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串联的方式复习语文
张玉红
复习是对知识的巩固和加强,更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与整合。无论是平时的随机巩固,还是考试前的集中复习都应该讲究复习的思路与技巧。语文复习有很多巧妙,我在语文复习时经常采用串联的复习方式。
一、“点”与“面”的串联
课内学习的课文是“点”,课外阅读的内容是“面”,课内外点面串联,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又能达到能力的训练。
例如,我在复习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古诗两首》时,设计了如下题目:①《山行》和《枫桥夜泊》都是描写什么季节景物的古诗?从哪些地方看出?②诗中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③我们还学过或读过与秋天有关的古诗吗?你能读读背背吗?
二、阅读方式的串联
新课标要求中年级学生要能联系语言环境、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要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在复习第五册《学会查“无字词典”》一课时,我就结合一篇小短文,让学生运用查“无字词典”的方法,理解文中的词语。然后又出示一幅图,要求学生根据图上提供的情境说出相应的词语。这样的串联将课文中所学的知识用于阅读分析实践中,达到了学以致用的功效。
三、写作方法的串联
在复习课文时,同样要进行写作方式渗透,让学生依葫芦画瓢。
例如,复习《石榴》一课时,体会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石榴的?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石榴的喜爱之一情的?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手法写一种水果的颜色、形状、味道。
四、“字、词、句、段、篇”的串联
在复习时,如果把语言文字训练中的“字、词、句、段、篇”分开复习,阅读与写作各自为政,显然事倍功半。在许多时候,掌握了一个词,就为训练一个句子奠定了基础。有了一个句子更为段的训练提供了契机。这样从很小的语言单位出发,去实现一个叉一个目标,当然事半功倍。
例如,针对苏教版第五册练习5中的与动物有关的成语,我在复习时,是这样进行的:①用“狗、虎、牛、猪、鸡”这五个字各写一个成语;②用这五个成语各写一个句子;③在这五个成语中选择三个写一段话。
五、同类知识的串联
语文课本是以一篇篇课文形式出现的,看似单一,实际上有联系。每一个单元都有一定的主题,有时你会发现,有的单元课文与练习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例如,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五册中,有介绍拉萨的,有描写杭州西湖的,有赞美香港的。在练习5中正好安排了城市别称这个知识点,那么在复习时,我将以上几个城市与练习5中出示的几个城市别称串联起来复习。我是这样设计的:①试着说出以下城市的别称——济南(
)、潍坊(
)、广州(
)、重庆(
)、昆明(
)、哈尔滨( );②根据别称说出相应的城市——“日光城”( )、“东方之珠”(
)、“人间天堂”( );③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别称?
如果平时我们经常带领学生运用巧妙的方法进行复习,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也自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无论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还是过程方法的体验,都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苏 艳
人才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中国面向世界对人才的要求。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学科,应该完成这一任务。语文教学从根本上讲,应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
一、课内阅读
1,营造师生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
一切思维活动的起点,应归结于质疑,质疑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应敢于提问,敢于发表意见,发表同老师、同学不同的意见。新课开始,让学生提出方方面面或大或小的问题,当黑板上布满了问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真正调动起来。这些问题也许很有价值,也许无关紧要,但只要是学生提出的,老师都应该尊重学生,充分肯定学生的观点。
例如,教学《荔枝》一课,老师应以荔枝为线索,让学生寻找与课题有关的诗句和文章。在此基础上,老师问:“看到题目,你还想到了什么?”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看到课题想到这是一篇写物的记叙文……这位学生话未说完,就已被其他学生打断,他们认为文章不是写物的记叙文。老师追问:“文章以荔枝为题,真的是在写荔枝吗?”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兴致勃勃地一探究竟。这样的学习,是师生互相探索的学习,是在质疑基础上的学习。只有在一种师生平等的、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学生的思维、学习的潜力才有可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2,善于启发学习思考。
应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长远目标入手启发学生思考。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凡卡》一课,学完文章让学生给课文添加结尾或就文章谈谈自己的感想。有的学生认为凡卡的信收不到,因为他没有写清地址;有的学生认为凡卡只有死路一条;有的学生希望凡卡能来中国,自己好好地接待凡卡;有的学生钦佩作家契诃夫运用对比反村的写法;有的学生续写结尾……每节语文课都让学生谈看法,谈观点,启发他们联系生活实际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长此以往,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见性。
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就是自主、自愿的阅读,该读什么或者不该读什么,该由学生兴趣来决定,学生有自己的童真、童趣、童心,他们用此来取舍阅读内容,只要内容健康,学生爱读什么就让他们读什么。由于内容是自己选定的,每个学生的阅读态度都是积极主动的,有利于他们接受情感的熏陶,得到思想的启迪,获得新鲜感。
从课外阅读的方法看,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圈点勾画,精读浏览,熟读成诵,寻章摘句,运用工具书,抓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读书方法各有其妙,不必统一规定。阅读教学应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作性思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应该允许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创造性的研读,阅读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无论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教师应该尊重学生。满足学生愿望,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其求知兴趣,让其得到求知方法,使其亲身经历求知的过程,在求知的过程中学会创新、反思,从而养成自主学习、阅读的习惯。
张玉红
复习是对知识的巩固和加强,更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与整合。无论是平时的随机巩固,还是考试前的集中复习都应该讲究复习的思路与技巧。语文复习有很多巧妙,我在语文复习时经常采用串联的复习方式。
一、“点”与“面”的串联
课内学习的课文是“点”,课外阅读的内容是“面”,课内外点面串联,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又能达到能力的训练。
例如,我在复习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古诗两首》时,设计了如下题目:①《山行》和《枫桥夜泊》都是描写什么季节景物的古诗?从哪些地方看出?②诗中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③我们还学过或读过与秋天有关的古诗吗?你能读读背背吗?
