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素音(1917—2012),原名周月宾,族谱名周光瑚。著名英籍华裔女作家,社会活动家。1952年,韩素音创作的英文自传小说《瑰宝》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奠定了她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她的主要作品取材于20世纪中国生活和历史,体裁有小说和自传。20世纪80年代以来,她的作品陆续被翻译成17国文字。
1905年,韩素音的父亲周映彤在比利时邂逅玛格丽特。1913年,玛格丽特抱着甜蜜的愿望,随周映彤来到中国。
1917年,韩素音在河南信阳出生。父亲工作勤勉,工资却比外籍工程师们低一大截。韩素音的哥哥海澜因为是混血儿,冷漠的医生不予救治,不幸夭折。
民国初年,东西方之间还横亘着巨大鸿沟,种族之间的隔膜、歧视无所不在。欧亚混血儿的成长,尤其伴随着凄惶与漂浮感。因为不是“纯种”欧洲人,混血儿在当时中国的外资公司,升迁和薪水都受到限制。
神经分裂式的婚姻
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韩素音不到15岁就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当打字员、秘书,她还兼了两份职,慢慢攒钱,同时请老师补习中文和自然科学等学科,为将来念大学作各种准备——她的理想是成为医生。
1933年,韩素音考入燕京大学医科预科学习。1935年,她进入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这是当时欧洲学术思想最自由的大学之一。
1938年7月,成绩拔尖的韩素音却突然脱离自己日渐靠拢的目标,离开慈爱的外祖父和未婚夫路易斯,返回战火焚烧的中国。
在归国海轮上,韩素音邂逅从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毕业的唐保黄。他俩相互吸引,船抵香港便订婚了,1938年10月在武汉结婚。跟随唐保黄进入他的亲朋圈子,让一直孤独、倔强地游离于人群之外的韩素音,不再感到闭塞孤单;嫁给一個纯正的中国人,也让她觉得自己被一个团体接纳,被中国承认。这种油然而生的安全感,一度抚平了她
长期以来动荡不安的情绪。
这桩被爱国主义、感激之心、一见钟情捏拢的婚姻,有过短暂或间歇的幸福、欢乐,但更持久的却是失望、痛楚和折磨。韩素音说:“叙述再准确也说不清我们的爱在何处消失,转换成仇恨。”他们的7年婚姻,被韩素音归纳为“神经分裂式的家庭生活”。
唐保黄出身望族,毕业于黄埔军校,充满对蒋介石的狂热崇拜和青云直上的渴望。韩素音觉得他性格矛盾:既潇洒迷人,又刚愎自用;时而和善温柔,时而冷漠乖戾;可以瞬间从热情洋溢变得狂怒暴躁。
唐保黄则认为韩素音过于欧化,太有主见、太顽固,缺乏中国传统妇女贞静幽娴的德行,不够贤惠。他竭尽全力对她施以净化灵魂的再教育,不许她读任何“犯忌”的书,包括古典诗词,想把她塑造成她永远也成不了的那种人。
唐保黄跟他的好些同僚一样,处心积虑想赢得蒋介石的好印象,其道德观跟政治野心紧紧相连。他觉得妻子作为欧洲归国留学生,值得炫耀;同时他又有敏感的种族观念,担心她的混血儿出身妨碍自己的前途,便让韩素音配合撒谎,自称纯正的中国人。
唐保黄官运亨通,回国后很快当上蒋介石的侍从副官,以后频频被委以重任。1941年底,他被任命为中国驻英国代理武官。
韩素音作为外交官夫人在伦敦的3年,虽然不乏开阔眼界的机会,但是按丈夫要求被迫困守家庭,情绪不免低落黯淡。她在必须参与的社交活动中也无法如鱼得水,跟专注于升官晋爵、日益专制的丈夫,感情渐行渐远。
