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大多数小城镇作为远离大城市影响的聚落,拥有较好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但是,传统方式下的景观规划千篇一律,往往使韵味各异的小城镇丧失了自身最本源的灵魂,这显然已违背现代小城镇景观规划建设的初衷。在产业转型的契机为下,地处粤北地区的连南三江镇根据地方的政策需求,重新激活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小城镇景观建设的思路,寻求一条适合连南三江镇发展的景观规划之路。
关键词: 旅游产业;优势资源;开发潜力;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1.旅游产业与景观规划的关系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1]”旅游产业对城市规划的作用是双关的,既有正面的作用,也有负面的作用。一个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决定城市的目前,而且制约着城市的长远,是城市发展的导向,是城市规划的目标;城市规划对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宏观调控与战略决策作用。
目前,旅游产业下的小城镇在景观规划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千篇一律、千镇一面的景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多是景观规划者盲目搬取套用成功小城镇建设的景观规划模式,没有真正做到从小城镇自身实际出发,寻求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景观规划策略。然而近年来,由于连南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不断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针对连南特有的瑶族文化塑造别具一格的特色小城镇。
2.连南三江镇优势资源分析及旅游产业发展潜力
连南资源十分丰富,矿产、林产、农副土特产品多,同时也是广东省重点林区之一。连南是全国唯一的排瑶集中聚居地,排瑶在此居住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具有独特的语言、服饰、民间艺术和生活方式,民族风情浓厚。加上连南县域交通运输条件的逐渐改善,势必为县城区今后的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
连南作为广东后花园的发展定位带来了产业转型的契机。目前,穿越连南县城区的323国道现在正在扩建,规划将镇区路段改到西部边缘,并且由三级路改为一级路。该路改造完成后,过境的客货流量将大为增加,为加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而连南三江镇发展旅游产业最具优势潜力开发的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山清水秀的自然资源、独特的瑶族文化资源、丰富的地方产业资源。伴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如果可以合理开发连南县内独特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势必为连南今后发展旅游产业打下坚实基础。
3.旅游产业导向下的特有景观规划策略
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旅游产业的一个核心分支,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能力也是具有一定影响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交通运输、餐饮服务、商业、加工制造及农业等行业的发展[2],具有很高的融合性。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做为提升地区品质的一条纽带,促使地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进一步融合。在物质文明层面上,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规划建设,同时也引进了资金与客流,带来了效益;从精神文明层面上来看,文化产业的富足不仅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且能够提升人们生活水平,宣扬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塑造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对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记录。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方面,我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呈现了弱势文化的趋势;另一方面,我国许多城市甚至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各城镇之间几乎没有差别。针对这一现象,将文化元素应用于连南文化产业游塑造的景观规划中,具体体现在:
3.1提炼瑶族文化建筑形态
建筑物是城市形体环境中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建筑物及其在城市环境中群体组合的优劣直接影响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评价。建筑的外立面在城市设计中,相对来说也就是城市的内部,因此整体建筑形态的统一才能保证城市的和谐与美好。而对于小城镇而言,民居与街道是城镇中最直接接触的实体。因此,小城镇中的建筑体量、立面、色彩与形态都是规划中最侧重与考量的直观元素。提炼并发扬瑶族文化景观元素是表现小城镇建筑特色一个重要方面。希望通过特色建筑的塑造,凸显一个地区的特征,延续并记载地方的传统与标志。在对连南县三江镇的建筑质量调研时,对当地建筑质量进行了分类。对有历史风貌的建筑要加以保护, 即便是要改造也要保持其原有的风格, 新建的建筑要注意与原有建筑的协调。在满足生活要求的前提下,处理好新老建筑的和谐统一,在尺度、造型、材料、形式上的某些方面取得一致,尽量保持并维护原有特色。
3.2建立瑶族风情示范片区
出于对连南三江镇景观规划的整体把握,在安置瑶族居民点的过程中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原有瑶族民居上统一进行瑶族元素外立面改造;另一类是在新建规划片区依旧保持独特的瑶族风貌,塑造传承悠久瑶族风情的居民示范区。
