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拥有亚洲最大的贫民窟,也拥有印度最豪华的五星级大酒店;被称为“皇后的项链”,却对着污浊的阿拉伯海;每天无数人身无分文地涌到这里,也令各国总统、王储、巨星名流等趋之若鹜……孟买,哪一个才是真实的你?
千人洗衣场
所谓洗衣场,过去是闻所未闻。前不久,国内上映的好莱坞大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出现了洗衣场的场景:许多人同时洗衣服,场面壮观。
因为这部电影,一夜之间,洗衣场成为游客争相走访的地方。
原定行程并没有安排这个景点,在我们的强烈要求下,导游同意带我们去看看亚洲最大的洗衣场。
从酒店出发,来到城市的另一头。徒步从石块铺就的高低不平的人行便道走上马哈拉克斯米火车站附近的一座桥上。据说,这里是观看亚洲最大露天洗衣场的最佳位置。
空气中飘来一阵发霉。潮湿并混合着洗涤剂的气味。居高临下,举目望去。V字型排列的洗衣槽一眼望不到头。各色衣服,被套,床单堆得高高的。
长方形洗衣槽一行行排开,赤裸上身的壮汉在忙碌着。在早已辨不出颜色的水里,有人抡着棒子用劲敲打,更多的人则是用手“啪嗒,啪嗒”地搓着,甩打着,洗涤液的味道混合汗水,累了渴了,竟舀起洗衣水喝上一口,继续干活。让人看得目瞪口呆。
跟电影里的情形不同,实际的洗衣者并非妇人,从事这种漂洗和晾晒实在是件体力活。偶尔有妇女孩子,也只是打打下手。
孟买普通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洗衣场。100多年前,这里没有自来水,加上季风气候的原因,每年有长达几个月的旱季滴雨不下,因此出现了洗衣难的大问题。露天洗衣场应运而生,而政府也出资在市内建造了一些洗衣场。千人洗衣场初建成时共有800多个水池,可同时容纳千人同时洗衣。如今,这里竟胜过了海边鳞次栉比的雄伟高楼,成为必去的独特景点。
洗衣人的职业和身份世代相传。百年一晃而过,这座找不到一丁点现代化迹象的洗衣场依然生意兴隆。对于大多孟买家庭而言,洗衣机仍是不必要的奢侈品,市民还是习惯将衣物送到这里。不少饭店,医院也都青睐这里。据说,一个洗衣人至少有50个“老主顾”每月为他带来8000卢比的收入(1美元约合45卢比)。
看着水泥槽里浑浊的洗衣水,想起导游说过,我们入住的酒店所用的床单,被褥、枕套等等都出自这里,不由得心里一阵发毛。
洗衣场旁的贫民窟占地2.5平方公里,却居住了差不多100万人口。据说那么多人宁愿挤在贫民窟中也不愿搬走,因为这里房租实在便宜,只需要4美元一个月,对于穷得叮当响的人们来说都负担得起。
迷乱的交通
作为印度第一大城市,人口多达1400多万,孟买街道的拥挤程度可见一斑。因为如此,孟买几乎所有的远程国际航班都要在半夜起飞。避免乘客因交通拥挤而误机。
印度的出租车大部分是国产车,车况老旧。印度国际贸易状况并不理想,外国货很难进入。
塔塔是印度最大的公司之一,到处能看到他们生产的汽车,有轿车,大巴,卡车。街道上多是国产轿车,偶尔零星几部日本丰田和韩国现代。让印度人引以为傲的是,这些国产车虽然粗糙简陋但非常结实。市区有巴士(红色双层车),多为大巴,构造很简单,除了有前挡风,全车没有一块玻璃,在车窗位置平行的有两根钢管,估计是防止乘客从窗户掉出去。
与其它国家的计价器不同,出租车的计价器全是机械式的挂在车外面,好像煤气表似的,所有的出租车都没空调。这里的出租车分计价打表和协议计价两种。由于带计价器的出租车十有八九计价有偏差。当地乘客见怪不怪,外国乘客不知内情,往往并不计较。
