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为21世纪培养的新学生首先应该是富有民族气节,遵纪守法,热爱自己祖国的爱国主义者。近几年来,中学生、大学生崇洋媚外,伟法乱纪屡见不鲜,这正说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基础薄弱。因此,从小学开始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打好思想政基础是新世纪的需要,也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语文;德育;思想感情;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因此,德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正如教书育人一样,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语文课程在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1]。
一、结合教材内容,陶冶爱国情操
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且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每篇课文都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盖的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时深究课文的内在思想性,使学生由技能的学习提高,直至思想的升华。如教学《颐和园》一课时,上课伊始,通过颐和园的全景图投影,配以录音机播放的柔和优美的曲子,学生们的情感被牵动了,随即揭示课题[2]。指导学生边听朗读,同时重点思考作者从几方面观察颐和园美丽景色,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有关词句。课文的朗读在音乐的伴奏中进行,學生们的情感已完全融合在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当学生们对“美丽”有了身临其境的认识后,我又进一步问学生:“你喜欢颐和园吗?为什么?”并结合彩图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们此刻已经产生对颐和园景致的向往和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性才能的热爱。我借此时机,介绍了颐和园遭八国联军破坏的历史。简单介绍了北京还有一座比颐和园规模更大,景色更加瑰丽的圆明园,遭到八国联军的毁灭性破坏,这既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又使他们沉浸在“我们的祖国多么壮丽”的遐想之中[3]。
二、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注意与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
公民意识、爱国意识等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的非常重要的内容,但决不是它的全部内容,德育教育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是对一个人行为习惯影响最大的一个时期。而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取决于其本身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材所负载的德育功能,抓住教学中的一占一滴,抓住学生的一言一行,加强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渗透。一次看图写话训练,画面上是一个男孩正在给小树苗浇水,我预先想的答案是“哥哥在浇水”,可有一位学生说“哥哥在种树”,我刚想否定他的答案,说出自己的标准答案。可看看画面感觉这样说也不能算错。我想不能用自己的思维影响孩子的思维,就肯定了他的答案。然后鼓励学生还可以怎样叙述图意。学生思维活跃,有的说“小树长高了”,有的说“小树长大了”,还有的说“我和小树一起长”。我很高兴,不仅是因为学生说出了许多与图意相符的答案,更是因为他们具备了一种求异思维的勇气。还有一次在教低年级看图拼音识字“进”“出”“开”“关”时,在学生基本读懂字意之后,我请两个学生表演出门、进门、随手关门等,再请学生说说哪些场所还有出口、入口,教育他们要按规定有秩序走。学生表演时还用上“您好、再见、谢谢”等礼貌用语,这样学生既加深对字词意思的理解,又受到了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行为规范教育。
三、在总结回顾中延伸德育
一部好的连续剧最关键就是在“悬念”的设置上,这样才能升华主题、延伸剧情,使观众浮想翩翩、意犹未尽!我想教学也应如此。如《白杨》一文中对学生真正震撼的是结尾:“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奉献精神,唤起学生长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与这种高大挺秀的形象相联系的情感油然而生。教师的人格魅力源自于自身广博的知识、举止言行、崇高的品德和博爱的心灵。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人格完美,对学生的心灵就有感召作用。教师的人格内在的,但内在的人格光辉总会向外显露出来,产生非凡的魅力。相对于空洞的道德理论说教,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起到更生动、更形象的榜样作用[4]。
四、结语
总之,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使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同步发展,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新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1] 黄涛.浅谈如何增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A].《教育科学》组委会.2016年5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教育科学》组委会:,2016:1.
[2] 谭运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3,(29):48.
[3] 周艺柠.浅谈互联网时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内江科技,2012,(03):205-206.
[4] 石娟.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才智,2009,(25):125.
关键词:语文;德育;思想感情;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因此,德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正如教书育人一样,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语文课程在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1]。
一、结合教材内容,陶冶爱国情操
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且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每篇课文都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盖的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时深究课文的内在思想性,使学生由技能的学习提高,直至思想的升华。如教学《颐和园》一课时,上课伊始,通过颐和园的全景图投影,配以录音机播放的柔和优美的曲子,学生们的情感被牵动了,随即揭示课题[2]。指导学生边听朗读,同时重点思考作者从几方面观察颐和园美丽景色,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有关词句。课文的朗读在音乐的伴奏中进行,學生们的情感已完全融合在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当学生们对“美丽”有了身临其境的认识后,我又进一步问学生:“你喜欢颐和园吗?为什么?”并结合彩图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们此刻已经产生对颐和园景致的向往和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性才能的热爱。我借此时机,介绍了颐和园遭八国联军破坏的历史。简单介绍了北京还有一座比颐和园规模更大,景色更加瑰丽的圆明园,遭到八国联军的毁灭性破坏,这既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又使他们沉浸在“我们的祖国多么壮丽”的遐想之中[3]。
二、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注意与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
公民意识、爱国意识等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的非常重要的内容,但决不是它的全部内容,德育教育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是对一个人行为习惯影响最大的一个时期。而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取决于其本身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材所负载的德育功能,抓住教学中的一占一滴,抓住学生的一言一行,加强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渗透。一次看图写话训练,画面上是一个男孩正在给小树苗浇水,我预先想的答案是“哥哥在浇水”,可有一位学生说“哥哥在种树”,我刚想否定他的答案,说出自己的标准答案。可看看画面感觉这样说也不能算错。我想不能用自己的思维影响孩子的思维,就肯定了他的答案。然后鼓励学生还可以怎样叙述图意。学生思维活跃,有的说“小树长高了”,有的说“小树长大了”,还有的说“我和小树一起长”。我很高兴,不仅是因为学生说出了许多与图意相符的答案,更是因为他们具备了一种求异思维的勇气。还有一次在教低年级看图拼音识字“进”“出”“开”“关”时,在学生基本读懂字意之后,我请两个学生表演出门、进门、随手关门等,再请学生说说哪些场所还有出口、入口,教育他们要按规定有秩序走。学生表演时还用上“您好、再见、谢谢”等礼貌用语,这样学生既加深对字词意思的理解,又受到了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行为规范教育。
三、在总结回顾中延伸德育
一部好的连续剧最关键就是在“悬念”的设置上,这样才能升华主题、延伸剧情,使观众浮想翩翩、意犹未尽!我想教学也应如此。如《白杨》一文中对学生真正震撼的是结尾:“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奉献精神,唤起学生长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与这种高大挺秀的形象相联系的情感油然而生。教师的人格魅力源自于自身广博的知识、举止言行、崇高的品德和博爱的心灵。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人格完美,对学生的心灵就有感召作用。教师的人格内在的,但内在的人格光辉总会向外显露出来,产生非凡的魅力。相对于空洞的道德理论说教,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起到更生动、更形象的榜样作用[4]。
四、结语
总之,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使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同步发展,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新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1] 黄涛.浅谈如何增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A].《教育科学》组委会.2016年5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教育科学》组委会:,2016:1.
[2] 谭运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3,(29):48.
[3] 周艺柠.浅谈互联网时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内江科技,2012,(03):205-206.
[4] 石娟.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才智,2009,(2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