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艺术的内在精神性探析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ato20099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唐卡作为佛教的传播介质,同时具备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内在精神性。这门古老技艺蕴含的内在精神体现于其艺术语言之中并且延续至今,在现当代艺术中仍有迹可循。唐卡的绘制流程强调画师以艺术为修行方式的生活。唐卡画师利用宗教信仰打破艺术和生活的边界,这种“艺术——生活”的范式如今仍被运用于现当代艺术之中。同时,唐卡将“工匠精神融入艺术之中”,模糊了艺术品和手工艺间的界限。“工匠精神”成为唐卡画师和艺术家创作的内在动力和自我过滤方式,而唐卡等艺术品是工匠和艺术家的精神修养的具象呈现。
  【关键词】 唐卡;艺术修行;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J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5-0102-02
  一、唐卡艺术的发展背景及语言特征
  (一)唐卡艺术的发展背景
  唐卡是藏传佛教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是一种将藏传佛教的宗教思想和哲学理论形象化、具体化的艺术形式。唐卡艺术伴随佛教文化的传入而产生发展。[1]由于藏族游牧生活的特性,唐卡这种以卷轴画形式出现的宗教艺术绘画,以其方便携带的特点满足了信徒的宗教信仰需要。画在唐卡上的佛、菩萨代替了寺庙中的塑像和壁画等,成为他们可以随时膜拜的崇拜物。唐卡的广泛使用,体现出佛法无边界的传播效应。
  (二)唐卡艺术的语言特征
  唐卡画以明艳的用色、极度装饰化的画面效果著称。这可归因于西藏的独特审美和唐卡画师的用色规律。西藏地处雪域高原,日照强烈,长久的视觉感官经验使人们对三原色特别钟爱。同时,唐卡以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这些最原始的着色度和覆盖力很强的颜料作画,这些颜料在画面中形成了高饱和度的浓烈、厚重、艳丽的画面效果。[2]另外,这些颜色的组合通常具有一定宗教象征内涵,故常用之。“唐卡”一词为梵语音译而来,实意为“平面画”或“卷轴画”。作为唐卡艺术的绘画语言特征,平面性体现出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具有的装饰性、散点透视、留白、似像非像等特点。与一部分现代画家所追求的“平面化”或“扁平化”有共通之处。唐卡艺术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其量度体系。量度是唐卡艺术中神像的造型尺度,构建了唐卡的造型规范,是佛教艺术中的特殊美学属性。[3]量度规范间的差异产生了唐卡的不同画派和风格。这在工匠精神和师徒制中也有所体现。量度的意义是用有形可依的比例将诸多具有神圣性的形象具体化、具象化,将绘画的过程从感性转移到理性,形成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艺术法则。这和唐卡观修、礼佛、积善祈愿的用途相关。“量度不准之像,则正神不寓焉,此岂工人之所易任者乎?”其意为佛像的量度必须严格精准无误,不然神灵就不会进驻像体,而且造像就缺乏了神圣性。这意味着佛像的绘制不光是工作,也是一种修行。画师们不光是工匠,更是将佛带到凡世的桥梁。在画师的精神世界里,他们与佛身处于相继的关系中,人与神间直接交融。这种羁绊超越了知觉感受,上升到了对生命的认识的层面。
  二、唐卡艺术的内在精神性
  (一)唐卡画师的艺术修行