孟买的火车与所有的城镇相连接。只是火车的外观不太一样,车厢和货运车差不多,没有门。火车开动后居然还有不少人手扶车身,大部分人身子还在外面的场景。但印度人却应该为自己的铁路感到骄傲。这个亚洲最大的铁路系统几乎延伸到这个国家的每个角落,只要你不苛求良好的环境,乘火车几乎和乘公交车一样方便。
印度没有地铁,但孟买的Iocal train可以说是最接近地铁的系统了。尤其是博物馆级的维多利亚火车站。附近的Fort Area和Colaba两个区域就是英治时期孟买的大概范围,整个区域都是英国人规划和设计的。
维多利亚火车站位于孟买市中心,由于孟买是印度中央铁路公司的总部,因此这个火车站是印度国内重要的中转站点。火车站于1887年建成,为纪念维多利亚女皇即位50周年而命名,是一座宏伟的哥特式建筑,并且融合了印度的传统风格。整个建筑布满了精美的石雕,从建成至今一直是印度最繁忙的火车站,2004年7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个车站和附近主要建筑的风格非常接近,都拥有华丽繁复的装饰和小尖或小圆顶,因而车站周边的建筑都充满了异域风情。规模则完全是一个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城市。绿树成荫的街道由浅红色地砖铺成,被往来的车辆磨得微微有些发亮,两边庞大的石砌英式建筑一字排开,人行道在建筑下部的长廊中,随处可见戴着皇冠的人面狮身立柱撑在长廊边上,年日已久的雕像有些发黑,但依然能从里面隐隐感受到英帝国当年如日中天的霸气。那些长廊,白天是人潮涌动的商业街,晚上睡满了裹着麻布的乞丐。
自从去年发生骚乱以后,孟买加强了警力,火车站,酒店等人口密集的地方随处可见一群群警察。百年门户
印度门(Gateway of India)是孟买的象征,也是全城最具殖民色彩的建筑。不同于新德里的印度门(India Gate),这个门仅仅是为迎接1911年英王乔治五世的访问而建。
印度门顶部有4座高耸的塔楼,整个门为典型的欧式建筑,又带有明显的南亚风格,其建筑设计融合了印度和波斯文化的特色,与法国凯旋门极为相似。印度门也体现典型的殖民者逻辑,一定要盖个门在那里,以示孟买是印度的门户,让英王乔治五世和玛丽皇后从门下通过,才表示把印度“门户”打开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947年印度独立时,最后一支英国殖民军也是从此门撤离的。
矗立了近百年的印度门并不孤单,英国人从这里开始,建造了无数的知名建筑,其中就包括Victoria Terminal,圣·安德鲁大教堂,以及孟买博物馆等等。
乘着游船,可以在阿拉伯海上遥望印度门,当年的殖民者用军舰敲开孟买的大门后,商船源源不断的由这个大门把货物运进印度,殖民者也从世界各地赶来,修筑他们的巢穴。
很多人对孟买的最大期许或许来自阿拉伯海。穿行于印度各个城市之间,见惯了残破的铁皮房和黝黑的小河,此刻蓦然在海滩看到了蔚蓝的大海和一片高耸的楼宇, 楼下树影婆娑,人群熙攘,顿生太平盛世之感,一切贫穷阴暗卑微的印象就在这一瞬间消失不见了。然而海滩终究是难以完美,走进细看还是能发现不少杂物,离岸边不远处,随地躺着一些流浪汉,可惜了。
背向大海的泰姬酒店
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印度富人所占的比例虽小,但是绝对数量不可忽视。据有关统计,资产超过3000万财产的富人在印度已达3003万人,所以在孟买,也会看到一些大型购物中心、名牌专卖店等高档的消费场所。但是它们比较分散,而且通常只有三层,这与国内五,六层的大型购物场所相比显得有些小气,也许与孟买高档市场消费力不足有关。
