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篇文章的教学,我们总要让学生明白“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三个过程。而“文章写了什么”这是学习课文的前提基础,也就是整体感知课文。对一篇课文的整体感知清楚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深入学习课文,把握文章主旨,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效果。那么,应当怎样引导学生去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呢?
关键词:文章教学;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
一、从文章标题入手
1、读标题,猜内容
如教学《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我就问学生:“知道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是哪一个历史事件吗/作者是哪国人呢?他会给巴特勒上尉写一封什么样的信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这时再让学生去读课文,他们就会读出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如果我们换到雨果的位置上,那么,我们就会想到,一个法国作家也敢这样说,实在是非常了不起的。雨果是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他的言论,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这是难能可贵的。
2、看标题,加修饰
如《背影》一文,让学生通过添加修饰语来感知课文内容,用“我看到了一个的背影。”句式说话。学生们回答有“蹒跚的背影”、“难忘的背影”、“令人感动的背影”、“泪光中的背影”……,通过学生的思考,他们互相补充,也就基本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了,而且为下一步探讨课文在情感上作了铺垫。
3、拟标题,知大意
如学习《散步》一文,当学生读完课文后,我就让他们重新给文章拟一个标题,来达到准确理解文意,感知课文的目的。学生拟的标题有“三代人”、“分歧”、“孝”、“听话”、“整个世界”等等,我让学生互相评判,感知到这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特别是“我”的敬老,表达了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然后对比揣摩文章标题的艺术,达到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
二、从巧妙提问入手
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在自由地探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的感知与理解。
比如《核舟记》,我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细节说说王叔远是怎样表现“东坡游赤壁”这个文学故事的?通过阅读分析,他们得出:①分别用苏东坡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点出故事的内容。②中间对人物的直接介绍“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等用人物特征和人物位置点出了故事的人物。③“舟尾横卧一楫”,写出江面风平浪静,小船随波荡漾,又暗扣“大苏泛赤壁”之“泛舟”。④“若啸呼状”“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通过人物神态表现江面的辽阔平静,意境的旷远。⑤核舟人物情态上讲究静与动。这样就知道了王叔远是个有一定文学修养,富有想象力,善于具体生动表现意境的雕刻艺术家。
三、从理清脉络入手
文章的脉络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靠线索把众多材料连缀起来,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表明一个中心。把握住了脉络,就能把握住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主要内容。
《信客》一文,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就应该是围绕后一个信客的相关故事来展开的。学生交流,然后归纳,本文围绕后一个信客,回答了这样几个问题——
为什么做信客?——怎么做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为什么信客成为一个好老师、好校长?
四、从变角度说入手
变角度就是让学生走进课文,成为课文中的某一个角色,来描述所见所闻所感,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又达到了感知文章内容的目的。
如《桃花源记》可以这样变换角度:
(1)假如你是武陵渔人,请以“桃源”为中心词,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你的经历。
(2)假如你是一位旅游者,描述你所看到的桃源风光。
(3)假如你是桃花源中的一位村民,请用第一人称描绘你当时的心理活动。
学生自选角色,交流發言,知道了桃花源不仅开阔、恬静,田园风光美,而且桃源人热情、好客,有着朴实真纯的人情美,感知了文章内容。
五、从关键词句入手
关键词句,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是对内容的高度概括,而内容则是中心词句的具体展开。所以,在阅读课文时,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词句的含义,就能把握全文的大意和中心,也就掌握了理解复杂内容的钥匙,快速有效地实现了对文章的感知。
如《蜡烛》一文,可以将有些描写对象相同的反复摹写进行归类、比较,再品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这样感知课文。这些反复出现的意象就是关键词,如对蜡烛的6次描写,对炮火的11次描写,对黑围巾的5次交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这些“物”就是贯穿文章的线索,作者情感的抒发点。
六、从简化故事入手
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教师抓住这个特点,通过对课文主要情节故事化,并留下空白让学生补充来达到感知文章的目的。
《台阶》故事梗概:我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父亲立下宏愿,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苦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
说完之后,让学生补充关键内容,说说自己的感受,既训练了学生听的能力,也同时培养了学生说读析的能力,达到把握文章内容的目的。
总之,整体感知文章就是运用引导、提问、讨论、分析、感受等方法或手段,将学生带进全篇文章之中,让他们从头至尾地阅读课文,反复认真地咀嚼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这就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参考文献:
[1].教育实验发展的方法论反思[D].寇琼洁.河南大学2007.
