为了拓展而拓展,只要课文中涉及某种风土人情,便让学生去开发相关的民俗风情资源;只要课文涉及某门学科的知识,便让学生进行延伸、拓展与整合。语文课上成了知识常识拼盘课、五花八门杂烩课。语文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和教学目标,如果课文涉及什么内容就拓展什么内容,那么语文课就会被上成历史课、地理课、思想教育课、科学知识普及课……长此以往,必将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课外拓展要立足文本,为语文教学服务。语文教学虽然强调“综合性”,但无论怎么“综合”,语文的拓展延伸也是语文学习的延伸。如果语文课姓了“综”,不再姓“语”,那么语文就没有了明确的研究对象,使教师更难以驾驭,学生无所适从。
四、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
教师有时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表演,这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应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思想。但如果不顾文本内容,就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表演当成课堂时尚的道具,那么这种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设计课堂表演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该先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想一想让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我认为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为表演毕竟一种辅助手段,而且年级越高越要摒弃。如果学生能透过语言文字在头脑里表演岂不是更好?然后要想你如何让学生表演。例如在讲《阿Q正传》时,你想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阿Q语言的特点、神态的变化,那么学生的表演能达到这个目的吗?你的学生是专业演员吗?怎样调控才能不会成为一场闹剧?如果学生一想起阿Q的形象就是课堂上滑稽的表演,就影响了学生对这个人物形象准确地把握。所以教师课前要认真去准备,不仅仅是台词、动作,更主要是学生纪律的约束。我认为应该把表演简单化、情景化、语文化,最好是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
五、少一些合作讨论,多一些朗读品味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最重要的变革,于是小组合作、讨论就成了目前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但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更“贴近”新课程标准,为了给课堂贴上一个“新课程”的标签,时不时地就来个小组讨论,动不动就来个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讨论的效果,而是追求讨论的形式,做了许多无用功。合作、讨论并不是不可以使用,但教师应该注意的是需要讨论什么内容,怎么讨论,如何展示和评价讨论合作的效果。教师在讨论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导铺垫,缺少对文本必要的朗读品味,在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缺乏深刻理解的情况下就随意地展开讨论,那么讨论的过程和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种情况下合作、讨论就演变成了下面的几种情况: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时而挤眉弄眼,时而哄堂大笑,你可以想见他们是不是在讨论你布置的问题,至少不是严肃认真的。表面上气氛热烈异常,却没解决实际问题。我认为合作讨论应该在对文本充分解读,学生自己有独立思考后的前提下来进行,这样的交流讨论才有一定的效果。
一、牢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不少教师喜欢唱独角戏,课堂上搞填鸭式教学。其实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即使是教师找好了料让他们吃,也应该像蚕农采好桑叶一样,要让蚕自己去吃,去消化,蚕才能吐出丝来。而有些教师把学生当作鸭子,不用它们自己吃,硬是把食塞进去,结果鸭子体态臃肿,只能做烤鸭的原料。何况我们的学生不是蚕,更不是鸭子,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学了语文知识,最终要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灵活地运用好语言也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不能误人子弟,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学生一直生活在母语的环境中,是有较好的学习语文的基础的,只要我们充分地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会大增。试想一下,很多学生为什么上语文课的时候昏昏欲睡,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无事可做,你在上面声嘶力竭地讲解只是你的事,似乎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那他们当然兴奋不起来,就会渐渐地进入了昏睡状态。形成这样的局面固然有学生思想上的问题,但教师的责任也无可推卸。我们为什么不放手让学生动起来,就像放养的牛羊自己去觅食,这样又省力,品质又好,何乐而不为呢?
二、恰当体现教师主导角色
我所说的“放手”并不是“放任”,而是在教师恰如其分的指导之下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就像陌生难行的路,我们要请向导,但真正要到达目的地还要靠自己的两只脚。所以我们既不能唱独角戏,又不能放任自流。看似轻松的教师其实并不轻松,必须充分地研读教材,全面地了解学情,在此基础上四两拨千斤。
我总感到教师应当成为技艺高超的主持人。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时候,对所主持的内容了如指掌,随着节目的进行,有些看似即兴的言谈,其实是早已成竹在胸的,能够很巧妙地把节目中的人物引到中心议题上来,紧紧地抓住观众的心,所以像李咏、崔永元、王小丫这类主持人才会家喻户晓。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心里有学生,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放在重要的位置,对课堂上任务的布置、问题的提出、回答的点评、环节与环节的过渡也必须事前认真地加以研究准备,那些看似随意的语言实际上包含了你的心血和智慧,这样的课不让学生兴奋也很难。
三、少一些拓展延伸,多一些潜心会文
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如同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面向生活、社会、世界的窗户,让他们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开阔了视野,引发了更为深刻的思考,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无疑是大有益处的。但有些教师却是为了拓展而拓展,只要课文中涉及某种风土人情,便让学生去开发相关的民俗风情资源;只要课文涉及某门学科的知识,便让学生进行延伸、拓展与整合。语文课上成了知识常识拼盘课、五花八门杂烩课。语文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和教学目标,如果课文涉及什么内容就拓展什么内容,那么语文课就会被上成历史课、地理课、思想教育课、科学知识普及课……长此以往,必将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课外拓展要立足文本,为语文教学服务。语文教学虽然强调“综合性”,但无论怎么“综合”,语文的拓展延伸也是语文学习的延伸。如果语文课姓了“综”,不再姓“语”,那么语文就没有了明确的研究对象,使教师更难以驾驭,学生无所适从。
四、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
教师有时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表演,这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应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思想。但如果不顾文本内容,就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表演当成课堂时尚的道具,那么这种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设计课堂表演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该先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想一想让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我认为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为表演毕竟一种辅助手段,而且年级越高越要摒弃。如果学生能透过语言文字在头脑里表演岂不是更好?然后要想你如何让学生表演。例如在讲《阿Q正传》时,你想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阿Q语言的特点、神态的变化,那么学生的表演能达到这个目的吗?你的学生是专业演员吗?怎样调控才能不会成为一场闹剧?如果学生一想起阿Q的形象就是课堂上滑稽的表演,就影响了学生对这个人物形象准确地把握。所以教师课前要认真去准备,不仅仅是台词、动作,更主要是学生纪律的约束。我认为应该把表演简单化、情景化、语文化,最好是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
五、少一些合作讨论,多一些朗读品味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最重要的变革,于是小组合作、讨论就成了目前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但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更“贴近”新课程标准,为了给课堂贴上一个“新课程”的标签,时不时地就来个小组讨论,动不动就来个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讨论的效果,而是追求讨论的形式,做了许多无用功。合作、讨论并不是不可以使用,但教师应该注意的是需要讨论什么内容,怎么讨论,如何展示和评价讨论合作的效果。教师在讨论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导铺垫,缺少对文本必要的朗读品味,在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缺乏深刻理解的情况下就随意地展开讨论,那么讨论的过程和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种情况下合作、讨论就演变成了下面的几种情况: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时而挤眉弄眼,时而哄堂大笑,你可以想见他们是不是在讨论你布置的问题,至少不是严肃认真的。表面上气氛热烈异常,却没解决实际问题。我认为合作讨论应该在对文本充分解读,学生自己有独立思考后的前提下来进行,这样的交流讨论才有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