  珠罗布说:“画唐卡首要原因是信仰。”除了严格遵守量度要求外,严格的唐卡绘制流程还需要在画前祈请、画时心中观想本尊。画师在造像过程中要伴随念经,以将情感关联注入其中。唐卡画师作画时常用舌头舔一下画笔,这种做法是工匠与制造物之间产生交感的潜意识行为。由此可见,唐卡绘制于画师而言不只是工作,更是一种个人修行以及对他人修行的加持。他们将佛具象化、带到佛教徒的生活中,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佛教徒的修行是对当下生活的体验,唐卡画师使用绘画进行佛教修行,因此宗教成为了他们将艺术和生活融合为一体的桥梁。佛教修行的目的实为接受“无常”,认识“真我”。“无我”是佛教三法印之一,意为一切皆由因果。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自生,不是固定不变的、单一的独立体,而是种种元素刹那间依缘而生灭的。刹那间的聚散离合就是佛學概念里的“无常”。佛教认为人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在这样的集合体中,没有常住不变的“我”,故谓“无我”。那么究竟什么是“真我”呢?借用索甲仁波切的话:“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生起,即是当下这一念,诚如我们所经验到的,也立刻变成过去了。我们唯一拥有的是“当下”,此时此地。”[4]对自己真正的了解,即是对生活中每一个当下的感知、体验。以扫地僧为例。他们的修行不需要特殊的地点和方式,对日常生活正确的体验便是其道路。换言之,于唐卡画师而言,作画过程中的体验即为修行。而这种修行也成为他们最重要的一部分生活。这种精神状态在当代艺术中也有所体现。很多人认为杜尚对当代艺术的贡献是重新定义了什么可以是艺术,但其实杜尚也重新定义了当代艺术是什么。他不光是利用艺术家的权利和场地的特殊性来告诉观众现成品也可以成为艺术品。他想表达的另一层含义是当代艺术是一种意识(Realization)、一种体验。杜尚认为艺术是被制造出来的,“在创作行为中,艺术家从意图走向现实。”艺术家的意图和观众真实感受间的“空隙(Gap)”是由观众的参与和其自身的意识产生的。杜尚在1957年的一次演讲中表示:艺术并不是艺术家制造的,而是每个人意识到的,这是一种对当下的体验。
  Jacquelynn Baas所在的五人小组在联盟会议中提出了“艺术——生活”范式这一术语,强调了艺术与体验间的关系。“你通过自身体验你正在感知的事物;或者,你通过你所感知的事物体验你自己。”Jacquelynn 以此来解释精神学家 Mark Epstein的说法:艺术的创作和体验都具有一种共同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自我和客体“感到”相互增强和互不形成。这种对当代艺术的感受中的自我意识的消失和佛教中的修行体验共享着同一种精神状态。真我通过身体来体验,而体验到的瞬间的感受即是真我。在佛教理论中,世间的一切皆是本心所生的幻象,包括身体。身体只作为体验的躯壳、工具。《金刚经》中强调的不住于相[5] ——不停留于自己身体所执于的幻象,意思就是如此。指明了佛教的修行亦在舍弃幻象,不留行于世。这也是严谨的唐卡画师在绘画修行中所追求的境界。唐卡画师运用宗教成功地打破了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界限,在艺术创作中认识和体验“真我”。由此可见,“无我”的状态将佛教修行体验和当代艺术的体验紧紧联系到了一起。佛教将修行者的精神状态引领到和艺术体验相同的方向上。换句话说,艺术是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方式,正确的体验艺术就是一种修行过程。   (二)工匠精神
