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问题设计有效启发学生思考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ilelily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对优化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进行探索。一、情境问题设计“贴地而行”,突出低起点,多活动,全参与为主。二、概念探索中问题设计“循序渐进”,注意在学生“最近发展区”设问。三、问题解决中问题创设“贴近生活”,设计具有思考性的数学问题。四、课堂练习中问题创设“难易适中”,问题要有利于学生发展自我,发散思维。
  【关键词】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有效 思考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问题是数学思维的起点,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它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问题为纽带,并基于问题的设计和围绕“问题解决”这一核心概念组织课堂教学。在新课程倡导“以学定教”和课堂教学以问题为主线的理念支配下,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调控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把知识直接塞进学生的大脑中就行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下面我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有效启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激励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些体会。
  一、情境问题设计“贴地而行”,带领学生轻松进入课堂学习
  “地”,从知识层面来讲是知识的生长点,学生的认知起点。即这个知识必须是学生现有哪个知识生长点中引发。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顺乎自然。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起点,要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或探究欲望的学习动机。
  二、概念探索中问题设计“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揭示本质,感知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对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问题太难学生易失去解决问题的兴趣,太易会使学生产生轻视和厌倦心理。这就要求课堂问题难度,要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认知水平的互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教师在课堂问题设计时要以教材的整体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精心设计问题序列,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用相互联系的提问,让学生在不停的思考和实践中学习。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教学中,在学生构造的方程基础上设计如下序列问题:
  (1)你所写的方程你以前见过吗?你能分析一下它两边的代数式的特征吗?(教师要从学生中尽可能多地收集方程的类型,必要时教师可以自己补充。同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抓住代数式是整式时进行追问。)
  (2)你能说出方程两边的整式所含未知数的个数吗?
  (3)你能说出方程两边的整式所含未知数的的最高次数吗?
  (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总结归纳。在师生对话的基础上教师抛出第④个问题)
  (4)你能给两边都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指数是一次的方程取一个名字吗?(由此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学习“数学化”的过程。这样设计的问题起点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层层设计,设置合理的思维阶梯。学生通过眼的观察、脑的分析,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探索状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积极向学生提供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以及激发学生进行思维创造的平台,充分感受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愉悦感和成就感,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通过不断的追问,也使学生明白了新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与已有知识的联系,也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并进一步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且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引导思维活动的这种特殊归纳的数学思想。
  三、课堂练习中问题创设“难易适中”,促进学生发展自我,发散思维
  课堂练习是为了让学生巩固刚学习的知识,问题的设计要让每位学生主动参与。难易要适中,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认知水平的互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开放探究性,促使知识逐渐深化,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能力。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教学中,为巩固方程验根的方法,设计了如下问题:
  问题:判断t=-2是不是方程 2t+1=7-t 的解。如果不是,你能写出两个不同的方程,使它们的解都是-2吗?
  由于本节学习的课题是一元一次方程,因此,学生的思维容易受此迁移而停留。教师要通过精设问题,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方程才刚刚启步,今后我们将学习更多的种类的方程。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对问题的变式练习,打开学生的思路,发散学生的思维,进而解决问题。数学课堂练习问题设计的不同,教学效果自然也会不同。因此,在设计课堂练习时,针对教学内容,层层递进,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呈现方式向来是教师们非常关注的问题,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数学问题设计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好的问题,能调动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中;对数学问题进行积极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发展,才有进步,才能获得对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数学学科特点,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思考和创新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给学生交流探究的机会,感悟数学学习的思考方式。
  【参考文献】
  [1]林则亮.谈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中小学数学》,2005(10)
  [2]郑国才.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一些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7)
其他文献
《宣和遗事》前人多认为是宋人作品,书起于王安石变法,止于赵构定都临安。叙述徽宗、宣宗年间的朝野遗事。书中的第四部分叙述宋江等三十六人被统治阶级逼迫,上太行山落草,后被招安的始末。  这便是施耐庵先生笔下《水浒传》的雏形,题材的巨大使《水浒传》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千姿百态,生活场景雄浑阔大,揭露的矛盾冲突错综复杂,作者笔触所急,上自朝庭里:“军国大事”的策划,战场上千军万马的厮杀,地主豪绅的强取豪夺,官
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在平日的工作中,不难发现班级有这么一些小群体:他们平时表现为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较长时间不和同伴一起游戏、经常独处以及与同伴孤立等等,我们都称之为“不合群”。引导这些不合群的幼儿喜欢交往、顺利交往,使他们愿意参加群体活动,是家长和老师的责任。  一、幼儿”不合群”的原因  (一)家庭中的原因。造成幼儿不合群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  1、家庭氛围不良。比如父母关系不和、争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属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因本代药物中的分子中均有氟原子,因此称为氟喹诺酮.该类药物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在很低的药物浓度下即可
期刊
【摘要】笔者所在的学校运用的初中语文教材是苏教版,共6套教材,笔者发现在这套语文教材中男女形象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杰出人物的性别、两性出现的插图次数方面存在着显著的不同。  【关键词】教材 差异  由表1可以看出,初中语文教材中男性杰出人物出现了30次,而女性杰出人物只出现了6次,相当于男性的20%;具体到某一册教材,男性杰出人物出现次数最多的出现在初三下册,出现次数为6次,女性杰出人物出
期刊
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方法和群落重要值分析方法,研究透光抚育(全透光、半透光、未透光)对红松阔叶混交林群落(人天混群落)的树种组成结构、径级分布、蓄积量和红松蓄积生产力的影响效
作为辽西地区的母亲河,大、小凌河是东北最为古老和最负盛誉的水系之一。为促进流域及流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文章在扼要介绍辽宁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概况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建
该文对从大连地区引进的4个品种(系)杂交榛子在抚顺市的物候期和产量进行了调查,以期为今后在抚顺地区良种推广提供可靠依据。
对七年级学生而言,尽管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主要学科,开展了至少六年的专业性学习,但是一些学生并没有把母语学科从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达成教师与个人的理想水平。其与母语的熟悉程度与运用频率形成了鲜明的反比反差,本文从七年级学生语文不良学习习惯切入,展开相关的调查和研究,以期获得具有实效的解决办法。  一、调查对象与内容  1、本文抽样本校2011—2012、2012—2013、201
【摘 要】倾听国内外著名的歌曲,我们会发现发声和呼吸是美声唱法中最为核心的技巧,只要掌握了这些技巧并将其运用自如,就真正领悟了美声的灵魂。本文基于人呼吸的生理机制,对美声唱法中的发声和呼吸技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胸廓 横膈膜 呼吸控制  美声唱法(Bel Canto)是在17世纪由世界各地的歌唱家从意大利的传统唱法中研究提炼出的一种发声方法,这种唱法以其气息强劲有力、声音流畅、音色优美而被誉
每当在英语课堂结束后,常听到一些英语教师们聚在一起满腹牢骚地抱怨和讨论,因农村的小学生对英语学科兴趣不浓和家长不重视等诸多因素,导致大部分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表现出不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