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特点、构成要素和基本结构,提出了高职教育是一个自动控制随动系统的观点,并研究了其结构模型。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系统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特定要素按内在关系所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呈现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通过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于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但与其他类型教育相比,其培养目标有着鲜明的就业导向特点,融职业性的社会需求与教育性的个性需求于一体。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1.开放性
高等职业教育因其功能的要求决定了系统必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仅要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同时需要社会、行业、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属性。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2.实践性
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系统的实践性,要求将实习实训贯穿于整个专业教学中,同时让学生毕业前有机会顶岗实习半年以上。
3.职业性
就业导向决定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就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三、高等职业教育的构成要素
1.高等职业教育活动主体
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为实现教育的行为、目的、价值、功能而活动着的人,主要包括教学主体、管理主体。
(1)教学主体--教师
强调的是“双师”。包括“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要建立一支稳定的,由兼职和专职人员共同组成的 “双师”队伍,兼专职教师比例要达到1:1,甚至更高,但要具有相对稳定性。
(2)管理主体--学院领导及各部门管理人员
强调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合理流动的制度;强调领导能力领先。学校领导班子办学理念先进,具有战略思维、科学决策能力和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
2.主体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
(1)素质教育
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2)职业能力培养
职业能力是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是对职业活动效果、质量、速度能够起决定性作用的能力,如操作能力、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能力、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等。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通过已有知识和技能的类化迁移,使相关的一般能力得到特殊的发展和整合,形成较为稳定的综合能力。
3.主体活动的条件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一定的物质文化条件。最基本的包括针对社会、行业和企业需求灵活调整与设置的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校企合作共建的突出生产性的实训基地,突出职业教育特点的质量保障体系。
(1)专业
高等职业教育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让学生享受到更加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2)课程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律集中体现在课程结构的特征之中。形式服务于内容。高等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动态的课程结构,不同于普通教育基于学科知识系统化的静态的课程结构。要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要加强课程建设规划与研究工作,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建成一大批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合作开发一批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一系列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建设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3)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努力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途径,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教学,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这种实训基地中得到训练,也为企业员工提供具有良好教育环境的培训场所,提高校企合作水平与产学研结合层次。在校内实训基地方面,要特别注重加强生产性实训,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进一步提高开放性,主动强化与企业和市场更紧密地联系,逐步使生产性实习占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超过80%,同时,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与良性运行能力,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开放和使用效率。
在校外实训基地方面,要逐步增加数量,拓展功能,规范管理,注重实效。此外,要通过拓宽高职院校的技术服务领域,提高为社会服务的水平,增强吸纳社会资源的能力,形成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新机制,为高等职业教育强化特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提供良好的基本条件保障。
(4)质量保障体系
要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要将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职业素质养成、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落实情况以及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作为评价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
4.高等职业教育活动的客体
高等职业教育活动的客体是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①个体智力类型主要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较快获取经验性和策略性的知识,而对陈述性的理论知识却相对的排斥;②在具备当代青年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的同时,如善于思考,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意识、批判性思维,情绪不稳定、情感世界敏感而丰富等等,还表现出对专业有明确的认识及定位,对从事的职业有更多的预期,应对就业压力具有更充分心理准备等特征;③其学习风格更习惯于交流讨论的交互方式和实际操作的实践方式。
5.高等职业教育的环境
环境是与系统发生相互作用的该系统之外所有事物的总和。它作为系统功能发挥的外部条件,制约着系统功能正常发挥和变化趋势。高等职业教育系统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以社会系统作为其存在的环境,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行业企业等系统发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信息、能量的输入--输出交换,在交换中实现自身的功能,并反作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行业企业等子系统。在社会系统中,又以产业、行业和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更大。
四、高职教育系统的结构
结构是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的总和。结构是表征要素之间的分布排列秩序及其组合方式的概念。
高职教育系统是一个自动控制的随动系统。
参考文献
[1]马树超、范唯. 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 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3\14.
[2]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1.
[3]黄克孝. 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3.