中断了7年的医生梦逐渐苏醒,韩素音捡起功课,穿起利索简朴的衣服,重温学生生活,准备报考英国皇家自由医院所属伦敦女子医学院。
1945年3月,唐保黄任期满了回国,韩素音留在伦敦念书。此后,靠着每月30英镑奖学金,她一边打工一边抚养孩子,拼命用功,心无旁骛,辛苦、贫困却快乐充实。1948年初,韩素音提前完成学业,进入英国皇家自由医院当住院医生。工作之余,她除了在病理学博物馆兼职,还继续去学校进修,以使自己了解霍乱、伤寒等在欧洲已绝迹、在中国还存在的疾病。
国共战争爆发,1947年10月,唐保黄死于东北战场。当初在伦敦告别时,他俩都已经心照不宣,彼此将淡出对方的生活。但是,谁也没有料到,这段一言难尽的婚姻,会以如此惨烈的方式结束。
曾经为爱痴狂
1949年初,韩素音放弃在英国的安稳生活,携女儿前往香港。中国大地正席卷着战争风暴,跟她1938年从比利时回国时一样,这又是一次令人咋舌的选择。
韩素音进入香港玛丽医院工作,不久担任急诊部主任。1949年夏天,她在一次餐会上邂逅《泰晤士报》记者伊恩·莫理循。她原本以为自己早就心如死灰,早已超越诱惑,却不知不觉深陷情网,姻缘好像前生注定。她眼里、心里的伊恩,白璧无瑕。在自传体小说《瑰宝》里,韩素音借劳神父之口这么赞美伊恩(小说中的马克):“既文质彬彬,又气宇轩昂;既有英雄气,又懂儿女情,说话总是那么平和,像荒漠中的一泓清泉。”
伊恩·莫理循跟中国渊源不浅,他父亲乔治·莫理循1897年至1912年担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曾是袁世凯等4任民国总统的政治顾问,对20世纪初的中国政治、外交有不小的影响力。
相爱的人当然渴望结婚,但障碍横亘。首先,伊恩的妻子不肯离婚,他与韩素音难免有伤及他人的愧疚,而周围闲言碎语也层出不穷。在一个交往圈子相对狭小的城市,飞短流长有时候具备致命杀伤力,伊恩担心自己给她带去伤害。其次,香港的欧亚混血儿虽然不少,但当时殖民地和租借地的好些英国人,依旧认为混血儿低人一等,他们往往在态度和言辞上随时流露轻蔑。伊恩固然对种族偏见嗤之以鼻,但韩素音不得不忧虑,他俩的关系会影响他的前程。此外,她心心念念想要回到内地,她作为“赤色分子”的名声在香港惹人注目。而供职于《泰晤士报》的伊恩,在共产党人眼里则是反革命的异类,显然很难获准去北京工作。中国刚刚建立的新政权和英国属于截然不同的政治阵营,他俩背后的世界,碎成了两块,鸿沟又深又宽。
阻力如山,韩素音和伊恩也曾心灰意懒。但感情越是遭到打击,也就被激发得越蓬勃。“那个短暂的秋天,时间和空间都停滞了,在幸福的天堂里化成一个水晶球。”
朝鲜战争爆发,伊恩被派往前线采访。
1950年8月,韩素音接到伊恩的死讯。这场仅持续一年多一点的恋情,一段云上的日子,戛然而止。
伊恩已逝,他从朝鲜寄出的信,却一封接一封到达,总共18封。“这种延期的、他还活着的假象使他的死变得虚幻了。”第三周以后,韩素音收到最后一封信,“我知道不再有他的信了,于是坐到打字机前,卷上一张纸,开始写我的《爱情至上》。”
自传体小说《爱情至上》(现译《瑰宝》)1951年完成,次年在英、美出版。出版商乔纳森·凯普写信告诉韩素音:“我在英国的公共汽车上看到的妇女,胳膊下几乎都夹着一本您写的书。”《瑰宝》后来被译为多种语言出版。
1952年2月,韩素音开始第二次婚姻,并前往马来西亚定居。她坦陈自己并未爱上伦纳德,结婚是为了给女儿蓉梅一个安定的成长环境。
1955年,韩素音的老朋友、新任印度总督马尔科姆邀请她访问印度。参观修建中的印(度)尼(泊尔)公路时,韩素音看到负责工程的陆文星第一眼,便爱上了他。陆文星是印度陆军上校,他后来因为韩素音而离开军队,从事工程技术咨询工作。
