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本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类人才主要是从事技术的应用和运作,所以他们应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及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由于传统的“学科中心”课程教学体系,在知识的组织编排上从维护学科逻辑结构的严密性出发,强调其系统性和完整性,因而不利于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能力中心”体系,它通常是在分析某种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各种具体的业务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定所需要的专业和基础知识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培养出来的人才实践能力较强,能够迅速适应岗位工作。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针对民本院校工科课程传统教学内容与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革思路,并按照新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了教学大纲及相应的教材,还以我院机械类专业作为试点,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了初步成功,积累了一些改革经。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热心教学改革,为改革付出大量创造性劳动的骨干教师。
一、工科课程传统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过分追求系统性与完整性,与前期和后续课程脱节,未能针对具体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而进行相应的调整。过分强调每门课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自身作为应用学科的实用价值。使学生的学习缺乏明确的目标,难以理解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逻辑推理过程和论证方法过于烦琐。当然,必要的数学推导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烦琐的数学推导,不仅枯燥无味,浪费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更重要的是冲淡了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使学生“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3.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在“粉笔+ 黑板”教学模式下发挥其聪明才智,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灌输式,他们不熟悉和不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堂教学讲得过多过细。并且缺乏新意,没有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维空间。加上课外作业过多、负担过重,也没有时间思考。因此,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力学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4.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以下方面的问题: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专业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特别是自 1999 年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以来,上述问题越来越突出,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何将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如何有机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工科教学改革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工科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的实践
1.对于机械类各专业的学生,强化学生的工程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在教材中克服为理论而理论的学科化倾向,广泛联系工程实际,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专业知识在工程实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这对于拓宽学生的工程知识面,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对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结构进行重新整合,根据学生的知识程度,避免简单重复,适当提高教学起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和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这样不仅能解决重复、烦琐的问题,还能够集中和强化概念,做到削枝强干,突出重点。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现工程实例,解决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每门课程有很强的工程背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工程实例通过屏幕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着力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用动画将抽象难懂的内容形象地表达出来,将抽象化为形象,以达到化解教学难点、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之目的。还可以通过屏幕将烦琐的板书内容投影出来,有利于提高课堂节奏教学效率、有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多媒体教学的新颖性、趣味性和多样化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不仅形象生动,赏心悦目,而且能够体现教学过程,特别是能够体现启发式教学过程,做到了新内容、新体系、新方法、新手段的有机结合。
4.将人文精神与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即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宽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受和体验直至接受这种蕴涵人文精神的科学知识教育。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意见,自由进行争辩,既勇于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又敢于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与学生共同重新“发现”科学真理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就自然会感受并学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谦虚谨慎、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
5.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以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形势。
首先,在考试内容上减少以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加强对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考试内容改革是考试改革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所在。爱因斯坦曾指出“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在卷面上主要是出一些灵活性大、知识面宽、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的题目,并改革标准答案式的考试成绩评定办法,注重考查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考核方式、方法上,应该有利于识别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不是只考学生的记忆力。我们改革了过去单一的闭卷笔试的方法,分别采用了开卷笔试、大作业、读书报告、课堂提问、实验操作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符合课程内容特点的考试方法。不仅减少了学生作弊现象的发生,还起到了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第三,在考核形式上,应改革一次性结课考试的做法,可采用多种形式,以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与督促,并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平时的考核可以采用作业、课堂提问、讨论、报告、实验操作以及阶段性测验等多种形式。这种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学习全过程的考核形式,有利于课程分阶段目标的实现,可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學习方法,减少学习的功利性,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长期制约学风、考风建设的状况,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
三、进一步改革的设想
我们认为,民本院校工科课程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要在深化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使成果不断完善并努力使成果系列化、精品化;不断扩大改革的试点,做好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工作;做好文字教材与电子教材的配套工作,开设网络课程,实现网络教学;考试改革要进一步的深入和完善,逐步规范化;关注实验教学的改革#加强验证性实验的思考性,开设吸引力强、能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实验,争取实验教学改革有突破。工科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其改革效果也不是短时间就能看出来的,希望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改革的想法是不现实的。由于工科课程教学涉及面很广,各专业对课程教学的要求又不尽相同,所以改革应该分层次、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试点,在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
