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ouc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原来的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改变为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模式,于是小组合作学习在我们班级教学口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成和理论指导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最本质特征是‘’以小组或是相互依赖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通过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改变了传统班级教学结构,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式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智商,情商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题研究,课题开展两年多来收获很大,也存在一些问题,在课题研究即将结束之际作如下反思。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1)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在组织讨讨时,小组长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小组成员发言,充分考虑知识的难易度和学生的水平,对于不积极参与的学生还要进行引导教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2)使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胆子大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很多原来内向的孩子得到了锻炼的机会,他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自信心增强,敢于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各方面的能力有所增强。
  (3)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
  (4)增强了学生课堂上参与意识,参与面较实验前更广。原来的课堂是班内优秀生的舞台,很多中下位置学生缺乏自信心,面对优秀生的强势,他们不敢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时间一长,他们与优秀生的差距越来越大。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来,由于强调小组合中每个成员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每个成员都带有极大的热情,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人人都尽其所能,这样问题就变得容易解决。每个学生都有了发言的机会,很多学困生也鼓起学习的自信心。
  二、存在的问题
  (1)讨论的问题设计不够不合理。为使讨论收到成效,设计问题中心明确,难易适度,要有启发性,针对性,最好是选择教村中的难点,或学生们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使学生有话可说,说有所得,但有时教师提出让学生讨论的问题过于简单,看似热闹,却缺乏讨论探究交流的价值。
  (2)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调控。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是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全体作用,尊重学生的恩想但决不是放任学生自由,听之任之,在学习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应是咨询者,顾问或参与者,可教师有时只站在讲台上观看学生讨论或在教室内踱来踱去,成了置身于讨论之外的廵视者,这样一来,学生的讨论会漫无边际,距离所期待的目标太远,甚至到下课时间还没有完成讨论目标。
  (3)学生缺乏求知欲和自控力。在小组合作讨论时,有的学生没有按老师设定的目标讨论,利用小组交流的机会谈论其他话题,有的做其他作业或看课外书,做小动作,有的甚至玩游戏,自由吵闹声将讨论气氛掩没,严重影响学习效果。
  (4)学生知识水平及综合素质差异。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及综合素质存在个体差异,导致在课堂参与程度参差不齐,有部分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特别活跃,展示自己的欲望特别强烈,给其他同学带来了压力。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但好学生机会更多,困难学生成了听众,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得不到独立的思考,小组汇报时成了好学生的个人表现的舞台,困难学生少有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三、今后需要改进的方面
  (1)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新课堂教学虽然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改变,整个合作过程学生是围绕教师的‘指挥棒’进行的,教师设计的讨论问题必须是根据课文的“三维目标”设计,先易后难,有方向、有目标,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说有得,得有所获。
  (2)合作讨论要根据具体的课文安排。合作讨论的方法是好的,但并不是每篇课文每堂课必用。有的教师片面追求讨论,甚至谈讲色变。缺乏基础性的内容必要补充。没有注意教师的传导解惑作用,如果每堂课都用于讨论就会缺乏一些语文的基础营养,并且会造成课时紧张。有些课文让学生充分讨论,自己动手如:‘课本剧’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拓展学生恩维,培养学生能力。
  (3)注意对困难学生的引导。困难学生在小组中往往是无从入手,成了“局外人”教师应多加指导,也可以安排一些能力强的学生一对一帮助或者在合作过程中让他们完成相对简单的任务,培养他们的兴趣l增加他们的信心,让他们慢慢融入集体中,收获也就慢慢的增加,成绩也会随之提高了。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同时也是横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门槛。不少语文教师一谈到写作教学,就会蹙眉感慨。的确,学生写作文难,教师教作文也难。面对作文题目,学生往往找不到合适的思路,只好干着急,最后只得挤牙膏似地、非常勉强地凑上几段文字来敷衍敷衍。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的作文思路呢?可以用“析关键词”和“片段式组合模式”来打开学生的作文思路,教学效果不错。  一、析关键词,拓展作文思路 
期刊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更主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认为:中国的教育态度与美国的教育态度截然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育。中国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中国的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美国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美国人重在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新的课程理
期刊
现在的高考作文命题,材料作文一统天下。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新材料作文以其现实性、情境性、思辨性、开放性、导向性、防套性的优势为人们所接受并广受推崇,已然成为了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和方向。  有人认为,新材料作文是开放性命题,角度多多,从哪一个角度写作都行,没有必要再苦苦地训练审题立意。其实不然,审题立意是理解材料的关键环节,而跑题偏题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因此,审题立意是新材料作文训练的主线,贯穿
期刊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小学生的习作兴趣来源于“有话可写”,话即材料。一旦有了材料,他们就会跃跃欲试、兴趣浓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写作对学生来说就成了一件乐事。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引导学生观察积累,丰富作文素材,激发写作兴趣  我想大多数孩子并不是天生就不爱写作文,可能是要写的作文题目要么不感
期刊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困难,作为农村语文老师的我感受颇深,在十多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努力去寻找、探讨落实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量的有效策略,我归纳出以下几个策略。  一、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书籍,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兴趣不高跟他们的家长为他们选择
期刊
“现在的学生很少能写出打动阅卷教师的优秀作文。”每当考试结束,语文教师往往都会这么说。学生被升学、成绩逼到死角,脱离了生活,因此他们的写作空洞,故弄玄虚,这是教师需要反思和改进的问题。不难发现:由于受生活环境的限制,学生只熟悉校园中的身边事,一日三餐、两点一线的校园生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很多学生一提笔,就是同学间的友谊和矛盾、教师的奉献、父母的勤劳等。洋洋洒洒的一大篇作文里,好像什么都想说,却什么
期刊
一个孩子第一次考了100分,得到了表扬;第二次考了98分挨了耳光。第二个孩子第一次考了55分不及格,受到批评;第二次考了61分被表扬。两个孩子的遭遇明显不同,而这种遭遇正是高度关注分数的人给予的“评价”。而分数代表的意义是什么呢?是孩子成长的全部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考了100分就理所当然应该得到所有人的赞许甚至艳羡的目光吗?林森浩事件已然告终,但是反思仍未止息……林森浩的智力、学习能力超乎普
期刊
前言  爱唱反调的魏征以能言敢谏而著称,他给当时沾沾自喜安于享乐的李世民写了一封公开挑战书:《谏太宗十思疏》,其成就以逆耳之忠言扬名,成为高瞻远瞩的道德标尺。  文章立意明显,放在当今学生管理中,就是因材施教。  昔日问题生,如今的耀人光环  案例一  “三国杀”自2008年投放市场以来,就几乎成为桌面游戏的代名词。而这款游戏的开创者黄恺就是一个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的“逃课生”。然而谁也不会想到这款
期刊
学校是一个大集体,是社会的缩影。在这个小社会里起关键作用的就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班主任。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既要完成教书育人的最基本任务,也要在教育活动中行使管理能力,通过对班集体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是学生们的第二个家,那班主任就是他们的第二任母亲,在如此众多兄弟姐妹的大家庭中,班主任的工作至关重要。  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成熟,心理教育和习惯的养成往往比知识教育更加重要。
期刊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面对新理念、新课程标准中阅读的要求和目标,我们的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生自主预习,教师促学  自主预习是学生“自主探究”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文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