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教学质量是各高等学校衡量自身发展内涵和获取社会认可的重要指标。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对象,其各项素质的提高是教学质量的直接体现。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师生互动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是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影响、互惠共赢的行为方式。该教学理念和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同时,教师也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互动教学学习主动性目前,世界各国均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与机遇,积极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办学的永恒主题和重要战略。师生互动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应运而生,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促进新的教学方法的产生;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1.教育客观环境的变化
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大部分传统高校纷纷走上各自综合性发展的道路,由专业性较强的单方向学院制高校,逐渐向综合性、多方向、跨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转变。传统的班级—专业—学院体系逐渐模糊,直接带来了大班制、大课制的盛行,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院的学生,在同一课堂听课的频率急剧增加。对于教师而言,从传统的一名教师面对一个班教学,转变到同时面对一百甚至二百名以上学生进行授课,并逐渐成为常态。同时,高校的逐年扩招,也在促使教学环境发生改变。高等教育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高校既面临因材施教的使命,也面临知识普及的压力,这种需求是否能得到满足,直接决定于高校教师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通过调整教学方式,可促进教学行为合乎时代要求,改变相应的思维方式和态度,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提高。
2.教学客观要求的变化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流动增强,社会人口的职业变换加剧,“专业”的概念进一步模糊,跨部门、跨领域工作成为现代社会人口的一个典型特征。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对人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发展”成为了各个单位、企业挑选人才的重要指标,知识结构单一的“学究型人才”的需求量在社会生产领域持续下降。已经逐渐转型为大众教育的高等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毫无疑问是首要的。
3.教师的主体性需求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实施者。作为直接承担教育环境和要求变化的第一梯队,高校教师承担的压力不言而喻。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教师在承担教学工作之外还需承担一定的管理或者科研任务,怎样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保证其他工作的顺利进行,是大多数教师所面临的难题之一。因此,在同时面对上百名学生授课时,怎样对课堂气氛进行有效的掌控,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对教师的考验之一。因此,新型高效的教学方法的提出,是缓解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
4.学生的主体性需求
学生的主体性需求主要体现在心理需求方面。首先,高校学生在经过高中三年的高考备考,心理情绪一直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对传统“填鸭式”教学的抵触心理也较大,渴望一种相对轻松和活跃的教学气氛。其次,对高校学生而言,进入高校前其接受的教育大多为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方式造成的学生“心理劣势”促使高校学生在追求与教师的平等地位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最后,学生在入校前紧张的备考阶段,课余生活较为匮乏,也普遍缺乏张扬个性的机会,进入高校后学生普遍希望有彰显个性的机会,在课堂上利用学生此种心理实现教学目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组织与实施方法
1.活跃授课方式,贴近青年人需求
目前,各高校大多数授课仍在使用教师自制PPT 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较为封闭,即使教师在PPT中设置了与学生互动的环节,学生也是无法有效参与到讲课过程中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学生无法有效了解教师的思路,导致听课时也是被动接受;教师虽提出与学生进行互动,学生也是在“打無准备之仗”,完全疲于应对,此类“伪互动教学”是起不到互动教学的效果的。所谓活跃授课方式,不一定要彻底抛弃PPT授课的教学模式,而是在准备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加入与学生的交流环节。当然,在理论性不强的课程当中,更多的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的手段,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几率,也是有效的。
2.实施角色分类,平衡学生差距
在大班制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的难题体现在如何平衡成绩好的学生与后进生的差距。如果不加以引导,人类的思维惯性很容易使优秀学生继续努力而使后进生“破罐破摔”。因此,在大班制教学中提高后进生的参与度,增加他们的话语机会,是互动教学的难点之一。后进生之所以成为后进生,抛开自身努力程度不谈,很多情况缺乏的是平等的机会,或者说策略的倾向。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可更多地将相对后进的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给予他们更多的参与比重,这首先在心理上就给了他们以暗示,即他们已经处于教师相对比较重视的地位。其次,此种方式也有助于提高后进生能够明确自身在学生群体中所处的位置,可减轻他们平时因表现而受到的歧视和孤立,增加群体接纳他们的程度,从而实现教学的良性循环。
3.“严”与“松”结合,给学生“放权”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活动,人们往往认为,负责任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事无巨细,认真讲解每个知识点,其实不然,教师的工作应是把握重点和要点,而很多细节性的知识点,需要引导学生自身去体会和领悟。在这个层面上,教学活动和项目管理是相通的。我们可以将一堂课传授的知识看做一个项目进程,教师作为项目的管理者,并不需要参与每一个细节,而是要严格把控项目的进度,而后在细节上给学生以较大的自由度和学习空间,配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相对自由的学术环境中能够得到下一进度点的知识,项目就能按照规则进行下去。高校的教师重点不应是单纯的知识点的灌输,而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使其按照自己的方式领悟到知识的真谛。 4.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利用课后时间