在对传统乡村聚落空间模式的研究中,多为山水居住模式。通过进一步对传统元素进行梳理、提取、重组并应用到连南三江镇中,实现对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的作用。这种居住模式的塑造取元素于连南当地的传统聚落,转而应用到新的项目中,其作用在于:维持了传统居住空间,传承了生活模式,沿袭了传统的民族文化。在文化传承如此重视的今天,山水居住模式的研究既是我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也是对连南传统居住模式传承的责任。
连南的聚落空间分为传统民居与自然山水两种,此两者之间紧密结合,通过分析得出两种基本的居住模式以应用于观光示范区。包括传统民居围绕着自然山水而建和自然山水环绕着传统民居而建,形成自然亲密的结合方式。
将以上分析的两种基本模式简化为简单几何形态,即为环状包围形态。再将多个简单几何形态打乱顺序、重新组合,为新社区的设计提供了建设模板。
规划上,保持原有聚落的组织结构和空间肌理,依山而居,将建筑与地形、山体、植被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建筑与环境镶嵌的结构机理;建筑上,提炼原有民族建筑的构成要素和内在空间特征,形成具有民族印记的和谐新建筑;空间形态上实现控制连南民居整体风貌,发扬并凸现民族特色。通过这三方面的塑造,起到再塑优质民族风貌示范区的作用。
3.3配套创意文化产业景观
随着人们高品质的生活需求,创意文化产业逐渐萌生。这是一种集结人们灵感与智慧,对科技文化进行的一种创造式开发与凝练。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多包涵广告、电影电视等传播集群,而增添了创意与灵感的文化产业也就带来了新的文化传播形式[3]。
连南三江镇是一个有着悠久瑶族文化历史的小城镇,因此它具备了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最核心的要素。然而,只有充分发扬这些丰富的、承载历史文化元素的传统文化,通过进一步的转换,才能发挥它深刻的创意价值。反之,创意产业如果割裂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将成为没有根基的飘渺之举。在经济带动发展的浪潮中,逐渐被适时的淘汰。文化创意产业只有根植于当地的文化土壤之中,才能弘扬起最美好的光辉。就如三江镇规划中即将打造的印象连南,就应是一个将特有瑶族传统文化要素与现代创意文化产业良好融合的例子。通过对瑶族文化元素的充分挖掘与进一步运用,通过前沿的艺术手法,实现文化与艺术完美的更新。
4.小结
三江镇依托其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悠然自得的生活劳动场景、清新的空气、新鲜无污染的绿色饮食、古村落、古镇、民族村寨等本土资源开发的旅游产业,更符合来自城市游客的心理诉求。较好地满足了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释放心情、体验自然环境心理需要。吸引旅游者不仅倾向于简单的观光、体验,更加将娱乐、休闲、度假等一系列消费活动融为一体。这一状态对长期生活在鋼筋混凝土结构中,工作和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城市居民,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游达明、许斐.区域旅游产业经济效益的模糊评价[J]. 技术经济2003, 4.
李承宗.对发展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思考[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3, 4.
章海荣.旅游文化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17.
关键词: 旅游产业;优势资源;开发潜力;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1.旅游产业与景观规划的关系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1]”旅游产业对城市规划的作用是双关的,既有正面的作用,也有负面的作用。一个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决定城市的目前,而且制约着城市的长远,是城市发展的导向,是城市规划的目标;城市规划对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宏观调控与战略决策作用。
目前,旅游产业下的小城镇在景观规划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千篇一律、千镇一面的景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多是景观规划者盲目搬取套用成功小城镇建设的景观规划模式,没有真正做到从小城镇自身实际出发,寻求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景观规划策略。然而近年来,由于连南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不断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针对连南特有的瑶族文化塑造别具一格的特色小城镇。
2.连南三江镇优势资源分析及旅游产业发展潜力
连南资源十分丰富,矿产、林产、农副土特产品多,同时也是广东省重点林区之一。连南是全国唯一的排瑶集中聚居地,排瑶在此居住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具有独特的语言、服饰、民间艺术和生活方式,民族风情浓厚。加上连南县域交通运输条件的逐渐改善,势必为县城区今后的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
连南作为广东后花园的发展定位带来了产业转型的契机。目前,穿越连南县城区的323国道现在正在扩建,规划将镇区路段改到西部边缘,并且由三级路改为一级路。该路改造完成后,过境的客货流量将大为增加,为加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而连南三江镇发展旅游产业最具优势潜力开发的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山清水秀的自然资源、独特的瑶族文化资源、丰富的地方产业资源。伴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如果可以合理开发连南县内独特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势必为连南今后发展旅游产业打下坚实基础。
3.旅游产业导向下的特有景观规划策略