作者简介:
周慎男(1966-3),籍贯:湖南汨罗,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系统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特定要素按内在关系所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呈现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通过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于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但与其他类型教育相比,其培养目标有着鲜明的就业导向特点,融职业性的社会需求与教育性的个性需求于一体。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1.开放性
高等职业教育因其功能的要求决定了系统必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仅要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同时需要社会、行业、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属性。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2.实践性
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系统的实践性,要求将实习实训贯穿于整个专业教学中,同时让学生毕业前有机会顶岗实习半年以上。
3.职业性
就业导向决定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就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三、高等职业教育的构成要素
1.高等职业教育活动主体
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为实现教育的行为、目的、价值、功能而活动着的人,主要包括教学主体、管理主体。
(1)教学主体--教师
强调的是“双师”。包括“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要建立一支稳定的,由兼职和专职人员共同组成的 “双师”队伍,兼专职教师比例要达到1:1,甚至更高,但要具有相对稳定性。
(2)管理主体--学院领导及各部门管理人员
强调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合理流动的制度;强调领导能力领先。学校领导班子办学理念先进,具有战略思维、科学决策能力和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
2.主体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
(1)素质教育
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2)职业能力培养
职业能力是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是对职业活动效果、质量、速度能够起决定性作用的能力,如操作能力、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能力、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等。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通过已有知识和技能的类化迁移,使相关的一般能力得到特殊的发展和整合,形成较为稳定的综合能力。
3.主体活动的条件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一定的物质文化条件。最基本的包括针对社会、行业和企业需求灵活调整与设置的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校企合作共建的突出生产性的实训基地,突出职业教育特点的质量保障体系。
(1)专业
高等职业教育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让学生享受到更加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2)课程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律集中体现在课程结构的特征之中。形式服务于内容。高等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动态的课程结构,不同于普通教育基于学科知识系统化的静态的课程结构。要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要加强课程建设规划与研究工作,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建成一大批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合作开发一批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一系列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建设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3)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努力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途径,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教学,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这种实训基地中得到训练,也为企业员工提供具有良好教育环境的培训场所,提高校企合作水平与产学研结合层次。在校内实训基地方面,要特别注重加强生产性实训,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进一步提高开放性,主动强化与企业和市场更紧密地联系,逐步使生产性实习占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超过80%,同时,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与良性运行能力,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开放和使用效率。
在校外实训基地方面,要逐步增加数量,拓展功能,规范管理,注重实效。此外,要通过拓宽高职院校的技术服务领域,提高为社会服务的水平,增强吸纳社会资源的能力,形成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新机制,为高等职业教育强化特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提供良好的基本条件保障。
(4)质量保障体系
要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要将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职业素质养成、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落实情况以及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作为评价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
4.高等职业教育活动的客体
高等职业教育活动的客体是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①个体智力类型主要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较快获取经验性和策略性的知识,而对陈述性的理论知识却相对的排斥;②在具备当代青年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的同时,如善于思考,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意识、批判性思维,情绪不稳定、情感世界敏感而丰富等等,还表现出对专业有明确的认识及定位,对从事的职业有更多的预期,应对就业压力具有更充分心理准备等特征;③其学习风格更习惯于交流讨论的交互方式和实际操作的实践方式。
5.高等职业教育的环境
环境是与系统发生相互作用的该系统之外所有事物的总和。它作为系统功能发挥的外部条件,制约着系统功能正常发挥和变化趋势。高等职业教育系统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以社会系统作为其存在的环境,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行业企业等系统发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信息、能量的输入--输出交换,在交换中实现自身的功能,并反作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行业企业等子系统。在社会系统中,又以产业、行业和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更大。
四、高职教育系统的结构
结构是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的总和。结构是表征要素之间的分布排列秩序及其组合方式的概念。
高职教育系统是一个自动控制的随动系统。
参考文献
[1]马树超、范唯. 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 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3\14.
[2]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1.
[3]黄克孝. 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3.
作者简介:
周慎男(1966-3),籍贯:湖南汨罗,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