高校教学中的另一难点是对课后时间的控制。学生在课后能见到授课教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这种实际情况下保证学生课后对于课程的温习和复习只能依靠自身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学生对课程内容自发的温习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师生互动教学中,教师留给学生的课后学习内容和要求应该不是被迫完成的“作业”,而是在兴趣的基础上、有所回报的“任务”,促使学生在高校中逐渐培养的职业使命感,进而完成规定的教学动作,同时,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的气氛,即与教师在对等的基础上,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三、互动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的优势
1.摆脱学生被动地位,突出平等观念
师生互动教学将学生和教师置于同一平台,都是完成教学活动的主体,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提高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在教学中突出平等的观念,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大有裨益。
2.减轻教师负担,让教师更多精力投入对知识本身的探求
师生互动教学通过将教学任务的“下放”,让教师更多的倾向于对课程进程和知识重点的管理,而不是事必躬亲的讲解;通过让学生承担更多角色,让本来难以活跃的学习气氛变得轻松和活泼。教师在其中节省的精力,可以更多的投入知识重点的研讨与探究,避免在细枝末节上耗费大量精力。
3.突破知识结构障碍,增加知识传授客观性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承担者,同样无法避免作为一个人知识结构的限制。高校的教学应是开放式的教学,需要避免因教师自身的知识范围限制而导致学生知识接受层面的损失。通过师生互动教学方式,师生间可以相互增进了解,同时互相查找对知识理解的偏差。对于学生来讲,和教师一起探讨的过程本身就是加深知识理解的过程;而对于教师来讲,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也能发现自身对知识理解的不足,及时查找教学工作的漏洞。
四、结语
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知识的程度及其各项素质的提高是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成效的直接体现。师生互动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它可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知识的兴趣,能够促使学生在攀登知识高峰时保持有一种循序渐进、奋力拼搏的状态,也为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提供了桥梁,即学生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向教师咨询和学习相关知识,而老师则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同時,教师也可根据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和完善互动环节,促进科研和教学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义遒.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面临的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07,(02):12-15.
[2]刘泽芳,孙建迎.保障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与实践[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4,6(1):85-89.
[3]温恒福.论教学方式的改变[J].中国教育学刊,2002,12(6):42-45.
[4]左花苹.浅谈教育中教师的主导型和学生的主体性[J].教育教学论坛, 2014,39(13):154-155.
[5]许乃跃.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差异比较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23(8):78-80.
[6]别敦荣,孟凡.论学生评价及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改善[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12):77-83.
基金项目:2013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310298032Z)资助。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互动教学学习主动性目前,世界各国均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与机遇,积极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办学的永恒主题和重要战略。师生互动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应运而生,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促进新的教学方法的产生;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1.教育客观环境的变化
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大部分传统高校纷纷走上各自综合性发展的道路,由专业性较强的单方向学院制高校,逐渐向综合性、多方向、跨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转变。传统的班级—专业—学院体系逐渐模糊,直接带来了大班制、大课制的盛行,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院的学生,在同一课堂听课的频率急剧增加。对于教师而言,从传统的一名教师面对一个班教学,转变到同时面对一百甚至二百名以上学生进行授课,并逐渐成为常态。同时,高校的逐年扩招,也在促使教学环境发生改变。高等教育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高校既面临因材施教的使命,也面临知识普及的压力,这种需求是否能得到满足,直接决定于高校教师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通过调整教学方式,可促进教学行为合乎时代要求,改变相应的思维方式和态度,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提高。
2.教学客观要求的变化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流动增强,社会人口的职业变换加剧,“专业”的概念进一步模糊,跨部门、跨领域工作成为现代社会人口的一个典型特征。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对人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发展”成为了各个单位、企业挑选人才的重要指标,知识结构单一的“学究型人才”的需求量在社会生产领域持续下降。已经逐渐转型为大众教育的高等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毫无疑问是首要的。
3.教师的主体性需求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实施者。作为直接承担教育环境和要求变化的第一梯队,高校教师承担的压力不言而喻。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教师在承担教学工作之外还需承担一定的管理或者科研任务,怎样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保证其他工作的顺利进行,是大多数教师所面临的难题之一。因此,在同时面对上百名学生授课时,怎样对课堂气氛进行有效的掌控,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对教师的考验之一。因此,新型高效的教学方法的提出,是缓解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
4.学生的主体性需求
