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新世纪的召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创新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引导他们多角度看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069-001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在小学时代播下创新的种子,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十分重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在“激趣”中诱发创新欲望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创造发明的源头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鉴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例如笔者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一课时,首先引用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爱迪生请他的助手帮忙测量一只灯泡的容积。于是,这位助手拿来了皮尺在灯泡上量了又量,又在纸上画了好多的草图,列了许多道算式,算了好几张纸还没有个结果。爱迪生见他算得满头大汗,于是走上前去帮忙。只见爱迪生用水灌满灯泡,然后把水倒进了量杯。他的助手顿时恍然大悟。”由此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产生求解问题的内在需要与愿望,为学生创新学习奠定了基础。
2.好奇心是创造性活动的诱发剂,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原动力
一切的创新都源于疑,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提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疑问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例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教师首先与学生进行猜数游戏:“学生随便说出一个整数,老师迅速地说出这个数能否被2或5整除。”学生纷纷举例验证,并且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疑问,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在“探索”中增强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掌握规律。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一课时,在学生认识了“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后,我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去量黑板面积,并问学生什么感觉,以激发学生寻求更大的面积单位的欲望。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说出“平方分米”这一单位,说一说1平方分米是怎样得来的?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学生自主地观察、起疑、比较、争辩、归纳……终于得到发现。
三、在“求异”中发展创新思维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创新的实质就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超越了现实就达到了创新的意识。例如在教学《乘法估算》一课时,例题21×48可以看作20×50进行估算,一位学生质疑提问:“48看作50后,21×50也可以口算,为什么一定要两个数都看作整十数呢?”问题的提出,马上引起学生争论。最后我肯定并且表扬了这位学生的想法,指出按照这位同学的方法进行估算,结果更接近精确答案,并明确估算时只要方法合理、方便都行。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保护。
2.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进行创新活动所必须的思维形式。对数学而言,题目的答案可以是唯一的,而解题途径却不是唯一的。课堂上有了一种解法后,还要注意两个、三个直至更多,甚至能从不同侧面来探讨和否定已有的答案,使学生善于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预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课堂上启发学生根据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动手拼一拼,能顺利推导出公式:梯形面积=(上底 下底)×高÷2。当我提出是否还有别的推导方法时,其他小组立即说出了他们的方法:用一个梯形沿中轴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推导出计算公式;还可以利用做平行线的方法,把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也可以推导出公式:梯形面积=(上底 下底)×高÷2。可见,培养学生从各个角度去研究问题,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探索兴趣,而且发现了许多解题方法,还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产生创造性见解。
四、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的自由天地,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问题,给学生提供参与、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讨论等方式,自己发现并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实践活动可充分发掘学生潜能,让每个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培养。让学生把有限的数学知识用于无限的生活实际中,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基础,是人生发展的基础,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应放在“创新素质”的培养上。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敢于质疑”、“异想天开”,看上去不是直接的创新教育,但它却是“创新素质”的源头活水,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为学生营造创新的环境,善于捕捉学生创新的信息,这些信息如同一个个火种,需要老师们小心呵护,这样学生才能插上创新的翅膀,才能扬起自信的风帆,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2]孙勤.《让学生的思维在数学课上飞翔——也谈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考试周刊》,2010年第49期
[3]潘道建.《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第08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069-001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在小学时代播下创新的种子,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十分重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在“激趣”中诱发创新欲望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创造发明的源头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鉴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例如笔者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一课时,首先引用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爱迪生请他的助手帮忙测量一只灯泡的容积。于是,这位助手拿来了皮尺在灯泡上量了又量,又在纸上画了好多的草图,列了许多道算式,算了好几张纸还没有个结果。爱迪生见他算得满头大汗,于是走上前去帮忙。只见爱迪生用水灌满灯泡,然后把水倒进了量杯。他的助手顿时恍然大悟。”由此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产生求解问题的内在需要与愿望,为学生创新学习奠定了基础。
2.好奇心是创造性活动的诱发剂,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原动力
一切的创新都源于疑,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提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疑问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例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教师首先与学生进行猜数游戏:“学生随便说出一个整数,老师迅速地说出这个数能否被2或5整除。”学生纷纷举例验证,并且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疑问,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在“探索”中增强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掌握规律。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一课时,在学生认识了“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后,我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去量黑板面积,并问学生什么感觉,以激发学生寻求更大的面积单位的欲望。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说出“平方分米”这一单位,说一说1平方分米是怎样得来的?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学生自主地观察、起疑、比较、争辩、归纳……终于得到发现。
三、在“求异”中发展创新思维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创新的实质就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超越了现实就达到了创新的意识。例如在教学《乘法估算》一课时,例题21×48可以看作20×50进行估算,一位学生质疑提问:“48看作50后,21×50也可以口算,为什么一定要两个数都看作整十数呢?”问题的提出,马上引起学生争论。最后我肯定并且表扬了这位学生的想法,指出按照这位同学的方法进行估算,结果更接近精确答案,并明确估算时只要方法合理、方便都行。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保护。
2.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进行创新活动所必须的思维形式。对数学而言,题目的答案可以是唯一的,而解题途径却不是唯一的。课堂上有了一种解法后,还要注意两个、三个直至更多,甚至能从不同侧面来探讨和否定已有的答案,使学生善于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预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课堂上启发学生根据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动手拼一拼,能顺利推导出公式:梯形面积=(上底 下底)×高÷2。当我提出是否还有别的推导方法时,其他小组立即说出了他们的方法:用一个梯形沿中轴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推导出计算公式;还可以利用做平行线的方法,把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也可以推导出公式:梯形面积=(上底 下底)×高÷2。可见,培养学生从各个角度去研究问题,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探索兴趣,而且发现了许多解题方法,还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产生创造性见解。
四、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的自由天地,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问题,给学生提供参与、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讨论等方式,自己发现并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实践活动可充分发掘学生潜能,让每个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培养。让学生把有限的数学知识用于无限的生活实际中,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基础,是人生发展的基础,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应放在“创新素质”的培养上。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敢于质疑”、“异想天开”,看上去不是直接的创新教育,但它却是“创新素质”的源头活水,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为学生营造创新的环境,善于捕捉学生创新的信息,这些信息如同一个个火种,需要老师们小心呵护,这样学生才能插上创新的翅膀,才能扬起自信的风帆,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2]孙勤.《让学生的思维在数学课上飞翔——也谈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考试周刊》,2010年第49期
[3]潘道建.《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