二、阅读方式的串联
新课标要求中年级学生要能联系语言环境、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要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在复习第五册《学会查“无字词典”》一课时,我就结合一篇小短文,让学生运用查“无字词典”的方法,理解文中的词语。然后又出示一幅图,要求学生根据图上提供的情境说出相应的词语。这样的串联将课文中所学的知识用于阅读分析实践中,达到了学以致用的功效。
三、写作方法的串联
在复习课文时,同样要进行写作方式渗透,让学生依葫芦画瓢。
例如,复习《石榴》一课时,体会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石榴的?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石榴的喜爱之一情的?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手法写一种水果的颜色、形状、味道。
四、“字、词、句、段、篇”的串联
在复习时,如果把语言文字训练中的“字、词、句、段、篇”分开复习,阅读与写作各自为政,显然事倍功半。在许多时候,掌握了一个词,就为训练一个句子奠定了基础。有了一个句子更为段的训练提供了契机。这样从很小的语言单位出发,去实现一个叉一个目标,当然事半功倍。
例如,针对苏教版第五册练习5中的与动物有关的成语,我在复习时,是这样进行的:①用“狗、虎、牛、猪、鸡”这五个字各写一个成语;②用这五个成语各写一个句子;③在这五个成语中选择三个写一段话。
五、同类知识的串联
语文课本是以一篇篇课文形式出现的,看似单一,实际上有联系。每一个单元都有一定的主题,有时你会发现,有的单元课文与练习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例如,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五册中,有介绍拉萨的,有描写杭州西湖的,有赞美香港的。在练习5中正好安排了城市别称这个知识点,那么在复习时,我将以上几个城市与练习5中出示的几个城市别称串联起来复习。我是这样设计的:①试着说出以下城市的别称——济南(
)、潍坊(
)、广州(
)、重庆(
)、昆明(
)、哈尔滨( );②根据别称说出相应的城市——“日光城”( )、“东方之珠”(
)、“人间天堂”( );③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别称?
如果平时我们经常带领学生运用巧妙的方法进行复习,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也自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无论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还是过程方法的体验,都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苏 艳
人才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中国面向世界对人才的要求。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学科,应该完成这一任务。语文教学从根本上讲,应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
一、课内阅读
1,营造师生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
一切思维活动的起点,应归结于质疑,质疑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应敢于提问,敢于发表意见,发表同老师、同学不同的意见。新课开始,让学生提出方方面面或大或小的问题,当黑板上布满了问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真正调动起来。这些问题也许很有价值,也许无关紧要,但只要是学生提出的,老师都应该尊重学生,充分肯定学生的观点。
例如,教学《荔枝》一课,老师应以荔枝为线索,让学生寻找与课题有关的诗句和文章。在此基础上,老师问:“看到题目,你还想到了什么?”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看到课题想到这是一篇写物的记叙文……这位学生话未说完,就已被其他学生打断,他们认为文章不是写物的记叙文。老师追问:“文章以荔枝为题,真的是在写荔枝吗?”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兴致勃勃地一探究竟。这样的学习,是师生互相探索的学习,是在质疑基础上的学习。只有在一种师生平等的、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学生的思维、学习的潜力才有可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2,善于启发学习思考。
应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长远目标入手启发学生思考。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凡卡》一课,学完文章让学生给课文添加结尾或就文章谈谈自己的感想。有的学生认为凡卡的信收不到,因为他没有写清地址;有的学生认为凡卡只有死路一条;有的学生希望凡卡能来中国,自己好好地接待凡卡;有的学生钦佩作家契诃夫运用对比反村的写法;有的学生续写结尾……每节语文课都让学生谈看法,谈观点,启发他们联系生活实际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长此以往,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见性。
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就是自主、自愿的阅读,该读什么或者不该读什么,该由学生兴趣来决定,学生有自己的童真、童趣、童心,他们用此来取舍阅读内容,只要内容健康,学生爱读什么就让他们读什么。由于内容是自己选定的,每个学生的阅读态度都是积极主动的,有利于他们接受情感的熏陶,得到思想的启迪,获得新鲜感。
从课外阅读的方法看,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圈点勾画,精读浏览,熟读成诵,寻章摘句,运用工具书,抓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读书方法各有其妙,不必统一规定。阅读教学应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作性思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应该允许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创造性的研读,阅读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无论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教师应该尊重学生。满足学生愿望,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其求知兴趣,让其得到求知方法,使其亲身经历求知的过程,在求知的过程中学会创新、反思,从而养成自主学习、阅读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