(作者单位:长春光华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针对民本院校工科课程传统教学内容与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革思路,并按照新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了教学大纲及相应的教材,还以我院机械类专业作为试点,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了初步成功,积累了一些改革经。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热心教学改革,为改革付出大量创造性劳动的骨干教师。
一、工科课程传统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过分追求系统性与完整性,与前期和后续课程脱节,未能针对具体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而进行相应的调整。过分强调每门课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自身作为应用学科的实用价值。使学生的学习缺乏明确的目标,难以理解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逻辑推理过程和论证方法过于烦琐。当然,必要的数学推导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烦琐的数学推导,不仅枯燥无味,浪费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更重要的是冲淡了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使学生“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3.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在“粉笔+ 黑板”教学模式下发挥其聪明才智,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灌输式,他们不熟悉和不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堂教学讲得过多过细。并且缺乏新意,没有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维空间。加上课外作业过多、负担过重,也没有时间思考。因此,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力学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4.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以下方面的问题: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专业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特别是自 1999 年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以来,上述问题越来越突出,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何将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如何有机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工科教学改革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工科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的实践
1.对于机械类各专业的学生,强化学生的工程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在教材中克服为理论而理论的学科化倾向,广泛联系工程实际,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专业知识在工程实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这对于拓宽学生的工程知识面,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对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结构进行重新整合,根据学生的知识程度,避免简单重复,适当提高教学起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和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这样不仅能解决重复、烦琐的问题,还能够集中和强化概念,做到削枝强干,突出重点。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现工程实例,解决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每门课程有很强的工程背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工程实例通过屏幕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着力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用动画将抽象难懂的内容形象地表达出来,将抽象化为形象,以达到化解教学难点、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之目的。还可以通过屏幕将烦琐的板书内容投影出来,有利于提高课堂节奏教学效率、有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多媒体教学的新颖性、趣味性和多样化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不仅形象生动,赏心悦目,而且能够体现教学过程,特别是能够体现启发式教学过程,做到了新内容、新体系、新方法、新手段的有机结合。
4.将人文精神与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即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宽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受和体验直至接受这种蕴涵人文精神的科学知识教育。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意见,自由进行争辩,既勇于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又敢于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与学生共同重新“发现”科学真理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就自然会感受并学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谦虚谨慎、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
5.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以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形势。
首先,在考试内容上减少以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加强对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考试内容改革是考试改革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所在。爱因斯坦曾指出“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在卷面上主要是出一些灵活性大、知识面宽、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的题目,并改革标准答案式的考试成绩评定办法,注重考查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考核方式、方法上,应该有利于识别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不是只考学生的记忆力。我们改革了过去单一的闭卷笔试的方法,分别采用了开卷笔试、大作业、读书报告、课堂提问、实验操作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符合课程内容特点的考试方法。不仅减少了学生作弊现象的发生,还起到了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第三,在考核形式上,应改革一次性结课考试的做法,可采用多种形式,以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与督促,并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平时的考核可以采用作业、课堂提问、讨论、报告、实验操作以及阶段性测验等多种形式。这种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学习全过程的考核形式,有利于课程分阶段目标的实现,可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學习方法,减少学习的功利性,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长期制约学风、考风建设的状况,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
三、进一步改革的设想
我们认为,民本院校工科课程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要在深化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使成果不断完善并努力使成果系列化、精品化;不断扩大改革的试点,做好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工作;做好文字教材与电子教材的配套工作,开设网络课程,实现网络教学;考试改革要进一步的深入和完善,逐步规范化;关注实验教学的改革#加强验证性实验的思考性,开设吸引力强、能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实验,争取实验教学改革有突破。工科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其改革效果也不是短时间就能看出来的,希望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改革的想法是不现实的。由于工科课程教学涉及面很广,各专业对课程教学的要求又不尽相同,所以改革应该分层次、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试点,在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
(作者单位:长春光华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