[2].课堂学习研究的国际展望[J].李树英,全球教育展望.2007(01).
关键词:文章教学;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
一、从文章标题入手
1、读标题,猜内容
如教学《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我就问学生:“知道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是哪一个历史事件吗/作者是哪国人呢?他会给巴特勒上尉写一封什么样的信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这时再让学生去读课文,他们就会读出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如果我们换到雨果的位置上,那么,我们就会想到,一个法国作家也敢这样说,实在是非常了不起的。雨果是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他的言论,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这是难能可贵的。
2、看标题,加修饰
如《背影》一文,让学生通过添加修饰语来感知课文内容,用“我看到了一个的背影。”句式说话。学生们回答有“蹒跚的背影”、“难忘的背影”、“令人感动的背影”、“泪光中的背影”……,通过学生的思考,他们互相补充,也就基本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了,而且为下一步探讨课文在情感上作了铺垫。
3、拟标题,知大意
如学习《散步》一文,当学生读完课文后,我就让他们重新给文章拟一个标题,来达到准确理解文意,感知课文的目的。学生拟的标题有“三代人”、“分歧”、“孝”、“听话”、“整个世界”等等,我让学生互相评判,感知到这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特别是“我”的敬老,表达了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然后对比揣摩文章标题的艺术,达到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
二、从巧妙提问入手
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在自由地探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的感知与理解。
比如《核舟记》,我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细节说说王叔远是怎样表现“东坡游赤壁”这个文学故事的?通过阅读分析,他们得出:①分别用苏东坡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点出故事的内容。②中间对人物的直接介绍“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等用人物特征和人物位置点出了故事的人物。③“舟尾横卧一楫”,写出江面风平浪静,小船随波荡漾,又暗扣“大苏泛赤壁”之“泛舟”。④“若啸呼状”“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通过人物神态表现江面的辽阔平静,意境的旷远。⑤核舟人物情态上讲究静与动。这样就知道了王叔远是个有一定文学修养,富有想象力,善于具体生动表现意境的雕刻艺术家。
三、从理清脉络入手
文章的脉络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靠线索把众多材料连缀起来,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表明一个中心。把握住了脉络,就能把握住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主要内容。
《信客》一文,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就应该是围绕后一个信客的相关故事来展开的。学生交流,然后归纳,本文围绕后一个信客,回答了这样几个问题——
为什么做信客?——怎么做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为什么信客成为一个好老师、好校长?
四、从变角度说入手
变角度就是让学生走进课文,成为课文中的某一个角色,来描述所见所闻所感,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又达到了感知文章内容的目的。
如《桃花源记》可以这样变换角度:
(1)假如你是武陵渔人,请以“桃源”为中心词,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你的经历。
(2)假如你是一位旅游者,描述你所看到的桃源风光。
(3)假如你是桃花源中的一位村民,请用第一人称描绘你当时的心理活动。
学生自选角色,交流發言,知道了桃花源不仅开阔、恬静,田园风光美,而且桃源人热情、好客,有着朴实真纯的人情美,感知了文章内容。
五、从关键词句入手
关键词句,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是对内容的高度概括,而内容则是中心词句的具体展开。所以,在阅读课文时,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词句的含义,就能把握全文的大意和中心,也就掌握了理解复杂内容的钥匙,快速有效地实现了对文章的感知。
如《蜡烛》一文,可以将有些描写对象相同的反复摹写进行归类、比较,再品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这样感知课文。这些反复出现的意象就是关键词,如对蜡烛的6次描写,对炮火的11次描写,对黑围巾的5次交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这些“物”就是贯穿文章的线索,作者情感的抒发点。
六、从简化故事入手
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教师抓住这个特点,通过对课文主要情节故事化,并留下空白让学生补充来达到感知文章的目的。
《台阶》故事梗概:我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父亲立下宏愿,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苦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
说完之后,让学生补充关键内容,说说自己的感受,既训练了学生听的能力,也同时培养了学生说读析的能力,达到把握文章内容的目的。
总之,整体感知文章就是运用引导、提问、讨论、分析、感受等方法或手段,将学生带进全篇文章之中,让他们从头至尾地阅读课文,反复认真地咀嚼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这就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参考文献:
[1].教育实验发展的方法论反思[D].寇琼洁.河南大学2007.
[2].课堂学习研究的国际展望[J].李树英,全球教育展望.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