印度门旁边还有印度著名的五星级泰姬玛哈酒店。
泰姬玛哈酒店似乎就标志着塔塔集团的雄厚财力与庞大规模。酒店门前停放着各种各样的车辆,有不少是“塔塔”品牌的。这座五星级饭店是印度最大的私人财团“塔塔集团”创始人贾姆谢特吉·塔塔在1903年建成的。塔塔集团拥有91个下属企业,2004年的收入达到176亿美元,约占印度GDP的2.9%。
去年11月,这里遭到袭击并被恐怖分子当成了据点,也因此成为当时战斗最激烈的区域,受损严重。
泰姬玛哈酒店不仅是印度,甚至是东方早期奢华酒店的典范。这里一直是中心商业区。“泰姬玛哈”是阿拉伯语,意为“放置王冠的地方”,它的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著名的“泰姬陵”。但二者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作为印度最豪华的五星级大酒店,泰姬玛哈酒店诞生以来,一直深受社会名流的青睐。旅馆以主人身分招待了一大串著名客人的名单包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英国“甲壳虫”乐队、“滚石”乐队主唱米克-贾格等。世界各国的富商们,更是将入住泰姬玛哈酒店视为财富与地位的象征。
泰姬玛哈酒店的建筑是两栋分开的大厦,修建时间不同且风格迥异。酒店主体建筑融印度北方拉其普特风格,伊斯兰摩尔风格、欧式佛罗伦斯和英伦爱德华风格于一体,宏伟庄严是带给所有人的第一印象。你会发现她与世界同类酒店的差别在于坐落在海边的她,入口不是面朝海,而是朝向城市。据说这个错误的原因又有若干个版本,一个比一个离奇。甚至有人说酒店的建筑工人在欧洲建筑师度假期间把设计图纸统统弄错了!其实,原因非常普通而合理,那就是设计师希望酒店的每一间客房都朝向大海。酒店建筑朝向内陆的U字型就是出于对客人的舒适性所致。
千人洗衣场
所谓洗衣场,过去是闻所未闻。前不久,国内上映的好莱坞大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出现了洗衣场的场景:许多人同时洗衣服,场面壮观。
因为这部电影,一夜之间,洗衣场成为游客争相走访的地方。
原定行程并没有安排这个景点,在我们的强烈要求下,导游同意带我们去看看亚洲最大的洗衣场。
从酒店出发,来到城市的另一头。徒步从石块铺就的高低不平的人行便道走上马哈拉克斯米火车站附近的一座桥上。据说,这里是观看亚洲最大露天洗衣场的最佳位置。
空气中飘来一阵发霉。潮湿并混合着洗涤剂的气味。居高临下,举目望去。V字型排列的洗衣槽一眼望不到头。各色衣服,被套,床单堆得高高的。
长方形洗衣槽一行行排开,赤裸上身的壮汉在忙碌着。在早已辨不出颜色的水里,有人抡着棒子用劲敲打,更多的人则是用手“啪嗒,啪嗒”地搓着,甩打着,洗涤液的味道混合汗水,累了渴了,竟舀起洗衣水喝上一口,继续干活。让人看得目瞪口呆。
跟电影里的情形不同,实际的洗衣者并非妇人,从事这种漂洗和晾晒实在是件体力活。偶尔有妇女孩子,也只是打打下手。
孟买普通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洗衣场。100多年前,这里没有自来水,加上季风气候的原因,每年有长达几个月的旱季滴雨不下,因此出现了洗衣难的大问题。露天洗衣场应运而生,而政府也出资在市内建造了一些洗衣场。千人洗衣场初建成时共有800多个水池,可同时容纳千人同时洗衣。如今,这里竟胜过了海边鳞次栉比的雄伟高楼,成为必去的独特景点。