学生的主体性需求主要体现在心理需求方面。首先,高校学生在经过高中三年的高考备考,心理情绪一直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对传统“填鸭式”教学的抵触心理也较大,渴望一种相对轻松和活跃的教学气氛。其次,对高校学生而言,进入高校前其接受的教育大多为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方式造成的学生“心理劣势”促使高校学生在追求与教师的平等地位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最后,学生在入校前紧张的备考阶段,课余生活较为匮乏,也普遍缺乏张扬个性的机会,进入高校后学生普遍希望有彰显个性的机会,在课堂上利用学生此种心理实现教学目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组织与实施方法
1.活跃授课方式,贴近青年人需求
目前,各高校大多数授课仍在使用教师自制PPT 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较为封闭,即使教师在PPT中设置了与学生互动的环节,学生也是无法有效参与到讲课过程中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学生无法有效了解教师的思路,导致听课时也是被动接受;教师虽提出与学生进行互动,学生也是在“打無准备之仗”,完全疲于应对,此类“伪互动教学”是起不到互动教学的效果的。所谓活跃授课方式,不一定要彻底抛弃PPT授课的教学模式,而是在准备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加入与学生的交流环节。当然,在理论性不强的课程当中,更多的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的手段,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几率,也是有效的。
2.实施角色分类,平衡学生差距
在大班制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的难题体现在如何平衡成绩好的学生与后进生的差距。如果不加以引导,人类的思维惯性很容易使优秀学生继续努力而使后进生“破罐破摔”。因此,在大班制教学中提高后进生的参与度,增加他们的话语机会,是互动教学的难点之一。后进生之所以成为后进生,抛开自身努力程度不谈,很多情况缺乏的是平等的机会,或者说策略的倾向。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可更多地将相对后进的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给予他们更多的参与比重,这首先在心理上就给了他们以暗示,即他们已经处于教师相对比较重视的地位。其次,此种方式也有助于提高后进生能够明确自身在学生群体中所处的位置,可减轻他们平时因表现而受到的歧视和孤立,增加群体接纳他们的程度,从而实现教学的良性循环。
3.“严”与“松”结合,给学生“放权”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活动,人们往往认为,负责任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事无巨细,认真讲解每个知识点,其实不然,教师的工作应是把握重点和要点,而很多细节性的知识点,需要引导学生自身去体会和领悟。在这个层面上,教学活动和项目管理是相通的。我们可以将一堂课传授的知识看做一个项目进程,教师作为项目的管理者,并不需要参与每一个细节,而是要严格把控项目的进度,而后在细节上给学生以较大的自由度和学习空间,配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相对自由的学术环境中能够得到下一进度点的知识,项目就能按照规则进行下去。高校的教师重点不应是单纯的知识点的灌输,而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使其按照自己的方式领悟到知识的真谛。 4.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利用课后时间
高校教学中的另一难点是对课后时间的控制。学生在课后能见到授课教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这种实际情况下保证学生课后对于课程的温习和复习只能依靠自身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学生对课程内容自发的温习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师生互动教学中,教师留给学生的课后学习内容和要求应该不是被迫完成的“作业”,而是在兴趣的基础上、有所回报的“任务”,促使学生在高校中逐渐培养的职业使命感,进而完成规定的教学动作,同时,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的气氛,即与教师在对等的基础上,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三、互动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的优势
1.摆脱学生被动地位,突出平等观念
师生互动教学将学生和教师置于同一平台,都是完成教学活动的主体,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提高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在教学中突出平等的观念,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大有裨益。
2.减轻教师负担,让教师更多精力投入对知识本身的探求
师生互动教学通过将教学任务的“下放”,让教师更多的倾向于对课程进程和知识重点的管理,而不是事必躬亲的讲解;通过让学生承担更多角色,让本来难以活跃的学习气氛变得轻松和活泼。教师在其中节省的精力,可以更多的投入知识重点的研讨与探究,避免在细枝末节上耗费大量精力。
3.突破知识结构障碍,增加知识传授客观性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承担者,同样无法避免作为一个人知识结构的限制。高校的教学应是开放式的教学,需要避免因教师自身的知识范围限制而导致学生知识接受层面的损失。通过师生互动教学方式,师生间可以相互增进了解,同时互相查找对知识理解的偏差。对于学生来讲,和教师一起探讨的过程本身就是加深知识理解的过程;而对于教师来讲,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也能发现自身对知识理解的不足,及时查找教学工作的漏洞。
四、结语
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知识的程度及其各项素质的提高是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成效的直接体现。师生互动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它可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知识的兴趣,能够促使学生在攀登知识高峰时保持有一种循序渐进、奋力拼搏的状态,也为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提供了桥梁,即学生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向教师咨询和学习相关知识,而老师则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同時,教师也可根据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和完善互动环节,促进科研和教学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义遒.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面临的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07,(02):12-15.
[2]刘泽芳,孙建迎.保障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与实践[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4,6(1):85-89.
[3]温恒福.论教学方式的改变[J].中国教育学刊,2002,12(6):42-45.
[4]左花苹.浅谈教育中教师的主导型和学生的主体性[J].教育教学论坛, 2014,39(13):154-155.
[5]许乃跃.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差异比较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23(8):78-80.
[6]别敦荣,孟凡.论学生评价及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改善[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12):77-83.
基金项目:2013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310298032Z)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