前两次婚姻或伤痕累累,或平淡无奇;伊恩虽好,无奈瑰宝易碎。到第三次婚姻,韩素音终于能享受江流婉转月照花林似的甜美。她曾对陆文星说:“你是我的大地,要是没有你,我就不知所措。”他俩晚年定居瑞士小城洛桑,这段婚姻持续40多年,直到2003年陆文星病逝。
(摘自中国青年出版社《过眼年华,动人幽意:从林徽因到张爱玲》 作者:王鹤)
1905年,韩素音的父亲周映彤在比利时邂逅玛格丽特。1913年,玛格丽特抱着甜蜜的愿望,随周映彤来到中国。
1917年,韩素音在河南信阳出生。父亲工作勤勉,工资却比外籍工程师们低一大截。韩素音的哥哥海澜因为是混血儿,冷漠的医生不予救治,不幸夭折。
民国初年,东西方之间还横亘着巨大鸿沟,种族之间的隔膜、歧视无所不在。欧亚混血儿的成长,尤其伴随着凄惶与漂浮感。因为不是“纯种”欧洲人,混血儿在当时中国的外资公司,升迁和薪水都受到限制。
神经分裂式的婚姻
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韩素音不到15岁就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当打字员、秘书,她还兼了两份职,慢慢攒钱,同时请老师补习中文和自然科学等学科,为将来念大学作各种准备——她的理想是成为医生。
1933年,韩素音考入燕京大学医科预科学习。1935年,她进入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这是当时欧洲学术思想最自由的大学之一。
1938年7月,成绩拔尖的韩素音却突然脱离自己日渐靠拢的目标,离开慈爱的外祖父和未婚夫路易斯,返回战火焚烧的中国。
在归国海轮上,韩素音邂逅从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毕业的唐保黄。他俩相互吸引,船抵香港便订婚了,1938年10月在武汉结婚。跟随唐保黄进入他的亲朋圈子,让一直孤独、倔强地游离于人群之外的韩素音,不再感到闭塞孤单;嫁给一個纯正的中国人,也让她觉得自己被一个团体接纳,被中国承认。这种油然而生的安全感,一度抚平了她
长期以来动荡不安的情绪。
这桩被爱国主义、感激之心、一见钟情捏拢的婚姻,有过短暂或间歇的幸福、欢乐,但更持久的却是失望、痛楚和折磨。韩素音说:“叙述再准确也说不清我们的爱在何处消失,转换成仇恨。”他们的7年婚姻,被韩素音归纳为“神经分裂式的家庭生活”。
唐保黄出身望族,毕业于黄埔军校,充满对蒋介石的狂热崇拜和青云直上的渴望。韩素音觉得他性格矛盾:既潇洒迷人,又刚愎自用;时而和善温柔,时而冷漠乖戾;可以瞬间从热情洋溢变得狂怒暴躁。
唐保黄则认为韩素音过于欧化,太有主见、太顽固,缺乏中国传统妇女贞静幽娴的德行,不够贤惠。他竭尽全力对她施以净化灵魂的再教育,不许她读任何“犯忌”的书,包括古典诗词,想把她塑造成她永远也成不了的那种人。
唐保黄跟他的好些同僚一样,处心积虑想赢得蒋介石的好印象,其道德观跟政治野心紧紧相连。他觉得妻子作为欧洲归国留学生,值得炫耀;同时他又有敏感的种族观念,担心她的混血儿出身妨碍自己的前途,便让韩素音配合撒谎,自称纯正的中国人。
唐保黄官运亨通,回国后很快当上蒋介石的侍从副官,以后频频被委以重任。1941年底,他被任命为中国驻英国代理武官。
韩素音作为外交官夫人在伦敦的3年,虽然不乏开阔眼界的机会,但是按丈夫要求被迫困守家庭,情绪不免低落黯淡。她在必须参与的社交活动中也无法如鱼得水,跟专注于升官晋爵、日益专制的丈夫,感情渐行渐远。
中断了7年的医生梦逐渐苏醒,韩素音捡起功课,穿起利索简朴的衣服,重温学生生活,准备报考英国皇家自由医院所属伦敦女子医学院。
1945年3月,唐保黄任期满了回国,韩素音留在伦敦念书。此后,靠着每月30英镑奖学金,她一边打工一边抚养孩子,拼命用功,心无旁骛,辛苦、贫困却快乐充实。1948年初,韩素音提前完成学业,进入英国皇家自由医院当住院医生。工作之余,她除了在病理学博物馆兼职,还继续去学校进修,以使自己了解霍乱、伤寒等在欧洲已绝迹、在中国还存在的疾病。