  推动“工匠精神”的现代延续成为当今浮躁社会的紧急需求。然而“工匠精神”并非能被学习而来,而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自然形成的。手工艺人的信仰与价值观、手工作坊的延续、新生代匠人培育呈现的“文化自觉”是“工匠精神”传承的内在动力。唐卡艺术的持续发展为传统民族手工艺的延续起到了示范作用。匠人精神作为唐卡画师的内化格律,成为唐卡艺术在人心浮躁、图像泛滥、技术飞速发展、市场不断更迭的时代还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西藏昌都嘎玛乡为例。嘎玛乡一直为藏区提供佛像锻造、唐卡绘画等手工艺品。嘎玛乡工匠以家族形态作为独立的社会群体存在,同时,这些家族又构成了行业共同体。[6]在这个团体中,工匠有着明显的等级之分,其结构大致为:大师傅、家长、工匠师傅、学徒、初学者。嘎玛乡工匠群,在历史长河中,以家族为中心,终其一生,只从事一项事业。家族的世代延续也是技艺的延续,并伴随着行业的规矩、从业的原则等传授。在这一过程中,继承了手工业时代最“原汁原味”的传统工匠精神,对技艺守护的虔诚信仰,对技艺传承的沉重使命,对技艺经营的尊重。这是现代工业生产无法企及的精神高度。当工匠精神与艺术碰撞之时,工匠精神成为了艺术家创作的内在动力和自我过滤方式,而艺术品便成为了工匠的精神修养的具象呈现。艺术品和工艺品间的界限因市场和手作者身份的多样性等原因逐渐模糊。以唐卡工匠为例,惯性和高度自律是画师坚持日复一日地绘制的原动力。画师在这一过程中修行、磨炼心性也磨炼画技,完成了自我过滤。而产出的唐卡便是画师在这一阶段的精神所得的具象呈现。因此画师的每张作品也不尽相同。这种使用“工匠精神”作为内在动力的艺术创作在当代艺术中也可见一 二。以极多主义画家丁乙为例。他坚持徒手十字绘画二十六载。他的画面中每个十字都相似又不同。画面被简化、复杂化、再简化……反反复复。这种画面上的变化代表着画面一定程度上的自由,也代表着他的自我过滤。他将十字修行作为了生活的一部分,用自律和自由打破了艺术和生活的边界,将工匠精神内化到创作中。
  三、结语
  唐卡作为佛教的传播介质,同时具备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内在精神性。这门古老技艺蕴含的内在精神体现于其艺术语言之中并且延续至今,在现当代艺术中仍有迹可循。唐卡的绘制流程强调画师以艺术为修行方式的生活。佛教认为修行是认识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对生活中每一个当下的感知、体验。于唐卡画师而言,這种体验是通过绘制唐卡而来的。同时,这种修行成为他们最重要的一部分生活。唐卡画师利用宗教信仰打破艺术和生活的边界,这种“艺术——生活”范式如今仍被运用于现当代艺术中。艺术是艺术家看待世界认识自己的方式,因此正确的体验艺术成为一种修行过程。唐卡的量度体系反映出家族传承在“工匠精神”中的重要性。同时,唐卡将“工匠精神”融入艺术之中,模糊了艺术品和手工艺间的界限。“工匠精神”成为唐卡画师和艺术家创作的内在动力和自我过滤方式,而唐卡或艺术品成为了工匠的精神修养的具象呈现。
  参考文献:
  [1]陈桦,张自兵.试论唐卡艺术的形式语言及精神[J].美与时代,2020,3(15):1-2.
  [2]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147-148,171.
  [3]高斯琦.论量度在唐卡绘画创作中的应用[J].美术观察,2019,3(15):1-2.
  [4]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31.
  [5]鸠摩罗什.金刚经[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6.
  [6]郑围尹.“工匠精神”背景下西藏民族特色手工业 现代学徒制发展对策研究[D].西藏:西藏大学,2019.