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旅游产业的一个核心分支,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能力也是具有一定影响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交通运输、餐饮服务、商业、加工制造及农业等行业的发展[2],具有很高的融合性。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做为提升地区品质的一条纽带,促使地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进一步融合。在物质文明层面上,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规划建设,同时也引进了资金与客流,带来了效益;从精神文明层面上来看,文化产业的富足不仅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且能够提升人们生活水平,宣扬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塑造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对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记录。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方面,我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呈现了弱势文化的趋势;另一方面,我国许多城市甚至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各城镇之间几乎没有差别。针对这一现象,将文化元素应用于连南文化产业游塑造的景观规划中,具体体现在:
3.1提炼瑶族文化建筑形态
建筑物是城市形体环境中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建筑物及其在城市环境中群体组合的优劣直接影响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评价。建筑的外立面在城市设计中,相对来说也就是城市的内部,因此整体建筑形态的统一才能保证城市的和谐与美好。而对于小城镇而言,民居与街道是城镇中最直接接触的实体。因此,小城镇中的建筑体量、立面、色彩与形态都是规划中最侧重与考量的直观元素。提炼并发扬瑶族文化景观元素是表现小城镇建筑特色一个重要方面。希望通过特色建筑的塑造,凸显一个地区的特征,延续并记载地方的传统与标志。在对连南县三江镇的建筑质量调研时,对当地建筑质量进行了分类。对有历史风貌的建筑要加以保护, 即便是要改造也要保持其原有的风格, 新建的建筑要注意与原有建筑的协调。在满足生活要求的前提下,处理好新老建筑的和谐统一,在尺度、造型、材料、形式上的某些方面取得一致,尽量保持并维护原有特色。
3.2建立瑶族风情示范片区
出于对连南三江镇景观规划的整体把握,在安置瑶族居民点的过程中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原有瑶族民居上统一进行瑶族元素外立面改造;另一类是在新建规划片区依旧保持独特的瑶族风貌,塑造传承悠久瑶族风情的居民示范区。
在对传统乡村聚落空间模式的研究中,多为山水居住模式。通过进一步对传统元素进行梳理、提取、重组并应用到连南三江镇中,实现对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的作用。这种居住模式的塑造取元素于连南当地的传统聚落,转而应用到新的项目中,其作用在于:维持了传统居住空间,传承了生活模式,沿袭了传统的民族文化。在文化传承如此重视的今天,山水居住模式的研究既是我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也是对连南传统居住模式传承的责任。
连南的聚落空间分为传统民居与自然山水两种,此两者之间紧密结合,通过分析得出两种基本的居住模式以应用于观光示范区。包括传统民居围绕着自然山水而建和自然山水环绕着传统民居而建,形成自然亲密的结合方式。
将以上分析的两种基本模式简化为简单几何形态,即为环状包围形态。再将多个简单几何形态打乱顺序、重新组合,为新社区的设计提供了建设模板。
规划上,保持原有聚落的组织结构和空间肌理,依山而居,将建筑与地形、山体、植被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建筑与环境镶嵌的结构机理;建筑上,提炼原有民族建筑的构成要素和内在空间特征,形成具有民族印记的和谐新建筑;空间形态上实现控制连南民居整体风貌,发扬并凸现民族特色。通过这三方面的塑造,起到再塑优质民族风貌示范区的作用。
3.3配套创意文化产业景观
随着人们高品质的生活需求,创意文化产业逐渐萌生。这是一种集结人们灵感与智慧,对科技文化进行的一种创造式开发与凝练。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多包涵广告、电影电视等传播集群,而增添了创意与灵感的文化产业也就带来了新的文化传播形式[3]。
连南三江镇是一个有着悠久瑶族文化历史的小城镇,因此它具备了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最核心的要素。然而,只有充分发扬这些丰富的、承载历史文化元素的传统文化,通过进一步的转换,才能发挥它深刻的创意价值。反之,创意产业如果割裂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将成为没有根基的飘渺之举。在经济带动发展的浪潮中,逐渐被适时的淘汰。文化创意产业只有根植于当地的文化土壤之中,才能弘扬起最美好的光辉。就如三江镇规划中即将打造的印象连南,就应是一个将特有瑶族传统文化要素与现代创意文化产业良好融合的例子。通过对瑶族文化元素的充分挖掘与进一步运用,通过前沿的艺术手法,实现文化与艺术完美的更新。
4.小结
三江镇依托其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悠然自得的生活劳动场景、清新的空气、新鲜无污染的绿色饮食、古村落、古镇、民族村寨等本土资源开发的旅游产业,更符合来自城市游客的心理诉求。较好地满足了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释放心情、体验自然环境心理需要。吸引旅游者不仅倾向于简单的观光、体验,更加将娱乐、休闲、度假等一系列消费活动融为一体。这一状态对长期生活在鋼筋混凝土结构中,工作和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城市居民,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游达明、许斐.区域旅游产业经济效益的模糊评价[J]. 技术经济2003, 4.
李承宗.对发展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思考[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3, 4.
章海荣.旅游文化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