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用一句话描述你的家乡?”“少不入川,老不出蜀。”知乎网友冯小舟如是说。
“少不入川”的本义是说川内交通不便,信息阻塞,因为很难被外面的世界发现,少年到了这里,无论如何努力都很难功成名就,而少年正是成功名之时,所以建议不要入川。
随着时间的变化,曾经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难”已经不再是“少不入川”的理由,这句话也变成了成都人夸赞天府之国实乃温柔之乡,少年当胸怀天下,若早年入川,意志不坚定者难免流连忘返,乐不思归,如此则一生平淡,难成大事。
说到底,是说成都有着一种让人无法拒绝去喜欢它的力量。为什么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每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答案。
“拜李冰之福,建下都江堰,润泽一方成都平原。从此土地丰饶,物产富足,气候宜人,不旱不涝,仓廪实而知礼节,饱暖足则思淫欲。川人的怡然,悠然,享乐,古已有之。”有的人把成都的安逸归功于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而造福一方。
“来成都生活了五年,没发现什么喜欢的地方,但是也没发现什么特别讨厌的地方。反正就是让人有了一种归属感。这是一座让你有归属感的城市。她只是静静地在那里,仅此而已。”有的人留下来是因为相信成都是一个安稳的归属。
“带着一个成都的胃去外地是痛苦的,因为再好的馆子都让你食不下咽,你会觉得在成都随便一个苍蝇馆子的厨师的手艺都会比它好。这就是我在欧洲时如此思乡的缘故。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仅凭沙拉、披萨、意大利面、炸薯条、面包、三文治、烤(炸)鸡、牛排,就足以支撑整个西半球的胃们长达几百年。几亿人就吃这几样东西几百年……毫无创新、毫无与时俱进,真叫人痛心疾首,但在吃喝玩乐上如此艰苦朴素也许就是他们比我们发达的缘故吧。”
成都可以给你一个再也不愿意妥协的胃,也可以给你一个穿行于古今而又宁静的梦……
“我作为一个伪成都人,平日里最喜欢在夜里去文殊院拜佛,白日里喧嚣的人群都已隐匿,整个文殊院安然隐匿在宁静脱俗的古韵之中。无灯,无闲杂人等,唯有林木森森,红烛灼灼,佛光隐现,千年一梦。红墙外有位拉二胡的大伯每天晚上七点半准时端坐开弦,在院中闲庭漫步,便会有《二泉映月》《良宵》《听松》《寒春风曲》等古曲不绝于耳,其声其境安宁至极,濯人心扉。”
外来人说到了成都就不想离开,说不定是有着一种因为陌生而对异乡产生莫名眷恋的情愫。而在成都土生土长的知乎网友Vincent.Liu从他的角度,说出了外来客无法体会的来自屋里檐下、街道巷里所滋养出的成都味道。
“成都人几乎不知道什么是匆忙的,因为从小在我们的生活里就深深地烙印了“平和”二字的含义,它伴随着每碗川米软糯的香味渗透到了我们的骨头里,就算我们吃着最火热的火锅也是一样。很多在我身边的那些长辈,他们年轻时走南闯北,去到了这个世界上的很多角落,他们或许已经在那里度过了他们的少年和中年。但是,等他们老了,他们总是会回到这里,在这里找一个角落,把自己生命里最后的时光托付在这个他们生命开始的地方。
你问我为什么喜欢成都?因为我在这里开始和结束。
在成都,茶馆里、食摊前,甚至是街角弄堂中,成都人永远挂着平静而满足的微笑。他们过着他们想要的生活,他们静静地守护着他们的平静,也希望着你能走进这份平静里,找到你的幸福。
你问我为什么喜欢成都?因为这里的人知道人生最幸福的样子。
这就是“老不出蜀”的缘由吧。
即使在世界上其他的地方受尽了苦楚,最终在苦尽甘来之后,选择以最骄傲的姿态回到这个最初的地方,作为最终的归宿。少年时该如何得志,老年时该如何归宿,太多人为此困顿一生。
时间虽然改变了“少不入川”的本义,但对心怀抱负的少年来说,寻找广阔天地有所作为的愿望却不会随着时代而改变。成都这样—个渐渐跻身“准-线”的城市,在年轻人的眼里似乎还是少了什么,竞技场般的“一线城市”充斥着野心与欲望,可也许只有这样才能给予他们最大限度进发理想和生命力的理由。
家和远方,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知乎上有很多类似于“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愿意到北上广深打拼,即使过得异常艰苦,远离亲人,仍然义无反顾?”这样的问题,很多人用自己的经历写下了属于他们的答案。
在大城市希望有家庭的温暖,在家庭希望有大城市的热闹。永远不满足,永远都是别的地方好。大城市和小地方并没有高下之分。各人喜欢就行。但你得承认的是:从大城市回到小城市,难度相对低一些;从小城市再去大城市,就会难一些。所以大家去大城市,去那里拼命,无他,只是在大城市立足,能够多一点选择的余地。说到底,每个人的安全感和快乐,也就是多一点选择,而已。
每一个人都想在理想与现实、工作和生活当中寻求最佳的平衡方案,可能成都人就是天生要更幸运一些,成都并不是一个让他们觉得太过尴尬的选项,现在的成都可以装下他们的抱负,也可以装下他们理想的生活,给了他们安全感,也给了他们快乐。时代再怎么变,描述成都人用得最多的字仍然莫过于“闲”,成都温润的空气和遍布街巷的茶舍食摊绊住了人们的脚步,怎么都快不起来,只有慢,只有用心,才能和成都契合起来,才能想清楚自己的生活。