  作者简介:
  王雪翎,女,汉族,北京人,中央民族大学,专业型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族美术。
其他文献
【摘要】 自从1886年,电影被首次成功引入上海以后,逐渐成为上海乃至近代中国最受欢迎且最有力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近代上海无声电影塑造一批现代女性的形象,不同的电影对现代女性形象的理解不同。但所有这些电影中的现代女性形象,无一例外都是在男性话语体系中所建构的。  【关键词】 上海;电影;女性;现代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
期刊
【摘要】 北朝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五朝的总称,历时两百余年,在北朝的墓葬中,陶俑作为陪葬物品经常出现。北方五朝中,北齐是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朝代,其陶俑的造型可作为北朝墓葬中陶俑研究的一个代表。北朝墓葬中的陶俑依据时间的先后顺序、地域的不同以及功能的差异划分为各种类型,从形态、服饰等方面间接反映了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发展的状况。本文通过对北朝墓葬中的陶俑进行分类对比,对陪葬陶俑蕴含的深层次信息进行重点讨论
期刊
【摘要】 14世纪,中世纪已经到了尽头,意大利艺术家力图复兴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人类在艺术史上达到的第一个巅峰。米开朗琪罗得以与当时社会上最优秀的人进行交往与思想上的交流,参与到他们对艺术和文学的讨论,并和他们一起,拥有该时代最为高雅的文化艺术享受。米开朗琪罗塑造的大卫强调着理想美,以及对人体的无限崇拜,手持投石器动态的瞬间,彰显出更加卓越的感染力,人们已经摆脱中世纪封建思想的牢笼,大卫是当之
期刊
【摘要】 庄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对一个时代的人产生了巨大影响,其著作《庄子》也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学界对其学术研究可谓多种多样、百花齐放,本文通过广泛翻阅国内外文献内容,对比分析各大学者对庄子本人及其著作的评价,深入探究《庄子》文本的创作风格,探究其题材选择的构思与奥妙。庄子崇尚自然的精神追求深刻体现在他的选材上,庄子运用了很多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来表达对“道”的探索,通过奇人异事来体现“德”
期刊
【摘要】 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仍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将书法字体与书籍封面设计进行有机融合,有助于在现代社会中更深层次地继承与弘扬书法文化。基于此,通过分析书法字体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情感表达,为现代艺术设计与传统书法字体的有机结合提供可靠理论依据,通过不同艺术设计元素满足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实际需求,进而在提高书籍封面美观性的同时赋予其更深刻的文学内涵。  【关键词】 书法字
期刊
【摘要】 源自不同国家、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的师生关系构成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多元文化情境。对外汉语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多有其深层次的文化归因。本文以留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作为切入点,深入分析这些问题行为背后隐含的文化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外汉语教师应具有跨文化意识,要在纠正留学生问题行为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课堂管理经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  【关键词】 多元文化;课堂问题
期刊
【摘要】 在移动互联时代的大背景下,图书馆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实现了与读者的实时互动。本文以图书馆的资源共享、读者服务、技术创新和推广宣传四个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为出发点,对图书馆的创新服务点进行深入的挖掘,探讨如何通过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实现跨馆的资源共享和以人为本的读者服务,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和服务质量。  【关键词】 图书馆;核心业务;创新服务;挖掘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0
期刊
【摘要】 节日本是一种传统的社会民俗,但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产生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新兴节日。通过民俗学社会学的资料来看,校园女生节在新兴节日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其中从横幅内容的变化,可以知道这类新性节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受社会环境影响较大。然而,女生节横幅内容的背后,带有的却是对于女性身份平等的反思。关于新型节日,其文化内涵常常缺失,使新兴节日中的时尚元素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对于新兴节日,更应予
期刊
【摘要】 作为一部讽刺文学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在英国文学史上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斯威夫特的讽刺艺术精妙绝伦,他采用夸张、对比、反语等多种艺术手法,在幽默的文字中将英国当时社会的腐败无能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通过对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进行研究,并据此探讨《格列佛游记》这部小说伟大的现实主义精神。  【关键词】 《格列佛游记》;讽刺艺术;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 古乐 · 新声——陈应时解译敦煌古谱音乐会是上海音乐学院敦煌古乐作品大型舞台创作项目,音乐会将陈应时先生的敦煌乐谱解译精品,通过上音老师们的精心编配,由上音敦煌古乐团倾情呈现,笔者在其中担任了古筝与箜篌的演奏。音乐会的巡演让封存于壁画中的敦煌古乐重现新声,本文通过古乐 · 新声背景、音乐会亮点分析、音乐会提升空间分析、古乐之传承发扬这四个方面评赏音乐会绚丽舞台幕后的倾心打造与文化内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