洗衣人的职业和身份世代相传。百年一晃而过,这座找不到一丁点现代化迹象的洗衣场依然生意兴隆。对于大多孟买家庭而言,洗衣机仍是不必要的奢侈品,市民还是习惯将衣物送到这里。不少饭店,医院也都青睐这里。据说,一个洗衣人至少有50个“老主顾”每月为他带来8000卢比的收入(1美元约合45卢比)。
看着水泥槽里浑浊的洗衣水,想起导游说过,我们入住的酒店所用的床单,被褥、枕套等等都出自这里,不由得心里一阵发毛。
洗衣场旁的贫民窟占地2.5平方公里,却居住了差不多100万人口。据说那么多人宁愿挤在贫民窟中也不愿搬走,因为这里房租实在便宜,只需要4美元一个月,对于穷得叮当响的人们来说都负担得起。
迷乱的交通
作为印度第一大城市,人口多达1400多万,孟买街道的拥挤程度可见一斑。因为如此,孟买几乎所有的远程国际航班都要在半夜起飞。避免乘客因交通拥挤而误机。
印度的出租车大部分是国产车,车况老旧。印度国际贸易状况并不理想,外国货很难进入。
塔塔是印度最大的公司之一,到处能看到他们生产的汽车,有轿车,大巴,卡车。街道上多是国产轿车,偶尔零星几部日本丰田和韩国现代。让印度人引以为傲的是,这些国产车虽然粗糙简陋但非常结实。市区有巴士(红色双层车),多为大巴,构造很简单,除了有前挡风,全车没有一块玻璃,在车窗位置平行的有两根钢管,估计是防止乘客从窗户掉出去。
与其它国家的计价器不同,出租车的计价器全是机械式的挂在车外面,好像煤气表似的,所有的出租车都没空调。这里的出租车分计价打表和协议计价两种。由于带计价器的出租车十有八九计价有偏差。当地乘客见怪不怪,外国乘客不知内情,往往并不计较。
孟买的火车与所有的城镇相连接。只是火车的外观不太一样,车厢和货运车差不多,没有门。火车开动后居然还有不少人手扶车身,大部分人身子还在外面的场景。但印度人却应该为自己的铁路感到骄傲。这个亚洲最大的铁路系统几乎延伸到这个国家的每个角落,只要你不苛求良好的环境,乘火车几乎和乘公交车一样方便。
印度没有地铁,但孟买的Iocal train可以说是最接近地铁的系统了。尤其是博物馆级的维多利亚火车站。附近的Fort Area和Colaba两个区域就是英治时期孟买的大概范围,整个区域都是英国人规划和设计的。
维多利亚火车站位于孟买市中心,由于孟买是印度中央铁路公司的总部,因此这个火车站是印度国内重要的中转站点。火车站于1887年建成,为纪念维多利亚女皇即位50周年而命名,是一座宏伟的哥特式建筑,并且融合了印度的传统风格。整个建筑布满了精美的石雕,从建成至今一直是印度最繁忙的火车站,2004年7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个车站和附近主要建筑的风格非常接近,都拥有华丽繁复的装饰和小尖或小圆顶,因而车站周边的建筑都充满了异域风情。规模则完全是一个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城市。绿树成荫的街道由浅红色地砖铺成,被往来的车辆磨得微微有些发亮,两边庞大的石砌英式建筑一字排开,人行道在建筑下部的长廊中,随处可见戴着皇冠的人面狮身立柱撑在长廊边上,年日已久的雕像有些发黑,但依然能从里面隐隐感受到英帝国当年如日中天的霸气。那些长廊,白天是人潮涌动的商业街,晚上睡满了裹着麻布的乞丐。
自从去年发生骚乱以后,孟买加强了警力,火车站,酒店等人口密集的地方随处可见一群群警察。百年门户
印度门(Gateway of India)是孟买的象征,也是全城最具殖民色彩的建筑。不同于新德里的印度门(India Gate),这个门仅仅是为迎接1911年英王乔治五世的访问而建。