他们脸上的从容,这是成都给予他们的温度和善意。
何去何从,成都给了我们这样的答案。
“少不入川”的本义是说川内交通不便,信息阻塞,因为很难被外面的世界发现,少年到了这里,无论如何努力都很难功成名就,而少年正是成功名之时,所以建议不要入川。
随着时间的变化,曾经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难”已经不再是“少不入川”的理由,这句话也变成了成都人夸赞天府之国实乃温柔之乡,少年当胸怀天下,若早年入川,意志不坚定者难免流连忘返,乐不思归,如此则一生平淡,难成大事。
说到底,是说成都有着一种让人无法拒绝去喜欢它的力量。为什么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每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答案。
“拜李冰之福,建下都江堰,润泽一方成都平原。从此土地丰饶,物产富足,气候宜人,不旱不涝,仓廪实而知礼节,饱暖足则思淫欲。川人的怡然,悠然,享乐,古已有之。”有的人把成都的安逸归功于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而造福一方。
“来成都生活了五年,没发现什么喜欢的地方,但是也没发现什么特别讨厌的地方。反正就是让人有了一种归属感。这是一座让你有归属感的城市。她只是静静地在那里,仅此而已。”有的人留下来是因为相信成都是一个安稳的归属。
“带着一个成都的胃去外地是痛苦的,因为再好的馆子都让你食不下咽,你会觉得在成都随便一个苍蝇馆子的厨师的手艺都会比它好。这就是我在欧洲时如此思乡的缘故。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仅凭沙拉、披萨、意大利面、炸薯条、面包、三文治、烤(炸)鸡、牛排,就足以支撑整个西半球的胃们长达几百年。几亿人就吃这几样东西几百年……毫无创新、毫无与时俱进,真叫人痛心疾首,但在吃喝玩乐上如此艰苦朴素也许就是他们比我们发达的缘故吧。”
成都可以给你一个再也不愿意妥协的胃,也可以给你一个穿行于古今而又宁静的梦……
“我作为一个伪成都人,平日里最喜欢在夜里去文殊院拜佛,白日里喧嚣的人群都已隐匿,整个文殊院安然隐匿在宁静脱俗的古韵之中。无灯,无闲杂人等,唯有林木森森,红烛灼灼,佛光隐现,千年一梦。红墙外有位拉二胡的大伯每天晚上七点半准时端坐开弦,在院中闲庭漫步,便会有《二泉映月》《良宵》《听松》《寒春风曲》等古曲不绝于耳,其声其境安宁至极,濯人心扉。”
外来人说到了成都就不想离开,说不定是有着一种因为陌生而对异乡产生莫名眷恋的情愫。而在成都土生土长的知乎网友Vincent.Liu从他的角度,说出了外来客无法体会的来自屋里檐下、街道巷里所滋养出的成都味道。
“成都人几乎不知道什么是匆忙的,因为从小在我们的生活里就深深地烙印了“平和”二字的含义,它伴随着每碗川米软糯的香味渗透到了我们的骨头里,就算我们吃着最火热的火锅也是一样。很多在我身边的那些长辈,他们年轻时走南闯北,去到了这个世界上的很多角落,他们或许已经在那里度过了他们的少年和中年。但是,等他们老了,他们总是会回到这里,在这里找一个角落,把自己生命里最后的时光托付在这个他们生命开始的地方。
你问我为什么喜欢成都?因为我在这里开始和结束。
在成都,茶馆里、食摊前,甚至是街角弄堂中,成都人永远挂着平静而满足的微笑。他们过着他们想要的生活,他们静静地守护着他们的平静,也希望着你能走进这份平静里,找到你的幸福。
你问我为什么喜欢成都?因为这里的人知道人生最幸福的样子。
这就是“老不出蜀”的缘由吧。
即使在世界上其他的地方受尽了苦楚,最终在苦尽甘来之后,选择以最骄傲的姿态回到这个最初的地方,作为最终的归宿。少年时该如何得志,老年时该如何归宿,太多人为此困顿一生。
时间虽然改变了“少不入川”的本义,但对心怀抱负的少年来说,寻找广阔天地有所作为的愿望却不会随着时代而改变。成都这样—个渐渐跻身“准-线”的城市,在年轻人的眼里似乎还是少了什么,竞技场般的“一线城市”充斥着野心与欲望,可也许只有这样才能给予他们最大限度进发理想和生命力的理由。
家和远方,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知乎上有很多类似于“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愿意到北上广深打拼,即使过得异常艰苦,远离亲人,仍然义无反顾?”这样的问题,很多人用自己的经历写下了属于他们的答案。
在大城市希望有家庭的温暖,在家庭希望有大城市的热闹。永远不满足,永远都是别的地方好。大城市和小地方并没有高下之分。各人喜欢就行。但你得承认的是:从大城市回到小城市,难度相对低一些;从小城市再去大城市,就会难一些。所以大家去大城市,去那里拼命,无他,只是在大城市立足,能够多一点选择的余地。说到底,每个人的安全感和快乐,也就是多一点选择,而已。
每一个人都想在理想与现实、工作和生活当中寻求最佳的平衡方案,可能成都人就是天生要更幸运一些,成都并不是一个让他们觉得太过尴尬的选项,现在的成都可以装下他们的抱负,也可以装下他们理想的生活,给了他们安全感,也给了他们快乐。时代再怎么变,描述成都人用得最多的字仍然莫过于“闲”,成都温润的空气和遍布街巷的茶舍食摊绊住了人们的脚步,怎么都快不起来,只有慢,只有用心,才能和成都契合起来,才能想清楚自己的生活。
他们脸上的从容,这是成都给予他们的温度和善意。
何去何从,成都给了我们这样的答案。