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纳,并且有意识地把它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了学生的交往与审美能力。但调查发现,开展合作学习之后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教师方面
1.缺乏准确的定位
教师只是昔日的“满堂灌”“满堂问”到现在的“壁上观”。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一些教师在实践中常常预先布置好专题,课前学生分组调查,做一些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然后课堂上小组交流展示,或预先根据要上课的内容提炼几个问题备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使用。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无论是学生提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教师都是旁观者,很少给予及时、适度的点拨,没能发挥教师应有的指导作用。
2.缺乏有价值的预设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然而现在有的教师把它当作每一堂课的必要环节,不管它的作用多大、效果如何。
3.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常看到,有些老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用的是“目标取向评价”,即根据预定的目标,对每个小组的总结发言,打上一个团体分数,缺乏准确合理的评价标准。具体来说,存在以下问题:①评价主体过于单一,教师是唯一的裁判;②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口头评价,缺乏激励性、发展性;③评价只是着眼于对整个小组的评价,没有关注在活动中的个体反应;④评价只是重视结果,而忽视学生在活动中的学习过程。
二、学生方面
1.不合作,各自为政
小组合作学习本来是通过小组内的几个成员分工,共同努力完成一个学习任务的。它要求小组内的成员既要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又要通过合作共同完成整个学习任务。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仅仅是合作的基础,但有些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只顾做好自己的事,而不懂甚至不愿合作,各做各的,各说各的。
2.欠主动,相互依赖
一个学习小组内成员的素质是千差万别的,必然会有好、中、差之分。对于同一个问题,学习好的同学能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差一点的学生则不会积极主动思考,或懒于思考,没有自己的观点,“人云亦云”,只是坐在旁边听别人说、看他人做,坐享他人之成。
3.不专心,易受干扰
仔细观察一下平时的小组合作学习,我们会发现学生不够专心,精力不够集中,自制力不强,易受干扰。有的组在为谁记录谁发言而争吵;有的组却静悄悄地做自己的功课;有的组虽讨论起来了,但说的却是别的话题。
三、思考及对策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会出现定位不准、效果不明等问题,原因就在于缺乏学习,思想认识跟不上。教师不能认为:学生前后坐或围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讨论,就会出现合作的效应;有合作学习,班级教、个人学习就不重要,恰恰相反,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可请对方再作进一步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2.精心设计问题,合理分编小组
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搭配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实行异质分组,通常以4~6人为宜。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要选择学习成绩好、语言表达能力强又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合作小组间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
3.坚持多元评价,尊重学生主体
评价的首要意识是: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过去我们太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评定功能,而常忽视它的预测功能、教育功能、激励功能。评价中要坚持:多一把尺子,就多造就一批人才。如果我们用一种标准去评价所有学生,那么可能就有一批有个性的学生得不到公正的评价,这样就不利于他们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井冈山实验学校)
一、教师方面
1.缺乏准确的定位
教师只是昔日的“满堂灌”“满堂问”到现在的“壁上观”。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一些教师在实践中常常预先布置好专题,课前学生分组调查,做一些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然后课堂上小组交流展示,或预先根据要上课的内容提炼几个问题备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使用。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无论是学生提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教师都是旁观者,很少给予及时、适度的点拨,没能发挥教师应有的指导作用。
2.缺乏有价值的预设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然而现在有的教师把它当作每一堂课的必要环节,不管它的作用多大、效果如何。
3.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常看到,有些老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用的是“目标取向评价”,即根据预定的目标,对每个小组的总结发言,打上一个团体分数,缺乏准确合理的评价标准。具体来说,存在以下问题:①评价主体过于单一,教师是唯一的裁判;②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口头评价,缺乏激励性、发展性;③评价只是着眼于对整个小组的评价,没有关注在活动中的个体反应;④评价只是重视结果,而忽视学生在活动中的学习过程。
二、学生方面
1.不合作,各自为政
小组合作学习本来是通过小组内的几个成员分工,共同努力完成一个学习任务的。它要求小组内的成员既要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又要通过合作共同完成整个学习任务。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仅仅是合作的基础,但有些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只顾做好自己的事,而不懂甚至不愿合作,各做各的,各说各的。
2.欠主动,相互依赖
一个学习小组内成员的素质是千差万别的,必然会有好、中、差之分。对于同一个问题,学习好的同学能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差一点的学生则不会积极主动思考,或懒于思考,没有自己的观点,“人云亦云”,只是坐在旁边听别人说、看他人做,坐享他人之成。
3.不专心,易受干扰
仔细观察一下平时的小组合作学习,我们会发现学生不够专心,精力不够集中,自制力不强,易受干扰。有的组在为谁记录谁发言而争吵;有的组却静悄悄地做自己的功课;有的组虽讨论起来了,但说的却是别的话题。
三、思考及对策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会出现定位不准、效果不明等问题,原因就在于缺乏学习,思想认识跟不上。教师不能认为:学生前后坐或围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讨论,就会出现合作的效应;有合作学习,班级教、个人学习就不重要,恰恰相反,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可请对方再作进一步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2.精心设计问题,合理分编小组
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搭配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实行异质分组,通常以4~6人为宜。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要选择学习成绩好、语言表达能力强又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合作小组间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
3.坚持多元评价,尊重学生主体
评价的首要意识是: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过去我们太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评定功能,而常忽视它的预测功能、教育功能、激励功能。评价中要坚持:多一把尺子,就多造就一批人才。如果我们用一种标准去评价所有学生,那么可能就有一批有个性的学生得不到公正的评价,这样就不利于他们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井冈山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