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得有艺术,就能先声夺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燃起学生的智慧火花,开启思维的闸门。要在瞄准教材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对“导入”灵活设计,巧妙运用。
关键词 数学课 导入 方法
一堂好课的开头,犹如一台好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得有艺术,就能先声夺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燃起学生的智慧火花,开启思维的闸门,达到一举成功的奇效。导入如同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维涟漪,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
一、联新导入
巴甫洛夫指出:“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学生对新知识联系最紧密的旧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必然影响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求教师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新,难却又有迹可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之前,先复习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及分数应用题。如一桶汽油倒出2/5刚好12升,这桶汽油共有多少?然后将题中2/5改为40%,让学生计算,巧妙地把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联系起来,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对知识的掌握也较为深刻。这样导入新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二、激趣导入
新课的导入要有趣味性,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才能想学、爱学、乐学,因此在导入新课阶段,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例如,教《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分散教学难点,老师可以先制作一部“交通灯”投影片,将此片映出后让学生说说日常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绿、黄、红灯总是依次变化,这时老师说:“它总是按一定的规律,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同样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故事导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令人终生难忘。新课伊始,教师如果把数学知识编成童话故事或寓言故事,通过自己语言的铺陈渲染、生动描绘,让学生随着幽默轻松或寓意深刻的故事情节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并能以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取得水到渠成的教学功效。新课的导入要有趣味性,讲故事是深受儿童欢迎的导入方法之一。在故事导入中,有的故事可以唤醒儿童的生活经验,从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有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形式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学问题。
故事导入法给数学课增加了趣味性,帮助儿童展开思维,丰富联想,使儿童很自然的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引入素材的选取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例如,教学“O”的认识时,可编如下故事来导入,小猴子从树上摘下2个桃子,放在桌上的盘子里,然后外出活动。这时有2只老鼠走出来,各偷走一个桃子,小猴子回来时,盘子里有没有桃子呢?当学生说出“没有”时,教师及时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什么表示‘没有’。”
四、悬念导入
巧设悬念式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不发”“令人深思”。小学生容易被不平常的现象或内容所吸引。这是一种好奇心理。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提出有潜在意义的“挑战性”问题,启其心扉,促其思维。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5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教师抓住这一时机,启发导入,从而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境地,引起对新知强烈的探究愿望,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数学天地,具四两拨千斤之效。
新课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新旧知识;如同一出好戏要演好序幕,一篇新闻要写好导语,一部好乐章要奏好序曲一样重要。导入是老师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在一节课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敲在学生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火花。
关键词 数学课 导入 方法
一堂好课的开头,犹如一台好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得有艺术,就能先声夺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燃起学生的智慧火花,开启思维的闸门,达到一举成功的奇效。导入如同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维涟漪,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
一、联新导入
巴甫洛夫指出:“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学生对新知识联系最紧密的旧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必然影响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求教师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新,难却又有迹可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之前,先复习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及分数应用题。如一桶汽油倒出2/5刚好12升,这桶汽油共有多少?然后将题中2/5改为40%,让学生计算,巧妙地把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联系起来,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对知识的掌握也较为深刻。这样导入新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二、激趣导入
新课的导入要有趣味性,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才能想学、爱学、乐学,因此在导入新课阶段,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例如,教《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分散教学难点,老师可以先制作一部“交通灯”投影片,将此片映出后让学生说说日常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绿、黄、红灯总是依次变化,这时老师说:“它总是按一定的规律,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同样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故事导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令人终生难忘。新课伊始,教师如果把数学知识编成童话故事或寓言故事,通过自己语言的铺陈渲染、生动描绘,让学生随着幽默轻松或寓意深刻的故事情节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并能以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取得水到渠成的教学功效。新课的导入要有趣味性,讲故事是深受儿童欢迎的导入方法之一。在故事导入中,有的故事可以唤醒儿童的生活经验,从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有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形式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学问题。
故事导入法给数学课增加了趣味性,帮助儿童展开思维,丰富联想,使儿童很自然的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引入素材的选取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例如,教学“O”的认识时,可编如下故事来导入,小猴子从树上摘下2个桃子,放在桌上的盘子里,然后外出活动。这时有2只老鼠走出来,各偷走一个桃子,小猴子回来时,盘子里有没有桃子呢?当学生说出“没有”时,教师及时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什么表示‘没有’。”
四、悬念导入
巧设悬念式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不发”“令人深思”。小学生容易被不平常的现象或内容所吸引。这是一种好奇心理。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提出有潜在意义的“挑战性”问题,启其心扉,促其思维。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5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教师抓住这一时机,启发导入,从而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境地,引起对新知强烈的探究愿望,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数学天地,具四两拨千斤之效。
新课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新旧知识;如同一出好戏要演好序幕,一篇新闻要写好导语,一部好乐章要奏好序曲一样重要。导入是老师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在一节课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敲在学生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