印度门顶部有4座高耸的塔楼,整个门为典型的欧式建筑,又带有明显的南亚风格,其建筑设计融合了印度和波斯文化的特色,与法国凯旋门极为相似。印度门也体现典型的殖民者逻辑,一定要盖个门在那里,以示孟买是印度的门户,让英王乔治五世和玛丽皇后从门下通过,才表示把印度“门户”打开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947年印度独立时,最后一支英国殖民军也是从此门撤离的。
矗立了近百年的印度门并不孤单,英国人从这里开始,建造了无数的知名建筑,其中就包括Victoria Terminal,圣·安德鲁大教堂,以及孟买博物馆等等。
乘着游船,可以在阿拉伯海上遥望印度门,当年的殖民者用军舰敲开孟买的大门后,商船源源不断的由这个大门把货物运进印度,殖民者也从世界各地赶来,修筑他们的巢穴。
很多人对孟买的最大期许或许来自阿拉伯海。穿行于印度各个城市之间,见惯了残破的铁皮房和黝黑的小河,此刻蓦然在海滩看到了蔚蓝的大海和一片高耸的楼宇, 楼下树影婆娑,人群熙攘,顿生太平盛世之感,一切贫穷阴暗卑微的印象就在这一瞬间消失不见了。然而海滩终究是难以完美,走进细看还是能发现不少杂物,离岸边不远处,随地躺着一些流浪汉,可惜了。
背向大海的泰姬酒店
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印度富人所占的比例虽小,但是绝对数量不可忽视。据有关统计,资产超过3000万财产的富人在印度已达3003万人,所以在孟买,也会看到一些大型购物中心、名牌专卖店等高档的消费场所。但是它们比较分散,而且通常只有三层,这与国内五,六层的大型购物场所相比显得有些小气,也许与孟买高档市场消费力不足有关。
印度门旁边还有印度著名的五星级泰姬玛哈酒店。
泰姬玛哈酒店似乎就标志着塔塔集团的雄厚财力与庞大规模。酒店门前停放着各种各样的车辆,有不少是“塔塔”品牌的。这座五星级饭店是印度最大的私人财团“塔塔集团”创始人贾姆谢特吉·塔塔在1903年建成的。塔塔集团拥有91个下属企业,2004年的收入达到176亿美元,约占印度GDP的2.9%。
去年11月,这里遭到袭击并被恐怖分子当成了据点,也因此成为当时战斗最激烈的区域,受损严重。
泰姬玛哈酒店不仅是印度,甚至是东方早期奢华酒店的典范。这里一直是中心商业区。“泰姬玛哈”是阿拉伯语,意为“放置王冠的地方”,它的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著名的“泰姬陵”。但二者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作为印度最豪华的五星级大酒店,泰姬玛哈酒店诞生以来,一直深受社会名流的青睐。旅馆以主人身分招待了一大串著名客人的名单包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英国“甲壳虫”乐队、“滚石”乐队主唱米克-贾格等。世界各国的富商们,更是将入住泰姬玛哈酒店视为财富与地位的象征。
泰姬玛哈酒店的建筑是两栋分开的大厦,修建时间不同且风格迥异。酒店主体建筑融印度北方拉其普特风格,伊斯兰摩尔风格、欧式佛罗伦斯和英伦爱德华风格于一体,宏伟庄严是带给所有人的第一印象。你会发现她与世界同类酒店的差别在于坐落在海边的她,入口不是面朝海,而是朝向城市。据说这个错误的原因又有若干个版本,一个比一个离奇。甚至有人说酒店的建筑工人在欧洲建筑师度假期间把设计图纸统统弄错了!其实,原因非常普通而合理,那就是设计师希望酒店的每一间客房都朝向大海。酒店建筑朝向内陆的U字型就是出于对客人的舒适性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