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科幻文学以及科幻影视剧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包括其周边产品在内,圈粉不少。科幻作品如此受关注,未来,中国科幻产业会迎来大爆发吗?
2019年中国科幻产业总值658.71亿元
日前,在2020中国科幻大会上,《2020年中国科幻产业报告》发布。
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科幻平稳地向上发展,中国科幻产业总值658.71亿元,比2018年的456.35亿元增长逾200亿元。
其中,2019年科幻阅读市场总体产值约20.1亿元,同比增长13%,市场规模较2018年有所增长,这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电影《流浪地球》热映的带动。
细分到科幻图书市场上,头部效应更加凸显:科幻图书零售市场基本上是靠很少的头部畅销书(主要是《三体》系列和《银河帝国》系列、凡尔纳科幻系列)撑起来的。
科幻小说有何魅力?
在科幻产业的各个环节中,文学无疑是重要一环。
科幻作家、编剧陈楸帆很早就开始关注热门的AI写作的相关话题,“在科幻小说和电影里,我们不断看到人工智能形象的出现;如今在写作领域里,我们会幻想能否用其他智能工具帮助人类完成写作。”
只不过,目前人工智能还远远不到可以代替人类写作的地步。在科幻产业鏈中,科幻文学也依然有它存在、生长乃至繁茂的土壤。
在陈楸帆眼中,科幻小说的魅力就在于它无法被图像化、视觉化,比如《三体》里一些科技元素,难以具象化传递,需要读者自己“脑补”。“这样经过自我的想象和补完后,你会产生一种极大的阅读快感。这种快感就是主客体互动的过程。”他说,“现在,我们也许可以把文、理打通,包括跨越媒介对话等等。”
“杂志时代”到“产业时代”
或许,在一些人的心目中,科幻文学在科幻产业链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为影视剧提供文本,也为衍生品提供各种“脑洞”。
《科幻世界》杂志主编拉兹做了一个简单划分:近几十年,中国科幻基本经历了杂志时代、图书时代,又跳过影视时代进入产业时代,其中影视被视作科幻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由于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杂志时代有一个明显的衰落,大致在2008年前后比较明显,“微博流行后,传统网络论坛逐渐消失,减少了科幻迷集中反馈阅读感受和科幻编辑汇集读者信息的渠道。”
随着作家刘慈欣获雨果奖,其作品顿时成为焦点。科幻的图书时代在2013年开始,也是在这个时候,人们开始对科幻电影有了期待。而经过几年的蓄力,《流浪地球》又带来了科幻电影的走红,很快引起市场资本的注意。拉兹透露,为了顺应科幻产业向
前发展的大潮,《科幻世界》也成立了版权部和IP运营中心。
未来几何?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如今科幻产业链在不断延伸,在文学、影视剧之外,科幻周边产品也在受到关注。
报告中提到,科幻周边产品市场头部效应开始凸显,《流浪地球》《三体》等热点IP的周边产品2019年全年产值总和为5亿元,成为周边产品市场的爆发式增长点。
“随着2019年《流浪地球》、《三体》这些知名IP的火爆,产业正在慢慢发力。”不过,赛凡科幻空间创始人孙悦提到,如此一窝蜂的涌入,产品容易出现同质化、质量不高等问题,而开发优质衍生品需要耐心,结合产品的具体使用场景,设计出既有创意又有实用性,同时和科幻IP结合紧密的衍生产品,才能给大家一个比较好的体验。
其实,对整个科幻产业链来说,“互动”或许是关键词之一。拉兹认为,小说、文学作品以及影视剧,其实互为基础,“始于小说,不只是小说;始于影视,也不只是影视。”
“在科幻产业中,其实各个方向都可以是互动的生态结构。”对于中国科幻产业的未来,拉兹信心十足,他认为将迎来爆发。
(摘自中国新闻网 本文作者:上官云)
2019年中国科幻产业总值658.71亿元
日前,在2020中国科幻大会上,《2020年中国科幻产业报告》发布。
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科幻平稳地向上发展,中国科幻产业总值658.71亿元,比2018年的456.35亿元增长逾200亿元。
其中,2019年科幻阅读市场总体产值约20.1亿元,同比增长13%,市场规模较2018年有所增长,这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电影《流浪地球》热映的带动。
细分到科幻图书市场上,头部效应更加凸显:科幻图书零售市场基本上是靠很少的头部畅销书(主要是《三体》系列和《银河帝国》系列、凡尔纳科幻系列)撑起来的。
科幻小说有何魅力?
在科幻产业的各个环节中,文学无疑是重要一环。
科幻作家、编剧陈楸帆很早就开始关注热门的AI写作的相关话题,“在科幻小说和电影里,我们不断看到人工智能形象的出现;如今在写作领域里,我们会幻想能否用其他智能工具帮助人类完成写作。”
只不过,目前人工智能还远远不到可以代替人类写作的地步。在科幻产业鏈中,科幻文学也依然有它存在、生长乃至繁茂的土壤。
在陈楸帆眼中,科幻小说的魅力就在于它无法被图像化、视觉化,比如《三体》里一些科技元素,难以具象化传递,需要读者自己“脑补”。“这样经过自我的想象和补完后,你会产生一种极大的阅读快感。这种快感就是主客体互动的过程。”他说,“现在,我们也许可以把文、理打通,包括跨越媒介对话等等。”
“杂志时代”到“产业时代”
或许,在一些人的心目中,科幻文学在科幻产业链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为影视剧提供文本,也为衍生品提供各种“脑洞”。
《科幻世界》杂志主编拉兹做了一个简单划分:近几十年,中国科幻基本经历了杂志时代、图书时代,又跳过影视时代进入产业时代,其中影视被视作科幻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由于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杂志时代有一个明显的衰落,大致在2008年前后比较明显,“微博流行后,传统网络论坛逐渐消失,减少了科幻迷集中反馈阅读感受和科幻编辑汇集读者信息的渠道。”
随着作家刘慈欣获雨果奖,其作品顿时成为焦点。科幻的图书时代在2013年开始,也是在这个时候,人们开始对科幻电影有了期待。而经过几年的蓄力,《流浪地球》又带来了科幻电影的走红,很快引起市场资本的注意。拉兹透露,为了顺应科幻产业向
前发展的大潮,《科幻世界》也成立了版权部和IP运营中心。
未来几何?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如今科幻产业链在不断延伸,在文学、影视剧之外,科幻周边产品也在受到关注。
报告中提到,科幻周边产品市场头部效应开始凸显,《流浪地球》《三体》等热点IP的周边产品2019年全年产值总和为5亿元,成为周边产品市场的爆发式增长点。
“随着2019年《流浪地球》、《三体》这些知名IP的火爆,产业正在慢慢发力。”不过,赛凡科幻空间创始人孙悦提到,如此一窝蜂的涌入,产品容易出现同质化、质量不高等问题,而开发优质衍生品需要耐心,结合产品的具体使用场景,设计出既有创意又有实用性,同时和科幻IP结合紧密的衍生产品,才能给大家一个比较好的体验。
其实,对整个科幻产业链来说,“互动”或许是关键词之一。拉兹认为,小说、文学作品以及影视剧,其实互为基础,“始于小说,不只是小说;始于影视,也不只是影视。”
“在科幻产业中,其实各个方向都可以是互动的生态结构。”对于中国科幻产业的未来,拉兹信心十足,他认为将迎来爆发。
(摘自中国新闻网 本文作者:上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