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对优化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进行探索。一、情境问题设计“贴地而行”,突出低起点,多活动,全参与为主。二、概念探索中问题设计“循序渐进”,注意在学生“最近发展区”设问。三、问题解决中问题创设“贴近生活”,设计具有思考性的数学问题。四、课堂练习中问题创设“难易适中”,问题要有利于学生发展自我,发散思维。
【关键词】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有效 思考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问题是数学思维的起点,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它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问题为纽带,并基于问题的设计和围绕“问题解决”这一核心概念组织课堂教学。在新课程倡导“以学定教”和课堂教学以问题为主线的理念支配下,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调控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把知识直接塞进学生的大脑中就行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下面我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有效启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激励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些体会。
一、情境问题设计“贴地而行”,带领学生轻松进入课堂学习
“地”,从知识层面来讲是知识的生长点,学生的认知起点。即这个知识必须是学生现有哪个知识生长点中引发。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顺乎自然。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起点,要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或探究欲望的学习动机。
二、概念探索中问题设计“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揭示本质,感知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对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问题太难学生易失去解决问题的兴趣,太易会使学生产生轻视和厌倦心理。这就要求课堂问题难度,要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认知水平的互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教师在课堂问题设计时要以教材的整体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精心设计问题序列,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用相互联系的提问,让学生在不停的思考和实践中学习。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教学中,在学生构造的方程基础上设计如下序列问题:
(1)你所写的方程你以前见过吗?你能分析一下它两边的代数式的特征吗?(教师要从学生中尽可能多地收集方程的类型,必要时教师可以自己补充。同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抓住代数式是整式时进行追问。)
(2)你能说出方程两边的整式所含未知数的个数吗?
(3)你能说出方程两边的整式所含未知数的的最高次数吗?
(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总结归纳。在师生对话的基础上教师抛出第④个问题)
(4)你能给两边都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指数是一次的方程取一个名字吗?(由此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学习“数学化”的过程。这样设计的问题起点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层层设计,设置合理的思维阶梯。学生通过眼的观察、脑的分析,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探索状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积极向学生提供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以及激发学生进行思维创造的平台,充分感受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愉悦感和成就感,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通过不断的追问,也使学生明白了新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与已有知识的联系,也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并进一步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且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引导思维活动的这种特殊归纳的数学思想。
三、课堂练习中问题创设“难易适中”,促进学生发展自我,发散思维
课堂练习是为了让学生巩固刚学习的知识,问题的设计要让每位学生主动参与。难易要适中,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认知水平的互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开放探究性,促使知识逐渐深化,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能力。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教学中,为巩固方程验根的方法,设计了如下问题:
问题:判断t=-2是不是方程 2t+1=7-t 的解。如果不是,你能写出两个不同的方程,使它们的解都是-2吗?
由于本节学习的课题是一元一次方程,因此,学生的思维容易受此迁移而停留。教师要通过精设问题,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方程才刚刚启步,今后我们将学习更多的种类的方程。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对问题的变式练习,打开学生的思路,发散学生的思维,进而解决问题。数学课堂练习问题设计的不同,教学效果自然也会不同。因此,在设计课堂练习时,针对教学内容,层层递进,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呈现方式向来是教师们非常关注的问题,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数学问题设计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好的问题,能调动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中;对数学问题进行积极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发展,才有进步,才能获得对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数学学科特点,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思考和创新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给学生交流探究的机会,感悟数学学习的思考方式。
【参考文献】
[1]林则亮.谈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中小学数学》,2005(10)
[2]郑国才.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一些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7)
【关键词】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有效 思考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问题是数学思维的起点,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它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问题为纽带,并基于问题的设计和围绕“问题解决”这一核心概念组织课堂教学。在新课程倡导“以学定教”和课堂教学以问题为主线的理念支配下,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调控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把知识直接塞进学生的大脑中就行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下面我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有效启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激励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些体会。
一、情境问题设计“贴地而行”,带领学生轻松进入课堂学习
“地”,从知识层面来讲是知识的生长点,学生的认知起点。即这个知识必须是学生现有哪个知识生长点中引发。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顺乎自然。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起点,要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或探究欲望的学习动机。
二、概念探索中问题设计“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揭示本质,感知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对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问题太难学生易失去解决问题的兴趣,太易会使学生产生轻视和厌倦心理。这就要求课堂问题难度,要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认知水平的互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教师在课堂问题设计时要以教材的整体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精心设计问题序列,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用相互联系的提问,让学生在不停的思考和实践中学习。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教学中,在学生构造的方程基础上设计如下序列问题:
(1)你所写的方程你以前见过吗?你能分析一下它两边的代数式的特征吗?(教师要从学生中尽可能多地收集方程的类型,必要时教师可以自己补充。同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抓住代数式是整式时进行追问。)
(2)你能说出方程两边的整式所含未知数的个数吗?
(3)你能说出方程两边的整式所含未知数的的最高次数吗?
(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总结归纳。在师生对话的基础上教师抛出第④个问题)
(4)你能给两边都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指数是一次的方程取一个名字吗?(由此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学习“数学化”的过程。这样设计的问题起点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层层设计,设置合理的思维阶梯。学生通过眼的观察、脑的分析,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探索状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积极向学生提供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以及激发学生进行思维创造的平台,充分感受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愉悦感和成就感,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通过不断的追问,也使学生明白了新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与已有知识的联系,也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并进一步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且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引导思维活动的这种特殊归纳的数学思想。
三、课堂练习中问题创设“难易适中”,促进学生发展自我,发散思维
课堂练习是为了让学生巩固刚学习的知识,问题的设计要让每位学生主动参与。难易要适中,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认知水平的互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开放探究性,促使知识逐渐深化,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能力。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教学中,为巩固方程验根的方法,设计了如下问题:
问题:判断t=-2是不是方程 2t+1=7-t 的解。如果不是,你能写出两个不同的方程,使它们的解都是-2吗?
由于本节学习的课题是一元一次方程,因此,学生的思维容易受此迁移而停留。教师要通过精设问题,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方程才刚刚启步,今后我们将学习更多的种类的方程。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对问题的变式练习,打开学生的思路,发散学生的思维,进而解决问题。数学课堂练习问题设计的不同,教学效果自然也会不同。因此,在设计课堂练习时,针对教学内容,层层递进,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呈现方式向来是教师们非常关注的问题,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数学问题设计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好的问题,能调动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中;对数学问题进行积极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发展,才有进步,才能获得对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数学学科特点,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思考和创新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给学生交流探究的机会,感悟数学学习的思考方式。
【参考文献】
[1]林则亮.谈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中小学数学》,2005(10)
[2]郑国才.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一些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