国共战争爆发,1947年10月,唐保黄死于东北战场。当初在伦敦告别时,他俩都已经心照不宣,彼此将淡出对方的生活。但是,谁也没有料到,这段一言难尽的婚姻,会以如此惨烈的方式结束。
曾经为爱痴狂
1949年初,韩素音放弃在英国的安稳生活,携女儿前往香港。中国大地正席卷着战争风暴,跟她1938年从比利时回国时一样,这又是一次令人咋舌的选择。
韩素音进入香港玛丽医院工作,不久担任急诊部主任。1949年夏天,她在一次餐会上邂逅《泰晤士报》记者伊恩·莫理循。她原本以为自己早就心如死灰,早已超越诱惑,却不知不觉深陷情网,姻缘好像前生注定。她眼里、心里的伊恩,白璧无瑕。在自传体小说《瑰宝》里,韩素音借劳神父之口这么赞美伊恩(小说中的马克):“既文质彬彬,又气宇轩昂;既有英雄气,又懂儿女情,说话总是那么平和,像荒漠中的一泓清泉。”
伊恩·莫理循跟中国渊源不浅,他父亲乔治·莫理循1897年至1912年担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曾是袁世凯等4任民国总统的政治顾问,对20世纪初的中国政治、外交有不小的影响力。
相爱的人当然渴望结婚,但障碍横亘。首先,伊恩的妻子不肯离婚,他与韩素音难免有伤及他人的愧疚,而周围闲言碎语也层出不穷。在一个交往圈子相对狭小的城市,飞短流长有时候具备致命杀伤力,伊恩担心自己给她带去伤害。其次,香港的欧亚混血儿虽然不少,但当时殖民地和租借地的好些英国人,依旧认为混血儿低人一等,他们往往在态度和言辞上随时流露轻蔑。伊恩固然对种族偏见嗤之以鼻,但韩素音不得不忧虑,他俩的关系会影响他的前程。此外,她心心念念想要回到内地,她作为“赤色分子”的名声在香港惹人注目。而供职于《泰晤士报》的伊恩,在共产党人眼里则是反革命的异类,显然很难获准去北京工作。中国刚刚建立的新政权和英国属于截然不同的政治阵营,他俩背后的世界,碎成了两块,鸿沟又深又宽。
阻力如山,韩素音和伊恩也曾心灰意懒。但感情越是遭到打击,也就被激发得越蓬勃。“那个短暂的秋天,时间和空间都停滞了,在幸福的天堂里化成一个水晶球。”
朝鲜战争爆发,伊恩被派往前线采访。
1950年8月,韩素音接到伊恩的死讯。这场仅持续一年多一点的恋情,一段云上的日子,戛然而止。
伊恩已逝,他从朝鲜寄出的信,却一封接一封到达,总共18封。“这种延期的、他还活着的假象使他的死变得虚幻了。”第三周以后,韩素音收到最后一封信,“我知道不再有他的信了,于是坐到打字机前,卷上一张纸,开始写我的《爱情至上》。”
自传体小说《爱情至上》(现译《瑰宝》)1951年完成,次年在英、美出版。出版商乔纳森·凯普写信告诉韩素音:“我在英国的公共汽车上看到的妇女,胳膊下几乎都夹着一本您写的书。”《瑰宝》后来被译为多种语言出版。
1952年2月,韩素音开始第二次婚姻,并前往马来西亚定居。她坦陈自己并未爱上伦纳德,结婚是为了给女儿蓉梅一个安定的成长环境。
1955年,韩素音的老朋友、新任印度总督马尔科姆邀请她访问印度。参观修建中的印(度)尼(泊尔)公路时,韩素音看到负责工程的陆文星第一眼,便爱上了他。陆文星是印度陆军上校,他后来因为韩素音而离开军队,从事工程技术咨询工作。
前两次婚姻或伤痕累累,或平淡无奇;伊恩虽好,无奈瑰宝易碎。到第三次婚姻,韩素音终于能享受江流婉转月照花林似的甜美。她曾对陆文星说:“你是我的大地,要是没有你,我就不知所措。”他俩晚年定居瑞士小城洛桑,这段婚姻持续40多年,直到2003年陆文星病逝。
(摘自中国青年出版社《过眼年华,动人幽意:从林徽因到张爱玲》 作者:王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